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冉
不止一次,在文學(xué)活動的嘉賓介紹中,人們將劉立桿視為“‘他們’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可能是一個事實,但或許更像一個誤會。即便他確曾與這個團體的成員結(jié)下過或深或淺的友誼,并編輯過《他們》雜志在1990年代的幾期、運營過“他們文學(xué)網(wǎng)”,但僅就詩歌風格來說,在一個將“口語”作為流派戳記的群體里,劉立桿的抒情聲音多少顯得有些另類。一方面,他詩中無數(shù)智識的觸角、磨煉得越發(fā)成熟的敘事特征、畫面的綿延、抒情的濃度,與口語詩對簡單、短促、瞬間驚詫效果的追求,顯然分屬兩個路向;另一方面,劉立桿對過度秩序化的知識系統(tǒng)抱有警惕,他的詩始終以生活經(jīng)驗為觸發(fā)點,并在敘事語流中融入松弛舒緩的部分,多少也留存了“他們”的胎記。如果說口語和書面語在抒情主體語調(diào)(speaking voice)中的融會,是劉立桿對氣息的潛在探索,那么,“詩(對于我來說)是什么?我們?yōu)楹味鴮懺??詩歌怎樣建立起我們對世界的態(tài)度,以及與廣闊世界的聯(lián)系?”則是貫注于他寫作始終的追問。在早年的詩集《低飛》和不多的小說練習(xí)《每個夜晚,每天早晨》里,這些思考尚呈彌散狀,而近年來,他刊發(fā)于《詩探索》、《鍾山》、《詩鏡(2017卷)》、《草堂》、《飛地》,并即將結(jié)集出版的一系列詩作中,抒情主體更深地浸入生活的洪流,并從中獲得一種垂直起飛的力量:他對于小說敘事的探索,幾乎沒有敗筆地回饋給了詩。
從主題來看,這些詩中有數(shù)十首圍繞父輩、祖輩、親戚、鄰居,或是書寫故鄉(xiāng)、童年的詩作。在其中,回憶的溫情與審視的凌厲雜糅在一起,從蘇州一地的風物人情,曼衍到廣袤的人世圖景,并最終流向人性與命運。《去老城》可以看作一個精彩的“引子”:“公共汽車在蛇蛻似的/窄街里緩行”,“我”對故鄉(xiāng)的探訪,經(jīng)由公共汽車作為視線的引領(lǐng)。如果“落灰的穿衣鏡在擦拭中不斷膨脹”構(gòu)成了虛實之間的閘門,那么公共汽車作為鏡頭的擺放位置,則起到了移步換景的作用。隨著它的行駛,不同的故鄉(xiāng)景物掠過“我”的眼前,曾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切、生活在這里的故人身影也隨之被喚起:
人群涌來,在售賣香煙
硬糖和碎花布的雜貨店排起長隊。
我們的瘋鄰居,鑲了金牙的
嘉良伯伯一路跑來
朝少女們的短裙吐唾沫。
黃天源門口,渾身淤青的外公
松開腰間捆綁的條石
打算和往常一樣叫碗頭湯面
再去澡堂泡上半天。
而姑父心不在焉地套上翻毛皮靴
叼著煙,蘸肥皂水刮胡子。
我喜歡他的所有舉止
粗獷,沉穩(wěn)又有點兒狡黠。
但烏鴉在亂飛
大運河在推土機和廢墟間
懶惰地流淌,不留下任何倒影。
沒有誰可以阻止告密者
或讓他們遠離朽爛的樓梯
這些我愛的,必死的人。
(《去老城》)①
半個世紀前自決的外公、被醫(yī)院婉拒收治的姑父、瘋了的鄰居、故去的祖父……這些“我愛的,必死的人”在詩中還魂,而他們的真身則如流淌的大運河,早已不舍晝夜地奔向死亡。比之靜態(tài)的物象,劉立桿偏愛運動的鏡頭,這使得汽車、火車、電梯等常出現(xiàn)在他的詩中,并大多扮演著“移動攝影車”的功能。這一方面適合一種全景的展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空間景象的“時間化”,疊合了生命時鐘奔流不止的必然率。然而,運動的速度并非恒定,即便終點已知,某些瞬間仍會陡然放大、靜息、又加速,恰如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太寂寞了,我想起
你的嘆息,雨中洇開的睫毛膏
你最后的遺言——“快點,快點!”
