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素娟
(江蘇省興化中學,江蘇興化225700)
提 要:明清昭陽李氏家族依憑科舉興家,以忠孝氣節(jié)立身,以文化傳世。李氏子弟多以入世姿態(tài)治生、濟世,為政、從教、懸壺、著述,存生、傳世方式多樣,多有政聲、善舉、文名留跡于方志與文集。李氏家族對地方經(jīng)濟、教育、文化、社會等方面貢獻巨大、影響深遠,成為興化文化高地,其中,文學、藝術、史學等領域成就非凡。
興華四牌樓匾額
明代內(nèi)閣首輔李春芳是昭陽(興化)李氏第三代。其遠祖為商代李利貞。宋代中葉,李賡一系由福建遷居無錫,繁衍日盛,至十四世李旺一遷“應天府句容縣承先鄉(xiāng)朱壒村”[1]3。約于明成化年間,李春芳的曾祖李秀遷李氏族裔至寶應投親,后不堪親戚凌辱,舉家遷徙興化昭陽。其時,李秀“流離困苦,茫然無生計”[1]60,以做豆腐、釀醋買賣營生。李秀性格和易,“睦族善鄰”[1]3,為李氏扎根興化創(chuàng)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李春芳的祖父李旭襁褓中隨父親李秀移居昭陽,從小被昭陽地靈水秀、俗語市聲潤澤,脫去其父“醋蠻子”的外號,成為地道的昭陽人。李旭長子李鏜,字聲遠,號永懷,是李春芳的父親,性格謙謹,作“孝、友、勤、儉四訓以示子孫,令世守之”[2]。經(jīng)過幾代積累,李氏略有薄財,李春芳、李齊芳兄弟讀書有了基本的物質(zhì)基礎。
嘉靖十年(1531)李春芳中舉,同年興化中舉的還有宗臣的父親宗周。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春芳高中殿試狀元,累官至內(nèi)閣首輔。李春芳弟弟李齊芳由太學生累官至南京都督府都督。興化昭陽李氏家族由商而士,歷經(jīng)三世,上升為官宦之家,完成了由平民向官宦的轉變,實現(xiàn)了社會下層向上層的流動。
李春芳像及像贊
李春芳、李齊芳兄弟的進取與退守為李氏家族成為江淮望族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李春芳有八子:茂年、茂材、茂德、茂功、茂業(yè)、茂中、茂和、茂對,都是讀書人,大多以科舉或恩蔭入仕。讀書保家聲,科舉延世系。李氏子弟以科名為基點,開拓、守成,應對自如。自李春芳一輩開始,李氏家族字輩以“芳茂思長,水木火土。詩禮傳家遠,簪纓衍慶隆”取名。李氏家族發(fā)展至長字輩,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龐大。水字輩李沂曾寫過一首悼念李長祚的詩《挽二十五叔父孝廉延溪》,李長祚排行二十五。清初,王仲儒是李氏姻親,其妻為李春芳四世孫女,他曾寫長歌《奉曾從叔舅李五十八翁》,題中所言叔舅是李春芳長字輩曾孫。李驎曾寫《贈五十八叔峒石》,峒石名長欣,字子向。王仲儒所言叔舅“五十八翁”與李驎所言“五十八叔”是同一人,是李春芳曾孫輩李長欣,李氏在清初發(fā)展規(guī)模從“五十八”排行可窺見一斑。李驎還曾寫祝壽詩《壽八十七叔母吳太君》,題中所言“八十七叔母”是李春芳水字輩世孫李渷的妻子。李春芳的長字輩世孫和水字輩世孫大多生活在明末清初,其時,昭陽李氏家族規(guī)模盛況空前。
李春芳的長字輩世孫和水字輩世孫是遭遇國變的主要群體,他們與清朝大多保持距離,即便后來漸漸消除敵意,參與科舉,人才亦是可觀,但因“國變”這一頓挫,其家族發(fā)展受限。對于李氏家族更為致命的打擊是清朝的文字獄。
