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覺明 by Shi Jueming
禪是一種極高層次的境界,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然我仍須借語言文字來開個方便法門。至于那“妙高頂上,不可言傳”只能由你們自己去體味參悟了。
禪的緣起。佛祖在靈山會上登座,一言不發(fā),拈起一朵蓮花向僧眾展示,百萬僧眾,無人能解,唯有大迦葉尊者微微一笑。佛祖當(dāng)下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溫馨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會屬摩訶迦葉”。由此可知,禪是心心相印的產(chǎn)物,全在那會心一笑之中,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祖又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到一個字”。就這樣,禪由西方二十八祖達(dá)摩傳到中國,經(jīng)五代傳到六祖惠能,形成了中國最具生命力的佛教主流禪宗。
惠能《六祖壇經(jīng)》“外不著相為禪”。從禪學(xué)的意譯來看,“思維修”“靜慮”“棄惡”“功德叢林”“禪言”等,都是指心注一境,超然象外,深入思慮義理,直參內(nèi)征的一種不可言說的境界。
禪是一種由參到悟的思維、修持、觀照、內(nèi)征的心路歷程。尤其強調(diào)外不著相,實相無相,外絕諸緣,不言文字的內(nèi)修、內(nèi)省、內(nèi)征、內(nèi)悟,切具象物形均與禪無涉。
如何品石參禪呢?六祖的大弟子青原禪師說:“未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比绻闶莻€有根器的人,只要把句子中的山水換成石頭,參后的石頭卻具備了意蘊禪機,也就是有了生命。你在揣摸參詳它的同時,它也在揣摸參詳你?;橛^照。
此時,它的外在形狀已從你的視覺中消失,而你在心注一境、物我二忘中,只有一絲空靈調(diào)照、朗徹心胸的微妙圓覺。當(dāng)你徹悟之后,石因你而具有人天貫一的心性。你依石而獲得人格氣道的升華。此時,石頭已不是石頭了,石頭已成了禪的載體。此即是境界。
禪本是佛教禪僧的學(xué)問,原始的主要含義“即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方式”,“寧靜深思”。一方觀賞石它是天工的造物,可以承載很多信息。觀賞者有不同的人生閱歷和感悟喜好,有不同的主觀認(rèn)識,對同一事物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的認(rèn)識。當(dāng)面對形形色色的觀賞石或同一塊觀賞石時,不同的人很容易產(chǎn)生不同的主觀認(rèn)識,有的讓人禪意勃發(fā),有的一時無從“入禪”。因此賞石的結(jié)果定是多樣的,所謂“人有多深,石有多深”。對于品石悟禪,引申感悟的原本就是如此。
品石悟禪更重要的是從石中悟出禪義,悟出為人處世、修身養(yǎng)性的理性。品石悟禪無論蘊含參悟者多少的禪機頓悟,圓明妙覺,一般只能自己受用,別人是費解的。
如能根據(jù)奇石意象,酌定個令人禪義明徹的題名,則能與人共享。我們在欣賞禪石,尋思題名時,既要悟意,也要析形,形意共悟,加以生發(fā),求得禪機心緣。
禪石題名:一是以外形定名;二是以心境擬名。我理解的禪石應(yīng)是圖形虛寂,蘊含禪義的認(rèn)知取向或哲理,被賞石者感悟認(rèn)可的天然觀賞石。目前,賞石界引用禪的名義。不是取形就是取意。形也罷,意也罷,只不過是取個有一定含義的名字,無須深究或拘泥是否合乎經(jīng)典,是否恪守教義信條,此乃一種大眾性的文化借喻和延伸。
禪本禪僧來,象禪當(dāng)叫禪,賞析一個形似僧,直題《禪石》,也未嘗不可,很難說就沒有給人以禪的意念,往往“形具而神生”。當(dāng)然,名帶禪字不等于就是禪石。標(biāo)禪石的人不一定是留心領(lǐng)悟禪義后題名,或許僅是個口頭禪,人云亦云而已。
題名:【暢想】 石種:來賓紋石
題名:【大智若愚】 石種:來賓石膽石
題名:【太極】 石種:沅江石
題名:【磬云岫】 石種:靈璧石
題名:【疊翠梯田】 石種:嶗山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