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洋
民族英雄林則徐抗御外侮、銷煙禁毒,在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但他在治水抗洪、為民除患的斗爭中亦屢建功業(yè)卻鮮為人知。其實,林則徐還是一位水利專家,在中國治黃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福建省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元老。他從政為官將近40年,從翰林院編修起官至總督,足跡遍布全國13省,先后擔任鹽運使、按察使、布政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林則徐提倡經(jīng)世之學,歷經(jīng)宦海沉浮不改初衷,在治水、禁煙、著述、品德等方面為后世所稱贊和敬重,《清史稿·林則徐傳》評價他“所蒞治績皆卓越”。林則徐的一生,是為民服務、彪炳千秋的一生,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林則徐的前半生
林則徐出身于福州的文化世家,其父林賓日,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shù)氐慕虝壬淠戈愢?,為閩縣歲貢生陳圣靈第五女。林則徐的啟蒙教育來源于父母,父親對他的影響最為深遠。林賓日思想開明,安貧樂道;陳帙心地善良,扶危濟困。因家庭子女眾多(林賓日、陳帙夫婦育有11個孩子),林賓日家生活困頓,有時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在這種困境下,由于父母的愛護教育,加之良好的家風家教,林則徐4歲時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9歲能夠寫文章,14歲就考中了秀才。
考中秀才之后,林則徐進入當時福建省的最高學府——鰲峰書院求學。當時主持書院的山長(負責人)是敢于蔑視和珅、剛直不阿的教育家鄭光策,他追求“經(jīng)世致用、愛民仁物”。在此期間,林則徐結交了一些志趣相投之人,特別是陳壽祺、梁章鉅二人對其影響很大。在書院學習的7年時間里,林則徐不僅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更樹立了經(jīng)世致用為蒼生的人生信念。
結束鰲峰書院的求學生涯后,20歲的林則徐中為舉人。帶著對未來人生的美好希冀,林則徐于同年12月赴京參加會試,但未中。在以后的7年里,林則徐擔任過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專責處理商販洋船來往、米糧兵餉的文書記錄。因工作出色,林則徐受到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張師誠將林則徐招入幕府,悉心指點,教授其歷代掌故和兵、刑、錢、谷、禮、樂知識,并鼓勵、支持他求取功名。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春,26歲的林則徐第三次參加會試,終于如愿以償,賜進士出身,入庶常館,踏上了從政道路。
治水生涯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水利一直是國家命脈,更有“黃河寧,天下平”之說。清朝,在靳輔、陳潢之后,善言水利者不多,林則徐無疑是一位擅長治水的學者型官員。自入仕途以后,林則徐對水利事業(yè)的執(zhí)著就開始體現(xiàn)出來。從1814年任翰林院編修到1820年出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在這7年京官生涯中,人微言輕的林則徐一刻也未停止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和憂慮。其間,他加入了由陶澍組織發(fā)起的京城宣南詩社,結識了黃爵滋、魏源、龔自珍等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人。入職不久,林則徐開始關注畿輔水利問題,積極搜集相關資料,醞釀寫作《北直水利書》。歷經(jīng)20多年后,林則徐在博覽群書和自身實踐的基礎上,由馮桂芬編校和桂超萬校勘后最終定稿,即《畿輔水利議》。它的內容主要為在海河流域特別是京畿地區(qū)發(fā)展水田的行政、水利和經(jīng)濟等措施,借此緩解南糧北運、漕運困難的嚴峻國家形勢。后來,林則徐還就此事多次上疏道光帝闡述觀點,疏中表面闡述海河流域水利建設,實則圍繞治黃事項開展,也是他“改河北流”偉大設想的前奏,其系統(tǒng)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非常值得后人學習。
在任期間,林則徐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以及太湖流域主要河流的水利工程,治理范圍涵蓋大運河、黃河、淮河、長江等流域。即使在被貶戍伊犁期間,林則徐仍以寵辱皆忘的胸懷關注民生,開浚水源,興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坎兒井”和“龍口水渠”,新疆百姓稱之為“林公井”“林公渠”。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
在治水實踐中,林則徐最主要的成就體現(xiàn)在黃河治理方面。
從1127年到1855年,黃河流路基本上在當前黃河以南的區(qū)域擺動,涉及現(xiàn)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的廣大區(qū)域,并經(jīng)常侵襲淮河(奪淮入江)、大運河。治黃成為明清兩朝的要事。
清道光四年(1824年)年底,江蘇洪澤湖高家堰十三堡決口,湖水外注,下游不少州縣被淹。與洪澤湖相連的淮河,是漕運的必經(jīng)之道。高家堰決口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黃強淮弱,直接影響漕運安全,清廷為之震驚。由于南河河道總督張文浩治水不力,道光帝將其撤職,并于1825年3月下特旨,命正在家鄉(xiāng)為母親守喪的林則徐趕赴南河督修。
