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涵
摘? ?要:21世紀技能在美國學校中如何落實一直備受關注。文章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30所美國公立高中的使命陳述與《21世紀學習框架》關鍵詞的重合度進行分析,從微觀層面研究美國公立高中辦學理念對《21世紀學習框架》目標實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約93%的學校在使命陳述中提及重合關鍵詞。根據(jù)編碼頻次,在21世紀技能部分,學校關注學術與認知發(fā)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核心科目與主題部分,關注數(shù)學和科學,以及關注公民素養(yǎng)與全球意識;在支持系統(tǒng)部分,關注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21世紀技能 使命陳述 美國公立高中 文本分析
一、問題提出
(一)引言
21世紀初,《學校需要什么工作:美國2000年SCANS報告》(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s.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指出,“盡管學校努力適應社會的新需要,但由于缺乏清晰、統(tǒng)一的指導,學校依然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其所能滿足的企業(yè)組織的需要與今日格格不入”[1]。該報告旨在督促學校進行變革,以培養(yǎng)能夠滿足未來職場需求的人。
美國21世紀學習合作組織指出,為了適應當前的勞動力市場,學生需要掌握最關鍵的能力。2009年,該組織修訂了《21世紀學習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以下簡稱《框架》),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犊蚣堋分谐霈F(xiàn)的21世紀技能被認為是美國的“核心素養(yǎng)”。目前,該《框架》的目標被美國20個州的學校融入課程實踐,對美國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21世紀技能在學校中的落實情況一直受到關注。然而,在課程教學之外,極少有研究涉及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等意識形態(tài)對21世紀技能即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關注。
使命陳述(mission statement)是學校頂層設計中對辦學目的的正式表述,是研究學校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2]。陳建華認為,“對于我國中小學校長來說,使命陳述就是其辦學理念的正式表述”[3]。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學校的使命陳述對應中國教育話語體系中的辦學理念。由于使命陳述是美國學校在進行認證時必須提交的材料,因此在能夠反映學校辦學理念的各要素中,使命陳述屬于直觀性強、普及度和認可度高的因素。
本研究希望通過分析《框架》中的關鍵詞在美國公立高中的使命陳述中如何體現(xiàn),來闡釋美國學校的使命陳述如何踐行對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二)研究意義
辦學理念引領著學校的發(fā)展,學校文化則是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指導,影響學校成員對教與學的態(tài)度。使命陳述不僅是學校辦學目的的正式表述,也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時與學校對學生的素養(yǎng)要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美國圣保羅中學(St. Pauls School)原校長邁克爾·赫斯切菲爾德(Michael Hirschfeld)闡述了學生素養(yǎng)要求與學校使命陳述之間的關系:一個好的使命陳述應該有明確的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指向,包含5~8個可測量的素養(yǎng)目標[4]。這意味著在諸多有價值的素養(yǎng)中,學校會挑選辦學理念最認可的一部分來編寫使命陳述。因此,在使命陳述中出現(xiàn)的素養(yǎng)將是最受學校關注的。諾特丹大學教授戴維斯·詹姆斯(Davis James)對高校學生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比起沒有相關使命陳述內(nèi)容的學校,使命陳述中包含明確的道德和品質素養(yǎng)描述的學校更能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5]。由此可見,使命陳述對學生素養(yǎng)的要求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而長遠的影響。
