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穎(北京經濟管理職業(yè)學院)
中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的建立之初是與當時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相符合的,經過多年的不斷運營,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和平衡社會經濟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居民收入的渠道和形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同時,人民收入差距也不斷增加,因此對個人所得稅提出了新要求。如中國在這三十多年間,共修正了6次個人所得稅法,修正了3次個人所得稅實施條例,并相繼出臺了有關稅收政策和個人所得稅征管的規(guī)范性文件。但在有關個人所得稅的條款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納稅不公平、稅源管控程度不夠等困境,最終依據問題提出針對個人所得稅方面的改進方向,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的相關制度,落實個人所得稅征管工作。
個人所得稅是指國家對于本國的公民或居住在國家境內的個人以及境外的公民,需要征稅機關征得的一種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分為居民納稅義務人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是指按照各國相關法律,依據住所、注冊地等其他類似標準確定的,具有完全納稅責任的納稅人;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是指不在中國境內居住或在境內居住天數(shù)不超過183天的人,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所取得的所有,繳納個人所得稅。
現(xiàn)實情況下,以往慣用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是針對不同收入渠道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費用扣除標準,這就導致納稅金額和收入不成正比的情況,如收入渠道單一的納稅人承擔較大的納稅壓力,另外一部分納稅人收入渠道多則可按照不同納稅標準進行個稅繳納,一定程度上能夠分散納稅壓力,承擔的稅負更輕。具體而言,納稅人a的工資薪金為4000元,納稅人b的稿酬為3300元,工資薪金為700元。納稅人a可以執(zhí)行扣除金額為工資薪金扣除標準里的3300元,但納稅人b在享受雙重納稅扣除標準后不需要納稅,這就導致納稅的嚴重不公平現(xiàn)象。此外,中國現(xiàn)行采用的個人所得稅的扣除方法,只考慮了個人所得稅的來源渠道,忽視納稅人家庭成員的數(shù)量,如在兩個家庭中,能有固定收入的只有一個人,且收入渠道相同,納稅額度相同,但家庭成員多的納稅人要承擔更重的負擔,因此,在征收個人所得稅時,應充分了解納稅人的家庭成員數(shù)量問題,如其是否已婚、是否有子女、是否有需要贍養(yǎng)的老人等情況,綜合多種家庭因素。否則,會導致納稅人的負擔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而增大的不合理現(xiàn)象出現(xiàn)。
由于各地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同,導致稅收征管機制的規(guī)范化受限,進而未產生統(tǒng)一的稅收征管系統(tǒng),影響稅務機關獲取準確的納稅人信息和納稅情況,降低稅收征管效率。如稅務機關在稅收征管過程中,其將企業(yè)職工工資、薪金等易于管控的收入方面作為工作重點,忽略了行政單位和事業(yè)單位人員的收入問題。盡管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法中明確規(guī)定納稅人員的代扣代繳義務,但還是存在納稅人以及代扣代繳單位不能自覺納稅。
稅率高低可以看出稅收負擔的輕重,同時稅率的高低決定納稅人和政府間的收益分配比。稅率結構是有稅率的種類、比例及相互關系構成。當下的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結構的整體設計復雜,在運用過程中,難以讓納稅人和稅務機關清晰地張偉內容,降低了工作效率。雖在2011年開始面稅率級別降到7個,但運用到實際情況中分級數(shù)量還是過多,且邊際稅率一直居高不下,違背了降低最高邊際稅率的基本原則。如表1所示,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邊際稅率過高。
表1 中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稅率表
