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翠萍,女,陜西子長人。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延河》《山西文學(xué)》《黃河文學(xué)》《時代文學(xué)》《雪蓮》等。
1
就是現(xiàn)在,假定你到洛陽城,想必你不會心懷“洛陽紙貴”“程門立雪”“木人石心”之類的語匯,而是要直面撞擊“洛陽名古”“洛陽史繁”“洛陽情難”的尷尬了。
說到“洛陽名古”,一點不夸飾。洛陽為“天下中”,遠(yuǎn)古、上古文明從這里起源,三皇五帝在這里有確切的遺跡和記載,最早的奴隸制王朝自這里建都……中華禮制成型于洛陽城。另據(jù)《河圖玉版》和《禪通記》記載:倉頡為上古時期的一位部落首領(lǐng),自立為帝,號倉帝,于洛汭之水拜受洛書。暫且不論倉頡的稱帝或受書,倉頡是造字圣人,他仰觀魁星環(huán)曲走勢,俯瞰龜背阡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手掌指紋,受啟發(fā)以造字。中華文字由倉頡造,倉頡居洛汭之畔,洛汭之水流洛陽,洛陽最先有文字,洛陽文字最古老。
上百度打開洛陽網(wǎng)頁,會看到,僅洛陽一名,非常繁復(fù)地就排列有四個:斟鄩、西亳、雒陽、洛邑。
史料有載:“帝嚳都西亳”“商湯定都西亳”。證明:上古、商湯時期,洛陽名為“西亳”,且定都?!百瘛保╞o)的其他意義無可考,基本應(yīng)是西亳名上的一個專用字了,也唯有在洛陽的特定地域用。如今,不啻是置噱頭,是承繼古老文字,凝聚地域含蘊,增強歷代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知識想象。如在洛陽博物館、洛陽老城、洛陽老店面、洛陽老巷子,門頭懸置“西毫”兩字,此地便似深蘊藉。走入洛陽老城,幾處標(biāo)著:“西亳老水席”“老西亳不翻湯”“西亳二巷”,再引發(fā)人一陣好奇,不由得去細(xì)細(xì)探尋“西亳”二字的由來,翻翻內(nèi)在智庫,和“帝嚳都西亳”“商湯定都西亳”聯(lián)想一處,洛陽歷史便立體了,由此知曉了洛陽城的一個不同凡響。今仍有沿襲帶“亳”的地名,有亳州縣。
斟鄩。舊本《竹書紀(jì)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書紀(jì)年》又載:“仲康居斟鄩”。夏中晚期的太康、仲康、夏桀是肯定居于斟鄩的,后羿廢太康、立仲康的中間是不是自己真的做了帝王,沒有可靠的史料,也不去管它,但后羿居斟鄩也是一定的。斟鄩成為當(dāng)時廣域王權(quán)的城池,考古也已經(jīng)基本確定了,并找到了斟鄩的具體方位。最大型最古老最輝煌的夏皇都,國中之國,就在洛陽城東部的偃師二里頭,有考古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直接就稱二里頭遺址為夏斟鄩古城。
雒陽,是洛陽的又一種寫法,音同字不同,多出幾筆多出歷史感。
洛邑,也是。邑,在古時指城池。周公建洛邑,洛邑由周公歷經(jīng)三年時間精心構(gòu)筑而成,周公功績填此豐碑。
考古學(xué)家從夏斟鄩古城發(fā)掘出了大量的夏朝禮器、玉器和陶土什物,這些器物幾乎囊括了古代祭祀、生產(chǎn)、生活器物的所有種類,這些千年古董也都有它們特定的名字、專屬的字。象鼎、盂、方彝、鬲、甗、瓿、簋、盨、盉、盙、爵、尊、角、兕觥、觚、觶、釜、斝、敦、卣、缶、龠、豆……象征王權(quán)的玉鉞、玉璧、玉琮、玉珪、玉璋、玉龍……這些表器物的字詞在造字法里一般都擬象形和會意,每一字的結(jié)構(gòu)形體確實象形、確實會意、確實繪心繪神,令人美感無限、思想無限,每一字詞所架構(gòu)出來的整體意象就仿佛是一件件鮮活的物件擺放在眼前,形似而意見(xian),型備而神通。這些名字也只好名副其實,如若剝離開了,就似乎什么都不是了。將這些器物置于博物館蜜蠟色的燈影里,下面必得貼上這些相合古字,這些筆畫濃稠、豐腴方正的文字只有在泛著青綠光澤的斑駁老器物身邊,方顯得蒼樸、隱逸、骨力、相輔相成。這樣的情狀大概唯洛陽最繁復(fù)、最盛興。
