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曹祥清
【摘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最基本的國情之一。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符合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正確道路和每一名中華兒女的必然選擇。紅色文化在民族獨立的抗戰(zhàn)烽火中孕育、發(fā)展和豐富,充滿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智慧,彰顯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創(chuàng)造力。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牢固樹立民族家國情懷,高舉民族團結進步旗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有力實踐,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第六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榮譽稱號。
【關鍵詞】紅色文化;民族團結進步;理論;實踐路徑;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最基本的國情之一。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符合各民族最高利益的正確道路和每一名中華兒女的必然選擇。
新時代,中華民族進入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迎來了最好的復興機遇。但同時,中華民族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日趨復雜多變,向上向好的阻力日益增大。紅色文化在民族獨立的抗戰(zhàn)烽火中孕育、發(fā)展和豐富,充滿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智慧,彰顯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創(chuàng)造力。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zhàn),全體中華兒女需要汲取紅色文化蘊含的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合力。
一、紅色文化的特質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形成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形態(tài)。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的真實寫照,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
(一)民族性
紅色文化在為謀求民族獨立的實踐中萌生,其形成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同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的真實寫照。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旨歸,致力于推動國共合作,推動形成全民族抗戰(zhàn)的大潮。抗戰(zhàn)勝利充分證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蘊含著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二)人民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紅色文化歸根結底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傳承的??箲?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民情,讓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從此,紅色文化深深打上了人民的烙印。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時期,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中國精神,不斷激發(fā)人民群眾建設美麗家園、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動能,有力推動人民群眾書寫偉大復興新篇章。
(三)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1]紅色文化遺傳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基因,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治國理政的頂級智慧。當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時,中國共產黨結合國情民情軍情,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抗戰(zhàn)時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以及和平時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無一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范例??梢姡t色文化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先進文化,助推著中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四)美育性
自古以來,中華兒女都崇尚美好的事物。紅色文化孕育了無數(shù)美好的事物。那些舍身取義的愛國愛黨情、血脈相融的民族同胞情、血濃于水的軍民魚水情,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兒女對國家民族的依戀、對民族同胞的眷戀和對親人朋友的思念,完全契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更與民族一家親的理念一脈相承。因此,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點亮人們的美好心靈,激發(fā)人們內心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家國情懷。
二、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選擇和現(xiàn)實要求
(一)民族團結進步是歷史演進的必然選擇
民族團結進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前提。《孫子兵法·謀攻》中說:“上下同欲者勝。”強調上下團結一致,勠力同心的重要性,意指團結進步是勝利的基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西方列強欺辱和北洋軍閥剝削之下,中華兒女一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的深沉的民族心理。從1921年7月黨的成立到1945年8月日本戰(zhàn)敗投降,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積極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將這種樸素的民族心理進一步升華為高度的民族自覺和強烈的愛國情懷。[2]隨著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各民族同胞、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等中華兒女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的引領下,呈現(xiàn)出空前的民主覺醒和民族團結,[3]日本帝國主義最終被全民族抗戰(zhàn)的浪潮席卷淹沒。可以說,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唯一正確選擇,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二)民族團結進步是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求
世界上沒有一個分裂的國家和民族可以創(chuàng)造燦爛輝煌的文明?!耙徊恐袊?,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在民族團結進步旗幟的引領下,實現(xiàn)了從落后挨打到獨立自主,再到繁榮富強的跨越。
