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我推遲英國行程,隨國家畫院梁占巖老師一行前往大涼山。
18日從成都轉機前往西昌,由于天氣原因航班一再延誤,在機場苦等幾個小時后終于起飛,一路晴空萬里,但臨近西昌,窗外氣候驟變,飛機因雷雨無法降落,在西昌上空盤旋幾圈后又返航回到了成都,這也是自己人生旅程的第一次境遇。
第二天,早航班抵達西昌,與師友會合并趕上前往布托的汽車。
布拖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邊緣,布拖又稱吉拉補特,是彝語“補特”的音譯,“補”指刺猬,“特”指松樹。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樹的地方”。“三個壩子四片坡,九分高山一分溝”是布拖地貌生動形象的概括。
去布拖的路程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山路行車要三個多小時。到達布拖時看到駐地周圍停了許多房車,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團隊,大家都是奔著火把節(jié)而來的。
大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關于火把節(jié)由來的傳說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和流傳最廣的就是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大涼山各地都有火把節(jié),但布托的火把節(jié)最為出名,不僅規(guī)模最大,因還地處偏遠,還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原有生態(tài)?;鸢压?jié)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前,街頭巷尾已經(jīng)聚集了從各地進城的鄉(xiāng)民,婦女身穿盛裝,漢子牽牛趕羊、拖家?guī)Э?。嗅覺靈敏的各地商販是不會缺席這種場合的,形形色色、土洋混雜的攤位吸引了進城的婦女與孩子。商業(yè)、民俗、節(jié)慶混雜著,使縣城每一處都洋溢著彝族特有的氣息。
火把節(jié)選美是彝族火把節(jié)的重要節(jié)目之一,美女的選美標準是頭發(fā)黑、眉毛濃、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長,皮膚細膩紅潤,身材勻稱,舉止得體等多種條件。俊男則須勇猛善戰(zhàn)、儀表堂堂、體魄雄健,他們頭梳英雄結,佩帶英雄帶和寶劍,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牽駿馬。布托街頭隨處可見五官立體、身材高挑的帥哥靚妹。我們人物畫家一行人剛到此地就進入亢奮的狀態(tài)。
場外有一片林子吸引了我,在雨后泥濘不堪的樹林里,駐扎著從各地山里聚集而來的鄉(xiāng)民,成群的牛、羊、馬是從各村組挑選出來參賽的,它們賽前被主人盛裝打扮,馬頭披上紅布,壯牛彎角修尖如刀,黑羊留著性感的半身短裙,體碩如牛的大白羊身上涂彩畫字,身上寫著“坦克”“子彈”,臨陣揚威,為將至的比賽、搏斗壯膽。
一年一度的三天三夜的火把節(jié),是當?shù)氐闹仡^戲,祭火、巡游、斗牛、火把打跳、火把狂歡,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經(jīng)過精心組織。白天的游街、演出、選美、比賽只是序幕,人們在晚上四處點燃火把,圍火歡跳才是火把節(jié)的高潮。這里人山人海,來自各地的人們瞬間卸下矜持,不分男女老少,手拉手圍著一堆堆的火把忘情地唱著、跳著,火光映紅了人們的臉龐,照亮了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大家好像被快樂之神附體,激情四射。也許這就是火把節(jié)的魅力。
火把節(jié)是全城的狂歡,場內有官方組織的各種活動,場外也有彝族人民自發(fā)的項目,自娛自樂、千姿百態(tài)、原汁原味。政府組織與彝族舊俗相互交融,造就了布拖火把節(jié)今日的盛況。
福建武夷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助教班,2013年至2014年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訪問學者。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人物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