夏墟遺址發(fā)掘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比殷墟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更古老的類似于文字的符號。專家推測,這些符號有可能是殷墟甲骨文的文字前身,可能會是更早、更原始一些類文字。這些類文字符號外形復(fù)雜怪誕,不好確認(rèn),尚是一項期待中的艱巨任務(wù)。
除了地名、物名古老外,洛陽山水名稱也古得優(yōu)雅。偃師、欒川、青要山、邙山、姒河、瀍河、漯河等,每一個獨特名稱的內(nèi)部都蘊含著一個非常古老的由來,每一個字跡內(nèi)部都流淌著一段不平常的傳奇。
比如偃師。一說偃師為一個人,他是周穆王向西狩獵的時候,曾邂逅遙遠(yuǎn)異域而來的偃師,偃師送給周穆王一個自造偶人,偶人不僅形象酷肖常人,還可以肖常人行走。一日,周穆王、偃師同行,偶人也混跡其中,穆王卻渾然不知,走了一段之后,有人告知其中一個為偶人。穆王打量著偶人,驚異萬分,乃贊偃師為天下奇人也。又一說偃師源于一個歷史事件,因周武王東征伐紂時,在偃師“息偃戎師”,故將此地名為偃師。
再比如欒川。欒川為洛陽的后花園,洛陽的南大門,傳說此處有鸞鳥群棲,因得欒川之名。欒川地又山水相映,自然風(fēng)光十分優(yōu)美,有詩贊:“四河三山兩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這里的四河是指伊河、小河、明白河和淯河;三山是南門口上的伏牛山、中間的鵝羽嶺、北門口上的熊耳山;兩道川是欒川和三川。
外圍之地算是一種附庸,真正的古還在老洛陽,老洛陽城最名垂青史。
周公建洛邑,是最原始的老洛陽城,也是最早的模式化皇城,最得風(fēng)水、設(shè)計、階梯和結(jié)構(gòu),今見的老洛陽城有金元的夯土墻,明代的包磚,頹圮里隱著周的背影、隋的側(cè)身、唐的印象、宋的本真。
繼續(xù)證成,老洛陽城的印記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公元前1042年,如今可見的洛陽城則始建于隋朝,而真正保留完整的老城區(qū)是建于公元1217年的北宋時期——名曰“金昌府”。自空中俯瞰老城,可視巨大的圓形宮殿建筑,環(huán)圍的圓形圍墻,所謂“甕城”之形象。老城區(qū)最顯耀的景致在麗景門,麗景門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而闊達(dá)的城門樓、正對城門的箭樓、城墻上排列勻齊的雉堞、麗景吊橋、護(hù)城河。重門疊關(guān),巍峨華麗,上干入云,氣勢磅礴。城門底下楊柳依依,護(hù)城河水碧波蕩漾,一種莊麗威嚴(yán)中的溫潤,一種高闊明艷中的清朗,“麗景”之象可謂貼切。
進(jìn)入城門樓子,就進(jìn)入了一座真正的城池,也就進(jìn)入了一段真實歷史。主街衢寬敞,青石幽光,輔街衢深長,走一截一個十字,走一截一個十字,街街相連,路路相通,“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形似迷宮。街上,許多的店面、許多的物件、許多的飲食、許多的古老、許多的舊事,穿鑿在雕梁、畫棟、青磚、黛瓦、青石、小徑和一層層濕漉漉翠茵茵的苔痕之中。
幾處古樓宇,書朱文公祠、妥靈宮、五圣堂、山陜會館、董公祠。有鐘鼓樓、四眼井、天津橋、洛嚴(yán)關(guān),有三官廟、祖師廟、安國寺、河南府文廟,有王家節(jié)孝碑坊、金谷春晴、文峰塔,盡是古色古韻。