但我只是一個成天在街上
閑逛的男孩,為蛀牙
或撒謊而苦惱,不會想到
有一天時針會快過飛掠的站牌。
(《去老城》)
快——慢——快,早逝的初戀女友臨終前促迫的呼吸,終究沒有被不諳世事的男孩子趕上,而重述時,長大的男孩早已站在一個滄桑的視角——“不會想到”,既是點破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明白的“時間的無情”,也是緬懷當年那個“四處閑逛”而當真“不會想到”的天真歲月,那個少年的自我也和這些逝去的幽靈一樣,成為再也回不來的一部分。結(jié)尾,鏡頭逐漸推遠,“我看見他們拎著飯盒/站在原地,沉默地看向后方/假裝還有一趟車駛來”,而“不斷消失又延伸的瀝青路”仿佛時間的推搡,將這趟尋訪老城的旅途最終凝結(jié)為一個定格:“每個人的臉都因為死亡閃閃發(fā)亮”。正是在這個定格下,詩人設(shè)立了一個從死亡的方向往塵世回望的視點,后續(xù)的一系列群像在其他詩中一一展開。
《微笑與墮落》中新搬來的女鄰居,因為微笑、卷發(fā)、照相館櫥窗里的半身像、衣領(lǐng)上“冒犯的鉤織花邊”,引來“一條街的敵意”。那是1970年代,即便對年輕女孩們和“我”隱隱構(gòu)成了美和性的啟蒙,她仍因為被捉奸、被街坊指戳、很快地結(jié)婚又離婚,被生活磨洗得優(yōu)雅不再——她的臉上再沒出現(xiàn)微笑,只是沉默地站在窗前抽煙,“為無用的美償付了半生”。《弄堂里》那個嫁給車夫的從良妓女,“把漿洗縫補的余生當成/悲慘命運的添頭,低眉耷眼/走過愛嚼舌頭的女人們。/天地是新的,日子還是舊的。/那些在她胸脯逡巡的/瞥視還跟從前一樣,只是/更短促,像他們短促的戳刺。/唯獨世道才是最難伺候的客人/而她熬過來了/像個真正的行家?!眲⒘U所寫的不僅是兒時街坊中這兩個獨異的女性個體,同時也借她們寫出了周圍“人群”的惡意——如果說她們的悲劇是時代給的,那么這個“時代之惡”,實則是由“圍觀”她們的每一個個人去完成的。但劉立桿并未將矛頭簡單指向某種“國民性批判”,而是將這些“圍觀的暴戾”化為命運背景中“惘惘的威脅”,正是因為他深知善惡并非從來就涇渭分明,而是從人性中的怯懦、嫉妒、從眾、欲望等幾乎未曾變更過的特質(zhì)里孵化出來的,包括“我”在內(nèi)的每一個人都多少攜帶著惡的本能。而生活,則意味著與無數(shù)善惡、巧合、偶然所導(dǎo)致的命運進行永恒纏斗。
對家族里同樣作為“命運棄兒”的兩位男性長輩,詩人更多地走進了他們沉默而莊嚴的內(nèi)心?!对卩l(xiāng)村采石場——紀念舅舅王益榮》中那位叫王益榮的舅舅,四十多年前作為知青下放鄉(xiāng)間,在采石場沉陷一生,而今,他與村口的硅肺病人一樣咳嗽成疾,偶然回憶起的“那時”,也抵不過如今“已經(jīng)被砸碎”的晚年。在送前來探視的“我”去車站的途中,“……突然/他收住腳,看著遠處廢棄的采石場/一輛卸掉了拖斗的手扶拖拉機/停在山腹里”,而當“我”不經(jīng)意間碰到他的手:“粗糙而硬,異樣地新奇”,“我”突然想起兒時圍觀母牛分娩而被拉走時舅舅的一句話:“別回頭!/否則,你的心會變得跟娘們一樣軟?!雹谠姼钄⑹屡c小說敘事的不同,在于沒有大量說明性的情節(jié)為鋪墊,因此瞬間的意象或畫面就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詩歌的敘事更像電影鏡頭,通過畫面自身的表達力、一個意象的比喻性連綴,以及畫面背后的情緒流推動情節(jié)走向。在這首詩中,河堤、采石場、患硅肺病的同鄉(xiāng),串連起舅舅下放鄉(xiāng)村的一生。如果“卸掉了拖斗的手扶拖拉機”代表他們早已被棄置的命運,那么那雙“粗糙而硬”的手,則是舅舅內(nèi)心堅硬的核——他對外甥的叮囑“別回頭”,不如說是他對自己的勸慰,即便停下的腳步透露出他已被歲月的遺骸擊中并俘獲,他仍然堅決地抵抗著在歲月中回頭,用酒精麻痹著不堪回首的過往,撐完余生。那避免了“像娘們一樣軟”的堅硬,其實內(nèi)里已空、太過脆弱,但在人生沒有選擇的死胡同里,仍勉力維持著必要的尊嚴。
相似的還有在耐酸搪瓷廠做翻砂工的姑父。他讀醫(yī)專,卻不知為何當了工人,工廠改制后,只能在股市中碰運氣。這一平凡的履歷作為國營老廠改革的縮影,在《棉紗手套》中只是被一帶而過,詩中傾注更多筆墨的是姑父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那被勞動改造的,皸裂的手/擺弄理發(fā)推子的手/緩慢又耐心,用儀式的莊重// 接上了生活的一個個/斷頭?!雹垡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平民,在生活的洪流里做著一個好丈夫:沉穩(wěn)、寡言、羞于情感表達,日常會幫妻子繞線團、為布鞋釘掌、去屋頂筑漏……即便因為生養(yǎng)了三個孩子而忘卻了年輕時“桀驁的平民的血”,他仍會為侄子帶來外國小說,“讓我相信,生命值得耗費/在虛無、矛盾,毫不實用的事務(wù)上”,且從不為“我的忤逆,離婚,拒絕生育”加入親戚們的圍攻。因此,“對于我,他不是怯懦、精明的父輩/只是一個男人,一個沉默/又純粹的典范”。這種屬于兩個男人之間的理解,帶著追憶的溫情,留存在點煙時攏住的雙手、臨終前試探性的一觸、童年的永久牌自行車鈴上。劉立桿善于捕捉各種致密的細節(jié),并將這些細微的瞬間做成特寫,鏡頭的運動和切換便是一系列特寫的連綴。特寫瞬間的陡然放大,成為詩歌以敘事性來表達抒情性的一個關(guān)鍵。
