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江蘇泰州 225700)
新課改以來中學各科的教育教學方式有了新的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核心通過對學生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真正了解學科內涵后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之中。就當前初中教育形勢來看,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影響較大,學生仍無法擺脫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教師提供現(xiàn)成的教學內容,在面對開放性或需要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問題時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初中政治教學一直是學生的學習困難學科,新課改下政治學科教學方式也應作出一定的改善,轉變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在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后更加高效地進行學科學習[1]。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學主要是以教材內容為核心,根據(jù)課程安排來進行教學知識內容的傳授,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時為了確保思想言論表達的高度一致性,學生通常會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點內容。這種學習方式雖然能夠確保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偏差,并且熟記知識點也能有助于學生自身的文化儲備量提升,但由于初中階段學生所需面對的科目類別較多在記憶政治知識內容時難以合理分配時間。而通過時政教學的開展,將實時動態(tài)信息搬移到課堂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對時事政治進行討論學習,了解事件案例背后的政治知識內容。時政教學更加偏向于實踐教學,讓學生從實踐探究中掌握到政治學科知識,時政教學內容雖是脫離于教材而獨立存在,但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分布又與教學任務密不可分,通過對時政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將會得到明顯提升。
在過去的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通常只是由教師一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帶領學生進行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初次學習政治往往會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政治學科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不同于數(shù)理化這類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學科,政治學科更要求學生具有邏輯性,能夠從抽象的政治語言文字描述中形成具象的理解認識,也區(qū)別于語文、英語這類需要一定文化積累的學科,政治更多的是從精神內涵出發(fā)只有當學生形成一定的政治思想后才能對政治學科的知識點進行理解闡述。而通過時政教學方式的開展,教學內容將靈活化呈現(xiàn),教師將不再單一圍繞著課本內容進行講解,課堂教學更多的是通過對時下熱點事件分析解讀后使學生從中獲取到相關的政治知識內容。時政教學方式能夠降低學生政治學科學習門檻,更容易引導學生進入政治學科的知識大門。
初中階段的政治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知識儲備,因此在過去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更加偏向于政治理論性的知識內容教學,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失去學習積極性,不能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另一方面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學內容相對固定,通常會對同一知識內容進行反復講解課堂教學效率大大降低。時政教學方式是通過利用信息手段獲取到一些前沿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時信息,讓學生從熱點事件討論解讀中學習到相關的政治內容。時政教學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當學生在枯燥無味的課堂中接收到來自校園以外的信息后將會立刻進入到主動學習狀態(tài),并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時政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使時政信息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將在好奇心的引導下進入深度的課堂學習之中。時政教學對學生學習趣味性的提升還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的靈活多樣上,教師不僅可以透過實時信息將其背后的政治知識點向學生進行傳授,也能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模擬環(huán)境中自主找尋其中的政治內容,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自由表達對實時熱點事件的看法,學生將從自身和他人的表達陳述中學習掌握政治知識。
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之一。在當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初中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各種信息,既包括我們大力弘揚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觀,也有一些負面思想,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攀比思想等,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比如通過“杭州許可馨”事件,一名中國藥科大學的公費留學生在網(wǎng)上公然辱罵自己的祖國,認為其成功是父母的關系,從而引起全國網(wǎng)友的憤慨。那么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價值觀是錯位的,她的成長過程中的道德教育是不到位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有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吹哨人“李文亮事件”他從自己的專業(yè)角度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才盡早被重視。通過這種“鮮活”的時政案例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情懷。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時政教學方式的有效開展應明確政治課堂教學的意義,將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避免時政材料內容過于開放而脫離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選擇時政材料內容時一方面應選擇符合時代特性具有教學價值的時政內容,如人大會議內容、國家政策、教育改革等這樣的時政內容既符合初中政治教學要求,又能讓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動態(tài)了解到國家時政要聞時刻保持先進性,比如學生關心的高考改革,清理當前省三好學生等加分項目,讓學生知道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保證公平公正。合理的時政材料選擇還體現(xiàn)在材料的時效性上,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案例素材主要是以漫畫或發(fā)生時間較為久遠的事件,學生從這樣的案例學習中較難形成自己主觀的判斷,而具有時效性的時政信息則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學生還能跟蹤事件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2]。
時政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在政治課堂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為了更加充分發(fā)揮時政教學的有益效果教師應盡可能多的選擇教學方法,根據(jù)不同的時政材料內容選擇適合對應的教學方法既能使學生更加透徹掌握材料中的知識點內容,又能使教學過程不脫離主題使教學更具目的性。例如在進行《我國政府受人民監(jiān)督》的課時學習中,教師可以采取話題討論法,通過導入我國反腐成果、國家反腐行動內容及相關政策法規(guī)來使學生展開對反腐話題的討論,特別是當前熱播的反腐熱劇《人民的名義》,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對腐敗的零容忍。通過觀看兩會問題的直播,設計幾個小問題,比如全國人大代表如何產生?為什么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全國人大作報告?讓學生明確政府為何應受人民群眾監(jiān)督,人民群眾如何行使監(jiān)督權利等政治知識點內容,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使政治課堂更加豐富靈活。
新課改提出了全面開展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核心開展。因此時政教學應更加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性,通過開展時政知識競賽、時政信息分享、時政信息交流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中自由地進行學習研究。然而,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內容的總結,這要求在時政教學過程中應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可以融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同對時政材料進行思考解讀,通過教師專業(yè)素質的發(fā)揮,學生將更易于掌握到時政材料背后的知識內容特點,同時教師也可通過提出提示性的問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思路和方向,學生具有目的性地解讀時政材料才會準確掌握其政治思想內涵。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體現(xiàn)在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上,由于時政教學中所涉及的材料案例較多,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解讀后只是對單一知識點具有清晰認識,而對于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并不了解,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將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更為牢固掌握政治知識內容。
綜上所述,時政教學方式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時政教學更加偏向于教學實踐,能夠有效降低政治學科學習難度及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時政教學的高效展開需要教師合理選擇時政材料并根據(jù)時政材料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樣才更易于學生政治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