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向華
“忠信花燈”是廣東省連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連平縣各個村的祠堂都可見花燈高掛,香火繚繞。而“忠信花燈”就是這種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非遺進校園是保護與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條有效途徑。為了讓學生了解“忠信花燈”這種民間美術的藝術特點,筆者將其引入了高中美術課堂。
一、把忠信花燈引入高中美術課堂的意義
“忠信花燈”被稱為流落民間的宮廷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其主旋律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孝老愛親”。2006年,“忠信花燈”作為民間美術被列入第一批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又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忠信花燈”極具表現力,造型獨特,大而精致,多呈柱形。花燈外層配以剪紙、圖案、紙穗等,燈內各種形象的畫片能夠旋轉流動,燈飾五顏六色,是一種集繪畫、剪紙、書法、詩詞于一體的客家傳統(tǒng)工藝美術。特別是“忠信花燈”的燈聯,它與花燈融為一體,從古詩詞、對聯的傳承與衍化而來,逐步演變?yōu)橐环N獨特的載體,既有觀賞性,又體現了書法與詩詞藝術。“忠信花燈”的燈聯伴隨忠信客家人上燈、吊燈的習俗產生并發(fā)展,見證了客家人的崇文精神,體現了獨特而燦爛的客家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意識,表達了吉祥、喜慶、幸福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粝虏康臒羧挂埠芴貏e,通常大而長,多采用大紅色。在色彩面積的對比上,紅色也是整個花燈的主色調,這是“忠信花燈”的一個明顯特點(見圖1)。
在連平縣,花燈既是幸福美好的代表,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它源于民間,并蘊含著特殊的審美情趣。把“忠信花燈”引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其獨特魅力,可使學生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增加對本土藝術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
二、把“忠信花燈”引入高中課堂的實踐
1.課前調查感知鄉(xiāng)土藝術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如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收集“忠信花燈”相關資料。調查內容可以是花燈的歷史及延續(xù),也可以是燈聯、燈裙或花燈的不同造型和圖案等,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學生在整理資料并撰寫調查報告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忠信花燈”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并進一步了解花燈文化的內涵。
2.課上探究培養(yǎng)鑒賞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聚焦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這是對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整體解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方面。要想利用“忠信花燈”傳承本土藝術,引導學生理解本土文化并提升美術素養(yǎng),課堂教學是關鍵。
一是以圖片導入課程,培育學生圖像識讀素養(yǎng)。如筆者收集了全國各地的特色花燈圖片,引導學生重點辨別“忠信花燈”的獨特之處,特別是其燈聯與燈裙,以提高學生圖像識讀的能力。通過對比,學生對“忠信花燈”的色彩、造型、圖案、剪紙、書法等綜合工藝有了初步了解。
二是課堂展示,培育學生美術表現、審美判斷素養(yǎng)。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并從中獲得樂趣。如,教師在課上讓學生用幻燈片文件展示并講解了課前的調查報告,其中包括“忠信花燈”的起源、藝術特點、結構、圖案及品種、吊燈習俗及傳承的意義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表現與審美判斷素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都很高。通過展示分享,全體學生對“忠信花燈”的人文精神及花燈所帶動的一系列產業(yè)(如旅游業(yè))有了新的認識,產生了傳承花燈藝術與文化的愿望。學生鍛煉了表達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發(fā)揮了個性特長,提高了美術鑒賞能力。教師在學生展示后進行必要補充和鼓勵,然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型“忠信花燈”,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調查報告和幻燈片、短視頻等,近距離了解豐富的吊燈文化內涵,賞析花燈。學生在鑒賞中交流、討論,提高了審美水平。
三是拓展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增加繪畫的美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環(huán)節(jié),如要求學生以“忠信花燈”為元素,學習和借鑒其藝術特點進行創(chuàng)意構思,繪制草圖并完成作品或模型。有學生以“忠信花燈”為元素與生活或學習中的東西聯系起來,設想了花燈造型的橡皮擦,教師則鼓勵學生將思路或設想描繪出來。教師還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了黑白裝飾畫作品《燈愁》(見圖2),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意實踐及美術表現能力。通過及時的學習評價、作業(yè)展評等,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使學生對“忠信花燈”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人文價值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對“忠信花燈”進課堂的反思
一是注重鑒賞,淡化制作?!爸倚呕簟敝谱鞴に囀址爆?,即使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制作一盞花燈也要一個星期之久。因此“忠信花燈”進課堂的目的主要在于讓學生了解并學會欣賞本土藝術,而非培養(yǎng)民間藝人。況且讓學生用一兩節(jié)課的時間掌握花燈制作工藝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教師要把重點放在鑒賞上,引導學生分析“忠信花燈”的藝術特點,了解其寓意與象征,激發(fā)學生對其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發(fā)現民間美術與民俗的密切關系,認識到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之根。
二是既要進課堂,更要出課堂。美術課應注重實踐。課堂教學只是開始,鑒賞“忠信花燈”藝術之美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走出課堂,關注生活,發(fā)現身邊的美,領悟身邊的藝術。
“忠信花燈”是民間藝術和本土藝術的代表之一,將其引入美術課堂,是弘揚民間藝術的有效嘗試,有利于促進美術課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忠信花燈”可成為教學載體之一,但絕非唯一。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