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風光的姐妹當屬“宋氏三姐妹”,因婚配孔祥熙、孫中山、蔣介石三大政治家,得以開創(chuàng)“宋家王朝”,成為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一道風景。文人圈子則有合肥“張氏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別嫁給昆曲名角顧傳玠、學者周有光、作家沈從文、美國漢學家傅漢思,圍繞這一大家子的掌故不少,都是佳話。但女革命家張默君和她的兩個妹妹分別嫁給邵元沖、蔣作賓、竺可楨,就較少有人知道了??伤忝眠@金玉良緣,或不能及“宋家三姐妹”那么震古爍今,比之“張氏四姐妹”,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默君和秋瑾、徐宗漢、何香凝、陳璧君等一樣,都是老資格的女同盟會員。她也有一個很革命的名字,叫“張昭漢”。她尤其和秋瑾交好,一起在浙江策劃革命,秋瑾被捕遇難之前,曾訪她而不遇,留下“再見何期,前途珍重”字條,竟成讖語。她對辛亥革命有突出貢獻,武昌首義后,他隨父親張伯純赴蘇州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反正,程遂宣布江蘇獨立,任命張伯純?yōu)閰④姟6K的獨立使武昌獲得喘息之機,革命黨才有了與清廷談判的籌碼。
張默君又以興辦女學、提倡女權而知名,是民國著名的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家,長期在考試院擔任委員,在國民黨內地位很高。她1918年赴歐美考察教育,期間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教育學,其時正值哥大師范學院推行教育改革,針對工業(yè)和城市化的種種惡果,確立了以人格提升為出發(fā)點,以人的解放和社會進步為目的的教育改革策略。此次教育改革后來席卷全美并影響歐洲,具體而言是在大學本科階段更加側重通識教育,將大學教育的目的從培養(yǎng)“高級技工”升華為引領社會文明提升,遂對西方文明產生重大影響。與張默君同期赴哥大考察的還有著名教育家嚴修、張伯苓、范源濂,他們帶回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響了民國教育。張默君回國后任江蘇省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即以“真善美”為校訓,尤其注重品格修養(yǎng)、體格鍛煉、社團活動、家事培訓等,成效顯著,獲得“寧一女師,無不第一”的美譽。
她這一代女革命家眼界極高,擇偶標準常是非英雄不嫁,如徐宗漢和黃興、何香凝和廖仲愷、陳璧君和汪精衛(wèi)、宋慶齡和孫中山、湯國梨和章太炎等,都是有名的革命夫妻。張默君看中的英雄是民國首任陸軍部次長蔣作賓。蔣是日本士官生第四期,以地下革命黨身份在清廷陸軍部任軍衡司長,隨蔭昌討伐武昌起義時,又是拖延軍火運送,又是聯(lián)絡各省起兵,又是幫黎元洪去調江西援兵,對辛亥革命立有殊勛。辛亥之末,二人同在革命軍中,以同袍名義,張默君偕蔣作賓面見父母。只因并未挑明,蔣作賓竟與默君的五妹淑嘉一見鐘情。張母何承徽對蔣印象亦佳,當場嘉許。蔣果然有軍人的魄力,即請上司陸軍總長做媒,擇日便成了婚。張默君受此打擊,乃發(fā)誓終身不嫁。
不久卻有一位剛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弱冠青年邵元沖,對默君釋放熾烈的愛慕之情。當時默君在國民黨部任編輯課長,元沖任《民國新聞》總編輯。不過是工作往來,竟讓元沖對長自己七歲的默君一往情深。但默君對此不以為然,提出“非將軍不嫁”,以此峻拒元沖這個文人。因此,邵元沖后來成為軍政人物,實因受到張默君鞭策之故。