在家族史的書寫中,此類鏡頭的定格幾乎成了每個人的遺照。在顛沛流離的20世紀,祖父母的命運“不過是沸騰的湯鍋里/被撇掉的浮沫,既沒有榮耀,/也沒有傳奇和后代講述”,但當他們回想起一生中的“某個鎂光燈”,卻是“一個春天的傍晚,/黃包車跑過靜安寺的溶溶月色,/四人兩兩偎依,一路輕笑,/去聽梅老板唱戲。”(《幽靈照相簿》);外祖母家“麻醉似的安寧”、破敗、瑣屑中,外祖父的遺像讓我猛地駭然于外祖母寡居的大半生:“兩個像框突兀地靠在一起:彩色的/是她,黑白的是外公。/從我出生那年起……一個寡婦!/這個詞像把刀子,透過床板扎了過來”(《外祖母的房子》);父母在與時代和家庭悲劇的斡旋中聚少離多的愛情、被耽擱的青春,在老年將臨時成為“一種只有在移動中/才會顯影的愛”,“離家越遠/他們老邁的肩膀就挨得越近”,但“連綿的群山隨車廂的震顫猛地一沉,又繼續(xù)聳立”(《南行記》),仿佛生活本身,連帶著它的困難,永遠橫亙在每個人的一生中;而1980年代初戀的少年少女,面對無法把捉的愛情與生活,卻偏要用性的儀式去嘗試確認:“她知道自己要不好了。/因為她總在猶豫,想要不乏味/又明知生活終究是苦的”(《夢的解析》),初夜后獨屬于少年人的惶惑,“在活著就是忍受之前/在性交變得像白開水一樣/平常之前,在變老之前”,這個“瞬間的靜止”,這個短暫的間隙,幾乎有著祭奠的意味。
這些群像幾乎是《走馬燈上的新年》里,“走馬燈”旋轉(zhuǎn)的剪影。在這個因為下放、外調(diào)工作而四分五裂的家庭為數(shù)不多的團圓時刻,命運本然的陰影并未停止籠罩:
走馬燈的光暈里,模糊的剪影
旋轉(zhuǎn)著,仿佛亮燈的車窗
在黑暗中飄遠。有人
不停舔著青苔,有人喝著湯
忽然痛哭,有人忙著拿羚羊角
磨粉治頭疼,那些溫馴
沉默的人,對自己的悲劇
毫不知情,每個人都在隔絕中
每個人都踉蹌地追著
一個不可能,在嗆鼻的煤煙
在喂不飽的郵筒
和寒噤里。而燈泡已經(jīng)擦亮
新衣已經(jīng)縫好,全家人
笑著圍坐在圓桌前
局促不安,又鄭重其事。
走馬燈懸停在燃盡的燭焰里
等著下一次,再一次
最后一次。
(《走馬燈上的新年》)
《走馬燈上的新年》屬于組詩《卵石路》的一首,這組詩還包含了《噴氣機夏天》、《革命練習(xí)曲》、《普通郵包》等,詩人憶及童年時代由于父母異地工作而輾轉(zhuǎn)寄養(yǎng)于平原上數(shù)個陌生的“家”的經(jīng)歷。詩中,抒情主體大多摹擬兒童的有限視角,來展現(xiàn)一種局促、恐慌、孤獨、抗拒、還有安定感和歸屬感的匱乏,但在上文引述的《走馬燈上的新年》結(jié)尾,詩人陡然將敘述拉伸為全知視角,與童稚視角下難得的欣快團聚相對撞,似乎為了宣告短暫的幸福背后,更長久的是獨自面對無望而顛蕩的一生,以及終極意義上的分離。
在家族以外,《白色燈塔》、《塵埃博物館》、《觀看一部紀錄片》等詩中,劉立桿將觀察視域擴展到更多的人,乃至這個城市身上?!栋咨珶羲穼懪阕o母親住院的某個夜晚,“我”看到醫(yī)院對面通宵營業(yè)的面包房,燈光仿若霍珀畫作《夜游人》里街角的酒館,貯藏了“我”渴望而又無法接觸的“無憂的輕笑”、“平??鞓返纳顪Y”;而在馬路的這一側(cè),只有“醫(yī)院生銹的柵欄,/半窒息的夾竹桃”,無盡的衰朽和殘酷生命的真相:“那兩部舊電梯似乎匯集了/全城的悲傷,你能看見女人們/如何不出聲地流淚,如何飛快地補妝。/生命短促,并無太多哭泣的余暇。/但沒有一種笑容能驅(qū)散水磨石走廊盡頭/彌漫的來蘇水氣味?!贬t(yī)院里,生命的脆弱、滯重與殘酷,成為“眾生相”的舞臺:
我只能離開一會兒,在街上
稍稍透口氣。很快母親就會醒來,
感到疼。她要喝水,上廁所,要做點什么
去抵消羸弱老年的驚惶。
在她右床,那個鄉(xiāng)下老婦解開包頭巾,
像只拔了毛的鵝,無聲無息躺著。
她的頭發(fā)早就在化療后掉光。
偶爾,當保安的兒子會來床邊搭鋪,
佝著背,少言寡語。除了皺紋和早衰的白發(fā),
他沒有什么可以勸慰。門邊,患子宮癌的
女工正在夢里逗弄不可能的孩子,
以一種異樣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溫柔。
我已經(jīng)習(xí)慣她的粗話,
形同變聲期男孩的吃力的嘶吼,
當半夜,她丈夫滿身酒氣闖進來,
扔過從排檔打包的半只燒雞。
我常常驚訝于他們處理命運的方式,
談?wù)撋嬀拖癯臣埽臣芟窀ち业膼蹜佟?/p>
還有天亮前最難耐的孤寂,
她們呻吟著醒來,帶著吊瓶和導(dǎo)尿管
仿佛宇航員漂浮在無邊黑暗中。
她們囚服似的條紋睡衣,
渺茫的心事,屬于同一出肥皂劇。
而我不得不呆在租來的躺椅上,
像被綁架的觀眾,像她們一樣無處可逃。
(《白色燈塔》)④