之所以認為兩類文本會有內(nèi)容上的關聯(lián)與重合,是由于兩者在不同方面具有統(tǒng)一性。其一,目標群體重合。使命陳述面向的美國高中學生,歸屬于《框架》的目標群體。其二,設計目標相似。使命陳述普遍描述希望學生獲得怎樣的能力、素養(yǎng),以在社會上立足;《框架》的目的是使學生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為此對能力提出要求。其三,均表述了實現(xiàn)目標的方式。使命陳述會介紹學校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以達成目標;《框架》核心科目與支持系統(tǒng)是幫助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實的途徑。例如,美國的緬因數(shù)理高中(The Maine Schoo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和理工磁石學校(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gnet School)的使命陳述包括“關注數(shù)學與科學”及“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思維與領導力的培養(yǎng)”,與《框架》的核心科目及21世紀技能目標有所重合。又如,西格內(nèi)徹中學(Signature School)和諾斯賽德大學預科高中(Northside College Preparatory High School),其使命表述關注全球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框架》中的21世紀技能目標重合。
因此,初步的觀察也反應了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傮w來看,對兩者的重合度進行系統(tǒng)對比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認識美國高中的發(fā)展如何受到《框架》的影響,并分析美國公立高中在教學之外,是否有其他途徑來落實《框架》的目標。在大量研究著眼于教學實踐如何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實施的同時,關注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拓寬對《框架》目標落實渠道的認識。
二、兩組對照文本——《框架》與使命陳述
(一)《框架》的具體內(nèi)容
《框架》分為21世紀技能、核心科目與主題、支持系統(tǒng)三個部分。其中,21世紀技能涵蓋三個方面:學習與創(chuàng)新技能、生活與職業(yè)技能(靈活性與適應性、主動性與自我指導、領導力與責任感、社會和跨文化能力、生產(chǎn)力與勝任力)、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信息通信技術、媒體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核心科目包括英語、藝術、經(jīng)濟、數(shù)學、科學、地理等11門課程;主題部分包括全球意識、公民素養(yǎng)、理財素養(yǎng)、環(huán)保素養(yǎng)和健康素養(yǎng)。支持系統(tǒng)包括標準與評價、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課程和教學、學習環(huán)境四個部分。
(二)使命陳述的內(nèi)涵
使命陳述也稱“使命宣言”,由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隨后在不同領域的組織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今,教育領域的學者對其作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認為無用,因為大多數(shù)使命陳述措辭含糊不清、華而不實[6]。人們對高中學校使命陳述的認識一定程度上被這類觀點影響。但更多的學者認為,清晰的使命陳述能夠展現(xiàn)組織活動的范圍,有助于成員明確組織的活動目標;使命陳述還能對成員起到激勵作用,并向非組織成員傳遞本組織的特點、價值,甚至歷史。使命陳述的支持者表示,每一個組織都應當明確自己的使命,這樣才能明確組織的目標與任務。這一行為的必要性隨著組織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提高而提高。
三、研究方法
(一)樣本選取
本研究參考《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S.News & World Report)美國公立高中排名數(shù)據(jù),在排名前50的公立高中里選取了30所作為樣本。該排名的依據(jù)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成績、學術水平評估測試(SAT)成績、大學預備課程數(shù)等指標。出于回避分歧的考量,樣本高中的名次不納入本文的關注范圍。使命陳述的內(nèi)容都從高中的官方網(wǎng)站上獲取。由于排名前50的公立高中有部分學校并未將使命陳述展示在官網(wǎng)上,因此本研究所選取了30所比較明確地呈現(xiàn)了其使命陳述的學校。
(二)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有幾種方式適合分析類似文本:使用軟件分析關鍵詞的詞頻,采取文本分析法對文本進行編碼,構建分析指標以量化文本。由于兩個文本含義復雜,且內(nèi)容不完全對應,單純統(tǒng)計詞頻意義不大,故筆者選擇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是“一種實證研究方法,試圖以經(jīng)驗理論來界定分析單元,以人工編碼將文獻中的內(nèi)容量化分析,得出有社會科學意義的研究結果”[7]。本文試圖通過人工界定、編碼的方式處理樣本學校的使命宣言,并與《框架》進行對照,以探索兩者隱藏的聯(lián)系。