清代與興化有關的最早一起文字獄是沈天甫偽書案,涉及李氏姻親興化吳甡家族,這是對李氏家族的一次預警。最為直接的打擊是李驎“虬峰集”案和李清的“史著”案,兩起文字獄皆發(fā)生在乾隆后期。李氏家族所受的震懾與打擊無疑是最大的,那些有才華的子孫大都掩藏了鋒芒,他們或轉向書畫,或轉而為醫(yī),或皓首訓詁,那些實用的技藝總比文字安全,遠離現(xiàn)實的考據(jù)帶領人們回到避風的港灣。歷經(jīng)國變與文禁,李氏家族繁華凋落,康熙以后無高官,乾隆以后幾無舉人、進士,但乾隆以后至民國時期,作為世家的墨潤余響仍亮人耳目。
在李氏家族500 多年的發(fā)展史上有許多燈塔式的人物,如李春芳、李信、李清、李鱓、李詳、李繼侗等,他們或因科舉激勵子弟,或因忠烈影響眾人,或以著述福澤子孫,或因教育造福家國,其言行不僅彰顯了領袖之風,更以德性熔鑄了李氏家族的精神脈象,使其文化樣貌多元而鮮明,文化肌理凝實而風雅。
李春芳無疑是昭陽李氏家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李春芳(1510—1584),字子實,號石麓。明嘉靖十年(1531)中舉,嘉靖二十六年(1547)奪得殿試魁首,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升翰林院學士,“自學士至柄政”的六次升遷,“未嘗一由廷推”[3]。李春芳升職皆因績效突出,為皇帝破格提拔:或因教授中官成績顯著;或因主持科舉文、武試大公無私;或因起草并督行《宗藩條例》,減少了政府財政支出,替皇帝減負;或因參校《永樂大典》;或因安定邊疆表現(xiàn)出色。李春芳在面對內(nèi)憂外患時的進退舉措尤得圣心,于明朝嘉靖、隆慶時期的政治穩(wěn)定與發(fā)展功不可沒。
明朝的內(nèi)憂重不過宗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曾為他的子孫后代建立了一攬子“福利制度”,除太子外,皇帝其他的兒子都封親王,依據(jù)嫡長子繼承制,親王的長子還是親王,其他的封郡王,俸祿依次遞減。洪武二十年(1387),一個親王年貢米5 萬石,年俸約為明朝最高官員的50 倍,還不包括各種賞賜。終明一代,巨額的俸祿成為明王朝巨大的財政負擔,這是明朝大臣面對的最大內(nèi)憂。
李春芳為此上書請刊《宗藩條例》,皇帝準旨?!蹲诜獥l例》以收縮皇族宗室支出為核心,為國家減負,替皇帝解憂。這次改革在短期內(nèi)減少了國家財政支出,很快又被迅速增長的宗室人口俸祿所取代。
明朝的外患重不過韃靼。俺答部是韃靼的一支,是元朝統(tǒng)治者的后裔,被朱元璋趕到了大漠以北。從明朝開國到隆慶年間,韃靼與明朝常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滿朝文武對韃靼束手無策。
俺答與孫子把漢那吉矛盾深重,兩人決裂。隆慶四年(1570),把漢那吉率部向明朝請降。廷議中,十有八九的朝廷官員拒絕受降,認為受降易引戰(zhàn)禍。李春芳時為內(nèi)閣首輔,他與邊臣通了幾封書信,坦陳戰(zhàn)、和兩手準備,透過文字可領略首輔李春芳的老成持重、謀略周詳。
后來戰(zhàn)事危機解除,俺答請求封貢開市?;实畚瘺Q不下,李春芳偕同內(nèi)閣成員高拱、張居正到皇帝面前表明觀點。李春芳力排眾議,直陳封貢開市之利,既可節(jié)省軍費又可增加收入,和平與利益是百姓期盼的福音。李春芳的一席話深得穆宗認同,穆宗最后決定一面詔許封貢互市,一面加強邊境守備。隆慶和議的實現(xiàn)是在第二年,李春芳已經(jīng)在正月致仕回家。此后二十年的和平,收益最大的是漢蒙百姓。
