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一次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的動力特征分析

        2020-11-23 06:10:24
        中低緯山地氣象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渦度仰角氣旋

        李 曦

        (四川省廣安市氣象局,四川 廣安 638500)

        0 引言

        對流風暴通常是由一個或多個對流單體組成的強烈發(fā)展的積雨云系,一般可分為普通單體風暴、多單體風暴、颮線、超級單體風暴,其中超級單體風暴是所有對流風暴中組織化程度最高、發(fā)展最為強烈、生命史最長的強對流風暴,常能引發(fā)龍卷、冰雹、下?lián)舯┝鳌⒈┖榈葹?zāi)害性天氣。與普通單體風暴相比,超級單體風暴最顯著的特征是有一個持久深厚的中氣旋。

        Browning[1]指出超級單體風暴一般具有鉤狀回波、弱回波區(qū)、有界弱回波區(qū)等雷達回波特征;Moller等[2]將超級單體風暴分為經(jīng)典超級單體風暴、弱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并指出可采用0~3 km的風暴相對螺旋度來研判中氣旋;Weisman等[3]指出了垂直風切變對風暴的加強作用并可延長風暴的生命史;俞小鼎等[4]分析發(fā)現(xiàn)垂直風切變產(chǎn)生的水平渦管進入風暴后傾斜、轉(zhuǎn)豎為垂直渦管,加強了垂直渦度,最終導致了風暴中氣旋的形成。戴建華等[5]對上海地區(qū)的強降雹超級單體進行了研究,指出在超級單體中,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利于風暴發(fā)展、維持的正反饋機制。吳芳芳等[6]分析了強降水超級單體的演變形態(tài),并討論了強降水超級單體具有的共同特征;馮晉勤等[7]通過對大量個例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超級單體都伴隨有冰雹、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王嘯華等[8]分析了江蘇地區(qū)的強降水超級單體的環(huán)境條件和觸發(fā)機制;黃艷等[9]分析了新疆地區(qū)超級單體發(fā)生的共同環(huán)境場特征;王楠等[10]分析了黃土高原的超級單體風暴,指出了超級單體中強降水的形成原因;閔錦忠等[11]利用濕位渦分析了蘇北地區(qū)的超級單體風暴,指出垂直對流與傾斜對流共同作用對強降水非常有利;張桂蓮等[12]利NCEP資料分析了內(nèi)蒙古地區(qū)超級單體風暴的環(huán)境場特征和雷達回波形態(tài),指出了中尺度輻合線和露點鋒系統(tǒng)耦合加強是對流風暴的重要觸發(fā)機制。藍俊倩等[13]發(fā)現(xiàn)在地面輻合區(qū)附近有利于形成列車效應(yīng)而產(chǎn)生強烈降水;秦瑞等[14]、吳哲紅等[15]分別對昭通地區(qū)和貴州中西部的冰雹類強天氣的物理量特征進行了分析統(tǒng)計,總結(jié)了發(fā)生冰雹類強對流天氣的物理量特征。

        本文利用常規(guī)觀測資料、多普勒雷達資料、NCEP 0.25°×0.25°再分析資料對2018年9月19日發(fā)生在川東北地區(qū)的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進行了分析研究,詳細討論了強降水超級單體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分析了超級單體風暴的雷達回波特征及中氣旋演變過程,并通過大氣垂直渦度方程,詳細研究了超級單體風暴的動力學結(jié)構(gòu)特征。通過以上分析,揭示了本次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發(fā)生、演變的環(huán)境條件和動力學結(jié)構(gòu)特征,為超級單體風暴的形成機制提供了解釋,對提高超級單體預(yù)報預(yù)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2018年9月19日20時—20日08時,四川盆地東北部的廣安、達州等地發(fā)生了一次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過程。過程以強降水為主,同時伴有明顯的雷電、陣性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累積雨量超過50 mm的有190站,超過100 mm的站點共有30站,最大過程雨量出現(xiàn)在鄰水縣觀音橋,達到215.9 mm。強降水時段較集中,主要發(fā)生在20日00—06時,同時降水強度很大,最大小時雨強發(fā)生在鄰水縣觀音橋,達到91.9 mm。本文主要利用同時段Micaps常規(guī)天氣觀測資料,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NCEP 0.25°×0.25°再分析資料對本次過程進行分析。

