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悠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醫(yī)學心理科,江蘇 南京 210000)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導致抑郁癥的主要原因為顯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可見其心情低落與環(huán)境不相稱,輕者悶悶不樂、自卑、甚至悲觀厭世,或有自殺傾向[1]。重者則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該病每次發(fā)作時間大約為兩周以上,甚至更長,但極多數患者可以緩解[2]。對于無法自行緩解的患者,經過研究發(fā)現,通過外化、解構、改寫和治療文件等一系列敘事護理方法,能夠更有效的幫助抑郁癥患者緩解其情緒,對自我的認知發(fā)生變化,修復心理創(chuàng)傷,且敘事護理強調的不是技術,而是態(tài)度,這樣更有助于患者在創(chuàng)傷后的成長[3]。故本研究就敘事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生存質量影響進行討論與分析?,F總結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首次抑郁癥住院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24~68歲,平均(44.75±13.03)歲;病程4~10年,平均(7.23±1.26)年。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23~65歲,平均(40.55±12.56)歲;病程3~8年,平均(7.37±1.09)年。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院內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抑郁癥的相關診斷標準[2];抑郁患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且文化水平為小學以上,能準確告知護理人員在實驗過程中的相關感受;患者或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交流障礙者,腦部、精神疾病,嚴重并發(fā)癥。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常見的抗抑郁藥物有兩種,即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和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TCA),并實施生命體征監(jiān)測、用藥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敘事護理,采用口頭健康教育和常規(guī)心理護理進行心理干預,對于首次抑郁癥患者產生的悲觀情緒、焦慮、恐懼的心理,護理人員應及時及時發(fā)現并對其做出相應的舉措。①護理人員與患者要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關系,充分了解患者病情。②敘事護理的開展次數為1~2次/周,30 min/次,共計約開展4~6次。③引導患者將心理的情緒進行傾訴,并給予其尊重與支持,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④將患者所敘述出的內容進行記錄并整理,側面引導患者重整自我。⑤根據患者表述的內容來繪制相關的藍圖,建立起一定的支線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憧憬新生活。⑥導致抑郁的因素也有一部分來源于伴侶,故對其伴侶進行敘事護理。
觀察兩組干預前、干預后2周負性情緒、生存質量。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兩種量表均包括20個條目,均采用四級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②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在生存質量上利用心理、社會關系、生理及環(huán)境四方面進行評分,每方面分值均為1~5分,分值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4]。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SAS、SDS評分,觀察組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比(±s,分)
時間 組別 SAS SDS干預前對照組(n=40) 60.91±6.58 58.54±5.41觀察組(n=40) 60.35±5.93 58.61±5.71 t 0.400 0.056 P 0.690 0.955干預后對照組(n=40) 47.82±5.24 48.86±5.14觀察組(n=40) 54.38±6.14 52.54±5.72 t 5.140 3.027 P 0.000 0.003
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功能、社會關系以及心理功能等方面的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評分對比(±s,分)
組別 生理 社會關系 心理 環(huán)境 總分對照組(n=40) 45.36±12.34 13.34±14.52 24.21±6.25 9.75±3.66 92.66±25.21觀察組(n=40) 49.14±12.33 17.92±18.51 28.36±7.34 13.26±2.33 108.75±31.25 t 0.175 1.231 2.723 5.117 2.535 P 0.175 0.222 0.008 0.000 0.013
目前,抑郁癥已是世界重大疾病之一,排行第四,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但由于我國對抑郁癥的醫(yī)療防治的識別率較低,極少數的抑郁癥患者可以接受并配合相關的藥物治療。多發(fā)人群比較集中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中年男性和家庭困難患者,同時,抑郁癥的發(fā)病已開始蔓延至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人群。因多數人缺乏對抑郁癥疾病的認知,無法及時發(fā)現并治療。尤其對于首次抑郁癥患者,其治療非常重要,在治療過程中,如發(fā)現治療方式不規(guī)范、治療效果不如意,無法徹底根除,更容易讓患者出現情緒障礙,到了后期繼續(xù)治療,患者會感到厭煩,甚至無法配合治療。因此,積極探討一種合理高效的護理模式尤為重要。
敘事護理是一種規(guī)范、有效的臨床干預方法,對護理人員與患者搭建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關系有著極大的幫助。該護理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患者對新事物的認知,不僅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還能提高抑郁癥患者服藥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5-6]。據本研究顯示,敘事護理對于首發(fā)抑郁癥患者有極大的效果,可以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加信心,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原因在于患者的負面情緒對其患者的病情會有加重的可能,更不利于治療。而敘事護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可以讓患者更深入地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以及對自我的認可。此外,小組成員可以與患者進行心理疏通,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溝通技巧,讓患者釋懷心中的壓抑,引導患者向積極的方面去思考,鼓勵其去發(fā)現新生活新事物。
綜上所述,敘事護理對首次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此護理模式更具人性化及專業(y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