在這一節(jié)“病房觀察”中,每個人都在獨自而苦苦地承受乃至忍受著自己的命運。而“我”作為一個暫時的旁觀者,“像她們一樣無處可逃”,被迫地觀看著她們的,也是每個人的痛苦:“空寂的走廊就像過境安檢的黑箱/來回掃描沒有出口的死亡。/沒有安慰,解脫的安寧,什么都沒有。/無論燈光,還是年輕人/熱切的眼睛都不能讓她們松開/雙拳緊攥的痛苦”。無論是家族里的親戚,還是病房里的陌生人,劉立桿總是快速地戳穿了命運的幻景,抖落悲劇的本質(zhì)和必然。但這份悲劇的揭示,是以愛為底色的,而這份愛又得自深知自我的命運并不例外于他們,因而并不冷峻可怖,而是給人一種溫柔的痙攣感。同樣,在《塵埃博物館》和《觀看一部紀錄片》這兩首關(guān)乎蘇州城市歷史、風物、精神圖景的詩中,盡管比之具體的家族敘事,寫得更為抽象和跳脫,但“反鄉(xiāng)愁”的克制、輕微的反諷,也是與“鄉(xiāng)愁”的溫熱同時并存的。
總體來看,在對故鄉(xiāng)的回望中,劉立桿詩中的抒情主體選擇了一個非常微妙的視角,既有疏離的旁觀,又有共情的哀憫,正是這一雙重視角決定了抒情語調(diào)。他對祖輩父輩命運故事的敘寫,因為注入了對時運裹挾下幾代人命運跌宕、人性善惡的審視,從而具備了智性的通透和反思的硬度。但這種審視因為加入了回憶,又不乏溫情。尤其是,在回憶中,無論是童年的“我”還是成年后的“我”,也作為與那些親友同等的角色,受到主體的凝視。這一雙重的鏡像,不僅是詩歌敘事技巧中抒情主體之“我”與角色之“我”的分裂,更意味著抒情主體明白自我與他人的同構(gòu)性——“他們”的命運,也將重復(fù)地蹈襲在“我們”身上。這種將“我”放入“他人”之中的視角,比單向度的審視增添了更豐富的層次。
除了故鄉(xiāng)一兩代人的生存圖景,劉立桿的詩歌還有另一個顯赫的主題:與文學(xué)、藝術(shù)的關(guān)系。無論是現(xiàn)實生活里的作家、藝術(shù)家,還是作品中的情節(jié)、人物,劉立桿在詩中展開與他們的對話。文學(xué)、藝術(shù),作為“最高虛構(gòu)”乃至“最高虛無”,既給予生活以無形的饋贈,也向生活索求了許多。這個虛構(gòu)的、燦爛的、由我們的想象和投射所構(gòu)成的世界,對肉身所處的凌厲現(xiàn)實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是幾乎每一個文學(xué)藝術(shù)的從業(yè)者無法回避的終極掙扎,也是劉立桿從事寫作二十余年中,始終面對的自我詰問。
在《coffee break》中,他寫到了一位外號“老漢斯”的荷蘭籍藝術(shù)學(xué)者、策展人、藝術(shù)經(jīng)紀人。“老漢斯”原名Hans van Dijk,中文名為戴漢志,曾于1986年來南京學(xué)習(xí)漢語,不久轉(zhuǎn)向中國當代藝術(shù)的研究,2002年病逝于北京。在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2014年舉辦的紀念戴漢志的展覽中,他被追認為中國當代藝術(shù)早期的“導(dǎo)師”:在中國的藝術(shù)家們對世界藝術(shù)市場所知甚少的1990年代,戴漢志不僅策劃了1993年柏林的“中國前衛(wèi)藝術(shù)展”,將中國最早的當代藝術(shù)介紹到世界,還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新阿姆斯特丹咨詢公司,教會中國藝術(shù)家們?nèi)绾螀⒄?、包裝作品、填寫合同、向藏家展示等等。而他自己在這一過程中進項甚少,因為貧窮、勞累引發(fā)胃病而早逝,留下一部尚未完成的收錄逾五千條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shù)資料的詞典。然而,不同于當代藝術(shù)界對戴漢志的致敬,劉立桿站在藝術(shù)圈的場外視角,更深地思索這一個體與當代藝術(shù)場域“不合時宜”的遇合:1980年代后期,當人們“淌著熱汗/涌向沸騰的廣場”,汲汲于各種觀念的激蕩、青春的狂歡時,老漢斯則以學(xué)究式的認真,貓在書房里“笨拙地謄寫”,制作他的“中國藝術(shù)詞典”;而在他去世之后的新世紀,十幾年前還處于雛形階段的中國當代藝術(shù),在資本的迅速進入和“地下”身份的合法化之后,演變成一場“灰色的狂歡節(jié)”⑤,既不乏生機,也泡沫浮泛。因此,當“我”在二十年后重新讀到老漢斯的生平,“仿佛再次看見他渾身濕透/站在街邊,錯過了狂歡的晚宴”。而這種“錯失”并非僅僅是時間上的——自始至終,西方藝術(shù)市場表現(xiàn)出對中國古典藝術(shù)和政治反抗藝術(shù)更多的青睞,為數(shù)不少的中國藝術(shù)家也在迎合著這一市場動向。但戴漢志卻對中國當代藝術(shù)的多元性始終抱持著一種發(fā)現(xiàn)和鼓勵的態(tài)度,“他一直對主流的后殖民主義態(tài)度持有異見,鼓勵中國藝術(shù)家將自己視為全球文化聲場中的平等角色和參與者”⑥,鼓勵藝術(shù)家的個性發(fā)展。但劉立桿更想追問的是,個性化的藝術(shù)之于這三四十年來的中國社會,之于劇變的歷史抑或生活本身,究竟價值何在?反過來,作為一個當代中國的藝術(shù)家,攜帶著自身的文化和歷史記憶,面對全球化藝術(shù)語境之下期待視野的差異,又究竟該如何發(fā)聲?
假如逝去的美不能慰藉
我們的苦難,何妨
追尋一次毀滅?