        2 天氣背景及雷達特征分析

        在2018年9月19日08時500 hPa高空天氣圖上(圖1a),西太平洋副高異常強大,副高中心位于我國東南福建、浙江一帶,副高592線已延伸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華南大部省份均在副高588線的控制下,而位于副高西北部邊緣的四川盆地東北部也處于副高強大的西南氣流的控制下。在副高邊緣強大下沉氣流的影響下,19日白天四川盆地出現(xiàn)晴熱高溫天氣,盆地東北部最高溫普遍超過30 ℃,這為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儲藏了大量不穩(wěn)定能量。到19日20時(圖1b),副高略有東退,500 hPa上有一淺薄的低槽從青藏高原沿副高邊緣東移至盆地東北部,700 hPa槽線位置比500 hPa槽線位置更加偏西,形成了典型的前傾槽結(jié)構(gòu),500 hPa槽后還具有明顯的冷平流,導致大氣不穩(wěn)定度進一步加強。700 hPa 低層西南急流開始形成,急流頭位于盆地東北部地區(qū);850 hPa低渦也開始形成(圖1c),低渦中心位于重慶南部與貴州交界附近。在20時地面圖上(圖1d),四川盆地東北部為一低壓控制,在四川北部的陜西地區(qū)有明顯高壓控制,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有弱冷空氣不斷侵入川東北地區(qū),最終導致了本次強對流天氣過程。

        圖1 (a)19日08時500 hPa高度場和風場;(b)19日20時500 hPa高度場和700 hPa風場,左邊實線為700 hPa槽線,右邊實線為500 hPa槽線,箭頭為西南急流,藍點為強降水中心;(c)19日20時850 hPa高度場和風場;(d)19日23時地面天氣圖,藍點為強降水中心Fig.1 (a)Geopotential height and wind at 500 hPa at 08∶00 on September 19;(b)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 hPa and wind at 700 hPa at 20∶00 on September 19,the solid line on the left is the slot line at 700 hPa, the solid line on the right is the slot line at 500 hPa,the arrow is the southwest flow,the blue dot for strong rainfall center;(c)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wind at 850 hPa at 20∶00 on September 19;(d)the surface chart at 23∶00 on September 19, the blue dot for strong rainfall center

        2.1 雷達回波演變特征分析

        超級單體風暴可分為經(jīng)典超級單體風暴、弱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3類,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擁有一個持久且深厚的中氣旋。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與其它兩類超級單體風暴主要區(qū)別在于: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的中氣旋常常包裹在強降水區(qū)中[16]。在本次個例中,可通過雷達基本反射率和徑向速度圖判斷本次強對流風暴屬于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如圖2所示:在20日00時38分南充站的多普勒雷達徑向速度圖上(圖2a),可識別出一明顯中氣旋(圖2a黃色箭頭處),這表明該降水回波屬于超級單體風暴回波;而在同時刻的雷達基本反射率圖上(圖2b),中氣旋所對應(yīng)的位置為強度接近50 dBz的強降水回波(圖2b黃色箭頭處),即中氣旋包裹于強降水區(qū)中,這表明該超級單體屬于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

        圖2 9月20日南充雷達站在00時38分,仰角為1.5°的徑向速度圖(a)和基本反射率(b);黃色箭頭指向中氣旋Fig.2 The radial velocity(a) and reflectivitieson(b) on 1.5° degree elevation angle at 00∶38 on September 20 detected by Doppler radar sited in NanChong; the yellow arrow marks mesocyclone

        下面通過南充雷達站不同時刻的基本反射率和徑向速度來分析超級單體風暴形態(tài)、中氣旋的演變特征。

        本次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自西南向東北方向移動,在過程開始時的00時08分,在1.5°、2.4°仰角基本反射率圖上(圖3a1、3b1),雷達回波圖上出現(xiàn)了多個分散的對流體,主要降水系統(tǒng)的對流云回波呈東北—西南向分布的帶狀回波,回波帶上存在多個對流單體,其最大回波強度超過50 dBz,在回波帶的后部還存在一更長的東北—西南向回波帶,其回波強度在30~40 dBz,以穩(wěn)定性降水為主。而此時在雷達速度圖上并沒有觀測到中氣旋,這可能是由于中氣旋的旋轉(zhuǎn)速度較小以及雷達觀測仰角小等原因造成的。

        00時33分,此時帶狀回波已逐步向東北方向移動(圖3a2、3b2),帶狀回波也逐步演變成典型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回波。在1.5°仰角基本反射率圖上,回波強度超過50 dBz,可明顯觀測到對流風暴前側(cè)存在一個V型缺口區(qū),這表明有強的入流進入上升氣流,前側(cè)V型缺口的存在表明強降水區(qū)包含著中氣旋(圖4b1)。

