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流放中所設想向君王的陳辭

        2020-11-19 08:01:32趙逵夫
        名作欣賞 2020年10期

        《天問》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楚懷王二十四年,楚背齊而合于秦,屈原被放于漢北?!短靻枴芳醋饔趹淹醭环艥h北云夢期間。

        《楚辭章句·天問序》曰:

        《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詭,及古圣賢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憂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故其文不次序云爾。

        “書壁”之說,現(xiàn)在大部分學者不再相信,因為《天問》全篇有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而且體現(xiàn)著一個中心思想。王逸之所以說是“書壁”而成,“其文不次序”,是因為只看到一個一個的問句之間似乎沒有關聯(lián),以為是孤立的問題。這是尚缺乏深入了解的結果。但卻使后面一千多年中很多人受此說影響掙脫不出來。屈原在流放中確曾就近去舊都鄢郢拜謁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離騷》便是拜先生之廟以后寫成,故開頭二句便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睆摹短靻枴返膬?nèi)容來看,進謁楚先王之廟與公卿祠堂而有《天問》之作,也是可信的。

        《天問》從其內(nèi)容之專論“有道而興,無道而亡”之意這一點看,只能是寫給當時的國君的。詩的末尾說:“悔過更改,我又何言?”詩人當時充滿幽怨,但對在位者尚抱有希望,則為懷王時被放漢北所作可知。因為頃襄王橫一直同其弟子蘭、懷王妃鄭袖受秦之賄賂,串通一氣,慫恿懷王入秦,結果懷王被扣,頃襄王得以繼位,其弟子蘭也成令尹。頃襄王一繼位即遣放對此事有所論說的屈原于江南之野(沅、湘、洞庭一帶)。屈原對頃襄王是不寄一點希望的。屈原被放江南之野的作品沒有一點對國君寄予希望的意思,與《天問》主旨不合,故不可能是放于江南之野時的作品。

        《天問》最后一部分反映的楚國狀況,也與懷王后期的實際大體相符?!扒G勛作師夫何先”一句,毛奇齡《天問補注》以為指懷王十七年“大興師伐秦,秦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事”。戴震在“伏匿穴處爰何云”至“爰出子文”三節(jié)之后注云“:……吳光嘗破楚入郢,國幾亡。屈原之時,楚屢困于秦。此于篇終言吳光、子文,蓋嘆敵國可懼,執(zhí)政無人?!贝呵锬┠陞枪庸猓春笾畢峭蹶H閭)謀殺吳王僚,造成國內(nèi)動蕩和繼位后的暫時困境,但不久即伐楚,多次戰(zhàn)勝楚國,并于楚昭王十年攻進郢都,楚昭王外逃,幾至亡國。詩中借此說當時秦楚關系。秦武王死后,“諸弟爭立”。秦昭王立(當楚懷王二十三年),“兄弟不善者皆滅之”,造成暫時內(nèi)亂,故在楚懷王二十四年又主動表示與楚和好。詩人看清秦國的這種態(tài)度是暫時的,希望懷王清醒頭腦,不要被秦國因暫時困境而給的笑臉所迷惑,不要有第二次郢都破亡的事情發(fā)生。毛奇齡、戴震之說是有道理的。

        《天問》同《抽思》《離騷》的基調(diào)相同,應寫成于同一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之下。游國恩《屈原作品介紹》一文中說:

        《天問》后半篇的歷史鑒戒錄與《離騷》陳詞的用意完全相同,估計它們寫作的時間亦當相去不遠。

        可以看出,《天問》同《抽思》所反映的情緒也是一致的?!冻樗肌吩疲?/p>

        歷茲情以陳辭兮,

        蓀詳聾而不聞。

        固切言之不媚兮,

        眾果以我為患。

        初吾所陳之耿著兮,

        豈至今其庸亡?

        何獨樂斯謇謇兮?

        愿蓀美之可光。

        譯文:

        我一一表白事情的真實情形,

        君王卻裝作耳聾不問不聞。

        本來切直之言不如花言巧語好聽,

        眾臣僚果然把我看作他們的禍根。

        當初我將自己的想法陳說得明明白白,

        難道到今天就忘得干干凈凈?