——“Coffee break”
請告訴我,作為一個荷蘭人
一個中國人,或僅僅作為一個人
意味著什么?也許
你比我更清楚這個國家
正在發(fā)生什么:野蠻和勇氣
悲傷,但首先是藝術(shù)
狂喜的痙攣——不在別處
正是初冬,一間清苦的宿舍。
而你期待的個性解放
并沒有帶來真正的解放。
這不是藝術(shù)的勝利,從來如此。
生活把一面舊旗幟
插上屋頂,像一件付不起
洗衣費而散發(fā)怪味的黑大衣。
(《coffee break——紀念老漢斯》)⑦
“這不是藝術(shù)的勝利,從來如此”,藝術(shù)被動地蟄伏于歷史的齒輪,甚或無法改善這位改變了中國藝術(shù)走向的老學(xué)究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但是,詩人對老漢斯的無奈與惋惜,并非對藝術(shù)功能的否定,而是如宇文所安讀到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勸誡人們遠離所熱愛的東西一樣,“這篇文字中的告誡力量來自一種認識,認識到她自己的愛而不舍為她留下的傷疤,認識到推動那些狂熱的愛而不舍的人們?nèi)プ鏊齻兎亲霾豢傻氖碌哪欠N共有的沖動,在她身上也發(fā)揮過作用”⑧。
正是這種對文學(xué)藝術(shù)的“愛而不舍”,帶給劉立桿,也帶給很多作家以互相撕扯的兩極,一個在文學(xué)中見過了純凈、至高、絕對、理想主義的人,如何面對生活本質(zhì)上的乏味、瑣屑、磨損、敗落?如何在這種注定的不完美中忍受下去?這種掙扎,構(gòu)成了這一系列詩作中反復(fù)喟嘆的結(jié)構(gòu)。他在夜車上讀策蘭,感到“他的痛苦拒絕我的”,這個熬過納粹鐵蹄的詩人的絕望,無法代換為一個人被歲月磨損的嘆息:“我像個瘋子在城中尋覓/友誼和愛的那些日子/以及從皺紋、詩和心的抽搐中/學(xué)到的一切/都不足以揭開命運的玄奧”(《夜車》),人生不斷顛簸在希望與失望中,在盲信和幻滅的間隙里,只有絕望和寂滅是可以把捉的;他厭倦了人群的庸碌、嘈雜,想逃離,但知道自己最終“必然屬于他們”,因為沒有例外,“沒有別的,別人,別的世界”,那么,“詩有何用,如果/終將淹沒于一個飽嗝/一排重復(fù)、沒有饜足的巨浪?”(《幕間劇》);大學(xué)里讀拉美文學(xué)的夏天,攜帶著青春的狂熱、蓬亂的欲望:“文學(xué),要么是一座暴動的監(jiān)獄/要么什么都不是——我們興奮地聊著/并排走過闃無人跡的大街。/……/我還記得,愛的熾烈火焰/如何點燃燈柱,使夏天的廣場沸騰。/但此刻,只有稀疏的/雨,在革命和死藤水之間/穿過病懨懨的日常?!保ā稇n郁的熱帶》);翻看一沓學(xué)生時代班級里的“一寸免冠照”,“現(xiàn)在每張未知的臉/都有了一個俗套的故事:/傻乎乎的悲喜,古老的掙扎”,“帶著被命運裁剪過的,破損的毛邊”,而他們“是否會想起排著隊,走進照相館的/那個夏天?”(《一寸免冠照》)……劉立桿的青春回憶,并非軟綿綿的懷舊,而是將青春視為理想主義的頂點,以之抵抗生活的落敗。而作為1980年代的大學(xué)生,他們一代人青春的落幕,也與整個社會的步履同構(gòu)。對此,劉立桿在《親愛的桑丘》中認領(lǐng)了堂·吉訶德的角色:
我不是那個手執(zhí)破矛的
瘋老頭,我的朋友。但我同樣癡迷
漫無邊際的奇遇;我和空中隱形的巨人
作戰(zhàn),有時頹喪,更多的是狂熱。
(《親愛的桑丘》)
這個當代中國的堂·吉訶德,看到“我的杜爾西內(nèi)婭”,一個原本熱衷社會改革的美人,如今成了“整天圍著燉鍋和化妝盒打轉(zhuǎn)的俗婦”,而鄉(xiāng)村理發(fā)師的兒子,靠著阿諛,在賺錢上擊敗了父親作為手藝人本分的一生……這些凡俗而油膩的中年,成為理想敗落的倒影:“哦,再回想他們毛茸茸的臉/難免可笑,他們沸騰的熱血既幼稚又盲目,/像是鐵了心,要跟三十年后的自己開戰(zhàn)/——但那時他們多么美,那么美!”然而,面對身邊的人們紛紛“卷起白旗”,把臉“藏進布道的白霧,把可憐的虛名變現(xiàn)”時,這位堂·吉訶德也像是“鐵了心”,要把風車大戰(zhàn)繼續(xù)下去:
當冒牌貨的雕像充斥廣場,
我更愛游蕩的生活而非騎士的名號。
無論多么背運,我仍然相信
還有一次沖鋒,一場畢生等待的決斗。
我,堂·吉訶德,
以這面破爛的旗幟為誓,
絕不會聽任崇高成為一出鬧劇,
聽任純凈的血沾染屠夫肉案的油膩。
拋下褡褳里無用的破爛吧,
親愛的桑丘。讓我們喝光頭盔里的
淡酒,擦亮生銹的矛尖。讓我們
這就動身上路,像兩粒滿不在乎的骰子,
驕傲,有棱角,滾過
所有驚呼和狂喜——至少,
你要遠遠看著我如何一頭栽下
駑馬辛難得,成為一個尋常的失敗者。
(《親愛的桑丘》)
在這個視油滑、鄉(xiāng)愿、一團和氣為“成熟”的世界里,詩人套上堂·吉訶德的面具,宣誓了一種和生活死磕到底的決心:對崇高、驕傲、棱角的維護,對理想不計代價的堅持,對失敗無所畏懼的勇氣,這很容易聯(lián)想到多多的《里程》:“頭也不回的旅行者啊/你所蔑視的一切,都是不會消逝的”。即便終究會落于無可逃遁的庸常,僅憑這份英雄式的灑脫和氣魄,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贏家。這份高貴的英氣,是文學(xué)給予的。
