李育敏 孫海東 李愨 鐘銳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常表現為下腰痛、腰骶部疼痛、腰部活動障礙等癥狀,其發(fā)生與骨質疏松、腰椎用力不當等密切相關,10%~15%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1-2]。手術治療LDH 的關鍵在于將髓核摘除,維持腰椎結構穩(wěn)定。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具有對小關節(jié)突和椎板破壞小、創(chuàng)傷輕等優(yōu)點,且術中對硬膜囊與神經根牽拉輕,最大程度降低神經損傷,是臨床治療LDH 的常用手術,其主要分為經皮椎板間入路、經皮椎間孔入路兩種入路方式,不同入路手術治療難易程度不同,獲得的療效亦可能存在差異[3-6]。為此,本研究分析微創(chuàng)經皮椎板間入路手術、經皮椎間孔入路手術治療LDH 患者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旨在為臨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就診于本院的86 例LDH 患者。(1)納入標準:①經腰椎MR 或DR 檢查確診為LDH;②保守治療2 個月以上效果欠佳;③單節(jié)段病變;④具備手術治療指征;⑤凝血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狹窄、腰椎間盤炎癥、結核等其他腰椎疾??;②免疫功能障礙;③全身嚴重感染;④嚴重肝腎心肺功能損傷;⑤復發(fā)LDH。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43 例)與對照組(43 例)。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生在全麻下實施椎間孔鏡手術,術中取仰臥位。試驗組行微創(chuàng)經皮椎板間入路手術:根據C 型X 線透視下或術前影像明確腰椎病變節(jié)段,投射至相應皮膚位置,標記距正中線旁約2 cm 位置,作為中心,做一縱行切口,長度約為1 cm。將切口用軟組織擴張器撐開,鈍性分離至椎板上緣,將套管置入,取出擴張器,將椎間孔鏡沿套管置入,內窺鏡引導下充分顯露黃韌帶背側和關節(jié)突內側,用磨鉆鉆除部分局部骨質,對黃韌帶游離,脊髓內走形神經根暴露后,取腋路、肩路或兩者聯(lián)合入路,摘除椎間盤松動髓核組織,解除神經壓迫。對出血創(chuàng)面用射頻刀徹底止血,將套管、椎間孔鏡退出,恢復黃韌帶解剖結構,將切口縫合。對照組行微創(chuàng)經皮椎間孔入路手術:C 型X 線透視下明確腰椎病變節(jié)段,距病變腰椎正中線旁開約13 cm 位置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隨后在C 型X 線透視下穿刺,將針芯撤出,置入導絲,將穿刺針退出。以導絲為引線,逐漸擴大,直至能將工作套管插入,將椎間孔鏡沿工作套管置入。在椎間孔鏡監(jiān)視下摘除突出髓核組織,解除神經壓迫,雙頻電極電凝止血,確認無出血點后,將臭氧注入,退出套管、椎間孔鏡,關閉切口。術后,兩組患者均臥床休息1~2 d,及時更換切口敷料,且確保切口干燥、清潔,指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并實施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圍手術期指標,術后鈣化清除率和神經根分離率,手術前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觀察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1)對比兩組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手術用時和術中X 線透視次數等圍手術期相關指標。(2)術后3 d 復查腰椎MR,對比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計算兩組鈣化清除率和神經根分離率。(3)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腰椎功能,總分為50 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差。(4)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腰椎疼痛,分值為0~10分,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者疼痛程度越明顯。(5)觀察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如神經根損傷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試驗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40~68 歲,平均(54.23±3.65)歲;病程1~8 年,平均(3.75±0.65)年。對照組男29 例,女14 例;年齡39~70 歲,平均(54.54±3.59)歲;病程2~10 年,平均(3.86±0.60)年。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試驗組術中失血量、術中X 線透視次數均低于對照組,手術用時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3 d 鈣化清除和神經根分離情況比較 試驗組鈣化清除率和神經根分離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術后3 d鈣化切除和神經根分離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手術前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術前ODI 評分、VAS 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 個月ODI 評分、VAS評分與術前相比均明顯降低,差異均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比較[分,()]
*與術前比較,P<0.05。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兩組術后均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
LDH 可導致患者出現腰部、下肢等部位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引起感覺功能障礙、活動功能障礙,甚至引起馬尾綜合征,危害性極大,需盡早治療[7-10]。臨床對于LDH 患者行口服消炎鎮(zhèn)痛藥、針灸療法、推拿等保守治療,雖能改善患者病情,但復發(fā)率較高[11-12]。經皮椎間孔鏡手術能保留腰椎解剖結構,維持生物力學穩(wěn)定,減少椎管內瘢痕組織形成,且術中最大程度地將脫出的髓核去除,修飾纖維環(huán),術后感染率與復發(fā)率低,是治療LDH 的常用術式[13]。經皮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手術是利用椎體自然通道實施操作,可經椎間孔直接處理髓核,無須牽拉神經與硬膜囊,可緩解髓核對硬膜囊和神經根壓迫,減輕患者病情。但受髂棘高、椎體橫突長、椎間孔狹窄等因素影響,穿刺、手術操作與置管難度相對較大,不僅增多術中X 線透視次數,增加患者和醫(yī)務工作易受到輻射損傷,還會延長手術用時,增加出血量,不利于術后早期恢復[14-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中失血量、術中X線透視次數均低于對照組,手術用時短于對照組,鈣化清除率和神經根分離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 個月ODI評分、VAS 評分與術前相比均明顯降低(P<0.05),但兩組術后3 個月ODI 評分、VAS 評分與住院時間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術后均未出現明顯并發(fā)癥。提示兩種入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LDH 病情,但經皮椎板間入路具有手術時間短、失血量少、X 線透視次數少和鈣化清除率高、神經根分離率高等優(yōu)點。分析原因在于經皮椎板間入路手術能經黃韌帶分層顯露椎管,無須對椎間盤穿刺與磨削上關節(jié)突,能防止脊柱原有結構受手術破壞。經皮椎板間入路手術的優(yōu)勢還在于椎間板間隙較寬,在椎間隙內工作通道能自由擺動、旋轉,便于置管、穿刺等操作,減小髓核摘除難度,進而縮短手術用時,減少X 線透視次數與出血量[18-20]。此外,經皮椎板間入路手術通過擴大手術操作視野和簡化手術操作難度,可避免髂嵴阻擋,便于醫(yī)生操作,進而提高對鈣化清除率、神經根分離率。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經皮椎板間入路手術治療LDH與經皮椎間孔入路手術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減輕疼痛方面效果相當,但前者手術時間短、失血量少、X 線透視次數少,且能夠提高腰椎鈣化清除率及神經根分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