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姚燮的詩學淵源與浙東“四明詩派”之建構

        2020-11-18 05:48:09馬亞中
        文藝理論研究 2020年1期

        李 晨 馬亞中

        清代中期,“格調”與“性靈”的對峙是一項重要的詩學議題。在袁枚去世后的嘉道詩壇,對“性靈”一派的批評聲音尤顯激烈,相反,對以沈德潛為代表的“格調”一派及其復古主義論調則普遍持有相對正面的回應,由此,嘉道時期詩學風氣趨于保守。道光以降,宋詩運動興起,清代詩學演進大幅轉向,則為后話。相應的是,嘉道詩歌常被視為清代詩歌史的低谷,甚至嘉道文學也遭受到文學史書寫的輕視,商偉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將乾隆退位至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間稱為“失去了確定性的時代: 1796—1840”(孫康宜370)。在這樣表現為保守乃至過渡特征的詩壇風貌濡染下,有詩家能夠把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并進一步充實地域詩歌寫作特質,其代表便是清代中后期浙東詩壇的標志性人物姚燮。過往對于姚燮詩歌的研究已經積累了數量可觀的成果,尤其多從藝術和思想等層面高度評價其歌詠浙東自然風貌的山水詩歌和反映鴉片戰(zhàn)爭歷史的現實題材詩歌,而在詩學層面上另有繼續(xù)研討的空間。同時,對姚燮的充分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厲志、陳僅等與姚燮同時代的寧波詩人,實則他們在詩學領域頗有貢獻,郭紹虞編選的《清詩話續(xù)編》即把厲志的《白華山人詩說》和陳僅的《竹林答問》收錄在列。蔣寅指出:“無論從哪方面看,嘉道間的詩學都呈現一種平庸的面貌,與其前后各時期詩學的豐富多彩不可相比。不過,嘉、道詩學整體上卻有一個醒目的傾向,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清代詩學的轉型,即詩學開始重視紀錄性而淡化了理論與評論色彩?!?《清代詩學史》56)厲志的《白華山人詩說》和陳僅的《竹林答問》卻能以理論性為特征,讓浙東詩學在嘉道年間獨樹一幟。本文試圖以姚燮的詩學問題為切入點,揭示寧波詩壇的詩學面貌和其中基本觀點的理論淵源。正是以詩學為動源,嚴格流派意義上的浙東“四明詩派”輪廓逐漸浮現并清晰起來。所謂“四明”,即寧波府的別稱。

        一、 詩學淵源: 姚燮與枕湖吟社

        如何理解姚燮的詩學淵源問題,不妨先從已有的說法中找尋答案。姚燮(1805年—1864年),字梅伯,號野橋、復莊、某伯、大梅山民、大某山人等,鎮(zhèn)海(今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人,著有《復莊詩問》等。①關于姚燮詩歌,錢仲聯先生注意到嶺南詩人黎簡的影響,并在其著述中屢屢提及,如《〈清詩三百首〉前言》中提到“黎簡镵刻奇秀,宋湘樸素拗折,與江浙詩人對樹壇坫。而黎簡又深服錢載,浙江的錢儀吉、姚燮又傾黎簡,姚特別受到黎的深厚影響”(498)。關鍵的文獻依據見于《復莊詩問》卷三十二的《燈下讀黎簡民詩得四章》,如第一章云:“生早四十年,與君定為友。我有心中言,君心先我有。俗眼迷五色,棄之同破缶。當如岣嶁文,只許萬靈守。我心靈遜君,未肯讓君手。強挽百石弓,不顧柳生肘。以矢赴的心,中亦有時偶。前身我或君,君授我如受。群障紛煙塵,揮之不值帚。一海東南通,遙遙奠君酒?!?1186—187)表明姚燮對黎簡的極力推許,且在推許中有意識地把自身和黎簡并置比較。既有當事人的自陳,姚燮與黎簡的相似之處便有索驥的方向和意義,如趙杏根在《論姚燮詩歌創(chuàng)作與其經歷、素質之關系》一文中認為兩人都是“大畫家,家人、自身多病,生活艱辛,未曾入仕”,同時強調他們同有游覽山水、受之陶冶的經歷。②如若專就詩論,姚復莊詩與黎二樵詩之共性亦可歸納,錢仲聯指出“讀姚梅伯《復莊詩問》,雕肝鏤腎,戛戛生新,體格與二樵山人相似”(《夢苕盦》268)。在詩學上,兩位詩人對袁枚和“性靈”一派明確排斥。無疑,黎簡對姚燮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該問題明確的學術增長點在于道咸年間內具獨特理路的黎簡詩歌接受史問題。黎簡一生足跡未曾踏出嶺南,題詠、稱頌黎簡詩歌卻一度成為詩壇的普遍現象,實有啟人深研之處,當然議題已超出本文范圍,姑置不論。但從另一方面看,黎簡對姚燮的影響本身是有限度的,而且該結論不能更進一步地表述為黎簡的山水詩影響到姚燮的山水詩,其問題所在從詩歌編年中便可發(fā)現。姚燮所作的成就較高的山水詩,集中于《復莊詩問》卷三游普陀山之作、卷二十五游四明山之作等,《燈下讀黎簡民詩得四章》見于《復莊詩問》卷三十二,時間在后,系于乙巳年(1845年)。通觀《復莊詩問》,除《燈下讀黎簡民詩得四章》以外,其他缺乏直接聯系姚燮與黎簡的記載,姚燮與黎簡的山水詩雖有藝術感觀的相似一面,卻在文獻實證上難以支撐起其中關聯,而如果在更大范圍內探討姚燮的詩學淵源問題,黎簡則同樣無法被視為門徑所在。