然而,如果說在與朽敗生活的搏斗中,文學(xué)閱讀可以支撐起一個人精神的穹頂,那么投身于文學(xué)寫作并以之為一生的志業(yè),顯然意味著更多。從寫作行為本身來說,文學(xué)藝術(shù)的至高,永遠是一個可以無限趨近卻永遠無法抵達的空無,創(chuàng)作不過是一次次向堡壘發(fā)起沖擊,卻絕無占領(lǐng)的可能。在畫家毛焰的工作室里,劉立桿闖入了一件半成品,畫中“半完成的裸女”,似乎隨時準備逃脫畫家的手,退入霧化的布景中去:“在凝視中,她是不動的飛矢,/視網(wǎng)膜上暫留的幻影,/在流光里,微妙,難以捕捉,/習(xí)慣跟緩慢的筆觸作對?!痹谠姷慕Y(jié)尾,劉立桿給了這幅畫一個令人訝異的結(jié)局:“現(xiàn)在,他需要調(diào)制更多的陰影,/需要更持續(xù)的工作,直到/畫布還原最初的空無,/像波浪緩慢地疊合,歸還/一面鏡子。而變化了的光線/依然純凈,充沛,像靈魂”(《半完成的裸女——給毛焰》)。⑨盡管毛焰這幅畫并未如詩中所述那般走向空無,但創(chuàng)作作為一種有限朝向無限的行動,必然永恒地伴隨著形象呈現(xiàn)的短暫、權(quán)且,以及“完滿”的不可能。詩歌在結(jié)尾讓這幅畫回歸到“最初的空無”,很像兼具詩人畫家雙重身份的嚴力曾在詩中寫到過的:“空白畫布的狀態(tài)/比我更好”(《更好》),也類似于多多試圖在維米爾的作品中提煉的:“從未言說,因此是至美”(《維米爾的光》)。而訴諸語詞的文學(xué)寫作,更是如馬拉美、瓦萊里們早在探討“純詩”的不可能時所判定的:“語言的實際或?qū)嵱弥髁x的部分,習(xí)慣和邏輯形式,以及我早已講過的在詞匯中發(fā)現(xiàn)的雜亂與不合理,使得這些‘絕對的詩’的作品不可能存在”⑩,因此,在流變的光影中奮力捕捉這個“不可能”,包括對前輩的超越、對自我的超越,讓寫作成為一個漫長的苦役:“他笨拙的寫作/如何惟妙惟肖地模仿那顫音/那日常煙火的熏烤/那稀薄的,若有若無的愛?”,“當抱負變成墻角/漏雨的霉斑,他知道/寫作無非是重復(fù)前輩們/洞若觀火的灼見/無非是在茫茫大海上追隨/遠處桅尖上微弱的光亮。/但總要有人接過那遠逝的光榮/像舉著火把的圣火傳遞者/或者,像再貧瘠的地/總有人要去種”(《漫長的寫作》)。
但是,寫作與生活的關(guān)系遠不僅僅是前者無法完美地捕捉后者變化萬千的奇情,生活連接著作家脆弱肉身的在世之在,還會亮出其暴虐無常的獠牙:“老舍跳湖。傅雷上吊。/熊十力絕食而亡。而沈從文/轉(zhuǎn)向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是一份長長的,窒息的名單/……”作為中文系出身的詩人,劉立桿在學(xué)生時代的文學(xué)課堂上遭遇的困惑,也是幾代知識分子共同面對的困境:“在勞改營和稻種,/藍黑墨水和磨快的齒輪之間,/一個作家應(yīng)當為他/準備寫下的一切卑微地活著,/還是該放棄天賦和使命,/因拒絕領(lǐng)受臟盤子而死去?”(《文學(xué)課》)。?而當他開始思考文學(xué)責任與行動的問題,卻極其偶然地從“因毀掉的花草憤然投井”的周瘦鵑那里明白,“美的幻滅”、自由空間的失落才是這個世紀最大的文學(xué)悲?。骸爱斦淮骷?成為鬼魂,無法再溺死或餓斃,/無論我作為反抗者矢志寫作,/還是因?qū)懽鞫鼜纳睿?都注定要掉進一個早已預(yù)設(shè)好的/悖論的漩渦”(《文學(xué)課》)。這一悲劇遠非文學(xué)、歷史課本里令人扼腕或供人憑吊的遺址,而是細密地滲透在我們寫作與生活的日常,如未燃盡的火堆,隨時準備復(fù)燃。不過,對于叛逆、不甘妥協(xié)的靈魂來說,或許無需歷史的利刃,平凡年月那些瑣屑的磨損、乏味的圈子游戲,已然是鈍刀對生命的切割。好友吳宇清的自裁,讓劉立桿再一次重新思考寫作的意義:“在恐懼中,我們/悲哀地活著,更好地活著。/在斷續(xù)的,比將臨的/老年更加乏味的小雨里。/唯有死者可以安慰/在空曠的劇場出演主角/使生命溫暖。火車重新啟動/帶著鏗鏗的鼓點/和記憶燃燒的硫磺味/跟電吉他競速。/我在死亡的一側(cè)寫作/咽下涌到喉頭的/淡酒和平常悲劇的苦澀/不期待回聲”(《嘔吐袋之歌》)。不同于前文述及的充當“移動攝影車”的交通工具,這里的“火車”純粹成為一個“意念意象”,成為時間和死神的絕對表征?!拔以谒劳龅囊粋?cè)寫作”、“不期待回聲”,與其說是和死神的角力,不如說是在看到生命的本相,并接納了所謂“邊緣”位置之后,抖落浮名,將寫作視為對生命本質(zhì)的確證。
相比于故鄉(xiāng)生活素描中的旁觀,在處理人生與文學(xué)的關(guān)系時,劉立桿詩中的抒情主體更深地浸入情境,有著更內(nèi)在的視角和更豐富的心理活動。不過,在一連串的疑問句和反復(fù)的自我駁詰之后,詩歌結(jié)尾往往會落在一個確定的點,一個澄明的信念,不再充滿猶疑,即便是表達悖謬的處境,也是明晰地呈現(xiàn)出一個悖反結(jié)構(gòu)本身。在文學(xué)與生活的角力之中,盡管充滿了掙扎和矛盾,抒情主體已然能夠在漩渦中穩(wěn)穩(wěn)插下船錨,或者說,這兩者對一個已然將生命交付于文學(xué)的詩人來說,從來都沒有構(gòu)成一道選擇題。但同時引人期待的是,詩歌,尤其是敘事詩,在自我信念的表露之外,是否還可以有更多的結(jié)局?