飲食古名號一個連著一個。老洛陽不翻湯,據(jù)說是康熙巡洛陽時,向農(nóng)婦討要餅吃,老婦說:“餅還未翻?!笨滴跽f:“不翻,不翻。”一問一答,以訛傳訛,卻成就了一個抑揚頓挫的名字。洛陽人靈敏,抓住了粘了皇氣兒的商機,大肆做起了不翻湯。不過不翻湯就是不翻湯,喝了不會翻后賬。老洛陽人喜歡喝湯,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丸子湯、胡辣湯,千年的火候,千年的老鍋,千年的老婦,一直熬,濃濃的香味兒。
洛陽老水席,其實也就是一堆菜和一點肉在煮,吃也不錯,名號叫響了。還有牡丹燕菜、洛陽老八件、洛陽鍋貼、洛陽漿面條、洛陽燙面角、洛陽沙糕、洛陽潘金和洛陽燒雞。
還有老藝人、老作坊制造出來的老工藝品。著名的洛陽宮燈、洛陽剪紙、洛陽牡丹繡、洛陽吹糖人、千層底布鞋、爆米花、曲胡……
名,烙印著遠(yuǎn)古歷史的身影和氣質(zhì),散發(fā)著歷史翰墨的陣陣幽香,文明標(biāo)志的文字尤其鮮明地撞擊著歷史的回音壁,以名向世間說明著自己。
2
“欲問天下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逼鋵?,欲知洛陽遠(yuǎn)古事,請君先依山水始。洛陽地處九州之腹,整個洛陽城,像一條巨大的鯉魚,優(yōu)游于一塊水陸相間的盆地當(dāng)中。洛陽北接太行山脈,南依伏牛山,東臨中岳嵩山,西連秦嶺余脈。四山懷抱中的洛陽,又被六條河流均勻潤澤,其中洛水自西向東橫亙洛陽城區(qū)中心;北邊黃河中游段平緩流淌,再有瀍河、澗河分別從西從北分流,最后匯入洛河,又有邙山渠、中州渠穿鑿溝通,還有永濟(jì)渠溝通濯水和黃河;南有蜿蜒的伊河水波光粼粼、有通濟(jì)渠貫通長江和黃河。古往今來,洛陽城就坐落在這山、水、陸的環(huán)繞阡陌當(dāng)中,一片綠樹蔥郁,一片清水盈盈。洛陽城自古有“四面環(huán)山、六水并流、八關(guān)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史遠(yuǎn),洛陽史繁。說山,在洛陽城四山中,有穿鑿著真實的會虛飾的很多歷史人物及其傳奇故事。山脈中的首陽山、老君山、青要山、北邙山、香山、萬安山、荊紫山、黛眉山都隱伏奇景軼聞。
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父死,遺命叔齊繼位。叔齊認(rèn)為伯夷是長子,應(yīng)當(dāng)由伯夷繼位,遂讓。伯夷又認(rèn)為父命不可違,便出逃自己的國家。叔齊也逃了。周武王伐紂,商滅,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一婦人見狀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倍诵邞嵍?。人都謂伯夷叔齊是“二賢仁”,唯東方朔認(rèn)為他們弟兄二人為“古之愚夫?!爆F(xiàn)在看來,也確實得一分為二地看待二人的所作所為。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對世間有必要意義的時候,是不可將自己隨意做自我裁奪的,即使在艱難時世里也應(yīng)想盡辦法保全自己的肉身。天降大任于斯人時,斯人應(yīng)對這天扛起一份責(zé)任。江南靖士《首陽山懷古》詩曰:“當(dāng)仁不讓最周全,離卻人民挽局難。世界從來無定主,何須餓死首陽山?!本甘康膬r值觀可謂有實踐助益。
首陽山上又有魏晉帝王之陵。晉惠帝也葬于首陽山附近,晉宣帝司馬懿、晉文帝司馬師、晉景帝司馬昭的陵墓也都置于首陽山附近山麓。
