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艷 郎玉坤 張威 高文娟 張鳳
(1.北京市海淀區(qū)青龍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91;2.北京市豐臺區(qū)方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78;3.首都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北京 100069)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影響患者視力,嚴重者可導致失明[1]。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DR導致失明的比例正在上升[3]。目前,北京市以社區(qū)管理糖尿病為基礎,通過醫(yī)療聯合體、分級診療的模式共同管理糖尿病患者,但目前社區(qū)開展DR早期篩查率較低。如何提高DR的早期篩查率和干預率,預防和延緩DR的發(fā)生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免散瞳眼底照相儀是可以在社區(qū)開展、由社區(qū)全科醫(yī)生操作、通過醫(yī)療聯合體由三級甲等醫(yī)院眼科醫(yī)生遠程診斷的早期篩查DR的較好的方法[3-4]。本研究旨在調查北京市海淀區(qū)青龍橋社區(qū)DR的發(fā)病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為社區(qū)DR的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和管理提供依據,為進一步推進DR的分級診療提供依據。
于2019年1月~12月,在北京市海淀區(qū)青龍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隨機抽取納入2型糖尿病管理的患者850例,抽取符合本研究納入及排除標準的患者801例。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均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納入標準:①年齡≥35歲;②2型糖尿病明確診斷1年以上;③在青龍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進行慢性病管理,且臨床資料完整;④眼底攝像圖像清晰;⑤可根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國際臨床分級標準(2002年)進行明確分級。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心、腦、肝、腎、肺功能損害者;②重度的認知功能受損;③有精神疾病者;④拒絕參加本項目者。
1.2.1 基本資料收集
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通過面對面詢問,填寫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包括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心腦血管病史、眼科疾病史、血糖平時的控制情況、生活方式等,并更新健康檔案,做全面的健康體檢,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腎功、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蛋白、心電圖以及眼底、眼壓、視力等檢查并填入健康體檢表,再由家庭醫(yī)生審核健康體檢表并給與健康評價及面對面的健康指導。
1.2.2 健康體檢
體格檢查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醫(yī)護人員采用標準測量法,測量患者的身高、體重、腰圍(正常參考值男性<90cm,女性<85cm)及血壓控制在140/90mmHg(1mmHg=0.133kpa)以下為達標,并計算體質指數(BMI),正常參考值為≥18.5且BMI<24 kg/m2)
1.2.3 實驗室指標檢測
由經過培訓的護士在相應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集患者空腹靜脈血及尿液。使用日本東芝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TBA-120FR)進行檢測。其中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CR)、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尿微量清蛋白采用Quickread101分析儀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檢測。其中,FPG<7.0mmol/L,HbA1c<7.0%,TG<1.7 mmol/L,TC<4.5mmol/L為控制達標,非冠心病患者LDL-C:<2.6 mmol/L、冠心病患者LDL-C<1.8mmol/L為控制達標,男性患者HDL-C>1.0mmol/L,女性患者HDL-C:>1.3mmol/L,為控制達標。[1]
1.2.4 數字免散瞳眼底攝片及圖像分析
采用Canon自動免散瞳數字眼底照相機(型號:CR-2,生產企業(yè):日本佳能公司),在患者進入暗室5min后,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全科醫(yī)生進行眼底攝片,通過醫(yī)療聯合體1名眼科專家(北京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海淀院區(qū))遠程進行眼底圖像分析及分級診斷[4],照片以JPG格式(2592像素× 1728像素)保存。由于根據眼底圖像不能明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NPDR)重度患者是否已發(fā)展為增殖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PDR),因此將患者的眼底病變分為無明顯視網膜病變(NDR)、NPDR輕度、NPDR中度、NPDR重度與PDR 4類。
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邏輯校對,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DR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01例患者中,男365例(45.6%),女436例(54.4%) ;年齡為35歲~86歲,平均年齡(65.3±8.90)歲;病程為1年~39年,平均病程(6.92±6.62)年,BMI達標率為36.7 % (294/801),腰圍達標率為49.9%(400/801),FPG達標率為71.6 %(574/801),HbA1c達標率為71.2 %(570/801);TC達標 率為52.4%(420/801),TG達標率為70.4%(564/801),LDL-C達標率為58.1%(466/801),HDL-C達標率為77.9%(624/801)。618例NDR患者中,不合并高血壓的為183例,占比29.6%,合并高血壓且控制達標的有377例,占比61.0%,合并高血壓且血壓控制不達標的有58例,占比9.4%。183例DR患者中不合并高血壓的有33例,占比18%,合并高血壓且控制達標的有132例,占比72.1%,合并高血壓且血壓控制不達標的有18例,占比9.8%。
共有DR患者183例,患病率為22.8%,NPDR輕度占16.0%(128/801),NPDR中度占3.6%(29/801),NPDR重度和PDR的患病率為3.2%(26/801)。
DR患者中,男93例(50.8%),女90例(49.2%) ;NDR患者中,男272例(44.0%),女346例(56.0%)。不同DR患病情況患者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94,P=0.073) ;腰圍、收縮壓、舒張壓、TC、TG、LDL-C、HDL-C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BMI、平均年齡、平均病程、FPG、HbA1c及UMA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患者是否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yōu)橐蜃兞?,以年齡、糖尿病病程、BMI、FPG、HbA1c及UMA為自變量,進行l(wèi)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病程、FPG及UMA對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DR有影響(P<0.05)。
目前DR的診斷方法有多種,可以行直接眼底鏡檢查,散瞳后間接眼底鏡檢查,眼底照相,眼底血管造影等方法[5-6],但社區(qū)受儀器設備及專業(yè)人員的限制除免散瞳數字眼底照相外,其他方式困難較大,所以在社區(qū)進行免散瞳數字眼底照相并利用醫(yī)療聯合體由眼科醫(yī)生遠程診斷,對DR進行初步篩查的意義深遠。
表1 NDR組和DR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NDR組和DR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表2 糖尿病患者并發(fā)DR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增加,DR的患病率逐漸上升,DR的早診早治對于防盲治盲、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作用[7-8],社區(qū)就診比二三級醫(yī)院就診更方便,從而進一步推動分級診療?;颊咴谏鐓^(qū)能夠早期篩查,定期復診,早發(fā)現,早治療無疑是很有效的手段。同時2型糖尿病一旦確診,要求患者每年至少常規(guī)檢查眼底1次[1],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早期篩查,早期干預,讓社區(qū)糖尿病患者有早期篩查、定期復查的意識。
北京市海淀區(qū)青龍橋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的DR患病率為22.8%,與國內外研究結果[9-16]類似。其中NPDR輕度為16.0% (128/801),NPDR中度3.6% (29/801),NPDR重度和PDR的患病率為3.2% (26/801)。且以輕度NPDR為主,重度NPDR和PDR占比相對較低,可能與近年來加強了社區(qū)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綜合管理有關。
本次研究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影響因素,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14-18]。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病變患病率隨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且當糖尿病病程≥15年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病率有明顯增加趨勢。本研究中,糖尿病病程≥15年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率為40%。本研究中也顯示,FPG≥7 mmol/L時,DR的發(fā)病率升高,HbA1c≥7.0%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
綜上所述,本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篩查的患病率與既往他人研究結果一致,且主要為輕度病變。建議在社區(qū)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定期眼底檢查,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方便社區(qū)居民?;颊叩奶悄虿〔〕?、空腹血糖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并發(fā)DR的影響因素,建議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糖尿病病程較長、血糖控制不佳、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個體化的社區(qū)綜合管理。此外,應在社區(qū)加強科普宣傳,加強DR的早期篩查、定期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以更好地為社區(qū)居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