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奮斗歷程中,我們既要積極應對深刻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zhàn),更要時刻防范西方敵對勢力的阻擾和破壞。面對內憂外患,民族團結進步極其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強調民族團結進步意識需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更深入人心,民族團結進步成效要更加顯著。“化”則要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成為中華兒女的思想指引和行為自覺。這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向之一,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依托途徑。[4]
三、紅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作用
紅色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民族團結進步為重要表現(xiàn),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祖國大好河山的光復統(tǒng)一,“紅船精神”“鐵軍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深度淬煉,陳毅、粟裕等開國將帥的英雄輩出,充分印證了遼闊富饒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偉大深刻的革命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燦爛輝煌的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紅色文化可以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
(一)增強政治認同,凝聚民族團結進步共識
紅色文化蘊含著特定的政治基因。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辱。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才終于迎來民族獨立解放的曙光。當前,中國正努力追尋偉大復興中國夢。然而,西方敵對勢力在外交、外貿、文化等領域處處掣肘中國發(fā)展。面對艱險的挑戰(zhàn),紅色文化孕育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及治國理政的頂級智慧,將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的決心,匯聚民族團結進步磅礴力量,助推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
(二)提升文化自覺,堅定民族團結進步自信
紅色文化蘊含著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紅色文化來源于為民族獨立的偉大抗戰(zhàn)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追求。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靠的不是窮兵黷武暴力擴張,而是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5]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6]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汲取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精髓,筑牢文化復興根基,增強文化自信,從而堅定民族自信。
(三)夯實思想根基,把牢民族團結進步方向
社會發(fā)展引領著人們的思想日趨多元化。人們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易受不良思想的腐蝕。一些“以洋為尊”甚至“分裂祖國”的思潮時有發(fā)聲。紅色文化倡導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繁榮,踐行將個人的未來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理念,極具感召力。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夯實人們的思想根基,增強中華兒女與偉大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的原動力。
(四)引領審美情緒,熏陶民族團結進步情懷
紅色文化是美好的文化。美在黨和人民“一切為了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的堅定誓言;美在“犧牲小我小家,成就人民國家”的無私選擇;美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豪言壯語;美在“‘五方之民共天下,民族團結是一家”的民族情結。因此,紅色文化有利于激起人民對人間大愛大美的向往,激發(fā)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家國情懷。
四、紅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實踐路徑
民族團結進步是民族復興之基,是精神力量之源。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是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展示,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牢固樹立民族家國情懷,高舉民族團結進步旗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有力實踐,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第六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榮譽稱號。
(一)深刻領悟民族政策,把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向
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指向標。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7]一直以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深入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導工作人員和游客觀眾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一是積極與省、市民族工作部門對接,了解最新的民族工作動態(tài),業(yè)務上主動接受他們的指導,并結合實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二是結合實際工作,制定了服務少數(shù)民族同胞、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的長效工作機制,將民族團結實踐貫穿于日常工作始終。三是結合實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教。如制作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冊宣傳民族政策、宣傳新四軍少數(shù)民族革命先烈、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等。通過深刻領悟民族政策,紀念館把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方向,向“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堅實地邁進。
(二)深度完善基礎設施,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有利條件。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所展示的紅色文化以新四軍在蘇南茅山地區(qū)建立抗日政權、建設人民軍隊、抗擊日偽頑勢力為重點。新四軍是團結的隊伍、進步的隊伍、模范的隊伍,他們善待百姓、作風優(yōu)良、英勇善戰(zhàn),吸引了眾多熱血愛國青年的加入,其中包括無數(shù)來自全國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在蘇南抗戰(zhàn)中,七千新四軍英烈為國捐軀,為全民族抗戰(zhàn)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了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經江蘇省委批準,先后在茅山腳下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和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為適應紅色文化傳承新形勢、新要求,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功效,2008年,紀念館新建了“風云江南——蘇南新四軍將帥陳列館”,并設立了上百平米的粟裕(侗族)大將專題展廳。展廳以雕塑、展板、文物展示等形式,展出了這位少數(shù)民族開國大將的主要生平業(yè)績、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照片及珍貴的文物史料。包括1933年粟裕親手填寫的黨證、干部履歷表,粟裕保存使用的《游擊隊行動手冊》《抗敵戰(zhàn)略論》等文獻資料,還有粟裕曾佩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及其生前使用的收音機、名片等遺物。2015年,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之際,紀念館重新布展基本陳列展,分別在不同的展廳展出了老新四軍藍榮玉(畬族)下放到龍巖地區(qū)時使用的瓷杯、工作會議記錄本以及棉襖等遺物。此外,還展出了韋一平(壯族)、劉震英(壯族)烈士的相關圖片史料。這些展覽與文物史料的展出,不僅彰顯了少數(shù)民族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更加深深震撼和教育了觀眾:民族獨立是由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今后只有大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才能不斷形成和增強發(fā)展合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深入萃取紅色基因,豐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涵