山海經(jīng)記載:“青要之山,實為帝之密都。”青要山上多樹,要為“要人”之說:要人部落里有位智勇雙全的武羅姑娘,施展“以柔克剛的額戰(zhàn)術(shù),助黃帝收伏蚩尤部落,”武羅姑娘還以姻親手段和蚩尤部落和睦相處,炎黃蚩尤百部和,中華民族三條根。黃帝、炎帝、蚩尤三帝在青要山上結(jié)盟,實現(xiàn)中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三教衍生于老洛陽。老君山位于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脈的主峰,歷史淵源確鑿。西周時期,老子到此修煉;唐時,太宗給此山賜名老君山。傳記曰:老君山是正統(tǒng)的全真教起源圣地,西周由“守藏室史”老子住。守藏室史是一個名詞,是周時期的官職名,全稱來自《史記·老子傳》載:“老子,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薄安厥沂贰庇址Q“征藏史”,“守”是看管之意,“藏室”是指國家圖書館。也就是說,老子到老君山之前擔(dān)任西周國家圖書館官吏。
老君山的建筑沿革非常顯耀。由佛教最盛時期的北魏建廟;唐太宗、唐高宗進(jìn)行皇封,賜名“老君山”,由尉遲敬德監(jiān)建“鐵頂老君廟”,用的是鐵椽鐵瓦,是謂“鐵頂”,被譽為“天下名山”。天下還流行一句話:“南有武當(dāng)金頂,北有老君鐵頂。”
老子一生也是逍遙游,先坐樓觀臺著《道德經(jīng)》,又騎青牛上老君山坐山悟道,最后《史記》載:“莫知所終?!倍涝谌诵?,在天地。老子把自己與天地融通,天、地、人合一,不管他上山、坐道、出關(guān),那里都該是他。
邙山有北邙山、西邙山。北邙山曾是劉邦散囚徒戴罪之后的藏身之地。年紀(jì)輕輕的劉邦很懂人性,懂得他帶領(lǐng)的這幫囚徒的心理動向,他看清了他和他的囚徒最終的結(jié)局。他散囚,頂多他一個人來頂罪。人世需要這樣一種人的,有大眾情懷,有俠肝義膽,有一種舍一己英雄身而救贖弱于自己的人群的俠骨柔情。劉邦做了這樣一件違政律的事情,成全了自己的一種義理信念。戲劇《北邙山》以此故事線索演繹至今,經(jīng)久不衰,不僅成為一個故事,更蘊含一定的祭奠意義,一種人性終極情懷的永恒伸展。
唐詩人王建有“北邙山頭少閑士,盡是洛陽舊人墓。”白居易有“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庇匈Y料記載:秦相呂不韋、光武帝劉秀、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后主、南唐李后主,以及杜甫、孟郊、顏真卿等都在這里安葬。北邙山成為帝王將相和賢人雅士的終極樂土。
還有周靈王墓冢的周山,樹木怪石遍布的萬安山,白樂天仙魂歸葬的香山,有特定地質(zhì)意義和豐富植物意義的中岳嵩山,大量產(chǎn)金子而又“荊紫生嵐”的荊紫山。
說洛陽的山真實不庸凡,說洛陽的水才有靈氣。美索不達(dá)米亞有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流淌出的兩河文明,我中華有伊河和洛河交匯的中原腹地文明。
伊河,古已有之,《山海經(jīng)》載:“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也載:“伊水出上魏山?!甭尻柕臍v史太古老,不知先有伊尹還是先有伊河,或者再有伊川、伊闕,是一種歷史的巧合還是一種相關(guān)?可以想象。
而伊河支流杜康河更有一段故事。《水經(jīng)注》載:“康水源出牛山,匯于伊?!倍趴稻飘a(chǎn)于康水之畔。
瀍河、漯河,匯于洛水。在洛水河畔徜徉,感覺進(jìn)入了一種神性和靈性間的遨游:龍門石窟數(shù)公里長的佛龕神像沿河排開,洛水緩緩流淌,一種溫潤的空氣,一種閑逸的氣氛;洛河深處,水里的洛河女神娉婷裊娜,含情脈脈,故事水到渠成。展開《洛神賦圖》細(xì)細(xì)觀摩,站在洛河畔輕輕吟哦《洛神賦》,歷史回放驚人相似的一幕,歷史很奇妙地進(jìn)行疊合暗喻。無論顧愷之在何種心境下創(chuàng)作了《洛神賦圖》,曹植在何種境遇下又創(chuàng)作了《洛神賦》,他們進(jìn)入化境時也怎么能想到:他們用情至深的一頓揮毫,竟然藝術(shù)化地預(yù)演了洛河邊上另外一位具有偉大傳奇真女神的真故事。