        我為什么只愿意這樣忠言直諫?

        總希望君王的美德能光照后人。

        “所陳耿著”,即陳辭,也即王逸所云“論說政治,道明白也”。“亡”,“忘”之假借?!短靻枴肥橇信e一系列歷史事件以便讓懷王體會到“有德者存,無德者亡”的道理,只是用了比較含蓄的發(fā)問形式,而且先從宇宙、天地問起,由遠及近,使懷王在不覺中思考天道難違之理。

        王逸在《天問序》中說屈原“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云云,應是流放期間到鄢郢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拜謁祖先。鄢郢即楚之鄀都,鄢、鄀俱在今湖北宜城東南,兩地鄰近,故習慣稱作鄢郢。如《史記·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楚人有說頃襄王者曰:“左臂據(jù)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币驗榍诙伪涣鞣旁诮现埃淬?、湘、洞庭一帶,那一帶楚人開發(fā)較遲,不會有楚先王宗廟及公卿祠堂。漢北的西北距楚之舊都鄢郢不遠,那里肯定有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詩人由某些壁畫引起思考,而成此篇。清代丁晏《天問箋》引史書所記漢代宮室及宗廟有關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壁畫,事例甚多;近幾十年也出土了一些戰(zhàn)國時楚國的帛畫、漆器畫等,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水平。戰(zhàn)國后期楚國的宗廟祠堂有內(nèi)容豐富的壁畫,是完全可能的(參拙文《〈天問〉的作時、主題與創(chuàng)作動機》,《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天問》作于《抽思》《離騷》之后,從內(nèi)容、主題和創(chuàng)作主旨看,實際上是《離騷》中陳辭部分的擴展?!峨x騷》二部分在“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辭”下有陳辭一段:

        啟九辯與九歌兮,

        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后兮,

        五子用夫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

        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

        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

        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

        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

        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

        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

        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而授能兮,

        循繩墨而不頗。

        譯文:

        夏啟制作了《九辯》《九歌》之曲,

        夏朝在開國之初便荒淫恣縱。

        不考慮引起禍亂圖謀久遠,

        五個兒子因此鬧起內(nèi)訌。

        后羿放蕩游玩又沉溺于畋獵,

        還特別喜歡射獲那長大的狐貍。

        本來政治昏亂便少有好的下場,

        何況寒浞要奪取他后羿的妻室。

        寒浞的兒子澆身穿堅牢的鎧甲,

        他也是放縱私欲不加克制。

        天天尋歡作樂而忘卻安危,

        他的腦袋因而也輕易地落地。

        夏桀行事常常違背正道,

        最終遭到殺身滅國的禍殃。

        殷紂王的酷刑把人剁成肉醬,

        商朝的宗祀因此也難以久長。

        商湯夏禹處事都恭敬謹慎,

        文王武王論道義沒有差錯。

        推舉賢者而任用有才能之人,

        遵循法度一點也沒有偏頗。

        可以看出,《天問》在開頭的天宇之事和九州大地這兩部分之外,全詩重點在問三代興亡,同《離騷》陳辭內(nèi)容完全一樣??梢娫谠娙俗鳌峨x騷》時已有借回顧往古歷史以勸諫懷王的想法,所以在《離騷》中已出現(xiàn)《天問》的雛形?!短靻枴返膬?nèi)容更豐富,所表現(xiàn)的情感有更多理性的思考,似為情感稍微平靜時的作品。因而,它的創(chuàng)作比《離騷》《抽思》都要遲一些。由此,我認為它當作于懷王二十七年到二十八年之間(前302—前301)。