1924年,邵元沖結束在英美蘇等國長達五年的游歷,回國追隨孫中山,就任廣州軍政府多個要職,其中包括粵軍總司令部秘書長。不久,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神秘失蹤,元沖接任。但元沖四平八穩(wěn)的性格,極不受思想“左”傾的軍校學生歡迎,稱之為“催眠術主任”。不久元沖被撤換,繼之者為剛從法國歸國的周恩來。
元沖事業(yè)受挫,情場卻終獲豐收。他一回國,獲得“將軍”身份,就寫信給默君,默君極為激動,寄絕句六首為答,序云:“自丙辰別翼如八載,彼此音塵斷絕。昨忽得自美歸后一書,媵以近制,極道離懷別苦,感而有作?!逼湟辉疲骸胺叛凵n茫萬劫余,八年一得故人書.天荒地老傷心語,忍死須臾儻為予。”元沖為之大喜過望,乃有《留美八載苦不得默君書民十三年歸國佐總理護法東致默長函及近著獲詩大喜次韻六章》,其一云:“娟娟騷怨郁毫端,宛轉千回帶淚看。石爛??菝思s在,更無古井起波瀾?!睋?jù)說默君聞元沖在美與一華僑女子相好,大怒之下,將元沖所寫書信付之一炬,據(jù)說有兩千封之多,那便是每天都寫了?!案鼰o古井起波瀾”,可能便是元沖的辯解吧。然而默君詩序明明說“彼此音塵斷絕”,如何又來兩千封之多,真相如何,也不必深究了。元沖離開黃埔之際,正是他和默君喜訂終身之時。只是虛度這八年,默君已屆四旬,二人雖然恩愛,但高齡終至難產,落得不育。倒賴蔣作賓夫妻將剛生的小女兒蔣碩能過繼過來,取名邵英多。后來元沖又在上海一家私立醫(yī)院領養(yǎng)一子,名邵天宜,以傳承香火。
邵元沖對默君的愛慕實屬難得,在美時就與好友黃季陸說“非張默君不娶”。元沖在日記中毫發(fā)畢現(xiàn)地記錄了八年后重逢的情景:“九時后至神州(女學)訪白華,相見之下,幾疑夢寐。白華狀似微瘁,然英爽之氣,仍不稍減。握手悲喜,百骸皆震。平生所蘊蓄欲言者,至是乃格格不知所欲吐,詞句斷續(xù)哽咽,每及悲悵處,幾欲淚隨聲下,然恐益引起白華之酸辛,勉自鎮(zhèn)定,然彼之眶亦微瑩矣。余即以曩日密事,一一傾宣,華之意亦完全諒解,且對我憐慰有加。嗟乎!吾姊之遇我,深摯若是,我乃不早有以慰解之,悔痛之沈,彌難自安。此后再不傾肝膽,剖赤忱,以慰我姊,我真是忝面目矣。談二時許,意猶未盡。”
察默君《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為元沖(字翼如)所作比比皆是,有《乙丑冬暮掃葉樓聯(lián)句偕翼如》《歐戰(zhàn)后大西洋放歌次翼如》《冬暮鶴亭招游鶴林招隱諸寺偕翼如》《重謁禹陵偕翼如》《暮秋海上聞笛懷翼如》《秋日醉翁亭懷翼如》《別翼如八年于甲子秋仲重晤海上》《甲戌純探梅超山偕敘父俠魂翼如》《秋日微雨登岳麓山偕子威翼如次子威均并簡春藻》《韜光同翼如作》《讀翼如撰曼殊遺載題后》《春日寄翼如書牋一束》《少白渡頭同翼如》《自題西園尋夢圖寄翼如》《戊辰秋暮焦嚴碧山庵偕翼如》《庚午春梁谿探梅偕翼如》《仲秋偕翼如重游梁谿至秦氏佚園》《壬申歲朝湯山偕翼如》《癸酉夏登泰山摩崖偕翼如》、《匡山月夜眎翼如》等?!百梢砣纭薄皯岩砣纭薄凹囊砣纭薄按我砣纭薄皠e翼如”“讀翼如”,恨不得時時刻刻都和元沖在一起,與元沖合二為一好了。而元沖的《玄圃詩存》,存詩寥寥,卻亦有《乙丑冬暮掃葉樓聯(lián)句偕默君》《送默君游普陀》《文定題近影貽默君》《結縭貽默君》《宛平懷默君》《默君自白下緘寄臘梅一枝感賦》《默君寄紅豆兼詞數(shù)闋含旨凝馨》《十九年春錫山梅園探梅兼覽蠡湖諸勝偕默君》《二十一年元旦湯山休沐偕默君作》《癸酉秋送默君典試》《松谷夜宿偕默君君豪》《登衡岳同默君觀日出》《重登泰華偕默君》等,也是“偕默君”“送默君”“同默君”“懷默君”“貽默君”,讓人驚詫世上竟有如此恩愛的夫妻。
