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如果問一千個人,外星人長什么樣子,也許也能收獲一千個答案。有人會說,外星人像《阿凡達》里的那樣,與地球人只是略有不同;還有人說,外星人像《銀河護衛(wèi)隊》中的“格魯特”一樣,是由植物進化來的類人生物;還有人認為,外星人長得與地球人很不一樣,也許是《降臨》中的六腳章魚狀生物,也許是其他更古怪的樣子。
外星人長什么樣,不同科學家也有不同的想法。
多數(shù)派:外星人與我們相似
據(jù)天文學家估算,宇宙中宜居行星數(shù)量達到1022顆,這樣大的天文數(shù)字讓我們飽含期待,宇宙中一定還有除了地球人之外的智慧生物,我們不是孤獨的。那么“他們”長什么樣呢?英國劍橋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西蒙·康威·莫里斯認為,外星智慧生物可能長得與地球人類很相似。持有這一觀點的不止他一人,連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描述過的地外智慧生物的外貌也與地球人相似,眾多科幻電影中塑造的外星人也僅有一些細節(jié)與地球人不同。
為什么他們都認為外星人會與地球人長得像呢?
西蒙用演化生物學的趨同演化現(xiàn)象來解釋自己的觀點,趨同演化指兩個或多個親緣關系較遠的物種在相似的生態(tài)位(指一個種群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jù)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種群之間的捕食、競爭等關系)或相似的環(huán)境中演化出了相似的性狀或形態(tài)學特征的現(xiàn)象。
兩個物種雖然不像是“孿生兄弟”,但因為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生存,為了適應環(huán)境,它們的習性和外貌越來越相似的例子在自然界中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不是鳥的蝙蝠為了飛翔演化出的像翅膀一樣的翼手、不是魚的海豚為了游泳擁有魚一樣的流線型身材。因此西蒙認為,如果外星也存在像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他們最終也會占據(jù)與人類相似的生態(tài)位,即成為生物鏈頂端的生物,然后像人類一樣,靠飼養(yǎng)或捕食其他物種生存,因此外星人也會演化出發(fā)達的大腦、靈巧的五官和靈活的四肢。
你也許會說,雖然蝙蝠有翅膀,海豚有鰭肢,但它們跟真正的鳥和魚還是長得不太一樣,因此可以推測,外星人也不一定很像地球人。但是自然界中確實有一些物種,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會越長越像。
到目前為止,哺乳動物中演化程度最高級的就是有胎盤類,其中我們根據(jù)親緣關系的遠近分成了四個總目:非洲獸總目、貧齒總目、勞亞獸總目和靈長總目。穿山甲屬于哺乳動物中的勞亞獸總目,是貓和狗的近親,但從外表上你絕對看不出來。穿山甲長著圓錐形的腦袋,小眼睛,尖嘴巴,身披棕褐色鱗片,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的洞穴里,晝伏夜出,以長舌舐食昆蟲。這些特征與它的近親完全不一樣,但卻有一種生物,幾乎是它的翻版,那就是犰狳。犰狳是哺乳動物中的貧齒總目的物種,雖然與穿山甲不屬于一個總目,但它的生活環(huán)境和習性跟穿山甲一模一樣,都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的洞穴里,晝伏夜出,喜舐食昆蟲。于是慢慢地,它們越長越像:眼睛退化,嘴巴突出,而且它們都身披“鱗甲”,在遇到危險時會不約而同地蜷縮成一團“皮球”。如果光從外表看,穿山甲和犰狳才應該是近親,而不是和貓、狗。
除了動物,植物也很容易讓人混淆。盛夏的池塘中,盛開著一朵朵粉嫩的花朵,它們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但是這是什么花呢?是荷花還是蓮花呢?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惑?其實,不僅是我們分不清,連植物學家也曾經(jīng)分不清它們。
荷花的拉丁文學名譯為蓮,所以人們說的荷花和蓮花指的是同一種花,但是正是因為植物學家曾經(jīng)搞錯了荷花和池塘中另一種鮮花——睡蓮的親緣關系,荷花才多了蓮花這個名字。荷花的外形和睡蓮相似,都長著浮于水面的橢圓形葉片和挺立水中的多瓣花朵,所以植物學家們起初以為荷花和睡蓮是近親,于是就給荷花起了學名叫做蓮花,并將它們都歸類于睡蓮科。后來經(jīng)過DNA測序才發(fā)現(xiàn),荷花和睡蓮的關系非常遠,睡蓮屬于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而荷花卻是較新的物種,和銀樺樹才是近親。
既然關系很遠,出現(xiàn)時間也不同的物種,僅僅因為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位相似,就能長得這么相像,那么外星人和地球人也很可能長得像,對嗎?