        01時40分,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繼續(xù)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回波中心的形狀已演變?yōu)轭愃朴诠位夭?圖3a3、3b3)。此時回波兩端強回波超過50 dBz,為強降水中心,結(jié)合速度圖可觀測到中氣旋位于強回波中心附近。而在2.4°仰角上強回波中心區(qū)明顯比1.5°仰角強回波中心距雷達中心更遠,這表明該處低層存在弱回波區(qū),其上為懸垂回波。

        02時46分,超級單體風暴的回波強度已逐步減弱(圖3a4、3b4),形狀變得不規(guī)則,速度圖上中氣旋也明顯進入減弱階段(圖4c3)。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趨于結(jié)束,而位于風暴南側(cè)的對流單體也逐漸加強并向北移動至四川盆地東北部。

        圖3 9月20日南充站多普勒雷達在時間為00時08分,00時33分,01時40分,02時46分,仰角為1.5°的基本反射率因子(a1、a2、a3、a4);仰角為2.4°的基本反射率因子(b1、b2、b3、b4)。圖中黃色圓圈為V型缺口,黃色箭頭指向為弓形回波Fig.3 The reflectivitieson on 1.5° degree elevation angle(a1、a2、a3、a4)and 2.4° degree elevation angle(b1、b2、b3、b4)at 00∶08,00∶33,01∶40,02∶46 on September 20 detected by Doppler radar sited in NanChong;the yellow circle marks the hook echo,the yellow arrow marks bow echo

        在多普勒雷達速度圖上,20日00時38分可觀察到中氣旋(圖4a1、4b1、4c1),在1.5°、2.4°仰角均可觀測到一正負速度對。在1.5°仰角速度圖上,中氣旋高度達到2.3 km,正速度中心值為10 m/s,負速度中心為-19 m/s,轉(zhuǎn)動速度為14.5 m/s;而在2.4°仰角速度圖上,中氣旋高度達到3.5 km,正速度中心值為53 m/s,負速度中心-19 m/s,轉(zhuǎn)動速度達到36 m/s,此時中氣旋距離雷達中心距離為75 km左右;在0.5°仰角速度圖上,無明顯的正負速度中心對,但在中氣旋下方有明顯的氣流輻合。這表明該中氣旋正處于生成階段,其底部伴有氣流的輻合,而位于中層的中氣旋開始向上、向下增長。

        到01時50分,中氣旋開始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圖4a2、4b2、4c2)。在0.5°、1.5°、2.4°仰角上,中氣旋高度分別為1.1 km、2.6 km、3.9 km。3層的正速度中心值為53 m/s,負速度中心為-19 m/s,轉(zhuǎn)動速度達到36 m/s,此時中氣旋距離雷達85 km附近,中氣旋屬于中等強度中氣旋。在0.5°仰角上,正速度中心相比負速度中心距離雷達中心更近,表明低層中氣旋產(chǎn)生了輻合旋轉(zhuǎn);在1.5°仰角,正、負速度中心距離雷達基本一致,表明中下層中氣旋為純粹的旋轉(zhuǎn);而在2.4°仰角上,負速度中心更接近雷達,表明在中高層,中氣旋輻散與旋轉(zhuǎn)開始相結(jié)合,產(chǎn)生輻散旋轉(zhuǎn)氣流。同時不同仰角的中氣旋距離雷達中心也不一致,表明上升氣流有一定的傾斜。

        02時46分,中、高層中氣旋旋轉(zhuǎn)速度開始減小(圖4a3、4b3、4c3)。此時中氣旋距離雷達約110 km,在0.5°、1.5°仰角上,中氣旋正速度中心值為53 m/s,負速度中心為-10 m/s,正負中心距雷達中心距離基本一致,中氣旋為純粹旋轉(zhuǎn),旋轉(zhuǎn)速度減小為31.5 m/s,而2.4°仰角已無法觀測到完整的正負速度對,這表明隨著中高層旋轉(zhuǎn)速度的減小,中氣旋已進入減弱、消亡階段(圖4c3)。

