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震 江蘇無線電廠有限公司
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有其自身的結構和應用性能,考慮到厚度過大而限制其應用的局限性,本文重點關注和探討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超薄化設計和散熱設計,滿足人們對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輕薄、美觀、實用性需求。
傳統(tǒng)的直下式背光光源位于模組的底部,其照度、亮度和均勻度均佳,然而需要一定的混光高度才能獲得理想的均勻度,這就增大了顯示器的厚度,與現(xiàn)代輕薄化、美觀化的應用需求不相契合。為此,本文設計一種帶有圓臺的超薄直下式LED 背光模組,使LED 設計于圓臺的側面,無須光學透鏡,即可在降低混光高度的同時滿足其均勻度要求。
1.1 光學設計方案。該直下式LED 背光模組由圓臺、LED 燈珠、圓錐、反射隔板、底板、邊框、擴散膜等構成,將4 顆LED 燈珠設計于每個圓臺的斜面,保持垂直分布的狀態(tài)。圓臺則設計為正六邊形,分別對應正六邊形的一個角,中心設置一個圓錐,通過表面反射面和周邊的反射隔板形成獨立照明單元,在各單元拼接之后即形成不同尺寸的背光模組。
1.2 照度分布設計。該設計中的LED 類似于朗伯型發(fā)光體,在設計中考慮到照度、照明面積等因素,燈珠尺寸為2×2×1mm,排列間距為26mm,隔板邊長為43.32mm,將LED 燈珠設置于圓臺的傾斜側面,圓臺底面直徑為17.32mm,傾角為30°,斜面長度為4mm,臨界混光高度為16mm,從而使背光模組更加輕薄和均勻。設計采用正六邊形的排列方式,能夠有效減少LED 的數(shù)量,并在中心位置設置圓錐體反射面,圓錐半徑和高度均為10mm,能夠較好地避免中間部位出現(xiàn)混光盲區(qū)的現(xiàn)象,改變光線方向,從而較好地改善背光模組的光斑均勻度,使均勻度達到94.96%,有效降低混光高度,提升光能利用率。
隨著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超薄化設計趨勢,要重點關注背光模組的散熱問題,考慮到工作環(huán)境溫度升高會對內部元件產(chǎn)生損壞,縮減LED 的光學性能和使用壽命,為此要探討LE 液晶顯示器的散熱問題,提高LED 背光模組的光電特性和穩(wěn)定可靠性。
2.1 LED 內部發(fā)熱的原因分析。LED 產(chǎn)生熱量的內部成因主要歸結于量子效率低,因原材料自身品質、制作工藝存在欠缺,由此引發(fā)電子由激發(fā)態(tài)躍遷至基態(tài)時產(chǎn)生無輻射躍遷,導致熱量的生成而降低載流子的轉換效率。
2.2 LED 液晶顯示器散熱的設計方法。(1)提高LED 芯片散熱性能??紤]到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內量子效率極低,電能難以完全轉換為光能,為此可以引入外延生長技術和多量子阱結構,設計波長為625nm AlGalnP 基LED,使其內量子效率達到近乎100%,大幅提升LED 芯片的光電轉化效率。同時,還要重點提升LED 芯片的外量子效率,采用改變芯片的外形、引入倒裝芯片技術、表面粗糙化技術和光子晶體技術的方法,設計生長分布布拉格反射層(DBR)結構,有效地提升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外量子效率。(2)以散熱工具為載體,通過降低工作環(huán)境溫度的方式實現(xiàn)LED 產(chǎn)品的降溫。具體來說,可以采用風冷、液冷、半導體制冷等主動式散熱方法,主動進行熱量的轉移和導出,如:散熱風扇。還可以將LED 的發(fā)熱端連至散熱器,擴大散熱面積,達到快速有效的散熱。
2.3 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散熱方案。結合超薄化設計考慮,選擇散熱圓臺和導熱硅膠片相結合的散熱系統(tǒng),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散熱圓臺。將圓臺設計為散熱片的形狀,與支撐曲面構成一個散熱整體,圓臺下方底板開挖一個圓形孔洞,并在圓臺和底板間設置環(huán)形導熱硅膠片,用于填補中間的縫隙,并實現(xiàn)對熱量的傳導,有效提高單顆LED 的平均散熱面積。(2)導熱硅膠片散熱系統(tǒng)。將導熱硅膠片與每個圓臺相連接,將熱量傳導至通氣孔附近,有效提高背光模組中部的散熱能力。并在單個完整的正六邊形照明單元中以條形硅膠片連接各個圓臺,中間涂覆導熱硅脂,起到良好的導熱功效。而中部相鄰單元的三角區(qū)域,則設計采用Y 形導熱硅膠片進行連接。由此可見,通過上述設計方式,能夠將背光模組中心區(qū)域的熱量傳導至外部空間,達到有效的降溫效果,延長LE 光源的壽命。
綜上所述,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要突破厚度在的先天缺陷,可以引入相關技術和方法,進行直下式LED 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的超薄化設計,設計一種帶有圓臺的、有正六邊形獨立單元結構的直下式LED 背光模組,在保證高均勻度的同時降低厚度,實現(xiàn)背光模組的超薄化設計。并利用圓臺散熱片和導熱硅膠片實現(xiàn)內部散熱。未來還要進一步開展軟件模擬研究,搭建實物模型進行背光模組的實驗測試,并進行散熱設計的模擬實驗,使之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