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媛苑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梅林第二小學新校區(qū)
21天定律,是指通過21天的正確重復練習,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的一種方法。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教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學生,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在學會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逼著通過課堂中的幾個小案例凸顯習慣的力量及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
二(2)班的體育課,學神惡搞嬉皮笑臉的進行正對,時間已經上課鈴響過去了五分鐘,甚至還有個別學生亂跑。教師說了三次“別說話了”,后又將聲音提高了一個“八度”,大聲呵斥,學生才悉悉嗦嗦停下來。接下來開始宣布本課教學內容,提出相應要求,此時學生聽得還算認真。然后開始進行熱身跑,跑的紀律又開始差了起來,有的學生邊說話邊逗鬧地跑著步,需要教師反復地強調紀律,依然不見效。熱身結束后,是基本內容的學習,教師本來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有趣的情境方式來導出新課,但由于開始耽誤了很多時間,所以只好直接進入基本技能的示范、講解。教師的講解示范多數學生沒有認真觀看,而是交頭接耳,練習過程也是非?;靵y,多數同學在其中濫竽充數。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一節(jié)體育課就這樣亂亂地結束了!教師的教學任務不但沒有很好地完成,而且至少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根本不知道今天的教學內容。
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于體育課堂教學的意義重大。本堂課授課教師剛接手二年級時學生最初的狀態(tài),因為原有體育行為習慣,導致體育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甚至沒有達到設定的課堂教學效果。本堂課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課堂教學秩序混亂;一是學生沒有良好的規(guī)矩一師,也就是說體育課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學生更談不上明確上好體育課的重要意義;二是教師在學生出現混亂狀況的情形下依然繼續(xù)講課導致學生始終不能樹立認真上課的意識。
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期。作為教師如何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上下功夫,養(yǎng)成良好習慣,受益終身。
1.開學第一課,強化紀律教育
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應安排室內課,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課堂常規(guī),讓學生建立起體育課堂中應遵循的序,學生才能夠明確體育課上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做到有規(guī)矩、守規(guī)矩使學生變成自覺性的行為,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
2.建立課堂常規(guī),規(guī)范教學要求
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是體育課堂安全高效、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也體現著體育教師的教學智慧和能力。
(1)要加強課堂常規(guī)的培養(yǎng)。上課前提前上好廁所的習慣,以免中途請假打亂上課進度,上體育課穿好運動服、運動鞋,不能攜帶鑰匙、硬幣等物件;不無故請假,不遲到、不早退、有特殊的事情向老師請假后,獲得批準后再離開課前整隊靜齊快,養(yǎng)成自帶學具的習慣。
(2)要加強課堂學習過程的好習慣培養(yǎng)。教師講課時學生們要專注聽講,認真練習,保持好紀律性。遵守規(guī)則,聽從指揮,做到令行禁止習,練習過程中相互配合,團結協作,共同完成練習內容和歸還器材。
經常有鈴聲響后五分鐘學生才緩慢地從教室中走出來,慢騰騰地站隊,還有個別學生在打鬧,與課堂中隊列隊形靜齊快要求相差甚遠,作為體育教師應該如何去做呢?