        顯然,探討一位詩人的詩學淵源問題,其早年經歷是應當被重視的。結合姚燮的人生履歷,其詩歌生涯明顯呈現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癸巳年(1833年)及以前,即姚燮人生的前二十九年,詩作見于《復莊詩問》卷一至卷五及綺歲所作《紅橋舫歌》,交游關系以地方名士為主。姚燮的行跡以寧波為中心,覆蓋吳越地區(qū),除到杭州參加鄉(xiāng)試外,曾與友人同游蘇州、太湖。彼時姚燮與厲志、葉元階等切磋詩學,已在寧波當地嶄露頭角。第二階段為甲午年(1834年)至丙午年(1846年),詩作見于《復莊詩問》卷六至卷三十四。甲午年中舉,以后姚燮屢次赴京趕考失利,于是絕意進取,因而其行跡折返于京城與寧波,交游范圍隨之擴展,包括一大批道咸名流,如徐寶善、黃爵滋、潘德輿、張際亮、湯鵬、魏源、端木國瑚、朱琦、梅曾亮、何紹基、魯一同、蔣湘南、黃燮清、朱綬、馮登府、潘曾瑩、葉名澧等等。姚燮的聲名得以張揚,被譽作“名滿輦轂”,影響力從地方延伸至京城。其間,姚燮親歷浙東鴉片烽火,詩歌的思想和藝術內涵亦大為開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復莊詩問》刊成,收詩時間下限即在丙午年(1846年),詩歌生涯由此轉至尾聲。第三階段為丁未年(1847年)及以后,姚燮開始流寓、隱居的生活,其主要詩歌事跡是咸豐十年(1860年)創(chuàng)作《西滬棹歌》一百二十首,參加王蒔蘭、歐景辰等倡立的紅犀館詩社,被奉為祭酒。此際姚燮交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為浙東詩壇培養(yǎng)了一批下一輩弟子,較有成就者如王蒔蘭、董沛、郭傳璞、陳繼聰、陳繼揆、林嵩堯、吳有容等。綜合觀之,姚燮的詩學觀念在第一階段已經成熟,其間并已完成了一次轉變,且在轉變后逐步定型。

        姑且列舉姚燮在《問己齋詩集序》中的自述以及張培基《復莊詩傳》中的說法以佐證:

        曩予為詩,取法袁簡齋,下筆立成,覺抒寫性靈,具有機趣。中歲晤定海厲君駭谷、慈北葉君心水,規(guī)予返本還原,究心漢、魏,約擬古以作課程。如是數月,覺詩較進。閱前所為詩,雖若可驚可喜,勿取也。始悟所以為學者必剝煉精醇,而后才質有所附,非徒恃才質所能有成。(《姚燮集》1726—727)

        復莊嘗與余論詩,謂詩必法古,風騷以降,漢、魏、六朝其選也,唐、宋詩格遞變,要皆各有其長。顧法古人而但蒙其面目,則性情亡矣。又自狀其為詩展轉求質,譬諸病者聽于醫(yī),莽夫拘于法,始不勝其勉強,后乃相安于自然。非嘗甘苦者孰能道此?夫有學力則才思厚,而閱歷深者尤多見道之言,宜其詩,不可以一格名,惟變所適,莫知其所以然也。(2131—132)

        兩則文獻清楚說明姚燮在寧波兩位詩人——厲志(駭谷)、葉元階(心水)的影響下,拋棄“性靈”詩風,選擇了一條在擬古中求變、上溯漢魏的詩法道路?!稄颓f詩問》乃姚燮自訂,所展示者,正是詩學轉變之后的詩歌面貌,而綺歲時取法袁枚所作“性靈”詩歌則于《紅橋舫歌》一集體現,未曾在姚燮生前刊行傳播。厲志(1783年—1843年),字心甫,號駭谷,定海諸生,著有《白華山人詩集》《白華山人詩說》。葉元階(1804年—1840年),字心水,又字仲蘭,慈溪諸生,著有《赤堇遺稿》。姚燮、厲志、葉元階交游、互相砥礪的積極效應不獨表現于姚燮處,對于厲志、葉元階亦是類似,如《定??h志》載厲志“與慈溪葉元墀(按: 葉元階兄)、鎮(zhèn)海姚燮倡和,詩益進”(陳訓正,人物表五),阮福瀚序葉元階詩集云“及心水交幼連孫君、白華厲君、梅伯姚君,[……]昕夕砥礪,互相搜討,而心水詩學乃日益進”(卷首)。故而《白華山人詩說》出自厲志手筆,完全可以視為姚燮、厲志、葉元階共同的詩學綱領,那么,探討詩學淵源,自要從他們的詩歌交游活動中發(fā)掘線索,三人的交游活動可從四方面概括:

        其一,創(chuàng)建詩社。葉元階有別業(yè)在寧波府月湖東,曰枕湖吟舍。道光八年(1828年),姚燮、葉元墀、葉元階、厲志、孫家谷、鄭喬遷、陳僅、張恕、佘梅、王淑元等集于此地組建詩社,月三集、年三十六集。③

        其二,約作詩課。如前舉姚燮《問己齋詩集序》中所說“約擬古以作課程”。道光八年,姚燮與厲志、葉元階閉門治史,各得詠史詩七百余首。

        其三,討論詩學。如郭傳璞序陳僅《竹林答問》云:“道光乙未、丙申間,傳璞侍先君子游慈溪,獲聆厲駭谷丈、吳仲倫(按: 吳德旋)、姚復莊兩師暨葉氏昆季心水、小譜、叔蘭、磊杉諸先生,論詩徹旦。”(陳僅2099)

        其四,編訂詩集。姚燮編有《句東三家詩合刻》,“句東三家”指陳僅、厲志、葉元階,吳德旋力推三家,并作《句東三家詩合刻序》。而三家的各自別集——陳僅《繼雅堂詩集》、厲志《白華山人詩集》、葉元階《赤堇遺稿》均出現吳德旋序,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又有吳德旋題辭,姚燮《復莊詩問》卷首也有吳德旋詩評。