        關于《天問》的結構,有的學者說它“無首無尾,無倫無次”“倏而問此,倏而問彼”(〔清〕賀貽孫:《騷筏》),20世紀20年代胡適把它說得更是一團糟。實際上,《天問》是有次序的,并非雜亂無章;研究、比勘幾大部分內(nèi)容轉(zhuǎn)換、銜接處,可以看出全詩結構嚴整,只是局部地存在著竄簡的情況。上古簡冊翻閱的次數(shù)太多就會發(fā)生編繩斷脫的情形。散文著作因為上下文意的前后關聯(lián),重編時出錯的可能要少,《天問》不僅僅是詩句,而且句與句、節(jié)與節(jié)之間往往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重編中出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這是《天問》竄簡現(xiàn)象嚴重的原因。不過,即使這樣,其大的結構層次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清人夏大霖《屈騷心印》、屈復《楚辭新注》、胡文英《屈騷指掌》,近人郭沫若《屈原賦今譯》、林庚《天問論箋》、孫作云《天問研究》都做過整理工作。我所主編《楚辭語言詞典》所附《天問》原文也在前人基礎上做了整理;我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楚辭》一書中所收即是做了調(diào)整的文本(該書已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天問》全詩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宇宙與天文;第二部分:鯀禹治水和九州土地;第三部分:夏代興亡;第四部分:商代興亡;第五部分:宗周興亡;第六部分:六國及楚事。從內(nèi)容和結構上可以看到這兩個特點:

        第一,《天問》問三代之事,并非各朝選重大事件依次設問,每一朝代都主要是問三段:興起的過程、建國的過程、亡國的情形。其他不多涉及。明乎此,就知道它不是敘事不均衡、行文隨意,而是緊扣主題,有重點。

        第二,夏人之興從鯀禹治水開始,開頭說:“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從禹之子啟繼承王位至少康中興,是問夏朝的建國。因為這是中華歷史上由部落聯(lián)盟向王權社會轉(zhuǎn)變的第一個王朝,所以阻力大,多所反復,前后近百年,這部分內(nèi)容較多。關于夏桀亡國,其中說道:“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湯何殛焉?”結尾說:“帝乃降觀,下逢伊摯。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此下接商人興起的內(nèi)容,從商人之產(chǎn)生說起,開頭便是:“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嘉?”從時間上說又回到與夏人之祖大禹大體相當?shù)臅r代。下面說到王亥、王恒的故事等,說明這個民族發(fā)展起來的不容易。然后問湯的建國,說:

        成湯東巡,

        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

        而吉妃是得?

        譯文:

        成湯到東部的領地進行訪察,

        一直到了最東面的有莘氏之地。

        為什么他只是向有莘氏要了小臣伊摯,

        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善良的妃子?

        指出湯之所以能推翻夏桀而建立商朝在于求賢用賢。然后問商亡國的情形,其中說:

        彼王紂之躬,

        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

        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

        而抑沈之?

        雷開何順,

        而賜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

        卒其異方?

        梅伯菹醢,

        箕子詳狂。

        譯文:

        那商紂王的身心行為,

        是誰使他變得狂妄發(fā)昏?

        為什么他厭惡真心輔佐他的大臣,

        而盡用一些進讒獻諂的小人?

        比干違背了紂王的什么旨意,

        壓制打擊他又要了他的老命?

        雷開在哪些地方合于紂王的旨意,

        給他厚厚的賞賜又不斷加封?

        為什么圣人有著同樣的德操,

        他們最后的結局卻完全是兩樣?

        梅伯因為規(guī)諫而被剁成肉醬,

        箕子為避免大難而裝作精神失常。

        指出商之亡國是由于殺害忠良,任用奸邪。下面緊接:

        稷維元子,

        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

        鳥何燠之?

        譯文:

        后稷既然是帝嚳的長子,

        天帝為什么使他生下來就經(jīng)受磨難?

        他被遺棄丟在野外的寒冰之上,

        群鳥為什么會用翅膀給他保暖?

