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王力
摘要:針對古建筑火災危害性進行分析,結合建筑防火設計等相關知識對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出防火對策。
關鍵詞:古建筑;火災危險性;防火設計
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一場大火造成塔尖倒塌,建筑損毀嚴重,令無數(shù)人為之痛惜。那些燒掉的不僅是一部分文建筑物,還是幾百年的歷史。巴黎圣母院的這一次火災,也讓世界各地的古建筑物和博物館等再次繃緊了神經(jīng),古建筑防火安全再度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一、我國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概括
(一)耐火等級低,火災負荷大。古建筑物文化歷史悠久,是國家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歷史遺存,具有民族代表性。我國古建筑功能分類包括:民居建筑、宮殿建筑、禮制性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城防建筑、古典園林、橋梁建筑。大多數(shù)采用磚石和木材結構。而木結構的建筑物其耐火等級大多在3~4級左右,整體耐火等級偏低,火災負荷大,且具有燃燒強度大、火勢發(fā)展快等特點。
(二)組群布局,火勢蔓延迅速。大部分古建筑物鱗次櫛比,缺乏合理的防火間距和現(xiàn)代消防車通道,火災隱患多,救援通道不通暢,一旦發(fā)生火災,很容易釀成火燒連營的慘劇。
(三)遠離城鎮(zhèn),滅火救援困難。部分古建筑所處地理位置遠離城區(qū),發(fā)生火災之后消防車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趕到火場,且缺乏充足的消防水源。不少發(fā)生火災后,救援條件有限,導致消防撲救困難。
(四)用火用電多,管理難度大。大多數(shù)古建筑物為人們提供游覽場所,且流動人員較大,可能帶來不可控制的火災源頭,如煙頭、香火等。同時,對于建筑內(nèi)部采用的照明等用電設施,極易引起電線電器老化,絕緣損壞,有短路引發(fā)火災的危險。
二、古建筑的防火措施
(一)合理規(guī)劃古建筑消防布局,建立必要的微型消防站。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三十九條:“下列單位應當建立單位專職消防隊,承擔本單位的火災撲救工作……(五)距離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較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單位?!惫沤ㄖ捎谛藿〞r間較為悠久,各類火災隱患較多,必要時可以結合其特點,建立專職消防隊,加強排查。同時,還可以根據(jù)周邊的實際情況,在規(guī)劃過程中考慮建立專職、兼職或志愿者消防站。
(二)提高古建筑的耐火等級,改善其耐火性能。木結構建筑因考慮保持原有的整體結構特點,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其耐火性能,因此可以考慮引用先進的阻燃技術處理或者難燃材料來替換部分可燃的核心的裝飾材料,從而提高古建筑的防火安全性能。
(三)結合防火隔離帶,開辟消防通道。相鄰建筑物之間依靠熱效應作用使火勢擴散蔓延。參照《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中防火間距的相關知識,有必要對森林、郊野的古建筑周圍開辟寬度為30~50m的防火隔離帶,并在秋冬季節(jié)及時清除30m范圍內(nèi)的雜草、干枯樹枝等可燃物。對于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確實無法開辟防火間距的,應在不破壞原有的格局基礎上,設置防火墻、水幕等防火分隔設施。
(四)嚴格電源管理,安裝防雷設施。由于古建筑在設計建造布局過程中的局限性,缺乏現(xiàn)代先進消防設備和防雷設施。對于引入電線電器等現(xiàn)代設備時大多數(shù)保持在原有建筑基礎上改動,設計過程往往不太正規(guī),電線電器老化,年久失修,絕緣損壞,發(fā)生短路引發(fā)火災。正如巴黎圣母院起火的原因。所以,在不影響古建筑外部結構的情況下,可根據(jù)《古建筑防雷工程技術規(guī)范》《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設置防雷設施。
(五)增設消防設施,筑牢安全防線。必要情況下,配備消防安全設施,如充分利用天然水源,修建消防水池。同時可在古建筑內(nèi)部增設消火栓系統(tǒng)、消防安全標志、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滅火器、自動滅火系統(tǒng)等設施,在內(nèi)部加強消防安全。針對初期火災,加強火災探測或者利用火災報警裝置及時排除初期火災危險,及早做好火災防控,將火災消滅在初期,從本質(zhì)上保護古建筑的整體結構。
(六)加大古建筑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安全。避免在古建筑保護范圍內(nèi)堆放易燃、可燃物品,如木草;嚴禁引入各種危險性化學品,如液化石油氣;嚴格生活用火防控,杜絕外來火源,從源頭上遏制火災的發(fā)生。
三、結語
對于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建筑火災的發(fā)生,我們可以采取各種滅火方法在火災初期、發(fā)展期、猛烈期進行有效地滅火,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對建筑物帶來的損失??紤]到古建筑的木結構特點,一旦發(fā)生火災將極快引發(fā)全面燃燒,撲救過程中,為了保全其主題結構的完整性,不能從頂上向下采用水流極快撲救,只能從旁邊逐步降溫隔離等方式進行慢慢滅火,撲救難度極大,加之由于古建筑地處偏僻位置加大火勢及時控制。
除了做好消防之外,讓古代建筑和現(xiàn)代科技恰當?shù)亟Y合,讓現(xiàn)代科技更好地服務人文風土和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方方.中國古建筑的傳承與保護發(fā)展問題研究——以徽派古建筑為例[D].江西: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7.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19修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3]劉松.淺談寺廟火災預防[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
[4]扎西見才.淺談古建筑防火[J].科技信息,2010(22):724-725.
作者簡介:
白露(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重慶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建筑與環(huán)境安全系消防工程專業(yè))助教。
基金項目:
2018年重慶市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專業(yè)特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18SKGH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