嘉靖、隆慶時期的內(nèi)閣斗爭激烈,李春芳政聲隆著時致仕,也是急流勇退。他以退為進,換來的是平安,為興化李氏打下了綿延五百多年的世家根基。
在李氏家族的發(fā)展史上,李春芳屬于祖宗類的人物。祖宗的力量有兩種,一為遺傳,一為教育。李春芳是李氏家族的文化象征,他以賢明端正、慎言善行、知恩圖報、勤儉持家、盡忠報國的品行確立了李氏家族的精神傳統(tǒng),成為其遺傳的一部分。對子孫們而言,這些順理成章的繼承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每次面對他,驕傲、責任、愧疚、焦慮的復雜情緒交織,成為刺激子孫們上進的一種動力。辱沒祖先,在他們看來,是最大的道德罪過。添磚加瓦、光耀門楣,是李氏子孫們普遍的信念?!盃钤紫唷薄皹O品封君”“九世一品”“闔門忠孝”“詩畫名家”“萬邦總憲”,興化四牌樓上與李氏家族相關的六塊匾額不能說明他們?nèi)康呐Γ瑓s也可見其一二心志與偉績。其中,“九世一品”“詩畫名家”“闔門忠孝”,從不同側面勾畫著李氏家族的文化風貌。
興化李氏家族以科舉起家,以文化立世傳續(xù),稱雄綿延五百余年,人稱“淮南世家第一”[8]1。李氏家族進入文人、學者眼中始于李春芳輩,此后,李氏家族科舉連綿、人才輩出。從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到清乾隆十七年(1752),李氏家族共有11人成為文、武進士;從明萬歷十九年(1591)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有28人成為舉人;從明崇禎十二年(1639)到清光緒二年(1876)有16 人錄于副榜。[4]延至現(xiàn)代,李繼侗、李德平父子相繼成為中科院院士。李氏子弟多以入世姿態(tài)治生、濟世,為政、從教、懸壺、著述,存生、傳世方式多樣,多有政聲、善舉、文名留跡于方志與文集。他們當中有的在某一領域名世,譬如“祖孫宗伯”,李春芳、李思誠祖孫先后任明朝尚書;有的在多個領域卓有成就,如李清在史學、文學、律法等方面都有著作傳世。作為綿綿瓜瓞的世家望族,李氏家族對地方經(jīng)濟、教育、文化、社會等方面貢獻巨大、影響深遠,成為本地文化高地,其中,文學、藝術、史學等領域成就非凡,成為中國文化璀璨的一頁。
文學李氏家族自李春芳始開創(chuàng)了文學傳統(tǒng),此后文人漸聚,文學作品多元多彩。明末清初,李氏家族人才層聚,風華璀璨,出現(xiàn)了許多享譽一方的文人群體。“淮南三鳳”:李長科、李嗣京、李喬三兄弟;“淮南李氏十二子”:李沂、李瀚、李潮等李氏兄弟十二人;“淮南三李”:李沂、李國宋、李驎三叔侄,等等。文學中詩歌是李氏子弟一展才華、抒情達意的主要形式,李詳曾評說,“國朝之初,吾家詩人為盛”?!盎茨先睢币栽姼栌绊懡丛婏L,并成為“昭陽詩派”的主要代表。昭陽詩派中許多人是明朝遺民,詩歌成為他們活在異代的寄托,以詩為生是他們自我拯救的方式,如李沂、李淦。李沂對于昭陽詩派的導引之功,不僅在平時的詩歌交流,還在于凝集一生的寫作經(jīng)驗著作詩論,以“衰朽余年”編選唐詩。李氏家族有三位戲曲家,李春芳的四世孫李長祚、五世孫李為霖和六世孫李棟?!秱髌鎱R考標目》中錄有李長祚《梅雪緣》《千祥記》《翠煙記》《紅葉記》4種,后人鉤沉戲曲史,發(fā)現(xiàn)署名“無心子”的《金雀記》也為李長祚所作。李為霖存目的傳奇劇不多,有《鏡中花》和《豐樂按》,后者疑是《豐樂樓》。李棟的傳奇劇《七子緣》關白嚴整,通篇不用旦色。至于小說,學界有人根據(jù)萬歷二十年(1592)《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版本扉頁上的題字“華陽洞天主人?!