        又從周人始祖問起,同樣回到與禹大體相當?shù)臅r代。這之后下接“伯昌號哀,秉鞭作牧。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遷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婦,何所譏?”接著說文王喜得姜太公之事及武王殺殷紂王的情節(jié),這是有關周王朝建國的內(nèi)容。問西周滅亡的一段文字從“昭后成游,南土爰底”至“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共3節(jié)12句,竄到了問殷商滅亡一段文字之前。為什么說它是竄亂造成前移?因為從問夏代、商代歷史的部分可以看出在問了周之建國之后,必然會有問西周滅亡原因的內(nèi)容。之所以被前移至殷商滅亡處,是王逸之前的某次簡策散亂后,整理者不了解原詩的總體結構,以為并列地問商周滅亡之事,故放到一起??赡苣且淮问乔耙徊糠志幚K未斷,不然也會把夏代滅亡的文字集中在這里。

        王夫之《楚辭通釋》即說:

        按篇內(nèi)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終之以楚先,未嘗無次序存焉。因原自所綴合以成章者。逸謂書壁而問,非其實矣。逸又云“不言‘問天,而言‘天問,天高不可問”,說亦未是。原以造化變遷,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舉天之不測不爽者,以問憯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為“天問”,而非“問天”。篇內(nèi)言雖旁薄,而要歸之旨,則以有道而興,無道則喪;黷武忌諫、耽樂淫色、疑賢信奸,為廢興存亡之本。原諷諫楚王之心,于此而至。欲使其問古以自問,而躡三王五伯之美武,違桀、紂、幽、厲之覆轍。原本權輿亭毒之樞機,以盡人事綱維之實用。規(guī)瑱之盡辭,于斯備矣。

        王夫之這一段話說得確切而到位,最為明了;關于《天問》結構層次同主題的關系、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全詩的主導思想、篇名之義都講得清清楚楚。詩人是希望有機會將它呈獻給懷王,以便使懷王知道“有道而興、無道則喪”之天理,能追躡楚三王之步武,而避免亡國之君的老路。

        當代學者的有關著作中,林庚先生的《天問論箋》在這方面是談得最明白、最透徹的。其《前言》的開頭就說:“《天問》乃是古代傳說中的第一部興亡史詩。”《前言》中有一節(jié)題為《一部興亡史詩》,當中說:“《天問》的興亡是以夏商周三代為中心的,這三代歷史的發(fā)問占了整整一百句,超過全詩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興亡感也就是全詩主題的焦點?!敝v得十分透徹(按:林先生是以原詩之兩個分句為一句的)。

        但是學界在近數(shù)十年中仍有以表現(xiàn)了懷疑精神、表現(xiàn)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及體現(xiàn)了道德精神為說者。認為它表現(xiàn)了懷疑思想的觀點,又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表現(xiàn)了對天命冥漠不可識的疑問,一種認為是表現(xiàn)了對于舊的傳統(tǒng)觀念的懷疑,甚至于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20世紀60年代以前多持前一種看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多持后一種看法。

        其實,《天問》是表現(xiàn)天道思想的,認為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違背天道都是難以長久的。武王伐紂時所作《太誓》中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保ā睹献印とf章》引)這是在傳統(tǒng)歷史文化背景下借“天意”表現(xiàn)了一種民本思想。屈原正是繼承了這種與傳統(tǒng)“天命說”相對立、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觀念。他在《離騷》中所寫陳辭的末尾說:

        皇天無私阿兮,

        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圣哲以茂行兮,

        茍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后兮,

        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譯文:

        皇天公正不會有什么私好,

        見人民擁戴誰就給誰以輔助。

        只有那英明聰慧有盛德的人,

        才可能一統(tǒng)天下享有疆土。

        展望前景中回顧過去的歷史

        省察人民背離和歸順的定準。

        哪個國君不義而能統(tǒng)治天下,

        哪個國君不善而能使人歸順?

        這可以說是對《天問》中要表達思想的高度概括。

        《天問》第五部分末尾說:“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這是問皇天集祿命于王者之身,是怎樣告誡他的?讓他以禮而治天下,又為何使異姓來取代他?意思是:上天讓他要重民生,有法度,有所戒懼;如不能遵此以行,就會使他人取代之。可以看出,《天問》同《離騷》中陳辭的主導思想是一致的。這當中不僅沒有任何的懷疑,而且堅信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

        《天問》也不主要是“談哲理”。其開頭部分問宇宙的內(nèi)容,實際上也是問“天道”——自然之道,說明這是任何人不能改變的。接著由大禹治水而引出關于地理的一系列問題,也是說依“地理”而行事,一切順當。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

        地何故以東南傾?

        譯文:

        鯀在哪些地方著力經(jīng)營?