深入萃取紅色資源基因密碼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舉措??箲?zhàn)期間,新四軍隊伍里涌現(xiàn)出一大批愛國將領、英雄人物和愛國模范。他們中,有成千上萬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直接參戰(zhàn),甚至為國捐軀,還有廣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也紛紛通過募捐籌集抗戰(zhàn)物資、組織華僑青年回國參軍參戰(zhàn)等方式支援祖國抗戰(zhàn)。民族抗戰(zhàn)的大潮不僅在國內掀起了滔天巨浪,在國外同樣激起暗涌,最終將日本帝國主義勢力淹沒。為了提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精神,紀念館研究人員查閱了大量史實資料,走訪了多位新四軍老領導、老同志及其親屬,不斷梳理完善粟裕大將(侗族)、藍阿嫩(畬族)、韋一平(壯族)等功勛英烈的資料,結合日常工作進行深入宣教。一是在日常講解中,注重以故事的形式對觀眾講述藍榮玉(畬族)等革命先烈們克服民族習慣、語言認知等多重困難,融入民族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為奪取抗戰(zhàn)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甚至英勇犧牲的事跡。二是精心打磨了多堂精品主題講座課程。例如“粟裕大將的光輝歲月”專題講座,以時間為主線,分六個部分全面生動地講述了這位新四軍高級將領的輝煌一生,充分展現(xiàn)了這位侗族開國第一大將彪炳史冊的卓著功勛和智勇果敢的光輝形象。紅色基因密碼的萃取讓參觀學習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各民族同胞、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都為抗戰(zhàn)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和流血犧牲,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懷念。
(四)深化開展特色工作,拓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渠道
特色工作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以“主動開展、主動搭建、主動配合、主動服務”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一是主動開展有利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活動。如2017年5月,紀念館邀請時任句容市副市長邊次同志(藏族,掛職干部)來館參加與鎮(zhèn)江市消防支隊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活動。二是主動搭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平臺。2015年,紀念館積極與臺灣同胞合作,打造了“小兵驛站”文創(chuàng)館,創(chuàng)立了“小兵驛站”紅色文創(chuàng)品牌,推出了一系列以紅色文化為背景,集教育性、實用性于一體的文創(chuàng)產品。三是主動配合相關部門開展教育活動。如2019年4月,紀念館主動配合江蘇大學新疆班學生,開展了“青春心向黨”主題教育活動,受到新疆籍學生的好評。四時主動服務好來館參觀學習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近年來,隨著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紅色旅游、紅色教育的興盛,每年都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同胞、港澳臺同胞或海外僑胞來館參觀、學習、交流。紀念館主動為他們提供免費講解、講座等服務。2018年,紀念館被江蘇省僑辦、省文化廳授予“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榮譽稱號。此外,紀念館主動對接時代要求,突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拘泥于現(xiàn)場教育的單一呈現(xiàn)模式,通過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頂級流量客戶端,展示相關國史、黨史、軍史細節(jié),吸引大眾主動領略紅色文化,讓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走進紅色展館、走進歷史。此次新冠疫情期間,紀念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適時推出《精神化“疫” 春山可望——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藏文物線上品》欄目,引發(fā)社會強烈關注和廣泛好評,包括館長在內的工作人員與網民積極深入交流,形成良好互動。線上教育渠道的推出,有利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現(xiàn)代性境遇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升了紅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聚合效應。
五、結束語
民族團結進步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從未褪色。“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實現(xiàn)這個心愿和目標,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毙聲r代,紀念館將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深入萃取紅色文化基因密碼,推動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筑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堡壘。
參考文獻:
[1]王占斌.紅色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功用[J].沈陽干部學報,2019(4):56-58.
[2][3]張從田.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旗幟[N].人民日報,2014-09-25(11).
[4]嚴慶,梅麗,李志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共情”視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0(1):5-12.
[5]岳鵬.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論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7(9):5-9.
[6]俞祖華.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復興思想研究述評[J].晉陽學刊,2018(4):10-23.
[7]董恒宇.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J].中國政協(xié),2019(05):76-77.
作者簡介:陳偉華(1984-),男,助理館員,近現(xiàn)代史研究和社會教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曹祥清(1975-),男,鎮(zhèn)江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民族處處長,民族業(yè)務和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