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希文
摘? ?要: 語文自讀課是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自讀課文,關注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課堂,同時是挖掘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試驗田。自讀課的課型設計,不同于傳統(tǒng)的閱讀鑒賞課、學法指導課,放手讓學生自主進入課文情境中,通過朗讀體驗、微型寫作、比較閱讀等方式,牢牢把握“讀”與“寫”兩個抓手,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維活躍、靈感涌現(xiàn),不時有獨特的感受與發(fā)現(xiàn),使課堂成為一方有創(chuàng)造力、有生命力的沃土。
關鍵詞: 陶行知? ?創(chuàng)造教育? ?語文自讀課? ?課型
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到:“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不是說教育可以創(chuàng)造兒童。教育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之上,過濾或運用環(huán)境的影響,以培養(yǎng)加強發(fā)揮這創(chuàng)造力。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能啟發(fā)解放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之工作。”①(569)兒童的創(chuàng)造,不僅指物質(zhì)的創(chuàng)造,還指精神的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學生思維活躍、靈感涌現(xiàn),不時有獨特的感受與發(fā)現(xiàn),課堂就會成為一方有創(chuàng)造力、有生命力的沃土。
“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jīng)過五十萬年與環(huán)境適應斗爭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①(569)。如何挖掘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我認為,自讀課是一塊不錯的試驗田。統(tǒng)編教材在每一單元都編排了自讀課文,功能是讓學生把教讀課中學到的知識、方法、技能運用于自主學習。自讀課主要是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教師起點撥引導作用。因此,在自讀課的課型設計上,教師可以大膽地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放手讓學生自主進入課文情境中,任其思維和想象力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從而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充分挖掘出來。教讀課多是閱讀鑒賞課、學法指導課,老師帶著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與特點,有著老師設定好的框架與答案。自讀課的課型更多樣,學生學習更具有自主權,更容易迸濺火花,創(chuàng)造力更強。結(jié)合初中語文自讀課文的特點,我探索出了三種主要課型,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一、朗讀體驗課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非常常用的教學手段。朗讀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表達,增加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學生通過朗讀進入課文情境中,揣摩文章傳達出來的情緒情感,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章的意蘊內(nèi)涵。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往往忽視朗讀是體驗性的教學活動,朗讀活動表現(xiàn)出形式呆板和內(nèi)容機械。缺乏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學生的朗讀浮于文字表面,無法深入,更無從了解文字背后的意蘊內(nèi)涵。
朗讀重在個體體驗。陶行知提出要對兒童的大腦、眼睛、嘴巴、雙手、時間和空間進行一定的解放。朗讀體驗課基于“六大解放”,還原朗讀的私己性和體驗性,將朗讀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保留學生情感體驗與個性表達的空間。朗讀體驗應著力避免朗讀的整齊化、單一化,不采用“范讀+齊讀”的形式,不對語速、語調(diào)、重音的過度干預。這才是嘴巴的解放。
解放嘴巴,目的是讓學生敢讀、敢說,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表達。只有尊重個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才會被激發(fā)出來。詩歌教學多采用學生自讀體驗的形式。如教授《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歌時,曾經(jīng)喊了一位地方口音很重的學生起來朗讀。當他朗讀時,情緒情感投入得很到位,卻有很明顯的發(fā)音問題,平翹舌音不分,下面出現(xiàn)了笑聲,他的熱情戛然而止。我知道如果此時糾正他的字音,此前好不容易營造出來的朗讀氛圍就會蕩然無存。至少于他個人,他的一次美好體驗中斷了。當即我就號召全班學生嘗試著用鄉(xiāng)音讀這首游子思鄉(xiāng)之作,看看是不是能讀出另一番味道。這樣,學生嘗試對這首詩進行朗讀的再創(chuàng)造,聽著他們此起彼伏錯落的讀書聲,我知道他們對這首詩的解讀已經(jīng)更深入、更多元化,每個人有了一方鄉(xiāng)愁。