        綜合上述材料,不難發(fā)現另有關鍵信息,如時間點道光八年,人物吳德旋、陳僅,而正是在道光八年,吳德旋客居寧波,與四明詩壇產生廣泛交游。吳德旋(1767年—1840年),字仲倫,江蘇宜興人。其時吳德旋年過六旬,已曾游歷京師,又曾結識張惠言、惲敬、姚鼐等文章大家而立下文名,尤其服膺姚鼐,為桐城派張目。相較之下,葉元階、姚燮年齒未及而立,厲志雖要相對年長,但生平視野局限地方,與吳德旋尚不可同日而語。其間交游與論詩,與其說相互切磋,甚至認為吳德旋主導詩學方向也并不為過,厲志請吳德旋為其集題序,話語間全系請教意:“吾子之論詩則善矣,而予自視缺然,愿吾子之有以進之也?!?《初月樓文續(xù)鈔》卷四15b)吳德旋也說:“予論詩與世殊嗜好,而惟于四明諸君有深契,亦未可謂之偶然也?!?12a)強調與四明詩人詩學之合,又稱厲志的《白華山人詩說》“先得我心之所同然”(20a)。所以,考察當時的寧波詩學,吳德旋個人的詩學觀念可以作為姚燮、厲志、葉元階、陳僅等人詩學觀念的生成語境,而吳德旋的詩學淵源有二,一是宋大樽,一是姚鼐,如其自言宋大樽論詩“持論頗與予合”,“嘗受古文法于武進張惠言皋文,受經義法于族父士模晉望,受詩法于仁和宋大樽左彝,受書法于陽湖錢伯坰魯斯,后皆以桐城姚姬傳先生為宗”(《初月樓聞見錄》卷十8),有確定的師承。綜之,探究姚燮的詩學淵源問題,不妨首先聯系厲志的《白華山人詩說》,其次追溯到吳德旋乃至宋大樽、姚鼐,再次旁參陳僅的《竹林答問》,由此可揭示出道光年間四明詩學的生成語境,其中根底落在“學古”二字。

        二、 詩學語境: 以厲志、陳僅所撰詩話為中心

        四明詩人與吳德旋、宋大樽的共通處落在“學古”二字。他們所學的“古”一般指向唐及唐以前詩歌,宋大樽《學古集》與《茗香詩論》所呈現的詩學直接與盛唐以后絕緣,吳德旋明言“詩之體至唐人而始備,故論詩宜以唐為宗。宋人病其太離,太離故法疏。明人病其太合,太合故形似,而性情反為所掩”(《初月樓文續(xù)鈔》卷三5b)。清詩話中,厲志的《白華山人詩說》屬上乘之作,蔣寅稱“乾嘉以后,作詩話者多主于‘話’,以摭談紀事為尚,厲氏獨熱心探討詩理,發(fā)抒心得,誠可貴也。其精核處不讓清初諸名家,堪稱晚近力作”(《清詩話考》527)?!栋兹A山人詩說》通篇的關鍵正是圍繞“學古”作論,第一段開門見山:

        所謂“不薄今人愛古人”者,此須活著,古之中亦有今在,不必盡取今人也。如漢、魏以逮陳、隋,漢、魏、晉、宋是古,齊、梁、陳、隋是今。全唐之詩,初盛是古,中晚是今。學古體詩者,就古之古學之;學近體詩者,就古之今學之。自茲以下,亦竟非無可取法者,但間有可取法者,仍是從古之古、古之今來也。(2150)

        “自茲以下,亦竟非無可取法者,但間有可取法者”,并沒有一筆抹殺唐以后詩,然用一個“間”字,仍說明唐以后不是學習的主流方向。厲志后也直言“宋人多不講音韻,所以大遜唐人也”(2164),黜宋之意已明,又言“王荊公詩,山谷以為學三謝。歐陽公自言學太白、退之;喜暢快,又似長慶。山谷自言學少陵。子瞻學劉夢得,學白樂天,晚年自言學淵明。諸公所學,亦皆所當學也。然不必學諸公,學諸公所學可也。諸公唯七言近體,有可學處”(2151—152)。他認為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蘇軾等幾位北宋大家基本也不必學,“唯七言近體,有可學處”,“唯”字正對應前述“間”字。厲志與宋大樽、吳德旋無疑站在宗宋一派的對立面,不同點在于宋大樽的“學古”極端化,吳德旋與厲志對“學宋”略要寬松,事實上這并不妨礙他們學古內涵的同一性。所謂“學古”,不是摹擬蹈襲,不是落于貌似,而是求其神合,自出面目。厲志對于“面目”更進一步闡釋為“須別有一種渾渾穆穆的真氣,使其融化眾有,然后可以獨和一俎。是氣也,又各比其性而出,不必人人同也”(2152)。又云“學古人最難,須以我之性情學問,暗暗與古人較計,所爭在神與氣,貌襲者不足道也”(2150),“古人詩多煉,今人詩每不解煉。煉之要訣,煉字、煉句、煉局、煉意,盡之矣。而最上者,莫善于煉氣,氣煉則四者皆得”(2152),“衡論千古作者,何從見其高下,所爭在真氣靈氣耳”(2154)。宋大樽《茗香詩論》強調“氣化以我之神”(王夫之等102),詩之“鑄煉”在于“養(yǎng)心氣”,類同此理。