林則徐深知水患的危害巨大,便立即赴任。身著素服的林則徐,日夜在高家堰督修,不斷查驗,即使是下雨天也堅持到現(xiàn)場督導查看。數(shù)月之后,堰工告竣,堵住了決口。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則徐任江寧布政使,時值江蘇沿江一帶水災,林則徐受舉薦總司江北賑撫事宜,由于宣力勤勞和干練的施政才能,深得道光帝賞識,被晉升為東河河道總督。
從1831年10月至次年2月,林則徐共擔任了一百多天的東河河道總督。林則徐在任內,繪全河形勢于壁,孰險孰夷,一覽無余。群吏公牘,不能以虛詞進,風氣為之一變。
清代黃河防御工程,多為秸料修的埽工。林則徐認識到,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為此,林則徐到任伊始就對東河河道所轄南北兩岸十五個廳各工段存放的秸料垛逐一拆垛檢查,按各廳料垛虛實情況,嚴明賞罰,以除河工積弊。連道光帝也贊嘆道:“向來河工查驗垛料,從未有如此認真者?!焙髞?,林則徐因大力鏟除河政腐敗觸動了官僚集團利益,很快就被調離東河河道總督職位,但是,他力除河政腐敗的那份改革精神和堅強意志,卻一直為后人稱道。
在林則徐的一生中,最讓人唏噓和敬佩之處,就是他以“罪臣”身份,在流放新疆伊犁時,參與開封祥符黃河堵口的事跡。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初,河南祥符黃河上汛三十一堡(今開封張家灣附近),灘水漫過堤頂,洪水溢決,口門寬303丈,深8丈。洪水迅速圍困了開封城,房屋淹沒、倒塌無數(shù),群眾露宿城頭,繼而,城墻相繼坍塌,動輒數(shù)十丈,群眾拆房、毀寺以保危城,“城中萬戶皆哭聲”。這一次洪災對開封古城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當時,河南巡撫牛鑒、東河總督文沖失職在先,束手無策,牛鑒抱頭號哭,面河而拜,然而這一切都于事無補。二人遂上疏請求暫緩堵口,甚至提出放棄開封,移民洛陽,另立省城。
黃河決口的消息傳到京師,朝廷震動,道光帝解除了文沖職務,枷示河工,以淮海道朱襄繼任河督。欽差大臣王鼎等對文沖等人荒謬建議加以駁斥,并赴祥符督辦河工。不過,王鼎也認識到堵口難度很大,以朱襄之力難以順利完成,所以就推薦林則徐參與堵口。朝廷便“命遣戍伊犁已革兩廣總督林則徐,折回東河效辦贖罪”。林則徐接到命令后,立即趕往開封,在9月底到達工地,與王鼎等人一同住祥符。
林則徐一到祥符,馬上到堵口工程第一線督導。經(jīng)過一番籌劃準備,汛期一過,便開工堵口。此時,林則徐是戴罪之身,但他拋棄個人恩怨,一心撲在堵口上,任勞任怨。57歲的林則徐夜以繼日地奔波在堵口工地,時常與民夫士卒一起挖泥擔土。
1842年3月,祥符堵口工程終于完成,河南、安徽兩省23州民眾得到解救。
王鼎上奏“林則徐襄辦河工,深資得力”,請求將功贖罪,“免戍伊犁”。正在堵口慶功之時,忽傳諭旨到,“林則徐于合龍后,著仍往伊犁”。王鼎驚駭不能言語,而深知世事的林則徐則泰然處之,即日起程。
林則徐從開封出發(fā)后繼續(xù)西行,在西安與家人告別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壯懷詩句。林則徐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身處逆境亦不失報國之心,身遭厄運仍關心民眾,以獲“罪”之身,治理黃河大水災,功績卓著,實為治河功臣、人民英雄。
當年林則徐主持堵御黃河決口而新筑的黃河大堤,位于今日開封市西起水稻鄉(xiāng)馬頭村,東至柳園口鄉(xiāng)大馬圈堤段,在柳園口附近合龍,共7.5公里,較決口前舊堤向北推移了約2公里,離河道較近,故人稱為“前進大堤”。因這段大堤形似月牙,有人又稱它為“月牙堤”。為紀念林則徐堵口筑堤之功,后人稱這段堤防為“林公堤”。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回顧林則徐的一生,他曾少年得志,仕途順遂,道光帝8天內連續(xù)召見8次以示恩寵;也曾跌落谷底,在完成虎門銷煙、抗擊英軍的壯舉后,卻因內外構陷而流放伊犁。但是,他的正直清廉,特別是治水(治黃)能力,將永遠載入史冊。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時代所限,他的治河能力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比如,林則徐在1832年任東河河道總督時,經(jīng)過反復實地考察后,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挽黃河河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的偉大設想,并于次年在寫給好友陳壽祺的信中明確提出了這一設想,但考慮到現(xiàn)實阻力太大等各種因素,一直未公開提出“改河北流”設想。不承想,在他去世5年后,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自行決口北流,河道流路與其設想大體一致。而清朝也逐漸走入歷史的墳墓,兩千年的封建時代終于畫上了句號。
170年后的今天,積貧積弱的屈辱時代早已成為往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黃河歲歲安瀾的巨大成就已成為常態(tài)。福州,是林則徐的故鄉(xiāng),這里留存著包括林則徐故居、出生地和紀念館在內的一系列珍貴遺跡。20世紀90年代,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林則徐故鄉(xiāng)遺跡的保護、修繕工作。1995年6月3日,林則徐銅像在福州南大門——白湖亭豎立起來。在揭幕儀式上,習近平滿懷深情地說:“今天,故鄉(xiāng)的人民豎立起林則徐銅像,就是為了激勵自己,教育后人,讓在林則徐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永遠發(fā)揚光大。”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時指出,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并發(fā)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包S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林則徐的治黃事跡和為民情懷,將激勵我們集全社會之力,同心同向投入幸福河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