保茖Ю畲悍寂c《西游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隱身作者”[5]319之說。李清以時事為材料,以魏忠賢的個人情感與篡權亂政為線索,創(chuàng)作歷史言情小說《梼杌閑評》(又名《明珠緣》),這部小說“開了后來寫當世政治生活的先河”[5]331。清代以后,李氏家族的女性以書寫凸顯了其存在與價值,文學作品光彩奪目。有“廣陵閨秀”之稱的李長昂的妻子季嫻,詩文兼擅,不僅有《雨泉龕合刻》等作品集傳世,且選編《閨秀集》,為眾女子留名。其女李婧也是一名出色的女詩人,著有《綠窗偶集》。李思誠的女兒李侶姒,能詩,著有《繡佛齋井臼吟》。李侶姒的侄媳李徐幼芬才情令王士禎作詩感佩,著有《幼芬詩稿》《偕隱居詩集》。李國梅是徐幼芬的侄女,有“國朝閨閣詩人”之稱,幼顯才華,驚動父親李瀚、兄長李國宋,其《林下風清集》深得從兄李驎贊譽,其詩更有女性的自覺,試圖沖破傳統(tǒng)禁錮,詩歌蒼涼慷慨,才不在男子之下。李宜璋的妻子劉韻琴(劉熙載孫女)生活在清末民國時期,人稱“吾國女界能以文字托業(yè)于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自韻琴始”[6],其詩文集《韻琴雜著》反映了女子從傳統(tǒng)閨秀向獨立女性的蛻變,創(chuàng)作于1915 年的小說《白虎湯》《大公子》早于《狂人日記》發(fā)表,劉韻琴成為中國近代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行者之一。
書畫李氏家族的書法源頭亦可追至李春芳,現(xiàn)存興化博物館藏李春芳楷書碑刻《重修勝湖里土神祠碑記》,書風“流暢圓轉,婉約疏朗,淳正敦厚,法度嚴謹”;館藏行書手札則“蕭疏散淡”;他的行草“筆墨酣暢暢,一氣呵成,如駿馬縱橫,疾去如飛”[5]379。李氏家族善書者甚眾:李長敷善行、草書,李跱“行草有精妙,遒媚摩鐘王”[7]。李跱子李鳴“書法險勁似柳,能懸肘為蠅頭楷”。李光國亦以“善懸肘書”聞名。李恢能詩善書,李日光工書法,李法“博雅善書,至尺楮寸縑人爭寶之”。李沛工書法,“轍跡所至,問字求書屢滿戶外”。李佳言善工楷,早年在董文恭府上任幕僚,董公奏疏書信往來多出其手;乾隆五十七年(1792)補繕御制詩27冊,數(shù)日完成。李培源是李氏子弟中書法高手,善篆刻,其楷書“力追顏平原(真卿)”,鄭板橋推他為“邑中三百年楷書第一”[1]34。李氏家族中詩書畫皆絕的大有人在。李棟、李栻兄弟工于詩歌、繪事及隸書。李東旸,工詩詞,善草書,尤精畫竹。李步墀、李宗揚、李德譽、李年父子相繼,皆為詩書畫妙手;父親李步墀是一個文藝全才,兼擅詩文,能于書法,妙解音律,工寫山水蘭竹,水墨尤勝。李炳旦,“詩宗蘇陸,書類吳興,作平遠山水直追摩詰”,相遇遠近,人稱“三絕”;其妻王瑗,工書善畫,尤精發(fā)繡,“析一以為四,精細入神,宛如繪畫”[8],觀者嘆為絕技。少年李鱓曾師從李炳旦夫婦學花鳥畫,接受了工筆細描的訓練,“淡雅工致”是他從王瑗處習得的美學特質(zhì)。他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突破體現(xiàn)在文人畫上,其潑墨畫尤重水墨關系,在題材上不局限于松、竹、梅、蘭,他把龐大的俗常物品引入繪畫,拓寬了文人畫的視野。李鱓才藝超卓,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成就卓立成高峰,成為名動古今的“揚州八怪”之一。