沿洛水南岸向東,進(jìn)龍門,也就進(jìn)入了佛門凈地。觀瞻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使觀覽者心生特殊的心境:不是完全的崇佛,很大的部分是崇人,驚詫一個人,這個人也值得驚詫,她是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不是一位昏聵帝王,她的政治功績可圈可點。在此不表她的功績,且一窺她的深刻內(nèi)心。14歲入宮,這位智慧狂蠻的小女子跟男主天朝的李唐男人們天天刀光劍影地斗,直至真正登堂入室后,才又變換基調(diào)。在位15年,據(jù)擁高堂,頭上壓著“李唐”二字,她每時每刻都惶恐,不得不再以各種方式各種策略不動聲色地繼續(xù)斗,力圖改變自己和李唐家國的堅固的正統(tǒng)理念,有些成功,也有些失敗,歷史明證永在??嗫鄪^斗了一生,想要留住這來之不易的最后輝煌,想要將生的輝煌延續(xù)到死的安寧,她的苦心繼續(xù)著。她不失又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不僅有政治的機敏心,還有文藝的唯美心。她追求一種從內(nèi)到外的完美,從生到死的同一:她要永恒的威儀,要把這威儀變幻一種純粹的方式永留世間;她要標(biāo)榜自己的功績,要把這功績垂青千秋;她的人生近乎輝煌,她要給這輝煌畫一個深沉而又隱匿的句號。她想到了假借,想到了信仰,想到了佛。此舉無疑是隱匿的,安全的,最不冒瀆的。敕造盧那舍大佛,她有授意,操刀者當(dāng)然能領(lǐng)會她的要旨,將她的要旨做了完整地表征。若說無字碑可以透視她的高明中的低調(diào),這盧舍那大佛的塑造則透視出了她高明中的高調(diào)。酷似女性面容的盧舍那大佛是唯一,是萬千世界的唯一,后世觀瞻時誰不會想到她?她在一種隱與不隱間詮釋自己,在一種有咎和無咎間永恒歷史。明弘治時進(jìn)士王尚炯有詩曰:“唐家余子不足數(shù),于闐此意晦中古。”她以不言不動,不賦不興,撇給后世一團(tuán)空濛煙云,誰比她明智?
3
豫人一直有很不雅的聲譽,善于欺詐,善于防偽,善于說謊,有稱“花式河南”,這其中當(dāng)然主要是指向了老洛陽人。我秦地有大批豫人融入,我和他們有語言和商貿(mào)上偶爾的交會。我的感覺是:他們話多,但淳樸;靈活,但隨性;唯利,但舍得架子,舍得身子。我觀察的視角一定很失偏頗,但我想洛陽人走出自己的家園,漂泊于世代風(fēng)雨,早已磨煉得自身圓如和融貫于當(dāng)?shù)厝说纳鼞T常了。
說洛陽人話多。話多是一種情緒的表達(dá),說明洛陽人的性情有著一定豐富性,這豐富性內(nèi)又有著復(fù)雜的人生智慧。人類的智慧有深刻的形成過程:人類的淵源、歷史的悠久、地域的豐富、文化的積淀。說到洛陽,也是他們這塊水土的深厚,他們可能起始演化最早,演變可能更悠久、更復(fù)雜。這樣一塊水土,滋養(yǎng)了他們這么一種博大、深沉、智慧和靈敏。引辜鴻銘對于老國人的一種定義,更有一定的契合:“唯有中國人最博大、最深沉、最智慧和最靈敏?!惫鉴欍懻f的我中華民族老祖先便起源于豫州、雒陽,中國之名的源起,也就是指中原腹心洛陽。
話多的洛陽人善辯,也可以說洛陽人善吵架。兩個洛陽人站在街頭因為一筐子蘿卜吵起來了,因為話說了一毛五一斤賣,最后算賬要到了一毛七。賣家稱:因為買家也買去了蘿卜的葉子,蘿卜葉子可以喂牲口,如果你沒有買去我的蘿卜葉子,我拿回家可以喂我家那頭大黑豬,省了出去給大黑豬打草。買家要的是蘿卜莖啊,要蘿卜葉子干什么?賣家又稱:但是你買的時候你看了的呀?我賣的蘿卜是長了葉子的蘿卜,所以我是蘿卜和葉子一起賣。買家感到冤:那你為什么不說你賣的是蘿卜和蘿卜葉子呢?你單單只說了你賣蘿卜???你說說,你怎么喊得?我吆喝的時候我順了嘴的,你買的時候拿你自家的眼睛看哪!買家稱:那我不要葉子,我把葉子給你摘下,你拿回去了喂你家的大黑豬。賣家變臉:那不行,我大老遠(yuǎn)嘚啵嘚啵拿到了街市,我是蘿卜和葉子一起賣的。兩個洛陽人都挺頑梗,像螞蟥纏上了鷺鷥的腳,甩也甩不脫了。從太陽照東岸吵到太陽升頭頂,兩個人不緊不慢地吵,看似吵架,又似辯駁,斗嘴斗心斗時間。你大可以放心,即使吵者是一對粗壯漢子,吵到臉紅脖子粗,吵到橫鼻子豎臉,也一定不會打起來,他們總以言換語,棒來棍往,糾纏,廝磨,直到其中一方終于妥協(xié)了,一毛五分五,拍合,成交。