        至此,厲志的詩學法門已經浮現理路,“學古”是為途徑,他在詩話中所舉歷代大家,沿波討源,即求諸“悟前人學古之妙”(厲志2151),葉元階形象地稱“揣摩諸先正,要若蜂取眾花之蕊,釀而成蜜,方是自己家貨”(2155),學古也當視野寬闊,并能古為我用?!罢鏆忪`氣”是為美學追求,若要達成,當融合古今,學古人用意,又非直用古人意,而是出以己意,厲志說:“作詩務在足意,意不足,詩可不作?!?2154)“今人作詩,氣在前,以意尾之。古人作詩,意在前,以氣運之。氣在前,必為氣使,意在前,則氣附意而生,自然無猛戾之病。”(2160—161)意的前提是情,“意依情生,情厚則意與俱厚”(2161)。所以又說:“學古人須要學得著古人情意極盡處,我的心思知慮,一直要追到古人極盡處,此方是學著。”(2162)問題轉至養(yǎng)性情,宋大樽《茗香詩論》給出的方式是善讀書、游山水,④厲志與之完全一致,“凡作詩必要書味薰蒸,[……]又須山水靈秀之氣,淪浹肌骨”(2164)。至若宋氏以為游山水有本,厲氏以為到名勝之所要胸中本有詩,也是同趣。除養(yǎng)性情等“未作詩之說”外,在具體作詩技巧層面,厲志拈出“音韻”一端,并數次在詩說中從不同角度闡釋,也指明須熟讀六朝詩及五律乃眾詩之基,凡人學詩可從五律入手等。在《白華山人詩說》不長的數千字篇幅中,關于李杜的說法集中且豐富,當為厲志宗趣所在:“古今詩人,推思王及古詩第一,陶、阮、鮑、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能兼綜其意與氣,太白能兼綜其情與韻。但情韻中亦有意氣在,意氣中亦有情韻在,不過兩有偏勝耳。李唐以下之詩,安有踰此二公者?”(2151)李杜乃學古之集大成,體現以氣運意的美學特征,與厲志詩學相合,故不斷表彰之,而此宗尚如若放眼清代詩學史,又形成與沈德潛的相遇。對于厲志的理論建構,以及與之同聲相應的姚燮、葉元階等人相關說法,宋大樽及其《茗香詩論》有其客觀存在的詩學映射,他們同樣處在沈德潛的詩學史傳衍線索中。

        如此,吳德旋的相關說法也就不難理解,他在《厲駭谷詩序》中說“若乃镕鑄曩哲,不薄今人,神而明之,權度在我,斯可以變化無方矣”(《初月樓文續(xù)鈔》卷四16a),即是“學古”精義之處;在《葉心水詩序》中稱贊葉元階“心儀古人,而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其于李唐諸賢幾有不似之似矣”,“不似之似,乃為真似耳”(15a—15b),道理亦同,“不似之似”也是宋大樽《茗香詩論》的論點之一(王夫之等105—106);在《句東三家詩合刻序》中,吳德旋又借用姚鼐論點論詩:

        聞之桐城姚刑部姬傳(鼐)之言曰:“文章之事,貴能辟新徑。偏于正者,其境易窮,而佳處易為昔人所掩?!庇柚^刑部之言固然,而正變之源流則不容以無辨。即以詩論,漢氏尚矣,自魏黃初以洎唐之天寶,作者代興,雖其性情遭際之見于篇什者,非盡歸于一致。而譬之若水然,波瀾曲折不越于厓,則均可謂之正。杜子美、韓退之為變之始,至宋之蘇子瞻、黃魯直而為變之終。惟其自正而之變,故變而有其正者存焉。若自變而益之變,則正始之風蕩然矣。(《初月樓文續(xù)鈔》卷四11b—12a)

        吳德旋的“正變”一說雖云源自姚鼐,倒與葉燮《原詩》所謂“惟正有漸衰,故變能啟盛”及“變而仍不失其正”等說相合。其說影響到了葉元階,葉元階請吳德旋為其專集作序時希望申言姚鼐論詩之旨,吳德旋說:“惜抱以為明李、何、王、李諸公,其摹擬古人也,誠不免過似,然猶未失昌黎韓子所云詩正而葩之義。予聞惜抱之于詩,從李、何七子入,然今《惜抱軒詩集》絕非有模寫之跡者存焉。夫擬之議之乃成變化,未有不經擬議而遽可以言變化者,亦未有不變化而能自成一家之言者?!?14b—15a)他再三說明的問題,仍是在宋大樽《茗香詩論》乃至明代七子就已述及的“擬議以成其變化”之說。如果機械地從姚鼐詩學之“從七子入”及姚燮自承的也是今之學者多所聚焦的“熔鑄唐宋”一說出發(fā),去對應于四明詩學,會感受到區(qū)別并不小。但姚鼐畢竟“以詩為余技”(王文治3),詩學要點分散,寧波詩壇的部分回應仍是有跡可循。《答翁學士書》中,姚鼐言:“文字者,猶人之言語也,有氣以充之,則觀其文也,雖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與言于此,無氣,則積字焉而已。意與氣相御而為辭,然后有聲音節(jié)奏高下抗墜之度,反復進退之態(tài),彩色之華。故聲色之美,因乎意與氣而時變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84—85)屬論文語,但“意”“氣”之論與厲志的美學追求不謀而合。姚鼐宣稱袁枚、厲鶚是詩家“惡派”。對于袁枚的態(tài)度,四明詩人和姚鼐一樣站在對立面,對于厲鶚則有不同,厲志說:“樊榭老人詩,有精心密慮,結形構巧,此其上者。有工于造句,詞清意潔,此其次者。有逞情拈弄,隨手付發(fā),此其下者。今人但取其下誦習之,遂沿為風俗,名曰浙派。吾謂能取法其上,更探其淵源所從出,則流為派別,當不至如是而已?!?2161)矛頭所向,當是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對“浙派”好用替代字的揶揄。當然,即使在有關“浙派”的意見上分歧,四明詩人對姚鼐詩歌還是完全服膺的,厲志說:“姚惜抱先生詩,力量高大,音韻朗暢,一時名輩,當無其匹。今人但重其文,而不知其詩,何耶?”(2164)葉元階道“固亦好惜抱軒詩”(《初月樓文續(xù)鈔》卷四15b),姚燮也有詩云“陶園恣肆惜抱醇”(《復莊詩問》450)。

