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晨
摘要:通常,藝術作品中的意象會流露出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的主觀感受與真實思考,皆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chǎn)物。我們從德國藝術家巴塞利茲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這一點。他成長于兩德分裂時期的東柏林,柏林復雜的地緣政治給他的童年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痛。所以,巴塞利茲一直在用藝術與所生活的環(huán)境做抗爭。本文通過列舉巴塞利茲藝術生涯中幾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旨在發(fā)掘藝術作品中意象的創(chuàng)作依據(jù),并試著找出樹立屬于藝術家個人的藝術符號的思考路徑。
關鍵詞:意象;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歷史的再思考;“倒置”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4-004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3
一、藝術作品與意象的關系
古今中外的藝術家會在藝術作品中注入一些具有喚起特定聯(lián)想或情感功能的主題或形象,這些被統(tǒng)稱為意象。這些意象被藝術家用各個材質(zhì)的媒介反復使用,就會被物化為個人的藝術符號。就像一看到金寶湯罐頭,就會想到安迪·沃霍爾的作品。
藝術作品中的意象注入了創(chuàng)作者內(nèi)心主觀的想法和感受,而這一切也必受外在環(huán)境所影響,宏觀來說,就是所處的時代。
欣賞藝術作品時,如果不對藝術家生平做一些了解的話,很難理解畫面上藝術家在作品中設計的一些符號,對更好的學習大師的創(chuàng)作意圖增添難度。我們從巴塞利滋的作品入手,分析藝術家經(jīng)歷的時代背景解析作品中的意象。
二、巴塞利茲在政治語境下的成名
巴塞利茲是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的代表人物。新表現(xiàn)主義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一批德國畫家以拙樸、粗礪的風格一改歐洲以往畫風的藝術流派。
這一藝術流派的形成要追溯9到60年代的德國。當時的德國分為聯(lián)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兩個陣營,藝術活動主要圍繞杜塞爾多夫和柏林兩個城市展開。兩個城市的藝術形式有著根本性質(zhì)的不同。其中杜塞爾多夫隸屬于西德,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城市,而柏林的情況比較復雜,被一柏林墻分隔為東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是西德掌控的飛地。東柏林是民主德國掌控。在那個時代,這座人為的屏障成了撕裂德國的象征。
與杜塞爾多夫的歐洲新思潮的藝術不同,柏林的藝術表現(xiàn)了很多關于戰(zhàn)爭傷痛與反思歷史的藝術創(chuàng)作。巴塞利茲就是關注現(xiàn)實,并對歷史進行再思考的新德國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
巴塞利茲1938年1月23日出生于東德薩克森地區(qū)的巴塞利茲鎮(zhèn)。1956年就讀于東柏林藝術學院,兩個學期后,他的作品被批判為“政治不成熟“而被勒令退學。1957年巴塞利茲逃到西柏林,進入西柏林美術學院學習,在此期間,他接觸到了康定斯基、馬列維奇等人的作品。其后在幾年又見識到波洛克、德庫寧、古斯頓和蘇蒂納等藝術大師的作品。盡管這些現(xiàn)代藝術令巴塞利茲眼界大開,但是他卻唯獨鐘情德拉克洛瓦和籍里科的浪漫主義藝術。同時他對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阿爾托的詩文愛不釋手。阿爾托同時也是一個善于使用意象來描寫內(nèi)心的象征主義詩人。
1963年,巴塞利茲在西柏林的維爾納和卡茨畫廊第一次舉辦了個人畫展,其中最著名的兩幅作品是《落空的長夜》和《裸體男子》。其中《落空的長夜》(如圖1所示)里,貌似殘疾的丑陋人的身體特征被極度夸大。這就是巴塞利茲對意象的一次嘗試。表面上看這是一個低俗無聊的創(chuàng)意,實則不然。巴塞利茲就是要用這一帶有冒犯的形象來挑戰(zhàn)當時的社會規(guī)則,既是對當時東德的一次攻擊,也是和大洋彼岸搞的如火如荼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劃清界限。而最深一層來看,也是對整個西方道貌岸然的文明生活的一次反叛。正是這看似高度文明的社會讓這片土地流血、分裂。這次有預謀的嘗試是成功的,因為這兩幅作品展出沒多久就因這一帶有嚴重冒犯性的題材被地方檢查機關沒收。1964年,柏林法院以“展出不雅圖像”為罪名罰處巴塞利茲400馬克。最后聯(lián)邦法院以認定巴塞利茲的畫作“負有冒犯公眾的罪責”而告終,巴塞利茲卻因為此次風波而名聲大噪。
三、作品意象對社會生活的闡述與反思
1965年,巴塞利茲創(chuàng)作《偉大的朋友》(如圖2所示)。這幅作品中,人物的頭顱縮小,四肢卻被夸張變粗大。這一人物形象成了巴塞利茲日后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同年他創(chuàng)作了《牧羊人》(如圖3所示),這幅畫描繪了一堵磚墻被鑿開了一人高的洞,洞中站著一個四肢粗大,頭顱小小的人,他衣衫襤褸的站在那里,眼神空洞,手捧著點燃的蠟燭。這一時期,巴塞利茲在畫中的人物意象,把高大健壯,本該是英雄形象的巨人,描繪成了衣衫襤褸的流浪者。意在形容德國這個本該強盛的國家卻在二戰(zhàn)后分裂成東西兩德,而身處柏林的人更是毫無歸屬感,像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盡管如此,這些站在廢墟上的人物依然充滿張力,時刻想要從過去的錯誤中掙脫出來。
1969年后,巴塞利茲在形式上又有了新的變化。這一次的意象不再是人物的造型,而是整個畫面。他以頭角顛倒的形式來處理整個畫面,所描繪的風景都是倒立著的(《倒立的森林》1969年)。據(jù)說這一靈感源自圣經(jīng)中圣彼得受難的啟示。圣彼得被倒著釘死在了十字架上。這就使得巴塞利茲的“倒立”意象有著一層悲憫的宗教情懷。《倒立的森林》(如圖4)是巴塞利茲第一張倒立繪畫。在這幅畫中,寫實的景色與抽象的倒置互為矛盾。巴塞利茲通過這一意象把所處環(huán)境的復雜,認知的顛倒、人性的扭曲巧妙的表現(xiàn)出來。冷戰(zhàn)時期的東西柏林,當時世界兩大勢力對峙的最前線,在這里生活的人的精神世界。而畫面中深層的宗教意象,就是巴塞利茲的靈魂寄托。也是他對德國人未來寄托的希望。后來“,倒置”這一意象就成了巴塞利茲最著名的藝術形式。
在回顧巴塞利茲人生前期的幾個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階段,把他在畫面中設計的意象結(jié)合其時代背景加以解析。這樣分析畫作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理解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我們在學習前人的作品中,千萬不能只看重表面的形式,因為形式是多樣的,你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即使套用了也不是你自己的創(chuàng)作。而在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后,會知道作者何以為之。那些個人化的藝術符號也就能夠被理解,這樣就具備了欣賞大師畫作的視角。希望本文的探討能對廣大年輕的藝術家日后創(chuàng)作作品有些許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黎陽.德國現(xiàn)代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H.W.詹森/ A.F.詹森/ J.E.戴維斯,等.詹森藝術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