        禹用了怎樣的辦法取得成功?

        為什么說只是因為共工的大怒,

        方形成大地東南方的塌陷下沉?

        據(jù)古代文獻記載,鯀用了堵的辦法,治水未能成功;而禹用了導引的辦法,得以成功。這同樣表現(xiàn)了一切須順天道而行的道理。而由于首領相互間的斗爭,會形成天地之災,也是難免的,同樣值得思考。

        《天問》中確實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悲切心情,但不主要是抒憤。從整體結構上去思考《天問》所要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可知屈原寫《天問》是希望楚王從歷代的興亡成敗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而不僅僅是為了抒泄憤懣,也不是要表現(xiàn)什么人生哲學上的疑問。

        《天問》是詩人精心構思的一首抒情長詩,它同《離騷》不同的是:它更多的是借著對歷史的回顧,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關心以及他的政治態(tài)度。其內(nèi)容不是散漫無邊、沒有中心,只是今天讀來感到開頭問天地開辟、大地萬物部分究竟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同后四部分有什么關系,不太明白;加上竄簡現(xiàn)象的存在,學者困惑,做種種猜揣,使一些即使是很欣賞《天問》的學者也把它看作“碎金”,對它的內(nèi)容、主題及結構形式的看法有些偏差。

        所以,對下面三個問題,再做一說明。

        第一,開頭兩部分寫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奇聞,與后面問三代興亡之事有何關系?

        這首先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即預設的閱讀對象有關。戰(zhàn)國時一些學者提出在向掌權者進諫時應采取一種譎諫的方式。《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到騶衍等人看到有國者驕奢淫侈,不能尚德,正面諫說難以被接受,故“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以至于無垠”?!爸撂斓匚瓷黑げ豢煽级病薄?,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然后逐漸論及社會、歷史。因為那些“淫侈”的“有國者”,你向他講治國安民之道,他便厭倦;如果硬要講,便會震怒。有很多是只知享樂和妄用生殺予奪之權,而難以理喻。于是,論事者便揣摩這些人的好奇之心,從較為迂遠而能引起他們興趣的事情談起,逐步靠近,徐徐而入,使他自己悟出一些道理,明白利害關系,從而有所改變。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三》載: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shù)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碧K秦曰:“臣之來,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蘇秦便講了土偶人與桃梗的寓言,然后說:“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因而罷入秦之想。屈原幾次出使于齊,對齊國稷下學人的這種論說技巧自然有所了解(有的學者甚至因此而認為《天問》作于屈原使齊之時,則過于牽強,不可?。?/p>

        其次,宇宙、地理方面的一些現(xiàn)象也反映了“天道”即自然之道。借此以說明天道之不可違背,為后三大部分張本。

        明白了這兩點,就可以清楚《天問》開頭問天地未生以至九州禹貢的部分,一是為了使人主樂意看;二是為了不使諫說的目的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來,而是由遠及近,漸漸切近主題;三是開闊人主的視野,體現(xiàn)天道觀,叫他認識到人事與天道之理相通。這都是為了達到使其“懼然顧化”的目的。

        第二,作為一首長達376句的長詩,何以要采用發(fā)問的形式?

        我們想,如果采用正面敘述的辦法,雖然開頭加了一些關于天地開辟、日月星辰等的文字,但大篇的敘說羅列史事,人主讀到這里,仍然會厭而棄之。用發(fā)問的形式,作者要說的意思不直接說出,不是一件一件羅列歷史事實以說明興亡之理,而是概括地提到一些事件,將要表現(xiàn)的思想包含在問句中,減少了很多情節(jié)的敘述,也省去每一事件敘述結束后的分析議論,文字會更為簡潔;同時,這樣可以調(diào)動人君的思考,讓他自己去體會玩味,得出結論,給他顯示“天才”的機會,也調(diào)動他在某些事情上的主動作用。

        第三,篇名為何叫“天問”?