        道光寧波詩學以兩部詩話為標志,一是厲志的《白華山人詩說》,另一部是陳僅的《竹林答問》。旁參陳僅的《竹林答問》,可以加深對姚燮詩學淵源乃至四明詩學特征等問題的理解。

        《竹林答問》形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陳僅陜西紫陽知縣任上,距離枕湖吟社最初活動時間已過十一年之久,那么,陳僅的詩學與姚燮、厲志、葉元階是否一致?關于《竹林答問》的詩學概括,今人說法略覺模糊,蔣寅說:“其論詩主獨創(chuàng),欲空諸依傍,故以為風格、體裁皆隨時而變,不必摹古。然其詩學由宋人入,持論立場絕不同于性靈派,故斥之為詩道之賊?!?《清詩話考》525)張寅彭說:“所言實以格調為脈,運以學問,糅合性靈、神韻等說而集其成也?!?27)誠然,《竹林答問》開篇就說:“必欲摹雅、頌為復古,剽風、騷以鳴高,非圣人刪詩之旨也?!?2101)深惡以摹擬為復古的觀念,但其所謂“不以古人苛繩”非是空諸依傍,“其詩學由宋人入”云云是陳僅舉自身學詩經歷作反面案例,《竹林答問》提到:“吾師汪竹素先生嘗誨予曰:‘子以宋詩入門,故后雖竭力學杜,終不能擺脫窠臼?!?2126)明確針對學宋而言,故而輕視標舉江西詩派的《瀛奎律髓》。實則陳僅也要學古,只是這里的“古”是唐,尤其強調杜詩,他說:“學詩必以杜為宗,固也,然各有入手處。五古自漢、魏、六朝沿源竟委,而以李、杜、韓、韋為四海。杜則東溟也。七古由王、李(東川)、高、岑入手,七律由隨州及大歷十子入手,而皆歸宗于杜。惟五律舍杜無所取法,工力既到,而后涵泳于王、孟、高、岑、二李,以博其趣。蓋先軌轍而后神明,先積學而后頓悟,非是則弊必隨之。”(2136)所以,同為宗唐崇杜,陳僅對明代七子持論寬容,評為“雖摹擬太過,其中實有真學力為之撐拄”(2132),但對公安、竟陵二派極為不滿。陳僅以為性靈、學力必須相須而成,又排擊性靈派,說“詩人主情,彼蕩而言性靈者,亦詩之賊而已矣”(2102)。這樣看來,《竹林答問》確以格調詩學為脈。陳僅關注性情、養(yǎng)氣,在詩學大方向上與姚、厲、葉是保持一致的,其中當然不乏具體詩學論點的差別,如他認為學詩從五古起即與厲志不同。如果置于寧波詩學背景之中,陳僅《竹林答問》無疑構成極好的細節(jié)填充。這部詩話涉及多重層面的詩學命題,包括詩歌技巧的討論(用事、換韻、煉字、煉句、煉意、對偶、平仄等),詩歌體式的討論(尤多相對特殊的體式,如五言長古、六言詩、十一字句、五句詩、三句詩、七句古詩、古樂府等),詩歌題材的討論(離別詩、歡宴詩、竹枝詞、詠物詩、題畫詩、游覽詩等),詩話詩選的討論(《白石道人詩說》《滄浪詩話》《唐詩合解》《詩品》、《才調集》《瀛奎律髓》《古詩選》等),杜詩學相關(尤以錢《箋》第一,極詆《詳注》)以及評騭歷代大家、名家,具體而微、平正通達。

        與厲志、葉元階、吳德旋、陳僅等交游,對于道光八年之際的姚燮而言,合理的推測是詩學觀念的“輸入”應當多于“輸出”。其后數年,姚燮同樣提供一批詩學素材,主要由散見于《復莊詩問》的論詩之詩以及詩中若干只言片語的詩學討論組成,難言體系,總體上也沒有脫離寧波詩學的特征: 學古、反對摹擬;強調性情,否定袁枚一派;要求讀書,提倡游歷等。道咸寧波詩學承乾嘉格調詩學而來,上溯漢魏且表現厚唐薄宋的傾向,雖說新意實為有限,卻也發(fā)于精微,落于實處,為學詩提供切實可行的途轍,《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著錄《白華山人詩集》《詩說》,認為“可謂詩中之樸學也”(《續(xù)修四庫全書》(10)159),《竹林答問》“足為初學作詩者津筏也”(《續(xù)修四庫全書》(34)632)。其后,姚燮弟子董沛同樣推崇李杜,主張學習漢魏,讀書養(yǎng)氣,反映寧波詩學的傳承流衍。

        三、 詩學反思:“四明詩派”之建構

        文學流派之界定標準,寬嚴不一,亦有自覺與非自覺之分,但若干要素大體都會被列入,如陳文新認為應當從“流派統(tǒng)系、流派盟主(代表作家)和流派風格”(9)三個層面分析流派的成立,張宏生歸納為明確的文學主張、公認的領袖、形成創(chuàng)作群體和較為統(tǒng)一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四個條件(1),衡量以道咸年間寧波詩壇,“四明詩派”的確立擁有充分的條件。