史學李清成就多元,史學最耀。明清國變,李清以書寫存生,有史著二十多種。李清的書絕大部分未能在清代刊行,僅有抄本流傳民間,或藏于內(nèi)閣大庫?!度P記》《南渡錄》,因為是對當代史的記述,尤其受到后世重視。其《諸史同異錄》因李清把順治帝與亡國之君崇禎帝作比較,說他們有四事相同,引發(fā)“四庫全書”撤毀書事件。李清的《三垣筆記》《南渡錄》《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歷代不知姓名錄》等書都在“文禁”之內(nèi)。清朝統(tǒng)治者以“禁”的方式對李清史學做出了評價;禁而不止,又是民間、學界對李清史學的褒獎。李氏子弟涉獵史學研究,或有著作,或參與方志編纂的還有李思聰、李瀅、李光國、李崇禧、李福祚、李詳?shù)热?。其中,李詳在方志學上的貢獻超拔于眾人,他參與了《江蘇通志》的纂修,擬就《〈江蘇通志·藝文志〉商例》,并為后來松江、南通、太倉三縣所修縣志借鑒。李詳還先后擔任江都、甘泉、儀征三縣人物、儒林、文苑各傳及藝文志、輿地沿革表等審閱、定稿工作。民國10 年(1921)又主持纂修了《阜寧縣志》《鹽城縣志》,《江蘇通志》的初稿也完成大半(抗戰(zhàn)期間書稿下落不明)。民國8年(1919),興化知事趙云霎聘請李詳主持纂修《興化縣志》,一度中斷,民國17年(1928)《興化縣志稿》完稿,但未付印。民國32 年(1943),李恭簡在此書基礎上修纂《興化縣續(xù)志》。于志書的編纂上,李詳在《興化縣志稿》中多有創(chuàng)新,一是“主于略遠存近”;二是載小說書目入史,他將施耐庵生平載入《興化縣志稿》,打破了“小說不入志,小說作者不立傳”的傳統(tǒng)。
法學《折獄新語》作為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明代判詞專集,其作者為李清。從崇禎四年(1631)到崇禎十年(1637),李清在寧波府任推官期間審理了各類民事、刑事案件,他把結案判詞整理為《折獄新語》。全書分“婚 姻”“承 襲”“產(chǎn) 業(yè)”等10 卷,分門別類,共收判詞211 篇?!墩郦z新語》選材風趣,李清將嚴肅的判詞修訂為輕松易讀的妙筆,凸顯了李清學術背景中泰州學派的平民性底色。這是一部明末地方司法實錄,從中折射出明代司法審判中證據(jù)的運用、審判原則與技巧以及情理法兼顧的司法理念,成為研究明朝法律的重要史料,現(xiàn)今一些高校把它作為教材。李清之子李楠是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楠承繼了父親的司法才能,于任上以破解疑難案件見稱,糾正許多錯案,家鄉(xiāng)人曾為他立匾額“萬邦總憲”。李楠修訂了晚明律學大師王肯堂的《大明律附例箋釋》,使其適應清初情況,易名為《大清律集解》出版。
醫(yī)學李春芳的弟弟李齊芳,由太學生累官至南京都督府都事,后因政治斗爭去職奉親。他博物洽聞,于經(jīng)學、醫(yī)學、詩文、刊刻各類,均有豐碩成果。李齊芳深知,醫(yī)中“幼科最難”,小孩說不清疾痛苛癢,全靠醫(yī)家“誠求”揣度。他博訪良醫(yī)妙法、撰集圖方,成《幼科圖訣藥方》2 卷,上卷治小兒雜癥,下卷專治痘疹。他在書中總結出“飲食必節(jié),寒熱相均,毋愛惜太過”的幼科基本要訣;對于人們談之色變的痘疹,他主張用“權衡之法”“隨癥施治”,其醫(yī)學理念和經(jīng)驗沿用至今,此書被小兒科醫(yī)生奉為金科玉律。李春芳的四世孫李長科感于夫人生產(chǎn)時驚心動魄,發(fā)愿保妊婦嬰兒生命,旁搜遍采醫(yī)方,輯錄成書《婦科秘方》《胎產(chǎn)護生篇》。李朝光是康熙、雍正年間名醫(yī),精通各類醫(yī)學典籍,并著有《醫(yī)學切要》2 卷,其醫(yī)術世代相承直至光緒年間,世稱“李氏名醫(yī)世家”。