坐姿端正、雙手拿書一直作為我們指導學生朗讀的一項標準,但這一姿勢是否有利于學生“體驗”卻要打個問號?!对姟ご笮颉酚醒裕骸把灾蛔悖柚?,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這是符合情性發(fā)展規(guī)律的。朗讀既然要順應學生的情感和個性反應,在恰當?shù)臅r候,就不能過于拘泥于“端坐著”。學生的嘴巴得到解放的同時,雙手雙腳也應該得到解放,我總是讓學生“用你最舒服的姿勢朗讀”。在敘事性文章中,學生的想象力更是需要外化成行為,對人物的性格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因此,我總是在教授這類文章時,讓學生加入個性化的神態(tài)、動作,甚至語氣詞,如《皇帝的新裝》《動物笑談》的部分段落,更可以采用演讀的形式。
《金色花》《土地的誓言》的教學都采用了這種課型。朗讀體驗,根本上解放的是孩子的大腦。因為體驗是個性化的、私己的,所以體驗的課堂是允許爭議的,甚至充滿了爭議。如教授《金色花》一課時,對于“媽媽,你會認識我嗎”這一句,學生對重音的把握會在“會”和“認識”上產(chǎn)生爭議,通過反復朗讀與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認識”這個詞更準確地表現(xiàn)出孩子在變做金色花之后,不被媽媽“認識”而產(chǎn)生的竊喜、自鳴得意的情感,“會”與“認識”一輕一重的錯落更是表現(xiàn)出孩子的俏皮。這樣學生就在朗讀的嘗試與比較中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理解與認知。《土地的誓言》,學生更是在幾個來回的朗讀體驗中,在“想起”“聲音”“誓言”幾個部分的朗讀變化中,感受到作者“愛”與“痛”兩個層次或綿長或噴薄的情感。從朗讀到認知,學生完成了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整個過程都是在不加束縛、充分解放的自由體驗中完成的,學生樂于讀了,樂于說了,自然也樂于學了。
二、微型寫作課
創(chuàng)造教育是一種行動教育,但是創(chuàng)造教育中的行動不是簡單的體力消耗,而是一種“勞力上勞心”的行動,是必須手腦并用的行動?!笆趾湍X在一塊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②(525)。讀書不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行動才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行動一開始,創(chuàng)造活動就開始了?!坝尚袆佣l(fā)生思想,由思想產(chǎn)生新價值”②(525)?;谖谋鹃喿x的微型寫作課,是創(chuàng)造教育有力的體現(xiàn)。
文本如何在學生腦海里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只有在主動閱讀發(fā)生的時候。主動閱讀如何發(fā)生?要么是在學生對文本有極濃厚興趣的時候,要么是在他們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語言上一個鮮明的特點是著力刻畫人物心理,作者用了大量的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甚至環(huán)境描寫間接地表現(xiàn)人物緊張恐懼的心理。因此,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描寫一種心理,要求不能用心理描寫,不能直接說出來,要用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或用環(huán)境的特征表現(xiàn)。這樣,學生既對文章的寫作特色有了了解,又掌握了一種方法,借鑒到了創(chuàng)作中。
名著自讀課,更是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自己閱讀、創(chuàng)作。如《駱駝祥子》的閱讀,我設計了一個核心寫作話題:從祥子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寫“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通過寫作與分享,我看到了一個更立體、更多樣的祥子,感受到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驚人?,F(xiàn)摘錄一二。
生一:那孫偵探拿著錢走了,我站在雪地上,雪還在下,眼睛被霧水迷住了,什么都看不見,用袖子使勁抹著眼睛,再睜開眼,天上是一片黑。星星與月亮被烏云擋住,只有遠處的幾盞老舊的路燈,還在茍延殘喘著放出微弱的光。地上白茫茫的,唯有那黑色的大腳印顯得格格不入,至于這腳印是我的還是孫偵探的,我也記不清了。
生二:就在這時,十多個身影突然竄了出來:“都給我別動!”雖然我早有預料,但這一出現(xiàn),心卻如同驟停了一般,全都完了,我想反抗,但看到他們手中烏黑到發(fā)亮的東西,雖然我沒見過,但也知道這東西不好惹。啊,我的車啊……
生三:“嘟嘟嘟”,我一回頭,轉(zhuǎn)眼間的工夫曹先生叫的汽車來了,我東摸摸西摸摸,腳一滑磕了一下頭就坐進去了。車玻璃上的那兩把小刷子還蠻好玩的,把上面的水汽都刮掉了,真好玩。
生四:在這種壓力下,我隱藏著心里那一點希望,只要有了孩子,生命就不會是空的,那孩子喊一聲清脆而響亮的“爸”都讓我動心。我盡自己所能去供給、伺候虎妞。