        從代表作家來看,姚燮的詩歌成就獲得清詩史書寫的高度肯定無須贅言。從創(chuàng)作群體來看,枕湖吟社創(chuàng)于寧波府城,頗具影響,其成員自然作為詩派基石,此外亦有三方面補充: 其一,家族文學保障詩派的運轉。枕湖吟社的組織來源于慈溪葉氏文學世家的支持,而以葉氏族人為主干的白湖詩社在慈溪地方前后綿延數十年之久。其二,師承關系保障詩派的發(fā)展。姚燮后期為寧波培養(yǎng)一批詩弟子,讓詩派獲得了基本的承傳譜系。其三,羽翼詩人保障詩派的廣度。號稱主持四明壇坫的徐時棟(1815年—1873年)不應忽視,表面來看,他與枕湖吟社缺乏交集,與姚燮論交大約遲至1841年。⑤但徐氏更重學術而非辭章,作詩以五七古樂府為最擅長,入漢魏之室,在詩學觀念上亦與厲志、陳僅等多有精神相通之處,符合區(qū)域詩學特征,如其所言:“作詩好翻用前人語者,往往坐晦澀枯燥之病,即使詞明意達,亦常失之刻核浮薄。吾每語弟子曰:‘且學古人好處,不必效其捧心態(tài)也?!?《煙嶼樓筆記》4537)既提倡學古,又不滿于摹擬過度。又云:“唐詩善作情真語,后世情事幾于畢備。”(4537)“余少時作《春陰》詩有云:‘初三夜月逢寒食,第四番風到海棠?!觚S先生日章大加嘆賞,謂非尋常吟哦家所易有,每向友人稱道不置。今細觀之,不過是一聯好宋詩耳,不知吾師何以贊嘆如此?”(4548)崇唐黜宋的意見分明。又云:“自論詩以神韻為大宗,百喙附和,而枵腹可以為詩人。巨子者出,依據其說而稍變之,刻酷情狀以為工,街談巷語闌入,一切以為創(chuàng)獲,而于是溫柔敦厚之教蕩然盡矣?!?《煙嶼樓文集》卷二9b)批評“神韻”“性靈”二派,帶有轉向“格調”一派的傾向。因而,徐時棟不難被視為詩派的羽翼。從創(chuàng)作風格來看,擬古、山水書寫是詩派特色,而在學古的詩學語境下,即使是姚燮,其古詩方面的成就也明顯在近體律絕之上;又可從詩歌文獻來看,《句東三家詩合刻》足以作為詩派標志性質的文獻,但因該集未傳,大可用董沛《四明清詩略》代之觀照,只是其價值和意義完全溢出了“道咸”的時間區(qū)間。在清代道咸年間,寧波詩壇來到高峰期,不僅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詩人,在詩歌文獻的保存上亦成績卓著。寧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鎮(zhèn)海、象山等縣,其中,慈溪縣史上標志性的詩歌總集《溪上詩輯》(尹元煒、馮本懷編纂),正集成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續(xù)集成于咸豐三年(1853年)(傅璇琮等819);象山縣史上標志性的詩歌總集《彭姥詩搜》(倪勱編纂),據《(民國)象山縣志》載,約成書于道光七年(1827年);⑥奉化縣總集《剡川詩鈔》(舒順方、董彥琦編纂),雖系康熙年初刻,后也得到道咸文士徐時棟關注,而有徐氏煙嶼樓抄本存世(中國古籍總目3090);鎮(zhèn)??h史上最具分量的詩歌總集《蛟川詩系》為姚燮所編。上述總集的同一特征在于大規(guī)模保存縣域詩歌文獻,為各縣詩史的梳理奠定文獻基礎,又皆帶有道咸這一時間標記。寧波府治所所在之鄞縣,此前因有《甬上耆舊詩》《續(xù)甬上耆舊詩》聲名遠播、影響廣泛,道、咸之際似呈偃旗息鼓之勢。咸豐戊午年(1858年),董慶西輯成《四明詩干》,默然無名,但其侄董沛所編《四明清詩略》卻是寧波詩壇繼《甬上耆舊詩》《續(xù)甬上耆舊詩》兩部總集之后的一部殿后力作?!端拿髑逶娐浴返木幾霑r間遲至光緒年間,由于董沛與姚燮師承關系,所受道咸寧波詩歌文化之影響易于理解。《四明清詩略》對于寧波詩壇名家的體認十分強烈,每位詩人所收詩歌數量之多寡形成兩種極端對比,經統(tǒng)計得出,李鄴嗣、姜宸英、全祖望、陳僅、黃桐孫、厲志、葉元階、姚燮等八位寧波詩家為其中翹楚,后五位均屬道光詩人。

        綜合各方面內外部條件,“四明詩派”的輪廓已然清晰,當然毋庸置疑的是,《白華山人詩說》《竹林答問》等帶有同質性的詩學主張,凝聚為一項關鍵性乃至根本性要素,讓“四明詩派”擁有嚴格上詩之一派的意義。其實“四明詩派”的命名,前人已有發(fā)明。張壽鏞序《四明詩干》云:“四明詩派,其發(fā)源甚古,越之大夫種、漢大里黃公,實濫觴焉,其后齊梁隋[……]”(367)純用地域議論詩派,在學理上不似枕湖吟社所賦予的“四明詩派”義涵那樣接近當下對于詩歌流派的界定標準。綜觀清代寧波詩歌的歷史,無論是以李鄴嗣為中心的浙東遺民詩人集群,以全祖望為成員的浙東學派詩人群體,又或姜宸英的交游空間,皆難用“詩派”冠名,究其原因,正是在詩學方面的耕作未能清楚地呈現群體合力。而在另一重面向上,正因其集中而鮮明的詩學特征,“四明詩派”也便擁有鮮明的清詩史定位。