劉立桿的近作中,并不只局限在故鄉(xiāng)回望和文學(xué)對弈這兩大主題,尚有一些長短不一的詩,乍看采擷自日常生活瑣碎的靈感、片段,但在落成詩行的過程中,還囊括了實驗性的技藝探索。前文對“更多的虛構(gòu)”的呼喚,首先在劉立桿的短詩中初露端倪。比如《郊外》:
清晨,他們
去那座綠樹掩映的旅館。
她乘火車;
他步行。
在兩扇敞開的窗頁間,
他們舞蹈著擁抱。
他們做愛。
整夜,布谷鳥在遠處的灌木叢里伴奏。
第二天,
山丘變得更加柔和。
蠓蟲成群結(jié)隊,
繞著小路盡頭的山核桃樹飛旋。
蓬勃的艾草和她雪白的足踝
在暮色中閃耀。
空氣薄荷似的清涼。他們拉著手,輕笑著,偶爾說點什么。
現(xiàn)在,他們疲憊地離開,
一聲不吭的,帶著交換過的身體。
他乘火車;
她步行。
凌亂不堪的房間里,
一個洗衣工
來收他們睡過的床單——
記憶的獵犬將藉此嗅出他們的體味,
開始漫長的追捕。
(《郊外》)?
這首詩在敘事的內(nèi)容情節(jié)層面完全平常無奇,不過是一對情侶的外出歡愛,但詩歌的重心在于用語言去表現(xiàn)畫面的質(zhì)感。三段三個場景的銜接,很像超現(xiàn)實電影的片段,語句干凈、簡潔、確鑿,但內(nèi)容迷離,富有夢境的特征。正如在《被遺棄的大廳》這首幾乎是由無數(shù)“但”的音律和轉(zhuǎn)折的心理駁詰所推進的詩中,一句“穿輪滑鞋的少女輕盈地滑過”宛如思緒表面不留痕跡的夢境。而《雪的敘事曲》中,“一對男女/爭吵之后睡去,絮狀的雪在他們/背對背的縫隙里飄落/像許愿用的圣誕玻璃球”,是整首詩貌似實景的展開中,倏忽飄來的輕柔異境。
值得一提的還有《太平山頂》,在這首詩中,香港這座城市復(fù)雜的歷史與現(xiàn)實,被以《盜夢空間》式無限分層的視角切入,各種玄妙的蒙太奇轉(zhuǎn)接,宛若華彩。全詩以一列駛向山頂?shù)挠^光纜車開始,從那里,以陀螺飛旋的視域,展開這個城市密集的“混凝土蜂巢”、作為金融中心的寫字間、浪蕩的游客、駁雜的語言、回歸的歷史,但這些都僅僅是“夢境的第一層”:
是的,我們現(xiàn)在看見的
還不是香港。我們還需要足夠的耐心,
比一根嚓嚓的秒針更多的耐心,
直到黑暗籠罩群山,
滿城燈火從每個遠眺的窗口亮起來——
就像有一根神奇的指揮棒猛然向上揮,
沿著那完美的仰角,周而復(fù)始的
海浪如同龐大的交響樂團
使每條大街的踏板和琴弓發(fā)出轟響,
喧騰如星期六下午的跑馬場。
我們目不轉(zhuǎn)睛,看著這座光彩熠熠的城市,
像端詳有關(guān)命運的包羅萬象的星盤。
(《太平山頂》)
這組華彩所揮就的變形記,幾乎是童話里魔法生效時最激動人心的片刻。詩人為這座城市布設(shè)下幻景:云朵可以是郵輪,街道可以是琴鍵,在暮色降臨時,海浪的交響樂和滿城的燈光同時亮起,格子間里尚有無數(shù)魔方般等待被放大的空間……當然,這一切并非童話,所有變幻莫測的背后,蘊藏了無數(shù)個體生存的悲喜、青春的烈焰、現(xiàn)代傳媒的疊加、政治訴求的差異、國際力量的斡旋,它實際上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jié)。但在理性分析的層面,人們已經(jīng)很難再抵達什么。當“意見”在一個后現(xiàn)代與前現(xiàn)代相交織的世紀里逐漸變得單薄、撕裂、甚少共識,“審美”確乎成為儲存我們豐富、多元感受的最后堡壘,它訴諸想象、虛構(gòu)的力量,試圖夠觸貧瘠的現(xiàn)實所不能抵達的部分。
這種虛構(gòu)的力量,并不僅僅是技法,也是對生活更多可能性的瞻望。盡管更擅長在篇幅較長的詩中展開敘事,劉立桿也有一些較短小的作品。相比于故鄉(xiāng)和文學(xué)主題里,如中篇小說般厚重的長詩對生命中不可繞過的事件進行端莊的澆鑄,這些短詩更多發(fā)揮了短篇小說式的輕逸。冬日里一個毫無來由的電話和笑聲(《街心公園》),對一個胖子靈魂的戲謔(《胖靈魂》),受到背叛的男人報復(fù)式招妓的夜晚(《黑水河》),少年在失火的夏天無端的性沖動(《煙雜店的成人禮》),旅行中對愛情的片刻倦?。ā兑慌爬恕罚粋€怕貓的單身漢與一只孤單野貓之間若即若離的試觸(《野貓》),霍珀名畫《自助餐廳》(Automat,1927)與一個陌生本地女孩的重影(《快餐店的靜物畫》)……它們往往鋒利地劈開一個截面,并僅僅展示這個截面本身。所有這些奇異的生活片段,都像是《啟示》中美國紀實攝影家戴安·阿勃斯照片里的邊緣人和畸形人。劉立桿以一種仿阿勃斯式的視角,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在阿勃斯重新劃定“正常與不正?!钡慕缦拗猓路疬€包含了一重在窒悶的、常規(guī)的生活里尋找“異類”的渴望。同時,《傷心曲》、《一分鐘沉思》嘗試將詩歌搭建在一個抽象的轉(zhuǎn)軸上;《永恒的街角》、《冷淡》則是最簡省的雙重空間小品;而在僅有三行的《我們的故事》,以及《便箋》結(jié)尾“是一截短得握不住的鉛筆/在損耗中,堅持戳傷眼球的尖銳”等句子中,劉立桿似乎進一步實驗了巴別爾式的爆發(fā)力和加速度……這些嘗試,或許不像前兩輯的詩歌那么整齊,但無疑更具有活力,也預(yù)示了新的可能。
