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欲提振消費,最要緊的就是要通過明確的事實和政策信號,增強消費者的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季度,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累計同比實際減少12.5%,增速同比降低17.9個百分點。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減少13.5%,增速同比降低21.6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業(yè)收入累計同比減少36.5%,增速同比降低45.8個百分點;即便是人們一致看好的網(wǎng)購受到的沖擊也不小,網(wǎng)上零售額累計同比僅增長4.5%,增速同比降低13.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也受到重創(chuàng)。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shù)比年初降低8.9個點,比上月降低5.8個點,其中,消費者滿意指數(shù)比年初降低8.4個點,比上月降低5.5個點;消費者預期指數(shù)比年初降低11.3個點,比上月降低5.9個點。
為了提振消費,我國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包括信貸支持、稅收減免和延期申報、發(fā)放消費券、發(fā)展夜市經(jīng)濟和地攤經(jīng)濟等,政策力度與一個月前相比已明顯增強。但是,面對眾多政策利好,消費者的反應并沒有預期那樣積極。事實上,不少消費者還在猶豫觀望,不僅觀望本國疫情發(fā)展動態(tài)和經(jīng)濟恢復情況,也在觀望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疫情發(fā)展動態(tài)和經(jīng)濟恢復情況,同時還在觀望其他消費者的反應。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疫情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不一樣、抗疫進度不一樣,各國間政策也不夠協(xié)調,讓人們更加難以做出準確判斷。疫情何時結束,沒有人能夠給個準信兒。放松管控以后消費者與企業(yè)的行為將會如何變化,市場走向如何,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有效消費需求由支付能力、消費欲望(信心)、消費市場等因素決定。消費必須要有支付能力作支撐、消費信心作保障,并通過恰當?shù)妮d體(媒介)來實現(xiàn)。如果說沒有支付能力支撐的消費需求是無效需求,沒有恰當?shù)妮d體承載的消費需求只是潛在需求的話,沒有消費欲望則根本就談不上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消費需求。我國第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同比減少3.9%,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卻累計同比減少了12.5%,這說明當前消費低迷除了收入和市場等原因外,消費者消費欲望低、消費信心不足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因此,當下欲提振消費,最要緊的就是通過明確的事實和政策信號,增強消費者的信心。“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要重要?!?/p>
首先是要盡快研制出新冠疫苗和特效藥,增強人們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當前消費者消費意愿和信心下降,基本上全由新冠病毒所致。要提振消費者信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消滅或有效控制該病毒。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向新冠疫苗和治療藥物研發(fā)制造單位提供更加充裕的資金支持的同時,實行更加優(yōu)惠的折舊和稅收激勵政策,幫助其盡快研發(fā)、制造出疫苗和特效藥。有了疫苗和特效藥,全世界就再也不用害怕這個病毒,消費者信心就會很快“復活”。
其次是要通過明確的政策信號,增強人們對經(jīng)濟趨穩(wěn)向好的信心。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財政貨幣政策的協(xié)調,形成財政貨幣政策各司其責、相互支撐、共同支持提振消費的局面。在這方面,我國仍有較大的政策空間。一是降息降準空間還比較大。二是消費信貸的擴展空間也還比較大。三是還有其他政策工具可用。例如,如果政府的某些債務有利于促進消費,對這一部分債務實行貨幣化也未嘗不可。
最后是要適時聚焦目標群體分類施策并跟蹤評估政策效果,避免消費者信心消磨。對于中低收入群體,要通過包括發(fā)放消費券等在內的收入支持政策使其增加消費,以獲得更大的乘數(shù)效應。對于高收入群體,則要設法給予其更多的閑暇時間,并讓閑暇時間轉化為消費欲望和消費支出。要密切跟蹤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并根據(jù)經(jīng)濟運行狀況和消費者心理狀態(tài)等的變化適時調整政策組合,讓政策刺激的成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