說洛陽人隨性,說的是一種閑逸、放邁。從他們的衣著最直觀看出,他們對于自己自上而下不加虛飾。頭面是雕琢過的,衣服是高品質(zhì)的,在看似精心的裝扮中有一種隨意。凡街頭的洛陽人幾乎都穿休閑衣運動衣,著休閑鞋運動鞋。他們把自己的身體放在一種軟性的寬泛里,走路時擺動雙臂,或歡快,或慢悠,腳下的步子有著一種散和放,又似帶了一點野,像某種原野上的遠(yuǎn)古印象、狼的風(fēng)姿。中原原本就是由農(nóng)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錯發(fā)展,形態(tài)上多了一種混搭。從神情上看,洛陽人更有一種神態(tài)放達(dá),除非是跟你面對了面,和你有事體在交涉,否則洛陽人見人以快速掃視為看,即使你是一等一的帥哥或美女,他們也不屑盯上你一分兩分鐘。這種隨性不是一種假裝,也不是一時的傲驕。這是他們對于外在世界的一種普遍慣熟,是他們練達(dá)世故的自然宣示,他們沒做作。這來自他們中原老早文明的熏染,一種自骨頭里的一種亙古。他們不經(jīng)意誰,也用不著經(jīng)意誰,他們自存了一種為世做人的自我感性和自我理性。
洛陽人的這種性情也不妨害著誰。但是,初來乍到的外鄉(xiāng)人,你要多一點想頭,老洛陽不欺騙你不訛詐你不打你不罵你,他們會和你以話語和心眼斡旋,會抓住你的某一無知或某一缺短,玩到你不得不步步順從了他,屈從了他而乖乖奉獻(xiàn)。
比如你出游洛陽,你面生,你坐出租車去龍門石窟。一上車,他說:好的,龍門石窟嗎?那兒正在進(jìn)行景區(qū)道路維護(hù),我只能把送到景區(qū)的另外一個門,那里可以不買門票,直接從景區(qū)的后門進(jìn)。好吧,是真的,到了,真的正在維修道路,擋板上掛著警戒線,還有保衛(wèi)人員看管。也真的可以進(jìn),不用買門票。但是保安告訴你:從這兒進(jìn)去到龍門景區(qū)很遠(yuǎn)的,要走五公里的路程,得花上一個小時左右呢。你剛下火車,腳累,心急,很想直面景區(qū),在景區(qū)多逗留。于是又有一波人圍上來,說他可以載你,途中還能多看一個免費景點,二十元,到了給錢。免費的是廣化寺,你進(jìn)去玩,他在外面等,一個小時都可以。你覺得很劃算,于是又坐上他的車子,也真實不虛。免費景區(qū)廣化寺巴掌大的地方,他根本等不了一個多長一個小時。隨后,他把你拉到了龍門石窟景區(qū)的正大門邊上了,某一個拐角處。二十元真的是一點不多。待到你游完完畢,出景區(qū)的時候,你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真的可以直接從出口進(jìn),再從出口出,不用買門票,路程也沒有他們說的那么長。他們老洛陽就這樣玩,外道人根本摸不著這樣的門道。你的錢沒有省,它暗暗流進(jìn)了他們這路人的腰包。哈——一樣哈——一個旅途完成,你初始很快意,中途很安逸,最后很甘拜下風(fēng)。他們的聰明玩得轉(zhuǎn),玩得令你一時間找不出漏子,感覺一切似合理似順?biāo)臁?/p>
老洛陽城真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歷史悠久,風(fēng)光旖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走上一圈,即便是浮光掠影,也是穿越了一趟古今,獲取了一場生著的勝意。
責(zé)任編輯:魏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