作為學生在沒有養(yǎng)成行為習慣之前,可能會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上課,肯定離教師的要求很遠,此時,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對學生進行規(guī)矩教育、強化教育,使之逐步形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以一蹴而就,必須長期不懈地堅持訓練,如可利用聲哨、聲調控完成體育課中的準備活動部分。
1.以手勢為信號整隊法
教師在隊列訓練中舉起右手按順序伸出食指、中指、無名指——1、2、3,一條線(隊伍呈體操隊形,縱隊前后一條線前后對整齊,要求每名學生兩手臂伸直,后面同學看前面同學頸部)。
教師在隊列訓練中舉起右手按順序伸出5、6、7——對整齊(要求每名學生屈臂于胸前前后對齊,這樣的隊形以便教師說話和提示學生)。7、8、9——看誰站得直又久。
2.口令與要領的“對話”整隊法
“對話”:稍息——出背(出左腳,手背后);立正——收放(收左腳,手放下);快速集合時,快速“對話”:集合做到——快齊靜;說得快——做得快,或小嘴快——行動快;等等。可以促使學生牢牢記住動作要領和要求,教育學生言行一致。
3.哨聲與要領的“對話”訓練法
利用哨音模仿每個阿拉伯數字的讀音,如:1、2、3、4——1、2、3、4,來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
在進行一分鐘跳繩測驗結束時,筆者看到跳繩被扔得隨處可見,操場臟亂的同時,存在安全隱患。“同學們如果不小心腳踩到繩柄上很有可能扭到腳,甚至是摔倒,同時整個操場看上去雜亂不堪?!庇谑枪P者教會學生系好跳繩的方法,把繩子的兩端對折,再對折,繞個圈系好即可,此時學生紛紛彎下腰撿起跳繩,用筆者教的方法很快地收拾好跳繩,地面上又恢復了往日的干凈,而且減少了安全隱患,學生可以盡情的玩耍。
隨處亂扔跳繩的現象在體育課教學中很是常見,怎么處理這個問題呢?只有我們教師開動腦筋,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處理問題,持之以恒,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來愛護體育器材。
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自控能力,我們應根據各年齡段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在個人對照實施的基礎上,增強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能力和集體譽感。
1.加強安全教育,培養(yǎng)高度責任
我們要在課中對學生進行“三愛”教育,來改變學生自身不良行為習慣,提高安全意識。
(1)愛自己:加強自我保護動作訓練。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方法,了解一般運動操作處理。練習前必須檢查自身和場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樹立安全第一意識。
(2)愛他人:加強保護和幫助動作訓練。讓學生學會保護與幫助的方法,樹立將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責任意識。
(3)愛器材:教會學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有目的、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布置、收拾器材,保養(yǎng)場地、器材設備等,培養(yǎng)學生愛護場地、器材的習慣。這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
2.加強進取品質,促進行為習慣
由于身體肥胖、瘦弱、膽小等身體條件和心理條件限制,這部分學生往往會產生心理障礙,對體育課失去信心。教師應挖掘這部分學生的優(yōu)勢和亮點,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逐步樹立信心,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訓練,教會他們一些有針對性、簡單的鍛煉方法,就能起到積極效果,如,身體肥胖的學生一般力量素質比較好,在投擲課上讓他們出來做示范,就能讓他們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
在體育課中有學生經常遲到或者是找種種借口不參加體育活動,有一次,筆者故意來晚了,學生靜靜地站在操場上等待教師上課。筆者匆忙地跑進操場,喊了聲“上課”,這時學生說話了,“老師您怎么來晚了?”
上課遲到在學生上體育課中經常出現,如何避免和杜絕呢?筆者想到了向師性的作用,故意遲到后,讓學生反思自身遲到的后果和影響,從此以后學生每次課都齊刷刷地來齊了,再也沒有出現遲到或者找借口的現象。
學生的行為是通過模仿、學習、教育、訓練的過程逐步形成的。教師的一言行都是學生行為效仿的榜樣,對學生影響巨大。
大家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教師自身對于體育教師的角色及體育課堂中的要求進行嚴格的落實,從上下課時間、從服裝到儀態(tài)、從口令到巡回指導等多個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上課習慣。
在剛開學時,學生站隊不能做到“快、準、靜、齊”。面對這種狀況,教師該如何去處理呢?
經過漫長的假期過后,學生的行為習慣也被破壞了,此時教師要借助前面的幾堂體育課使學生恢復到良好的行為習慣中來,就要發(fā)揮正面的示范作用。
在行為規(guī)范教育訓練的過程中,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是教育訓練的重要內容。如果在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時,教師的“導”比采取命令或嚇唬的方式的“堵”,有效果,因為“堵”需要在特定的某時空、環(huán)境下是必要的,但“堵”的效果不會持久甚至是起到反效果,教師必須非常重視在“導”字上下功夫,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行為的表現環(huán)境與時機。
1.訓練學生好的習慣,必須持之以恒。培養(yǎng)學生上課不講話的習慣,每節(jié)課都要在課前進行提醒,每一節(jié)都不放松,同時與其他任課教師形成默契,直至養(yǎng)成習慣后再放手。
2.訓練學生好的習慣,必須嚴而又嚴。如每天放學路隊,必須做到“快、靜、齊”,隊伍站得不直,不見實效不收兵。
3.訓練學生好的習慣,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優(yōu)秀學生在集體中樹立榜樣。
教師要在課堂中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營造一個良好的集體氛圍,從而對學生行為習慣起到約束和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這些問題,及時進行評價,提出表揚與批評,通過樹立榜樣、紀律約束、反復訓練、不斷提高要求等手段達到教育目的,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同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做出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