        其一,本篇由天地萬物問起,而后面問三代興亡與人事的部分,也表現(xiàn)了“天道”“天理”,故均以“天”統(tǒng)之,為有關天理之問。這是“天問”的第一義。其二,《爾雅·釋詁》:“天者,君也。”屈原寫此,本不僅僅是自我抒懷,也不是寫給一般人看的,而是有意要寫給君王看的。以“問天”為由,希望懷王由此而自問,有所深思。這是“天問”的第二義。

        總之,《天問》在內(nèi)容安排和表現(xiàn)形式上的特殊性,主要是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有關,也受了當時盛行齊國的以大九州之說導入譎諫這種風氣的影響。這是詩人設想向懷王的一篇“陳辭”。

        本詩問天宇、問大地的部分客觀上也反映了古人在天文、地理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與很有意義的推想,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從詩歌藝術方面說,《天問》雖用了傳統(tǒng)的四言詩的句式,四句一節(jié),一般韻腳在偶句之末,但實際上句式、一句中的字數(shù)、幾句一問、押韻的方式等時時有所變化。有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有的句子又用了虛字腳(即韻腳字之后帶有一虛字“之”“焉”之類),這就有了兩個韻腳字。至于問句的設置,一般是兩句一問,即一節(jié)中有兩問,但也有一節(jié)中三問或四問者。如詩開頭的三節(jié)都是一節(jié)中兩問,但第四、五節(jié)就不同: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何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第四節(jié)是三問,第五節(jié)是四問。第七節(jié)又是連上四問,而第八節(jié)問太陽行程的四句只有一問:

        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這就形成詩句的疾舒變化而不平板。

        其次,韻腳一般在下句之末,但也有些是一、二、四句都押韻。如:

        何所冬暖?何所下寒?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此下接著的連續(xù)五節(jié)都是如此。在讀者形成一定印象之后再一變,顯得既有規(guī)律,亦有變化。此外,還有前兩句一韻、后兩句一韻的韻格,如: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若花何光?

        這些變化就克服了舊的四言詩的刻板單一,使全詩具有靈動感,也使問的問題同詩句的各種變化結合起來。

        詩句在一節(jié)詩中的搭配變化也是隨問事及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問的方式及問每一事的句數(shù)節(jié)數(shù)也時有變化。細讀原文可知,不再細說。

        屈原能完成這篇無論在內(nèi)容上、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不朽的抒情長詩,首先是基于他廣博的歷史知識以及對他之前兩千年歷史的深入思考,總結出了歷史發(fā)展的經(jīng)驗教訓。其次是他抱著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由地域廣大、條件優(yōu)越的楚國承擔起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這個偉大夢想。但由于國內(nèi)舊貴族的反對和秦國的挑撥離間,他的政治愿望未能實現(xiàn),他懷著巨大的憂愁和悲哀無處奉告,只能傾注于詩中,故有一種激勵人心的力量。第三,由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能夠自然感人地將他的思想、情感書寫于簡帛之上。詩人思路開闊,行文根據(jù)內(nèi)容的變化忽前忽后,時間交錯,給人的感覺是激情蕩漾,意味無窮。郭沫若說“:這篇要算空前絕后的第一等奇文字。”“更單就它替我們保存下來的真實的史料而言,也是抵得過五百篇《尚書》?!保ā肚芯俊罚┧?,無論從文學史、文化史還是史學文獻的哪一方面來說,《天問》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作者:趙逵夫,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屈原學會、中國詩經(jīng)學會、全國賦學會顧問,《文學遺產(chǎn)》原為編委,現(xiàn)為顧問,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編委。出版《屈原與他的時代》《古典文獻論叢》等,主編《先秦文學編年史》《歷代賦評著》等。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会员|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a|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人妻中出精品久久久一区二|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本码|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 美女视频黄是免费|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自拍精品在线| 开心五月激动心情五月| 亚洲最大成人综合网720p| 变态 另类 欧美 大码 日韩| 亚洲综合色区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不卡| 高清午夜福利电影在线| 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 高潮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99久热re在线精品99 6热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av是男人的天堂免费| 欧美xxxx做受欧美88|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无码久久| 亚洲av熟女中文字幕|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真实国产乱视频国语| av是男人的天堂免费|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欧美| 久久精品av在线视频| 欧美xxxx做受欧美|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