        從整個中氣旋發(fā)展、演變過程來看,中氣旋向東北方向移動且維持時間較長。中氣旋經(jīng)歷了生成階段、成熟階段、消散階段3個演變過程,在生成階段,中氣旋在低層表現(xiàn)為氣流的輻合而沒有形成明顯的正負速度對,這表明該中氣旋起源于中層,并不斷向上、向下發(fā)展;在成熟階段,可通過正負速度對相對雷達中心的距離判斷在低層存在輻合旋轉(zhuǎn)、中層存在純粹旋轉(zhuǎn)、中上層為輻散旋轉(zhuǎn)。而通過轉(zhuǎn)動速度的減小、正負速度中心的消散,可判斷中氣旋減弱并進入消亡階段。

        2.2 強對流條件分析

        由于風暴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環(huán)境的熱力不穩(wěn)定、風的垂直切變和水汽的垂直分布等3個因子,其中熱力不穩(wěn)定決定了上升氣流的強弱程度,與風暴強度直接相關(guān);環(huán)境垂直風切變對對流風暴組織和特征的影響最大,強風暴也要求比普通風暴有更大的低層水汽含量。超級單體風暴作為最典型的強風暴,有利于其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條件包括:低層豐富的水汽供應(yīng)、大的垂直不穩(wěn)定度、強的對流前逆溫頂蓋,而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則在低層豐富的水汽、較低的自由對流高度、弱的對流前逆溫層頂蓋的環(huán)境條件中發(fā)展和維持[13]。下面將分析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形成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條件。

        2.2.1 不穩(wěn)定層結(jié)條件分析 圖5是19日20時

        達州(57328)、重慶(57516)兩站的T-lnp圖,從圖上看:過程開始前,大氣層結(jié)不穩(wěn)定特征非常明顯,層結(jié)曲線與狀態(tài)曲線之間的紅色面積很大,對流有效位能很強,達州站、重慶站的CAPE值(對流有效位能)分別達到了1 883.3 J/kg、1 735.7 J/kg。CAPE值越大,能量釋放后的上升氣流也越強,更容易發(fā)展成強風暴。在圖5中還可以看到:中低層風速隨高度增加,風向隨高度有明顯的順時針旋轉(zhuǎn),這表明中低層大氣有一定的垂直風切變。結(jié)合NCEP再分析資料(圖6),發(fā)現(xiàn):在19日20時,0~3 km垂直風切變在12~15 m/s之間,屬于中等強度的垂直風切變,這也有利于強風暴的組織和維持。

        綜上,大的垂直不穩(wěn)定度、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對超級單體風暴的形成非常有利。

        2.2.2 水汽條件分析 圖5中達州、重慶兩站的T-lnp圖上還顯示:大氣濕層非常深厚,從地面到500 hPa以上都是水汽接近飽和的大氣狀態(tài)。整層大氣相對濕度維持高值區(qū),而低層還有暖濕氣流供應(yīng)水汽,表明整層大氣水汽條件非常充沛;圖5上還可以看到兩站的自由對流高度(LFC)很低:達州站LFC為859.3 m,沙坪壩站LFC為778.1 m,很低的自由對流高度表明氣塊在較弱外力的擾動下很容易被抬升到該高度,形成強對流天氣。低層豐富的水汽、很低的自由對流高度均有利于形成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

        2.2.3 對流抑制能量 弱的對流前逆溫層頂蓋是形成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的另一有利條件,它的作用是存儲不穩(wěn)定能量,當逆溫層頂蓋被破壞,可以釋放大量不穩(wěn)定能量,形成強對流。在達州、重慶兩站的T-lnp圖中,逆溫層頂蓋并不明顯或不顯著,但卻存在較弱的對流抑制能量,其中達州站的對流抑制能量為27.3 J/kg,重慶站為79.3 J/kg。由于對流抑制能量反映了低層大氣穩(wěn)定結(jié)構(gòu)對對流活動的抑制強度,它可以使不穩(wěn)定能量在低層聚集,一旦對流抑制能量被突破,將使得對流活動迅速、充分發(fā)展,最終發(fā)展成強對流天氣。因此,較弱的對流抑制能量也是形成超級單體風暴的一個有利條件。

        2.3 超級單體風暴動力特征分析

        由于常規(guī)觀測資料間隔時間為12 h,觀測時間密度較小且空間分布率較低,無法對短時、局地性的強對流天氣進行觀測,而NCEP再分析資料具有較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可用于分析短時、局地的天氣過程。所以下面我們將采用NCEP 0.25°×0.25°逐6 h再分析資料對本次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的環(huán)境風場及動力結(jié)構(gòu)特征進行分析,并利用大氣垂直渦度方程揭示超級單體風暴中氣旋產(chǎn)生的動力學機制。

