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祖
(甘肅省渭源縣畜牧獸醫(yī)服務中心,甘肅渭源 748200)
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雞、鴨、鵝和鴿均可感染。
大腸桿菌是革蘭氏陰性菌,染色均一,無芽孢,不形成莢膜,許多菌株可運動,菌體周身有鞭毛。大腸桿菌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37 ℃培養(yǎng)24 h后,形成圓形、隆起、無色、光滑、邊緣整齊,直徑1~3 mm 的菌落。其在營養(yǎng)肉湯中生長良好,可使肉湯混濁。
大腸桿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55 ℃,30 min,60 ℃,15 min即可將其殺滅,常用消毒劑在短時間內可將其殺滅。
大腸桿菌血清型多,已認定的有160多個,大腸桿菌有O、K、H三種抗原結構,致病作用表現(xiàn)在O或K抗原上。
鵝大腸桿菌病不同品種、日齡鵝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發(fā)病情況因不同地區(qū)大腸桿菌血清型不同而存在差異。
致病性大腸桿菌主要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病鵝和帶菌鵝為主要傳染源。健康鵝接觸病鵝及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等而感染。
飼養(yǎng)管理不當、氣候突變,鵝免疫力下降時該病易流行。飼養(yǎng)密度過大,消毒不到位,飼料霉變,長途運輸,有毒有害氣體長期存在,鵝營養(yǎng)不良(特別是維生素缺乏)等可促使大腸桿菌病發(fā)生和傳播。大腸桿菌病既可水平傳播,也可垂直傳播。
3.1 急性型 病鵝出現(xiàn)敗血癥,突然死亡。有的食欲廢絕,渴欲增強,體溫升高。病程稍緩的精神沉郁,離群,閉眼、縮頸、呆立或扎堆,拒絕走動,羽毛蓬松、雜亂,食欲不振,下痢。剖檢病死鵝見肝臟呈綠色,脾臟明顯腫大,胸肌充血。
3.2 慢性型 剛出殼的病鵝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腹部腫大,糞便呈黃白色、黏稠,出殼后1 周左右達到死亡高峰。成年病鵝主要表現(xiàn)為排白色稀糞,精神不振,縮脖,呆立,喜臥,伴有呼吸道癥狀。大腸桿菌引起氣囊炎時患鵝咳嗽,呼吸困難,減食,消瘦,氣囊膜增厚,出現(xiàn)黃白色滲出物,伴發(fā)心包炎、肝周炎。引起肉芽腫的,以肝臟、盲腸、十二指腸和腸系膜肉芽腫為特征。出現(xiàn)眼球炎的一般一眼積膿,眼瞼腫脹、粘連,失明,其采食和飲水困難,最后各器官衰竭而亡。
大腸桿菌可引起成年鵝生殖器官病變。產蛋母鵝感染后產蛋量下降,精神沉郁,體溫升高,排白色稀糞,出現(xiàn)卵黃性腹膜炎,少數(shù)鵝能自然康復,但不能恢復正常產蛋。剖檢可見病母鵝腹腔內有大量淡黃色腥臭的油脂樣卵黃液和凝固的卵黃塊,腹腔臟器表面可見卵黃粘連,輸卵管內卵黃變性,呈煮蛋樣。成年公鵝陰莖紅腫,有潰瘍或結節(jié),病情嚴重者陰莖明顯腫大,表面有黑色結痂,剝除結痂可見出血潰瘍面,病鵝陰莖無法縮回體內,病公鵝一般不死亡,但喪失交配能力。
4.1 細菌分離培養(yǎng) 無菌采集病死鵝心血、肝臟分別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伊紅美藍瓊脂培養(yǎng)基,于37℃培養(yǎng)24~36 h。結果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邊緣整齊、表面光滑的隆起、濕潤的圓形紅色菌落,伊紅美藍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生成紫黑色帶金屬閃光的菌落。
4.2 細菌形態(tài) 取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短桿菌。
4.3 生化特性 大腸桿菌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產酸產氣,不分解淀粉、肌醇,少數(shù)菌株能緩慢發(fā)酵乳糖。
甲基紅試驗陽性,V-P 試驗陰性,不產生硫化氫,有氰化鉀時不生長,不水解尿素,不液化明膠,不在檸檬酸鹽培養(yǎng)基上生長。
4.4 致病性試驗 將生化反應中符合大腸桿菌特性的純化菌株接種于營養(yǎng)肉湯,37 ℃培養(yǎng)16~18 h 后,用滅菌生理鹽水稀釋至所需濃度。以小白鼠或10~15 d 雛鵝作供試動物進行致病試驗,分設攻菌試驗組(注射菌液)和空白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觀察發(fā)病和死亡情況。
5.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大腸桿菌存在于飼料、飲水、灰塵等中,研究表明禽舍內的灰塵中大腸桿菌含量可達105~106個/g。為消除不良因素,應保持鵝舍及運動場清潔、干燥,定期消毒,并合理通風,減少浮塵。飼養(yǎng)密度合理,飲水清潔,減少應激,供給鵝營養(yǎng)適宜的飼料,禁喂霉變飼料,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制度可有效預防鵝大腸桿菌病。
飼養(yǎng)條件差、飼料單一的鵝場,遇陰雨天等不良條件時,應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預防發(fā)病,同時添加蛋白質及多維素,增強鵝的抵抗力。
公鵝在本病的傳播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配種前應逐只對公鵝進行檢查,凡外生殖器病變的一律淘汰。
5.2 加強種蛋管理 破損明顯的種蛋淘汰。選擇蛋重適中,蛋形正常,蛋殼厚薄均勻的受精蛋作種蛋。種蛋消毒非常重要,蛋殼表面帶菌可引起死胚或雛鵝成活率下降,消毒種蛋的孵化率比不消毒種蛋高。種蛋產下24 h 內進行消毒可控制大腸桿菌感染。
5.3 免疫預防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使用大腸桿菌多價疫苗免疫接種。
大腸桿菌血清型多,不同菌株之間不產生交叉保護作用,因此采用分離菌株制備自家苗進行預防接種是有效防病方法。雛鵝7~10日齡接種疫苗,種鵝2 月齡時二免,開產前15~20 d 三免,以后每隔半年免疫1次。
治療效果差、復發(fā)率高的養(yǎng)鵝場可用鵝大腸桿菌滅活油乳苗進行預防接種,注射后鵝會有輕微的不良反應,但很快可恢復。為確保免疫效果,可用本場分離菌株制成滅活菌苗,母鵝產蛋前15 d 每只肌注1 mL,并用其產下的蛋作種。
5.4 藥物防治 大腸桿菌容易產生耐藥性,治療大腸桿菌病應注意交叉用藥,治療可用阿米卡星等。為提高治療效果,應根據藥敏試驗選藥。
5.5 中藥防治 中藥具有低殘留、低毒性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的特點。實驗表明許多中藥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有資料報道,錦心口服液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在飼料中添加黃連解毒散可治療大腸桿菌病,白頭翁、黃連、貫眾、板藍根和大青葉等組成的中藥處方對大腸桿菌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