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勝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審理行政協(xi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長黃永維介紹:“著眼于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確保因以政府換屆、領導人員更替等理由違約毀約侵犯合法權益的,要承擔法律和經(jīng)濟責任;確保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變政府承諾和合同約定的,對企業(yè)和投資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chǎn)損失依法予以補償,推動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落到實處?!?/p>
曾幾何時,“新官不理舊賬”成為人們詬病一些地方政府失信、毀約的關注焦點。這不僅極大損害了那些曾經(jīng)與政府打交道的涉事企業(yè)、公民和社會團體的切身利益,更嚴重影響到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與信譽。最高法此次出臺的這一規(guī)定,就是要致力于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確保行政機關按照行政協(xié)議約定,嚴格兌現(xiàn)向社會作出的政策承諾,積極意義不可小覷。
剖析“新官不理舊賬”的緣由,或有多方面的成因,比如繼任者不愿兌現(xiàn)前任官員的承諾,想重打鼓另開張;鑒于前任“舊賬”背后的利益關聯(lián),繼任者不想染指;或是新任官員缺乏責任擔當,擔心為“舊賬”所累,等等,于是能拖就拖、能賴就賴。但無論何種原因,接攤子、理舊賬都是繼任者的本分,人民政府不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一套封建做派。
眾所周知,誠信是人們立于社會和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曾被喻為“第二身份證”。作為管理一方、執(zhí)政為民的各級地方政府,更有責任和義務做誠實守信、有諾必踐的示范者、引領者和推動者。盡管每屆政府的組成人員都有法律規(guī)定的職務任期,換屆交流不可避免,但正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上屆領導走了,但行政機關還在,依法行政依然繼續(xù),曾經(jīng)制定的政策、方案,過往簽署的合同、協(xié)議,還應該得到繼任者的尊重、守諾和延續(xù)。這是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應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