        對于嘉慶、道光詩壇而言,兩方面的詩學現象有助于理解“四明詩派”的定位問題: 首先,沈德潛的格調詩學深度扎根于浙江詩壇,如在省城杭州,杭、厲“浙派”形成的詩歌風格逐漸淡化,袁枚之性靈詩學缺乏響應者,而頗具地方影響力、詩弟子眾多的老一輩杭州詩人朱彭、宋大樽均在詩學觀念上依附于沈德潛,⑦王豫《群雅集》記載有宋大樽夢與沈德潛論詩,其影響可見一斑。⑧其次,道光詩壇號稱“復古”,如鄧之誠說:“道光時,詠嘆之作,多摹少陵五言,競尚選體,詩事復盛,潘德輿、張際亮其最著者?!?560)潘德輿作為道光京城詩壇中心人物之一,亦為正統(tǒng)詩學的倡行者,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即把宋大樽、潘德輿附列于沈德潛之后。以此審視浙東“四明詩派”,從第一方面看,“沈德潛—宋大樽—吳德旋—姚燮”的詩學接力線索分明,說明沈德潛格調詩學在浙江詩壇的持續(xù)發(fā)酵,在吳德旋的穿針引線下,浙西詩壇與浙東詩壇也形成了潛在的互動。從第二方面看,“沈德潛—潘德輿—姚燮”的詩學關聯粗略可感,其因緣在于姚燮與潘德輿在京城的詩歌交游,這說明在道光朝復古主義的風氣籠罩下,京城詩壇與浙東詩壇的遙相呼應。而兩條線索又是殊途同歸的,如宋大樽在辭官后徹底成為杭州地方詩人,但其《茗香詩論》仍可順利流播于京城與地方之間,表層意義上固然是“學古集本”“知不足齋叢書本”“遜敏堂叢書本”等版本刊行的作用,但其背后隱藏著詩學理路。巧合的是,潘德輿即對《茗香詩論》有著高度的評價。由此可知,在沈德潛《說詩晬語》后,無論是潘德輿的《養(yǎng)一齋詩話》,還是浙江詩人的《茗香詩論》《白華山人詩說》《竹林答問》,乃至宋大樽之子宋咸熙的《耐冷譚》、宋大樽之友徐熊飛的《春雪亭詩話》《修竹廬談詩問答》,大致都屬于格調詩學序列下的詩歌批評作品。

        因之,“四明詩派”自然可以視為乾嘉“格調詩派”的后續(xù)、羽翼,更在實踐層面上擁有難得的時空條件,他們既青睞于李白,故身處浙東山水間,可作出富于想象力的浪漫主義詩篇;他們又青睞于杜甫,故身處鴉片戰(zhàn)爭的烽火前線,可作出富有詩史內涵的現實主義作品。無疑,“四明詩派”的認定,對于理解清代格調詩學的發(fā)展以及浙東地區(qū)的詩歌演進和成就,深入把握嘉慶、道光、咸豐詩壇的多種現象和命題,有其突出的意義和價值。

        注釋[Notes]

        ① 姚燮生平事跡見于《清代朱卷集成》道光甲午科“姚燮履歷”、陳繼聰《大某山人生傳》、張培基《復莊詩傳》、蔣敦復《例授文林郎即選知縣姚君墓志銘》、董沛《姚復莊先生墓表》、徐時棟《姚梅伯傳》等,今洪克夷著《姚燮評傳》、趙杏根編《姚梅伯年譜簡編》、汪超宏編著《姚燮年譜》均為姚燮生平研究具有分量的成果,足資參考。姚燮一生著述豐富,路偉、曹鑫編《姚燮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收錄《復莊詩問》《紅橋舫歌》《西滬棹歌》等詩集三種,《復莊駢儷文榷》《復莊駢儷文榷二編》《復莊文酌初編》等文集三種,《疏影樓詞》《疏影樓詞續(xù)鈔》《玉篴樓詞》《苦海航》等詞集四種,《紅雪吟》《某心血傳奇》等曲二種,并對詩文詞曲詳加補遺,較為完備。除此以外,姚燮所編詩歌總集《蛟川詩系》,駢文總集《皇朝駢文類苑》,戲曲??颇夸洝督駱房甲C》及其紅學著述《讀紅樓夢綱領》,歷來也受到研究者重視。

        ② 參見趙杏根:“論姚燮詩歌創(chuàng)作與其經歷、素質之關系”,《蘇州大學學報》2(1990): 80。

        ③ 關于枕湖吟社的記載較多,對此,汪超宏《姚燮年譜》已有大量列舉,不再贅述。參見汪超宏: 《姚燮年譜》(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40頁。

        ④ “左彝(宋大樽)著詩論一卷,大旨謂學詩之道,不第于詩焉求之,要在多讀書,游名山水,然后能充其識,以養(yǎng)其性情,而不同于流俗?!眳⒁妳堑滦?《初月樓聞見錄》(臺北: 文海出版社,1987年)卷二。實則宋氏在《茗香詩論》中強調“詩之鑄煉”,以仙道為依歸,類似于形神質的錘煉鑄就,在個體的塑造上要求“讀書”“縱游山水”“周知天下之故”,應是受到王士禛影響,王士禛有言:“為詩須要多讀書,以養(yǎng)其氣;多歷名山大川,以擴其眼界;宜多親名師益友,以充其識見。”參見王夫之等撰: 《清詩話》(北京: 中華書局,1963年)第119頁。

        ⑤ 參見汪超宏: 《姚燮年譜》(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95頁。

        ⑥ “當道光丁亥(1827)……勱編《彭姥詩搜》……”參見陳漢章總纂: 《象山縣志》(北京: 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1020頁。

        ⑦ 沈德潛對朱彭的影響,參見李晨:“乾嘉時期‘浙派啟變’與‘杭詩流變’——朱彭詩史地位的再發(fā)現”,《浙江學刊》2(2017): 154—61。

        ⑧ 沈德潛對宋大樽的影響,思考方向眾多,除《茗香詩論》本身在詩教觀念、詩法門徑等問題上與沈德潛的《說詩晬語》有一致之處,其交游圈亦多沈德潛的追隨者,如朱彭、石鈞、王豫、徐熊飛等江浙詩人。據宋咸熙《耐冷譚》所載,宋大樽詩歌深得沈德潛入室弟子顧宗泰的欣賞。顧宗泰尤其關注宋氏復古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浙派”之差別,其間深意,不言自明。參見張寅彭主編: 《清詩話三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163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孫康宜 宇文所安主編: 《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1375~1949)。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Chang, Kang-I Sun, and Stephen Owen, eds.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 Volume II: From 1375.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陳文新: 《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Chen, Wenxi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AwarenessofLiterarySchoolsinChina.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陳僅: 《竹林答問》,《清詩話續(xù)編》(四)。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2097—146。

        [Chen, Jin.AnsweringQuestionsintheBamboos.ASequeltoCollectedPoetryCommentariesfromtheQingDynasty. Vol.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6.2097-146.]