        垂直風切變是指水平風(大小和方向)隨高度的變化。在對流風暴演變過程中,垂直風切變的加強通常能導致對流更強和生命史更長風暴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利于組織完善的多單體風暴、颮線和超級單體風暴的發(fā)展。在實際分析中,一般使用0~3 km的垂直風切變。

        圖6是0~3 km垂直風切變的分布和演變圖。從圖上看:從風暴開始前的19日14時到風暴臨近的20時,0~3 km垂直風切變都有一個明顯的增大過程。19日14時,0~3 km垂直風切變維持在10~12 m/s,屬于中等強度的垂直風切變(圖6a)。到20時,垂直風切變增大,且出現(xiàn)一個垂直風切變中心,中心強度>15 m/s,位于29.4°~30.2°N之間(圖6b)。到02時,垂直風切變中心區(qū)消失,垂直風切變迅速減小到5.5~10 m/s(圖6c)。

        圖6 19日14時(a)、19日20時(b)、20日02時(c)的0~3 km垂直風切變(單位:m/s)Fig.6 The vertical speed shear of 0~3 km(a、b、c) at 14∶00,20∶00 on September 19,at 02∶00 on September 20(unit:m/s)

        而從圖7的垂直渦度的演變圖上發(fā)現(xiàn):14時,以106°E為剖面的緯度—高度垂直剖面圖上,低層的垂直渦度為正渦度,值在9×10-5~3×10-5之間,主要分布在1 000~600 hPa;高層主要為負渦度,值為-9×10-5~-6×10-5,分布600 hPa以上(圖7a)。到20時低層的垂直渦度迅速增大至1.2×10-4~2.1×10-4,垂直方向上也擴充到500 hPa(圖7b)。這表明隨著環(huán)境風的垂直切變的顯著加大,在低空形成了較強的水平渦管,水平渦管進入遇到了風暴中的強大上升氣流后,被抬起、傾斜、轉(zhuǎn)豎,水平渦管被抬升為垂直渦管,最終導致垂直渦度的顯著增加。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從19日20日—20日02時,0~3 km垂直風切變明顯減小(減小至5.5~10 m/s)而垂直渦度卻沒有減小,其范圍反而擴大了(圖7c),同時中氣旋也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其轉(zhuǎn)動速度達到最大。這表明在本次個例中,僅僅依靠水平渦管傾斜形成垂直渦管,產(chǎn)生的垂直渦度并不能完全解釋中氣旋的產(chǎn)生,中氣旋的形成必然有其它機制的參與。

        通過大氣垂直渦度方程[17]可知,影響垂直渦度變化的散度項也可看成是垂直速度在垂直方向上隨高度變化的加速項。

        如圖7所示:在過程開始前的14時及臨近的20時,對流中心區(qū)的垂直速度從地面到500 hPa,均為上升速度區(qū),大小為-0.1~-0.3 pa/s,上升速度較小(圖7d、7e);而到了20日02時,上升速度隨高度明顯增大,在500~600 hPa附近形成了一個上升速度中心區(qū),其范圍在-0.8~-1 pa/s,而且上升速度的延伸范圍更加廣大,擴大到400 hPa以上(圖7f)。19日20時—20日02時,從地面到500 hPa附近,垂直速度隨高度明顯增大,這表明垂直速度隨高度增加導致了垂直渦度的增大。圖7也表明到20日02時,垂直渦度的大小及范圍均有增加(圖7c)。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當水平渦管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下扭曲、傾斜形成垂直渦管,導致了垂直渦度的產(chǎn)生。而垂直渦管在上升氣流的進一步拉伸作用下繼續(xù)加強,最后形成了中氣旋,導致了超級單體風暴的產(chǎn)生。

        圖7 19日14時(a)、19日20時(b)、20日02時(c)垂直渦度沿106°E垂直剖面圖(單位:10-5s-1);19日14時(d)、19日20時(e)、20日02時(f)垂直速度沿106°E垂直剖面圖(單位:pa·s-1)Fig.7 The vertical profile analysis along 106°E of vertical vorticity(a,b,c) at 14∶00,20∶00 on September 19,at 02∶00 on September 20(unit: 10-5s-1);The vertical profile analysis along 106°E of vertical velocity(d,e,f) at 14∶00,20∶00 on September 19,at 02∶00 on September 20(unit: pa·s-1)