少數(shù)派:外星人不像地球人
趨同演化到底是不是由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位決定的,外星人會不會遵守趨同演化的規(guī)律,長得與地球人很相似?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找一找,為什么有些物種間會出現(xiàn)趨同演化現(xiàn)象,只是因為環(huán)境的原因嗎?
美國俄亥俄州西北州立學院的生物學教授杰瑞·伯格曼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環(huán)境并不是趨同演化的根本原因。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生存的生物當然可能會采用相同的生存策略,演化出相似的特征,但也有可能演化出不同的策略和性狀,環(huán)境并不能決定生物的適應方式,生物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相同的問題。
比如我們熟悉的啄木鳥,我們知道它長著長而尖利的喙,舌頭非常長,遍布刺狀結(jié)構(gòu),這都有利于它給樹干打洞,并從洞中將美食——蛆蟲給抓出來。與啄木鳥食性相似但取食工具非常不同的是靈長類動物——指狐猴,它們同樣以樹干里的蛆蟲為食,但它們沒有長長的嘴,取而代之的是一根細長而堅硬的中指。指狐猴的中指是其他手指的3倍長,幾乎全是骨質(zhì),外面附著一層皮膚,中指伸進樹洞后能靈活地旋轉(zhuǎn),將樹洞中的蛆蟲全部挖出來。雖然它們?nèi)∈撤绞较嗨疲庑螀s差得遠。
那么,趨同演化到底由什么決定呢?杰瑞的想法是,我們?nèi)匀灰獜幕蛘掖鸢?。雖然在現(xiàn)在看來,出現(xiàn)趨同演化的物種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已經(jīng)很遙遠,但在很久以前,許多物種曾經(jīng)擁有共同的祖先,祖先將基因傳遞到后代中,當后代們來到相似的環(huán)境中時,相同來源的基因就會被激活,于是表現(xiàn)出了相似的性狀。而如果物種間沒有相似基因的話,它們可能演化出不同的性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帶領的團隊所做的實驗證明了這個觀點,他們研究的是大熊貓和小熊貓間的趨同演化現(xiàn)象的原因。大熊貓我們很熟悉,它是我國的國寶,分類學上屬于食肉目熊科,而小熊貓并不是指大熊貓的幼仔,它是一個不同的物種,分類學上屬于食肉目鼬超科中的小熊貓科,是鼬的近親。但大熊貓和小熊貓不僅長相相似,食性相似,甚至還共同具有一個特殊的結(jié)構(gòu)——偽拇指。偽拇指不是真正的拇指,而是手掌接近腕部處的一塊指骨的膨大增生結(jié)構(gòu),有利于它們抓握竹子。因此,研究它們?yōu)槭裁炊季哂羞@個結(jié)構(gòu),將能幫助我們理解趨同演化的原因。
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雖然兩個物種在4750萬年前就已經(jīng)分化了,但它們存在70個左右相似的基因,這些基因決定了大、小熊貓的偽拇指發(fā)育和對竹子中必需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利用功能,而這些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比如北極熊、狗、人和小鼠等幾種動物中并不存在。至于為什么大、小熊貓喜歡吃竹子,它們的近親北極熊和雪貂等卻喜歡食肉,也與基因有關,大、小熊貓的鮮味受體蛋白基因TAS1R1的功能失活了,北極熊和雪貂的這個基因卻發(fā)揮著正常的功能。
如果趨同演化不完全由環(huán)境決定,最終原因還是與基因相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話,那么外星人與我們長得完全不同,可能才是真相。
外星人到底長什么樣,趨同演化由什么決定,能不能適用于外星人,也許終有一天我們能解開這些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