李清《三垣筆記》
軍事軍事是李長科的長項。他曾游燕趙,在廣平遇清軍被困,李長科與守軍夜宿城樓四十晝夜,最后以他的克奇制勝計策解圍。李長科好談兵,與父親李思聰曾有江防、城守的議論,胸中兵甲,流注筆底,風云跌宕,著成《金湯十二籌》,重點總結了防守城池的軍事經(jīng)驗。此書現(xiàn)存八籌:一籌修備,二籌訓練,三籌積貯,四籌制器,五籌清野,六籌方略,七籌水戰(zhàn),八籌制勝。書雖殘缺尤見體貌。陳大士盛評:“是書為今日所亟需。茍設城而致行之,實有催陷廓清之功。”[1]20清“四庫全書”收錄。
教育科舉考試落榜,或在中舉前,李氏很多人有從教的經(jīng)歷,他們大多參與了地方文教事業(yè)。李長盛工于制業(yè),遇國變,隱居鄉(xiāng)間教授,精研教育,指授有法,從學者甚眾。李驎、王熹儒皆為其弟子,二人后來皆聞名地方。李光國,雍正七年(1729)拔貢,建業(yè)太學,凡十四試皆第一。方苞延請他主教家塾。當時方苞奉命修職方志,李光國多襄助其事。李年以教授為業(yè),家無恒產(chǎn)。他曾遍訪散布在大江南北的族人,錄軼事、理世系,書垂成而卒。他為后世整理保存了興化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最為地方人稱道。其長子李袯于道光二十年(1841)試京兆,挑取謄錄,以知縣用。性雅流,不樂仕進,勵節(jié)勤學,淹貫群書。詩古文詞為時宗仰。詞法周濟,精音律。少游京洛,名重公卿間。成觀宣到江右視學,聘襄李袯校藝,為人稱道。晚年主講鹽城表海書院、興化昭陽書院,歷任鹽城表海書院山長、昭陽書院山長。他曾網(wǎng)羅散佚,厘正參訂,與劉熙載、李福祚等分撰而成《重修興化縣志》10 卷。著有詩文詞集多部,并有《薌墅制藝》《陽山耆舊錄》等問世。
李氏家族依憑科舉興家,以忠孝氣節(jié)立身,以儒道行事,以文化傳世。李氏子弟中,專學術,工詩文,善繪畫,精醫(yī)道,懂科學者,代不乏人。這是一個財富雄厚的家族,從政有經(jīng)邦緯國之才,為文有詩畫學術名世,經(jīng)世有醫(yī)教水利之技,做人有忠孝節(jié)烈之舉。李氏家族的文化經(jīng)緯與風骨神氣鑄造了一方精神文化高地,其科甲絡繹、門第常青亦引人探尋。
扎根興化后,李春芳的父親李鏜即立“孝、友、勤、儉”四訓以示子孫,令世守之。教子育女,以德為先。李春芳高中狀元后,李鏜一如既往,對下人平易,聽到鄰里鄉(xiāng)人困苦,常常夜不能寐,必有援手才能心安。李春芳發(fā)揚了這種家風,為官時每每聽到家鄉(xiāng)水旱,常常呼號,請減免賦稅以救民于水火。他孝友齊家,歸鄉(xiāng)后,他把居所讓給人口較多的弟弟一家,沒帶走尺絲寸帛,另起爐灶;他以首輔之尊學老萊子娛親,歲時伏臘,率子弟,穿緋衣,次第給二老請安祝壽。李清幼年父歿,母親守節(jié)26 年,含辛茹苦育子持家。母親去世后,李清感念蓄懷十年,上書請賜旌表以厲行風化。李清認為傳揚母德,這是最大的孝心。李春芳和他的先人奠定了孝友的家風,他們言傳身教,因此,李氏族人的孝悌言行代不絕書,單單讓宅一事就成風氣,李茂德把房子讓給伯兄,自己卻舉家遷往句容去守祖墓;李長似獨辟一區(qū)給孀嫂居??;李長祚為給堂兄弟救急,把房屋賣了500 兩給他周轉。