而無論是長詩短詩,無論是抽象的二手經(jīng)驗還是具體的生命細節(jié),劉立桿詩歌的意象還有一個大多數(shù)抒情詩人所不具備的特征,即一種“小說特性”。當代漢語詩中的大多數(shù)意象,僅僅具有指示感情色彩、營造氛圍等功效,且大多很常見。詩人們所擁有的知識,頂多能夠把“樹”細化為接骨木、香樟、紫檀之類。但劉立桿詩中的意象,而且尤其是用作喻體的一些,往往具有一種專業(yè)性的冷門感,需要檢索、考證,但又并非一味生僻,而是與人物的身份、詩中具體的情境相吻合。比如,他將《弄堂里》舊時代的妓女比作“天井里的舊柱礎(chǔ)”,很貼合蘇州老宅子的特點;《塵埃博物館》里“地宮里的七層珍珠寶幢”的比喻,則無意中點出了藏于蘇州博物館的宋代文物“珍珠舍利寶幢”;而寫到身為火箭工程師的父親時,詩人將母親彎下的脖頸比作“硫酸紙上/探空火箭美妙的弧線”,又在父親遭遇命運挫折后,以“肩扛式火箭筒”與前述的“探空火箭”形成對比——前者只是便攜式反坦克武器,后者則是可以飛升到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xué)實驗的火箭,在涉及父親在上海工作的段落里,劉立桿甚至在詩中用了“落帽風”的方言雙關(guān):“故事書里總有一陣落帽風/把人和事像鋸末忽然吹散”——乍看是一種風,實則為上海方言“找不到人影”的意思。寫到城市與人群,劉立桿不用模糊的“墻”或“施工機械”,而是具體到“擋土墻”和“盾構(gòu)機”——一種新型的隧道掘進機(《幕間劇》);寫到拉美文學(xué),出現(xiàn)了秘魯部落的“死藤水”(《憂郁的熱帶》);海鷗朝向摩天樓玻璃幕墻的俯沖的弧線,是一個“對數(shù)”的函數(shù)圖形(《太平山頂》);乃至刺猬吃鹽會咳嗽的冷門知識(《刺猬》)。如果不知道這些背景,也并不影響詩歌的理解,但倘若稍加查證,便可看出詩人的用心,它們不僅豐富了詩歌的細節(jié),使得其中的敘事更具體可感,而且拓展了詩歌意象世界的廣度。如果說1980年代詩歌中的意象,大多只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外化,它們作為一些心靈圖景的喻體,并不太具備現(xiàn)實感,那么在這些經(jīng)得住考證的詩歌意象中,抒情主體的確打開了感官,切實地與外部世界產(chǎn)生了對話和聯(lián)結(jié)。
縱觀劉立桿新世紀以來的詩作,其中的空間跳轉(zhuǎn)、速度調(diào)控、敘事與抒情的兌換,已將當代漢語詩歌的敘事特征發(fā)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而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時下太多寫作者執(zhí)迷于修辭的輕逸,劉立桿以自然的語流寫下的敘事詩,呈現(xiàn)的是一個“重”的世界——與語詞營構(gòu)的機巧及其攜帶的“士大夫趣味”相比,他更看重的是詩背后的價值理念、“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并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更立體、包含多個思考維度的、同時也是印刻著個體痕跡與生命體溫的詩歌空間。盡管在與詩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劉立桿大多表現(xiàn)出插科打諢、解構(gòu)一切的態(tài)度,但這更像是一重面具,保護起了他內(nèi)心細膩、柔軟的一面,以及對文學(xué)的虔敬;而他的“解構(gòu)”,其實也意味著另一種文學(xué)的美德——在堅持必要的原則之外,打破陳見、拆除固化的格柵,發(fā)明更多觀看世界的視角與可能。在他所構(gòu)筑的敘事世界里,一個堅實而迷人的城市已慢慢建造起來,并等待著探測更多未知的遠郊,將它們建成家園。
① 劉立桿:《去老城》,《詩鏡(2017卷)》,啞石編,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8年1月,第139-141頁。
② 劉立桿:《在鄉(xiāng)村采石場》,《鍾山》,2017年第1期。
③ 劉立桿:《棉紗手套》,《揚子江詩刊》,2018年第6期。
④ 劉立桿:《白色燈塔》,《鍾山》,2017年第1期。
⑤ 語出朱朱藝術(shù)評論集《灰色的狂歡節(jié)——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shù)》,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⑥ 摘自“戴漢志:5000個名字”(2014.5.24-8.10)導(dǎo)覽冊,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UCCA),資料地址:https://ucca.org.cn/exhibition/hans-van-dijk-5000-names-2/
⑦ 劉立桿:《coffee break》,《詩鏡(2017卷)》,啞石 編,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8年1月,第149-152頁。
⑧ 【美】宇文所安:《回憶的引誘》,《追憶: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的往事再現(xiàn)》,鄭學(xué)琴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3月版,第118頁。
⑨ 劉立桿:《半完成的裸女》,《鍾山》,2017年第1期。
⑩ 【法】瓦萊里:《純詩》,豐華瞻譯,《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伍蠡甫主編,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9頁。
? 劉立桿:《文學(xué)課》,《鍾山》,2017年第1期。
? 劉立桿:《郊外》,《詩探索》,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