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忠 蕭山區(qū)第五高級中學
引言:高中對于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把握不足,在進行相關實驗時,一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演示,而沒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這種形式的實驗開展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并沒有明顯效果,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與時代教育發(fā)展相悖。因此,就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科學化運用實驗開展教學工作,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到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以此來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效果。
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實驗是物理理論知識的最好驗證方式,更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對于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以及物理學科興趣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現(xiàn)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工作開展實踐中,物理理論教學的方式多集中在教師所采取的背誦概念式教學中,以背誦的形式來讓學生加深記憶,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極差的。背誦相關概念是一種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習方式,學生只是記住了理論知識點,但很難真正理解知識點的含義,死記硬背的方法導致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會運用。
比如,在《研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知識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背景下,教師先會讓學生對摩擦力、力的合成與分解等相關概念進行背誦,然后才會對其進行講解,在背誦的過程中,因概念是抽象,導致學生對概念難以理解,增加了學習的困難,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中,難以激發(fā)學生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甚至造成學生對物理知識抵觸心理的產生,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質量,如果教師采取實驗課的形式,就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可借助教學工具,展開實驗活動,為學生講解知識點,以實驗來展示力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將物理知識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以提升學生對力學知識的直觀理解,并將所學知識點有效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物理教學內容,并實現(xiàn)對學生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例如,摩擦力知識講解時,老師可拿一輛小型玩具車,在講桌上讓某一學生去推動這輛小型玩具汽車,讓學生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小汽車在運動一段時間后會慢慢減速,直至停下來,教師在這時要告訴學生產生這種現(xiàn)象是摩擦力的原因,在這具體的實驗中,學生可全面提升對摩擦力的認知。并在實驗的幫助下,教師對理論實施更有效的教學,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學實踐的效果,達到理想的教學預期目標[1]。
在物理課的教學過程中,加入適當?shù)膶嶒炚n程 ,可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純理論的教學會造成學生學習枯燥乏味,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也相對較為淺薄,無法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識要點,對其研究也沒有落實到位,學生對物理知識研究的興趣低下。但通過對學生開展實驗課程,就能改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誤區(qū),全面激發(fā)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進行實驗,其知識點會更加直觀利于學生的理解,在實驗過程中,課堂學習趣味得到提高,可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進而提升學生教學參與熱情,從而提高物理成績[2]。
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講授熱輻射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在實驗室中開展實驗教學,由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積極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以外壁涂黑的玻璃瓶作為實驗器材,并結合具有彎成直角的細玻璃管的軟木塞塞緊共同開展物理實驗,將之插入玻璃瓶口。將一滴紅色液體注入細玻璃管的水平部位,并通過刻度尺記錄液體的原點位置,實驗中不斷觀察紅色液體的位置變化。這就構成了一個簡易的驗熱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
自制簡易溫度計案例(圖1)
將實驗裝置置于熱源附近,細玻璃管內部的紅色液體會逐漸向原點外側移動,這就說明了玻璃瓶中的空氣在熱源的熱力作用下發(fā)生了膨脹,推動了液體移動,也說明驗熱實驗裝置受到了輻射熱作用。
而將該實驗裝置以熱源為中心進行圓周運動時,紅色液體的位置并沒有發(fā)生改變,而將實驗裝置逐漸遠離熱源時,紅色液體會逐漸向著細玻璃管內側方向移動,通過這一實驗過程中充分說明了當實驗裝置遠離熱源時,其內部空氣溫度逐漸降低。當實驗裝置移動到一定位置時,細玻璃管中的紅色液體逐漸恢復到原來位置。而當實驗裝置置于熱源附近,但是在實驗裝置與熱源之間豎立一塊木板進行分隔時,紅色液體也會逐漸回到原點位置。
通過實驗能夠說明,熱源的輻射是向四周發(fā)射的;在與熱源的距離保持在固定距離時將實驗裝置進行圓周移動時,輻射熱并不會發(fā)生變化;并且實驗也說明了熱源的輻射強度是與距離有直接關聯(lián)的,實驗裝置與熱源的距離越遠,輻射強度就越低,而相反,距離熱源越近,輻射強度越高;而實驗中通過木板能夠阻斷輻射熱也說明熱源的輻射是以發(fā)射的,一般不會穿過不透明的障礙物。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實驗輔助教學,幫助學生親身參與到物理教學實驗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索,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對于新時期教育工作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符合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的要求。學生也可自制教學工具,對教學工具進行創(chuàng)新,根據(jù)自身的知識理解與實際需求,不斷進行物理實驗裝置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這對于學生知識掌握水平以及自身動手能力的共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講授《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這節(jié)課時,可以采用小組教學,同學間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教師按小組分配設備,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講解影響加速度的因素有哪些這一知識點時,可讓每小組派出幾個同學負責記錄,另外的小組成員進行實驗。進行實驗操作的同學,動手操作,小車的質量不變,不斷地改變小車內沙子的質量,進行記錄的同學,仔細觀察在不斷改變沙子質量的過程中小車的變化,并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學生間相互配合完成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不斷的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并總結其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探究欲望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以往的滿堂灌方式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一點尤其適用于物理教學與學習,物理并不是一門簡單的學科,其較為復雜,需要在大量的實驗中驗證其理論知識,經多次實驗,最終得到結果。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高中物理教師在講授《光的折射》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布置準備三棱鏡的任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借助三棱鏡來進行實驗,帶領學生到太陽下將三菱鏡放在陽光下,仔細觀察被光照的三菱鏡反射后的光有幾種顏色;然后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們把筆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再拿到陽光底下照射觀察,看玻璃杯中的筆是否發(fā)生了折斷的現(xiàn)象。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兩次實驗,是為了講解光的折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光的折射,并將所學知識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面對類似的情況,學生可清楚地解釋出原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3]。
結語:總而言之,要重視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驗課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實驗,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對于新時期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是實現(xiàn)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的必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