        陳訓正 馬瀛: 《定??h志》。民國十三年鉛印本。

        [Chen, Xunzheng, and Ma Ying.GazetteerHistoryofDinghaiCounty. Edition in 1924.]

        鄧之誠: 《中華二千年史》(卷5下)。北京: 中華書局,1958年。

        [Deng, Zhicheng.TwoThousandYearsHistoryofChina. Vol.5b.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8.]

        傅璇琮等: 《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Fu, Xuancong, et al.ADictionaryofChinesePoetics.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

        《中國古籍總目 集部》(6)。北京: 中華書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GeneralCatalogueofChineseAncientBooks:LiteraryWorks. Vol.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2.]

        蔣寅: 《清代詩學史》(第一卷)。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Jiang, Yin.AHistoryofPoeticsintheQingDynasty. Vol.1.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2.]

        ——: 《清詩話考》。北京: 中華書局,2007年。

        [- - -.TextualResearchonCollectedPoetryCommentariesfromtheQing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7.]

        厲志: 《白華山人詩說》,《清詩話續(xù)編》(四)。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2147—166。

        [Li, Zhi.PoetryRemarksbyBaihuaHermit.ASequeltoCollectedPoetryCommentariesfromtheQingDynasty. Vol.4.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6.2147-166.]

        錢仲聯: 《夢苕盦詩話》。濟南: 齊魯書社,1986年。

        [Qian, Zhonglian.PoetryRemarksofMengtiaoHut. Jinan: Qilu Press, 1986.]

        ——:“《清詩三百首》前言”,《當代學者自選文庫: 錢仲聯卷》。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494—504。

        [- - -. “Preface toThreeHundredPoemsoftheQingDynasty.”SelectedArticlesofQianZhonglian. Hefei: Anhu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9.494-504.]

        《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 齊魯書社,1996年。

        [SynopsisofThe Continuation of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Treasuries. Jinan: Qilu Press, 1996.]

        王夫之等: 《清詩話》。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Wang, Fuzhi, et al.CollectedPoetryCommentariesfromtheQingDynasty.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78.]

        王文治: 《王文治詩文集》,劉奕點校。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Wang, Wenzhi.ACollectionofPoetryandProsebyWangWenzhi. Ed. Liu Y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2.]

        吳德旋: 《初月樓文鈔》。清道光四年刻本。

        [Wu, Dexuan.CollectedWorksofChuyueBuilding. Edition in 1824.]

        ——: 《初月樓文續(xù)鈔》。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 - -.ASequeltoCollected Works of Chuyue Building. Edition in 1836.]

        ——: 《初月樓聞見錄》。臺北: 文海出版社,1987年。

        [- - -.JottingsofChuyueBuilding. Taipei: Wen Hai Press, 1987.]

        徐時棟: 《煙嶼樓筆記》,《筆記小說大觀》(三十編·第七冊)。臺北: 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4367—566。

        [Xu, Shidong.JottingsofYanyuBuilding.GeneralViewsofLiterarySketches. Vol.30.7. Taipei: Xinxing Publishing House, 1979.4367-566.]

        ——: 《煙嶼樓文集》。清光緒元年松竹居葛氏刻本。

        [- - -.CollectedWorksofYanyuBuilding. Edition in 1875.]

        姚鼐: 《惜抱軒詩文集》,劉季高標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Yao, Nai.CorpusofXibaoLibrary. Ed. Liu Jigao.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2.]

        姚燮: 《復莊詩問》,周劭標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Yao, Xie.ACollectionofPoetrybyFuzhuang. Ed. Zhou Shao.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8.]

        ——: 《姚燮集》,路偉、曹鑫編集。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 - -.CollectedWorksofYaoXie. Eds. Lu Wei and Cao Xin. Hangzhou: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4.]

        葉元階: 《赤堇遺稿》。清道光二十五年本。

        [Ye, Yuanjie.ThePosthumousManuscriptofChijin. Edition in 1845.]

        張宏生: 《江湖詩派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1995年。

        [Zhang, Hongsheng.AStudyoftheJianghuPoetrySchool.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5.]

        張壽鏞:“四明詩干序”,《叢書集成續(xù)編》(第一一六冊)。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367。

        [Zhang, Shouyong. “Preface toPoetryCollectionofSiming.”ASequeltoThe Integration of Series of Books. Vol.116. Taipei: Shin Wen Feng Publishing House, 1988.367.]

        張寅彭:“清詩話續(xù)編提要”,《清詩話續(xù)編》(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30。

        [Zhang, Yinpeng. “Synopsis ofASequeltoCollected Poetry Commentaries from the Qing Dynasty.”ASequeltoCollected Poetry Commentari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Vol.1.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6.1-30.]

        日韩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 欧美刺激午夜性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av|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最近日韩激情中文字幕| 新久久久高清黄色国产| 日韩一区二区av极品|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7成人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 激情五月天色婷婷久久|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 亚洲天堂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手机看片福利盒子久久青| 粗大挺进孕妇人妻在线|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丰满熟妇aaaaa片| 亚洲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 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专区| 人妻av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av日韩免费|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 91色综合久久熟女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