        綜上可以看到:從19日14—20時,環(huán)境垂直風切變、垂直渦度都顯著增加到最大,表明在對流風暴的右側(cè)有明顯的水平渦管形成,當水平渦管加強并進入對流風暴內(nèi)部時,將遇到對流風暴中的強勁上升氣流,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下,水平渦管將被抬起、傾斜,并逐漸轉(zhuǎn)豎,水平渦管轉(zhuǎn)成垂直渦管,導致了垂直渦度的顯著增加,這也使上升氣流產(chǎn)生了明顯的旋轉(zhuǎn)。但是在本次過程中,水平渦管傾斜轉(zhuǎn)換成垂直渦管的作用僅限于在初始上升氣流中產(chǎn)生垂直渦度,并沒有最終加強為中氣旋。分析表明,垂直渦管在上升氣流的拉伸作用導致的旋轉(zhuǎn)加強是形成中氣旋的重要機制。水平渦管轉(zhuǎn)豎形成的垂直渦管導致垂直渦度的增大而使上升氣流開始旋轉(zhuǎn),水平旋轉(zhuǎn)又產(chǎn)生有利于氣塊上升的垂直氣壓梯度進而加強了對流風暴中的上升氣流。在上升氣流的拉伸下,垂直渦管進一步旋轉(zhuǎn)加強致使上升氣流更強烈旋轉(zhuǎn)。這種水平渦旋與上升氣流之間持續(xù)不斷的正反饋機制使得兩者不斷發(fā)展、加強,導致了對流風暴的中尺度氣旋的形成,對流風暴也最終加強為超級單體風暴。

        3 結(jié)論

        本文對2018年9月19—20日發(fā)生在四川盆地東北部的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進行了環(huán)境條件、雷達回波、動力結(jié)構(gòu)分析,得到了以下結(jié)論:

        ①在本次過程前期,受太平洋副高控制,四川盆地東北部出現(xiàn)晴熱高溫天氣,有利于不穩(wěn)定能量的聚集,到19日20時,達州站、重慶站的對流有效位能分別達到了1 883.3 J/kg、1 735.7 J/kg,不穩(wěn)定能量較高且近地面有較弱的對流抑制能量;中低層濕層深厚,地面到500 hPa大氣相對濕度接近飽和;自由對流高度在800 m附近;0~3 km垂直風切變在15 m/s左右,屬于中等到強的垂直風切變。上述較強的不穩(wěn)定能量、較低的自由對流高度、低層深厚濕層、較弱的對流抑制能量并配合有中等到強的垂直風切變,形成了有利于產(chǎn)生強降水超級單體的環(huán)境條件,當對流抑制能量被突破,最終爆發(fā)強對流天氣,形成了強降水超級單體風暴。

        ②在中氣旋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中低層的垂直風切變作用是產(chǎn)生水平渦管,并在上升氣流作用下傾斜、抬升變成垂直渦管,產(chǎn)生垂直渦度。垂直渦管在隨高度增加的上升氣流的拉伸作用下,不斷加強,致使上升氣流更強烈旋轉(zhuǎn),水平旋轉(zhuǎn)又反過來加強了上升氣流。上升氣流與水平渦旋持續(xù)不斷的正反饋機制是形成中氣旋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歡
        渦度仰角氣旋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兩個爆發(fā)性氣旋的“吞并”過程及發(fā)展機制分析?
        氨還原劑噴槍中保護氣旋流噴射作用的研究
        能源工程(2021年1期)2021-04-13 02:05:56
        用銳角三角函數(shù)解決仰角、俯角問題
        南海相對渦度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斜壓渦度的變化與臺風暴雨的關(guān)系研究
        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博州降雪天氣分析
        科技資訊(2018年30期)2018-03-11 09:30:58
        北太平洋上一個爆發(fā)性氣旋族的結(jié)構(gòu)分析?
        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計算GNSS系統(tǒng)衛(wèi)星仰角
        科技視界(2016年15期)2016-06-30 12:48:10
        2014年3月大西洋上一個爆發(fā)性氣旋的研究
        一次東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動力機制分析
        久久伊人这里都是精品| 狠狠丁香激情久久综合| 久久久婷婷综合五月天|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熟妇与子伦hd| a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91精品91| 一区二区激情偷拍老牛视频a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色老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免费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免费一区尤物| 国产偷拍盗摄一区二区| 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天堂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视频|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av高潮偷拍的| 疯狂的欧美乱大交| 中文字幕久久久精品无码|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毛茸茸的女性外淫小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 av网页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网站|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2020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在线| 国产91色在线|亚洲|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