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欣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婦科,江蘇 鹽城 224000)
盆腔器官脫垂指的是因為諸多因素致使盆底支持組織相對薄弱,造成盆腔器官降低移位而導致的器官功能異常和位置異常的疾病,發(fā)病人群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采取盆底重建手術。據有關資料顯示,持續(xù)盆底肌功能鍛煉能夠及早恢復盆底重建術患者盆底肌功能,促進其生活和質量的提高[1]。因此,本研究針對PDCA循環(huán)管理在盆底重瞼術后患者盆底肌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本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52例進行盆底重建術患者,基于雙模擬法分為2組,各26例;對照組中,患者年齡41~68歲,平均(55.48±3.21)歲;觀察組中,年齡40~66歲,平均(55.52±3.18)歲;兩組研究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施常規(guī)盆底肌功能鍛煉法者為對照組,為患者講解關于盆底重建術有關內容,包括目的、注意事項等,同時將健康教育等工作做好,并進行出院指導和隨訪等。
實施PDCA循環(huán)管理者為觀察組,具體如下[2]:①計劃階段(P):組建盆底肌功能鍛煉指導小組,組成人員包括護士長、主管護師及責任護士,小組主要負責人是具備豐富經驗的主管護師,小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定期組織小組成員學習關于疾病和手術知識,同時學習關于PDCA循環(huán)的理論知識等。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再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制定科學、規(guī)范的盆底肌功能鍛煉方案。②實施階段(D):術前,幫助患者填寫基礎資料調查問卷,術后首日對患者病情變化密切監(jiān)測,同時進行一對一的盆底功能鍛煉方案,具體內容如下:為患者介紹關于盆底肌群生理知識,分發(fā)關于盆底肌功能鍛煉手冊,制定鍛煉日程進度表,按照表格中的內容逐一進行,準確記錄每日完成的項目、問題和時間等。每完成一項內容進行1次標注,并將鍛煉期間遇到的問題準確記錄下來。③檢查階段(C):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功能鍛煉完成狀況進行檢查,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要求負責人簽進度表,由小組負責人實施隨訪工作,并對臨床護理質量進行評價,對責任護士隨訪狀況監(jiān)督和管理,以便及早發(fā)現問題并進行相應的處理。④評價階段(A):每月開展一次探討會,加強對患者功能鍛煉狀況進行關注,歸納總結檢查期間出現的問題,對護理方案進行合理調整。
統計所有患者康復鍛煉依從狀況,并記錄盆底Ⅰ類肌纖維肌電壓和PFDI-20評分。
本研究結果的處理均采取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采用(±s)和率(%)表示,分別以t和x2檢驗;兩組比較經P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比對照組康復鍛煉依從性高,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康復鍛煉依從性[n(%)]
干預前,兩組盆底Ⅰ類肌纖維肌電壓、PFDI-20對比,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比對照組優(yōu),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盆底肌功能恢復狀況(±s)
表2 比較盆底肌功能恢復狀況(±s)
分組 例數 盆底Ⅰ類肌纖維肌電壓(UA) PFDI-20(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26 3.49±0.60 5.65±0.92 153.22±23.50 23.56±4.49觀察組 26 3.56±0.63 8.97±1.54 153.27±23.57 16.23±3.47 t 0.410 9.437 0.008 6.587 P 0.683 0.000 0.994 0.000
盆腔器官脫垂指的是因為諸多因素導致盆底支持組織薄弱,致使盆腔器官下降移位誘發(fā)器官功能和部位異常,具有會陰部腫物脫出、出血、排便異常、炎癥和排尿異常等癥狀。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傳統手術盡管可以使盆腔器官脫垂改善,但是有些患者無法有效修復,盆腔重建術利用無張力陰道吊帶修補、懸吊松弛的組織,通過對機體無傷害的合成材料將原有受損的組織取代,并對盆底組織架構重建,且彈性效果明顯,不會發(fā)生排斥反應[3],特別是對于體質較差、年齡較大者,更加適用[4]。PDCA循環(huán)管理主要包括4個階段,分別是計劃、執(zhí)行、檢查和處理,將其應用于臨床中可取得顯著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康復鍛煉依從性、盆底Ⅰ類肌纖維肌電壓、PFDI-20方面,觀察組干預后比對照組優(yōu),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盆底重建術后患者盆底肌功能鍛煉過程中,通過實施PDCA循環(huán)管理,不僅可以提高康復鍛煉依從性,同時可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