在原有文本的基礎上,學生加入了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的過程讓他們覺得其樂無窮?!坝行袆硬拍艿玫街R,有知識才能創(chuàng)造,有創(chuàng)造才能有熱烈的興趣”②(530)。通過微型寫作,我看到在創(chuàng)造力的驅(qū)動下,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激發(fā)了再次閱讀、反復閱讀的欲望,對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力反過來助推教學,學生學得快樂。
三、比較閱讀課
比較閱讀課是我在自讀課上常采用的一種課型。當一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發(fā)與思考已經(jīng)有限的時候,不妨找到另外一篇或兩篇進行比較閱讀,往往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如此,便是“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diào)上造出不單調(diào)”①(561)。
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選取了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作為比較閱讀材料,學生從原有的“小目標”“父愛”的主旨中走出來,又創(chuàng)造了“成長”“獨立”的話題,使文章的意蘊更加豐富。在教授《臺階》時,我選擇了蔡崇達的《母親的房子》作為補充文本,兩篇涉及的時代都較為久遠,單獨來看理解難度較大,學生卻通過比較閱讀讀到了自己,對于文中父母親的堅持有了更深的理解,重新審視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對父母增添了一份體諒與理解。一些孩子讀到,“人生需要目標感”“需要信仰”。一些孩子讀到,“眼前的父母,可能是那么固執(zhí)、偏執(zhí),可能做了一些你無法理解的事情,但要相信,他們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我想,這就是《創(chuàng)造宣言》中所提到的:“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雹伲?61)通過比較閱讀、創(chuàng)造閱讀,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眼界、境界更加寬廣,精神世界在成長、豐盈。
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我選擇了顧城的《我們?nèi)ふ乙槐K燈》作比較閱讀,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內(nèi)涵進行了延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生活中還有一些東西會給你溫暖,給予你力量。我問孩子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要怎么辦?這盞燈該從何處去尋?
孩子說:“不要悲傷,不要心急,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溫暖?!?/p>
孩子說:“我們?nèi)ふ乙槐K燈,它在海洋的最深處,等待著有足夠勇氣的人將它取回。面對困難,要有足夠的勇氣?!?/p>
孩子說:“我希望,每一個時光,都像彩霞那樣美麗。我希望,能在白紙上畫畫,畫下無限的自由,畫下一只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就算生活欺騙了我,我依舊執(zhí)著地希望?!?/p>
孩子說:“我為了尋找一盞燈,四處在走。我來到花園中,大著嗓門喊:‘我要找一盞燈,可是它在哪兒呀?風兒回應著我:‘一盞燈!我想你可以去找那天上的太陽老人,它是那么明亮!我爬到小山丘上,搖著雙臂呼喊:‘太陽老人,我想找一盞燈,你可是最明亮的東西啊!太陽老人用陽光沐浴著我:‘哦,那一盞燈我怎么能知道呢,我想你可以去問問那些花兒,它們有多美麗!我在花園中輕聲細語地詢問:‘我想要一盞燈,請告訴我燈在哪兒吧!花兒們搖搖頭,竊竊私語:‘哦,看看這孩子,他想找一盞燈!我們可不知道!我找不到那盞燈了,我嘆著氣回到家。家中一個笑容明媚的女人正在廚房中忙碌,她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傻孩子,去哪玩了?我也笑了起來,媽媽的臉是掛著微笑的,像和煦的清風,溫暖的陽光,美麗的花朵……我想,我找到了一盞獨一無二的燈。生活會欺騙我,但我的媽媽永遠不會。”
孩子們表達的方式有詩歌、有童話、有寓言,他們在探索“燈”的內(nèi)涵的時候,收獲了如何更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的途徑。是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讓他們能夠更勇敢、更智慧、更溫暖地生活。我想,創(chuàng)造的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chuàng)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chuàng)造之花,結(jié)創(chuàng)造之果,繁殖創(chuàng)造之森林”①(561)。我想,自讀課堂便是創(chuàng)造之神愛住的行宮,只要把握住“讀”與“寫”兩個抓手,減少閱讀干預,另辟蹊徑地讀,自由放任地讀;給孩子更多表達的時間與空間,隨心所欲地寫,就能保護參天大樹之長成。
注釋:
①董寶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