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春芳會試第十名,留京準備殿試。按常規(guī),殿試“不黜落”,中進士,進仕途是順理成章的事。會試發(fā)榜后,李春芳即刻寫信給祖父,要族人明了,此后李氏亦為官宦之家,明言今日急務:不茍取、不囑托。修身全名節(jié)是大事,具體到眼下,不囑托尤關行止。他約束子弟和族人奉公守法:“如不違理,可保無虞;如其違理,亦非所能庇也?!盵9]113-283他把“畏理守法”加列家規(guī),要求子弟和族人上守國法,下尊家規(guī),讀書做事,明理積善。李春芳從權貴官宦的起落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更以“畏理守法”約己束人。李春芳幾次主持科舉考試,但他拒絕為親朋子孫考前輔導,時常告誡兒子們不要與地方書生爭考試名額,官宦子弟,縱然不得第,猶可博蔭。李氏家族把“孝友”家風推延到民族和國家體系中,就具化為對皇帝的忠誠和信義。李春芳的母親徐氏常對李春芳說“兒第,盡忠報國,無負君恩”。大明皇帝賦予李氏家族的諸多“國恩”,李氏子孫反身回報的是對皇帝的忠貞和大明王朝的維護。明清易代,李信及其子孫妻媳“一門殉節(jié)”,李長倩、李長似、李瀾、李思諫女何李氏等捐棄生命以報國恩。李思訓、李清、李淦、李法等18人,以拒仕新朝、不應科舉等方式堅守對明朝的忠誠。明清之際,李氏家族把家訓展示為忠烈的“行為文化”。
李氏子弟的教育從胎兒始。季嫻寫有《庭訓》詩:“衣破猶可補,德虧補何有?撫茲小兒女,未辨苗與莠。胎教古所稱,庭訓??趾?。呼兒而來前,燕惰慎勿狃。既讀圣賢書,莫忘父師誘。少小謹愆儀,恂恂篤孝友。積學致榮名,期在伊周右。盡忠以顯親,匪徒懷組綬。諱諱撲兒肩,卻顧執(zhí)女手。而暫方親幃,行將奉箕帚。臥后起常先,靜一尤所守。昔有巾幗流,芳聲垂不朽。尚其觀往編,思與名媛偶。門商志易惰,植德斯永久。傳與王謝家,皆令知吾牖?!盵10]季嫻把教育兒女的中心落在道德建設:“衣破猶可補,德虧補何有?”她認為教育以“植德”、立人為要旨。她堅持貫徹早教原則,“胎教古所稱,庭訓常恐后”,在兒女尚小、未辨良莠之時甚至懷胎之初就須施教。在血緣宗法強固的中國,“接續(xù)宗祀”是至高無上的職責。生育和教養(yǎng)之權,實在于母教。母教始于受孕懷胎之時,生而即抓幼教。訓于幼時,則化于心成,習于智長。季嫻的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現(xiàn)代性。她與李國梅一樣對兒女實行性別教育,對兒子和女兒教以不同的內(nèi)容。季嫻對兒女教育是成功的:兒子李為霖16 歲即中舉,27 歲中進士,官湖廣荊州府知府,升云南按察使司按察使等;女兒李婧善詩,與她一起編了《閨秀集》,著有《綠窗偶集》。
李氏家族中少有才名的不乏其人。李淦6 歲即通韻學,17歲以文章氣節(jié)名重江左。李春芳的兒子李茂業(yè)每天閱讀理解文章千言,8歲自署稽古子,10 歲開始攻科舉,15 歲就補進縣學;李春芳的孫子李思聰“少負奇才”;李澧“少為高才”,生試常第一;李清的父親李長祺“少應童子試”。
李氏家族才俊蘊藉、閨秀飽學,他們自身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同時,他們眼界開闊,胸有丘壑,慧眼獨具,其子弟有福受教于名師大儒。李春芳致仕后,即建石麓書院,親自給家族子弟講學,其教授之功與榜樣的引導對子孫的激勵顯而易見。順治年間,史學大家李清延請陳瑚擔任其長子李稹的老師。陳瑚是蘇州太倉人,少通五經(jīng),講求實學,是清初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世家子弟在教育上與平民子弟有不一樣的起點。李稹成附監(jiān)生,授州同知,善詩,著有詩集。