為保證征收個人所得稅能夠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目標要求,綜合與分類征收范圍界定有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明確綜合項目和分類項目。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國要結合國際發(fā)展大趨勢,不應將流動性強的收益列入綜合征收的范圍中。如股息、紅利和財政轉讓以及股權轉讓所得應實施分類征收。另外,根據征管能力的匹配情況,將不動產轉讓過程分不同階段,逐一列入綜合征收范圍?,F(xiàn)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可能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以及稿酬所得這三項勞動所得內容,進行最小范圍的綜合。但勞務薪資和工資薪金存在界定模糊的問題,征納雙方易產生沖突?,F(xiàn)行稅制存在將同一性質的所得稅按三種制度征稅,違反了征稅的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因此,在進行綜合和分類的稅制改革時,應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以及稿酬所得三項勞動所得內容納入綜合范圍中,從而更加明確綜合與分類征收范圍的界定。另一方面,明確綜合征收和分類征收的人群。針對中國目前的情況,綜合征收的對象是年收入在36萬元以上的納稅人,而施行分類征收模式的為年收入低于36萬納稅人群。具體做法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銜接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申報制度。二是將36萬明確為綜合征收的分界線。根據納稅人的收入水平,劃分不同等級的納稅金額,依據既定的稅收原則進行高效合理的稅收管理,能夠實現(xiàn)公平和效率原則。年收入低于36萬的具有基數(shù)大、納稅少的特點的此類收入人群,征稅機構應實施減稅制和低稅率,提高稅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稅納稅的成本。針對年收入高于36萬的納稅人群,依據其納稅人數(shù)比例少、納稅金額高的特點,稅收征管機構在實施累進稅率的同時應加強稅收征管力度,鼓勵高收入人群多納稅,進而實現(xiàn)稅收公平原則。
一是實行稅收代碼制度。為了提高稅收征管工作效率,可借鑒瑞典的稅收代碼制度,完善我國稅務信息管理系統(tǒng)。具體可對每個納稅人設置一個終身稅務號碼,可實現(xiàn)對特定經濟活動的管理,如金融機構開戶、繳納社會保險等。此外,稅務機關可通過此稅務號碼查閱納稅人的納稅情況和一些不良信息;掌控納稅人的經濟活動的同時,還對財產信息和收入情況有所了解。即使面對納稅人過世的情況下,稅務機關還應核算此納稅人省錢的剩余資產以及負債情況,對納稅人征收遺產稅費。直到所有稅收工作結束后,此號碼便自動注銷。二是推行第三方信息報告制度。此制度可借鑒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經驗,首先,在國家的稅法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向稅務機關定時提供報告信息的單位和個人,提供信息方若未及時上報信息,給予相應的懲罰。其次,納稅人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在稅務機關進行稅務登記、申報納稅和補稅退稅等活動時,應及時將相關信息錄入稅務信息管理系統(tǒng)。稅務機關進行稅款入庫和信息查詢工作時,能夠大大提升稅務機關的信息獲取效率,杜絕了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帶來的逃稅漏稅的問題,進一步提升了納稅人遵守稅收法律條款、履行納稅義務的自覺性。
為了簡化個人所得稅的相關稅制,避免出現(xiàn)偷稅漏稅情況。減少稅率檔次,降低最高邊際稅率是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的重要方式。中國現(xiàn)行個稅稅率分為7級和5級累進稅率。相關機構應將其對工薪所得采用的累進稅率調整為:3%、10%、20%、30%、40%的五級的累進稅率,實行按月綜合征收模式,采用定額數(shù)字為4800元每月來確定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對勞務所規(guī)定的比例稅率為30%,采用定額扣除方法確定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對個體工商戶生產、企業(yè)單位的承包經營應繳納的所得稅,按照相應比例的5級超級累進稅率進行核算:對利息、股息和紅利的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的稅率比例為30%,按次分類征收。來改變目前存在的資本所得輕征稅、勞動所得重復征稅的不公平現(xiàn)象。在使稅率設計時體現(xiàn)公平稅負的同時,減少稅率級次,達到降低最高邊際稅率的目的。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貧富差距明顯加大,最終可能對社會的穩(wěn)定性產生負面影響。對個人所得稅的制度方面的不斷完善,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社會分配不公、納稅人負擔重等問題,針對納稅金額和收入不成正比的問題提出綜合與分類征管界定的改革方向;針對稅源管控力度不夠提出健全信息管理改革方向。為公民打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