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
(永城市中心醫(yī)院 婦產科,河南 商丘 476600)
巨大子宮肌瘤是常見婦科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白帶增多和子宮出血,若不及時治療易導致排尿障礙、流產、不孕等,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常用手術方式,可同時切除子宮及肌瘤,控制病情,但術中出血多、創(chuàng)傷大,患者認可度低[2]。隨著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腹腔鏡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切口小且不留瘢痕,逐漸得到廣大患者認可[3]。本研究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巨大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永城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擬行巨大子宮肌瘤切除術的114例患者,依照手術方法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手術組,每組57例。腹腔鏡組(接受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年齡25~57歲,平均(40.67±7.38)歲;孕周12~17周,平均(14.23±0.98)周;生育次數(shù)1~4次,平均(2.46±0.68)次。開腹手術組(接受常規(guī)開腹全子宮切除術):年齡26~58歲,平均(41.72±7.19)歲;孕周12~16周,平均(13.96±0.89)周;生育次數(shù)1~5次,平均(2.61±0.75)次。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肌瘤位置、子宮體積、生育次數(shù)、肌瘤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永城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1)確診子宮體積>12孕周(肌瘤直徑≥8 cm),術前檢查血紅蛋白水平≥90 g·L-1;(2)可接受子宮切除,無生育需求;(3)就診時存在不同程度腹痛、異常陰道出血癥狀;(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2)合并心血管疾病、子宮惡性病變;(3)合并心律失常、敗血癥、手術禁忌證、盆腔惡性病變。
1.3 手術方法開腹手術組:接受常規(guī)開腹全子宮切除術?;颊哂材ね饴樽?,平臥,于腹壁做約10 cm切口,切開皮下及皮膚組織,充分暴露子宮。結扎子宮動脈血管,切除子宮,清理腹腔,閉合切口。腹腔鏡組:接受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颊呷砺樽?,平臥,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肚臍上緣切口,置入腹腔鏡,下腹雙側取兩個穿刺孔(5 mm),于下腹、趾骨交界處行操作孔,CO2建立氣腹[12~14 mmHg(1 mmHg=0.133 kPa)],腹腔鏡探查盆腔內組織,電凝刀切斷卵巢、輸卵管峽部、子宮兩側等部位韌帶,反折子宮膀胱腹膜,暴露子宮,縫合子宮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取出子宮,清理、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1)手術、住院、下床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根據(jù)免疫組化法檢測兩組手術前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水平。(4)術后12、24 h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語言評價量表(verbal behavior assessment scale,VDS)評定,總分均為0~10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
2.1 手術相關情況與開腹手術組比較,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長,術后下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腹腔鏡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3 EGFR、PR、ER水平術前兩組患者EGFR、PR、E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EGFR、PR、ER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腹腔鏡組患者EGFR、PR、ER水平均低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
2.4 VAS、VDS評分術后12、24 h腹腔鏡組患者VAS、VDS評分均低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VAS、VDS評分比較分)
隨著近年來生活節(jié)奏加快,子宮肌瘤發(fā)病率日趨上升。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子宮肌瘤發(fā)病率為20%~30%,嚴重影響女性生活與工作[4]。
開腹手術可有效切除肌瘤,控制病情發(fā)展,但其創(chuàng)傷大,患者術后恢復較慢[5]。腹腔鏡使用冷光源照明且具有攝像頭,可反射手術部位內部情況至大屏幕,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比較視野更加開闊,有助于術中徹底止血及清除血塊,防止術后患者腸道腹脹、麻痹、粘連[6]。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無需開腹,且切口小,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能減少腹壁損傷,減輕患者創(chuàng)傷與應激反應,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康復后切口處無明顯瘢痕,不影響美觀,利于患者接受[7]。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手術情況優(yōu)于開腹手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術后12、24 h的VAS、VDS評分低于開腹手術組,可見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原因在于,相較于常規(guī)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能縮小切口,且可于不暴露腹腔器官下放大手術視野,起到完全止血,清除血塊作用,以減輕術后疼痛,減少并發(fā)癥[8]。EGFR是一種表皮生成因子受體,能縮短肌瘤細胞周期,加快肌瘤細胞增生,促進肌瘤生長;PR、ER可增強肌瘤組織對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EGFR表達。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腹腔鏡組患者EGFR、PR、ER水平低于開腹手術組,提示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能改善性激素水平,維持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進而改善病情。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需注意:(1)兩側結扎子宮血管可控制血管斷端出血,有助于行精密操作;(2)術中膀胱置于安全位置可預防并發(fā)癥;(3)雙極電凝、超聲刀有助于處理復雜手術,因此需提高團隊精密儀器熟練度,提升配合默契度;(4)術中若子宮暴露困難可根據(jù)情況及時轉為開腹手術,預防危險因素,確保手術順利。
綜上所述,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接受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能降低性激素水平,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