高質(zhì)量的科舉教育帶來顯性的成果,連續(xù)九代有人位至一品,30 余人官至二三品,這為家族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相當?shù)恼?、?jīng)濟、文化資源。
婚姻是選擇的結果,世家一般走聯(lián)姻之路,門當戶對、志趣相投、知根知底是基本的標準。兩大家族的匯融,其直接的影響是優(yōu)化了人才“基因”:嫁入的世家女子,有相當?shù)奈幕A,加固并拓寬了家族發(fā)展的文化根基,形成父家和夫家文化或互補或加強的形勢,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母教,甚或堆壘了家族發(fā)展的高度。李氏家族的聯(lián)姻對象,一為外地大族。李春芳曾寫詩《答養(yǎng)翁嚴少保婚定》[9]113-281,詩題中“養(yǎng)翁嚴少保”即為嚴訥,李、嚴同朝為官,都曾入內(nèi)閣;李春芳之孫李思謙娶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馬一龍的孫女為妻。李思誠子李長昂娶泰興望族、“清朝第一諫臣”季開生的妹妹季嫻為妻,李為霖與李婧的成長詮釋了世家聯(lián)姻對于家族綿延的推助優(yōu)勢。二為本地名門望族。王繼美王氏家族、解學龍解氏家族、吳甡吳氏家族,都是興化名門世家。王家在興化有詩書畫傳統(tǒng),世精翰墨。解氏為興化望族,明清鼎革后不復顯赫,但大家族的底蘊尤在。吳甡曾入閣為“副相”,奠定了吳氏大家族的基礎。李氏家族有與這些名門聯(lián)姻的傳統(tǒng),或嫁,或娶,或多重聯(lián)姻,形成一個“類聚”的文化場域,從而使家族發(fā)展生生不息。
藏書是一種家庭和家族財富的聚集,也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積累。圖書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也給李氏子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豐富的圖書塑造了李氏子弟文采的風流、才藝的多元、眼界的開闊、學識的廣博。李思誠“藏書滿架,縑軼燦然”,其媳季嫻“得肆覽焉”[11];李清亦贈送了相關的幾百種書籍給叔母季嫻,使其選編《閨秀集》得便良多。李國宋藏書甚豐,亦博覽,因而工詩文辭,對于“禮樂、刑政、錢谷、水利興廢因革之數(shù),靡不井井中機,宜可以施諸行事而無泥古悖今之失”[12]。清末民國時期的李氏家族衰跡日顯,但讀書仍延續(xù)李氏家族的文脈。李詳(字審言)家貧,但嗜書,或借,或抄書若干。學有所成后,購書日多,許多朋友贈書,至晚年,積累圖書2 萬多冊,其中古籍2600 多種,民國線裝書1000 多種,他在興化城東岳廟東側李家大院建“審言圖書館”,允鄉(xiāng)人借閱,與鄉(xiāng)人分享圖書資源。后來李詳?shù)募胰藢D書全部捐贈興化市圖書館,今收藏在“李審言圖書館”中。
李氏家族有刻印文集、修訂家譜的傳統(tǒng)。據(jù)家譜、方志等資料統(tǒng)計,單文學一類,李氏家族64 人有作品集150 多種,其中,李詳?shù)闹鬟_15 種。在文集編發(fā)中,家學得以記錄與闡發(fā);在家譜的修訂中,家族文化事件和家族人物得以敘述,使家族歷史連續(xù),家族精神得以強化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