后來邵元沖在西安事變中被包圍于招待所,欲逾窗而逃,被士兵射殺。張默君大慟之下,公開發(fā)表《秦變后之血淚》,寫道:“哀吾翼子死國今五十余日矣,默自驚秦變及聞子受傷已將兩月。此六十晝夜,吾無不在肺裂肝摧、淚枯腸斷之時,累月不寐,痛一見之無期,并夢魂也不可得。每欲茹痛至誠,為文以誄子,為詩以哭子,轍因手顫心碎而止。嗚呼翼子!吾儕報國同心,今余孤逞,后死諸責,義未能辭。惟愿知我天長地久,此慟無窮,此恨也無窮也。今月刊為紀念子之殉國,促予書此,強為之,不知是血是淚。深夜孤燈,擲筆大慟?!睆垖W良的衛(wèi)戍司令劉多荃后來很受蔣介石器重,曾任熱河省主席,但默君的“無窮之恨”都傾瀉在他身上,常散發(fā)攻擊他的傳單。之后三十年寡婦生涯,委實可憐。
我藏有張默君簽贈本《白華草堂詩》(附《玉尺樓詩》)線裝一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刊于白下,木刻紅印,白紙。扉頁有默君親筆——“冰如仁弟詩家吟存張默君持貽三十九年庚寅春時同客臺州”,鈐“張”一字之印。封面名簽另作,可知原藏者為臺灣文史學者王素存,鈐“藝蘭書屋”。當年在孔夫子舊書網有位黃謙先生,常向我推薦民國及客臺人物的詩詞別集,我照單全收,此為其中一冊,端地是意外之喜。“冰如仁弟”,原以為是汪精衛(wèi)夫人陳璧君,因她字冰如,且與默君都曾師從陳衍學詩?!叭实堋痹圃?,民國人偶以兄弟概稱師姐師妹,不足為怪。但“民國三十九年”為1950年,陳璧君時在大陸監(jiān)獄,應無可能,故此深為困惑。后游臺北有名的百城堂書店,得陳冰如《釣鯤詩集》一冊,才知是客臺的晚輩詩人。集中有《題同默君師攝影新蘭亭》一首:“風光猶似永和春,海上蘭亭煥一新。愧我學書仍未就,卅年虛待衛(wèi)夫人?!辈⒏健赌龓熀妥鳌罚骸俺步浐藤咳海赵码p懸萬古新。愧說芳猷散蘭秘,誓憑玉手理天人。”才得解疑。
默君是民國有名的詩家和書法家,是南社的早期成員。她擅寫章草,陳衍贊她“作書行草神速,頗極南貼之美,尺牘寸楮,光彩照人”。于此書所題可見一斑。此書前有陳三立、陳衍、伍非百、邵元沖序。陳衍贊她的詩才“其撫時感事,投贈游覽之作,類能推陳出新,脫羈紲而游行”。其父張伯純、母何承徽、舅何璞元均擅詩,陳三立和他們都很熟,說默君兼得三人之長。伍非百贊她“俠之骨,仙之氣,騷之心,兼而有之”。邵元沖贊她“蓋其自紓性靈,不事雕繢,故能修詞立誠、銜華佩實而自成,其為默君之詩也”。她則自贊道:“自有清剛在詩骨,欲扶正雅起騷魂?!边€是自贊最為精煉。
默君的詩頗似秋瑾,不及秋瑾流暢,卻較秋瑾沉郁。如《自題倚馬看劍圖》寫道“:云濤澒洞春淞濱,晞發(fā)荒江棲老屋。何當哀感來嵯峨,遙睇神州日初旭。神州有美氣如虹,天挺英姿起南服。閬風吹衣霧豰舉,驚采飊發(fā)清以穆。曼睩神涵天地靈,修眉秀奪天山綠。山川天地郁奇雄,孕毓斯人獨邁俗。孤襟朗抱弩空冥,劍魂珠光回斗宿。人如神兮驥如龍,我欲從之橫海陸?!彼桥畽嘀髁x者,謁武則天陵,便寫道:“天馬行空天運開,天教淵度倚驚才。大周文字分明在,獨創(chuàng)千秋史乘來?!痹獩_死后,她萬念俱灰,隱居湘鄉(xiāng)故里的“蓉廬”,寫詩作畫,遣送生涯,詩風卻不肯為之稍變,如“我今消瘦勝梅清,起舞吳鉤作怒鳴。儻問華郎何所似,三年淚雨不曾晴”,仍嫌殺氣太重。
邵元沖任杭州市長時,默君任杭州教育局長,二人在杭度過一段美好時光。抗戰(zhàn)后,默君便將元沖遺體移葬于西湖之濱,并親撰墓聯(lián)“學系梨洲船山一脈,葬依鵬舉蒼水為鄰”,將文武雙全的夫君與黃宗羲、王夫之、岳飛、張蒼水并列,可見愛重之深。二人雖是不大般配的姐弟戀,卻兩不辜負?;叵氘敵踉獩_說“非默君不娶”,這份豪情終有歸處。看來愛情的要旨,不在其始,而在其終。
作者:夏雙刃,文史學者,專注于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著有《非常道II:1840—2004的中國話語》《激蕩十七年:從袁世凱到張作霖(1912—1928)》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