由于研究目的是了解《框架》中的目標在使命陳述中如何體現(xiàn),筆者將《框架》中原有的主題——21世紀技能、核心科目與主題、支持系統(tǒng)作為一級編碼。筆者在參考《框架》中具體指標的同時,基于自身理解對文本進行編碼,從而生成二級編碼,其中包含現(xiàn)有編碼與新生成編碼。在使命陳述中沒有出現(xiàn)的指標不作考慮。
四、研究結果
(一)21世紀技能
一級編碼“21世紀技能”占重合部分的 50%(見表1)。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公立高中的使命陳述與《框架》重合的主要部分是21世紀技能。另外,由表2可以看出,每條使命陳述中包含的21世紀技能關鍵詞數(shù)量集中在1~2次,共17所。僅有2所高中的使命陳述與核心素養(yǎng)沒有重合之處。這從側面論證了美國21世紀技能在公立高中的辦學理念中占據(jù)不可忽視的地位,也就是說,即使排除教學活動的影響,大多數(shù)高中的使命陳述本身就在促進21世紀技能的落實。例如,惠特尼高中(Whitney High School)在使命陳述中寫道,“在以個性、批判性思維、溝通、合作和創(chuàng)新為特征的文化中,每個學生都將成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人才”。[8]
如對“21世紀技能”下的二級編碼進行細分,可將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科技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歸入“學業(yè)與認知發(fā)展”一類;將領導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歸入“人際交往”一類[9];將責任感歸入“人格素養(yǎng)”部分。
1.關注學業(yè)與認知發(fā)展能力
通過編碼統(tǒng)計可以看出,“學業(yè)與認知發(fā)展”領域的素養(yǎng)最受美國高中的重視,頻次高達32,可見高中對學生學業(yè)水平的關注。然而,象征具體知識的核心科目(使命陳述中僅出現(xiàn)數(shù)學、科學、藝術)在重合部分中占比僅為14.2%①,遠低于代表能力的21世紀技能。這似乎體現(xiàn)了使命陳述與《框架》中對于知識的忽視——從培養(yǎng)人才的方面來說,是知識讓位于能力的體現(xiàn)。當然,這不是在說知識不重要,而是因為教育不僅要為當下培養(yǎng)人才,還要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為尚未出現(xiàn)的職業(yè)培養(yǎng)人才。于是在這個技術愈發(fā)容易過時的時代,能力的重要性日益顯著。
在“學業(yè)與認知發(fā)展”領域中,批判性思維能夠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是消化、運用知識的基礎;學習能力體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將知識轉化、輸出的水平。事實上,《框架》的開發(fā)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美國的21 世紀技能應當具有兩個基本內(nèi)涵:它是一種高級技能或“素養(yǎng)”,它是知識與技能應用于21 世紀工作和生活情境的產(chǎn)物[10]。從上述分析容易發(fā)現(xiàn),美國公立高中對學生將21世紀技能進行創(chuàng)新應用有較高的期許。
2.相對忽視信息、媒體技能
樣本學校的使命陳述中并未提及信息通信技術(ICT)技能,其中不排除文本容量有限,且ICT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被重視的緣故,但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培養(yǎng)ICT技能并非學校治學的主要目的。盡管在美國高中相對不受重視,但不可否認,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隨著科技不斷地革新與推進,如果被時代潮流拋下,就無法享受時代進步的福利。為了緊跟時代潮流,學生需要認識到媒體對21世紀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并保持正確的使用態(tài)度,然后學會獲取、分辨、評估信息,同時能夠合理地使用獲取的信息。這些要求正對應ICT的含義,因此《框架》將其列入21世紀技能范圍。有新的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學生就有新的技能需要掌握,保持學習的能力與熱情是立于時代前沿的根本。
3.關注人際交往能力和責任感
人際交往能力和責任感也在公立精英高中的特別關注之列。溝通與合作能力需要學生能夠清晰地表達自我,有效地識別、接收外界信息,實現(xiàn)信息交流互通,并能夠在團隊中發(fā)揮正向作用,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職業(yè)環(huán)境中應當具備的非認知性素養(yǎng)[11]。同時,使命陳述中還強調(diào)領導力這一品質,此處的領導力不僅指領導他人的能力,也代表自我領導的能力。如格溫內(nèi)特數(shù)學科學和技術學校(Gwinnett School of Mathematics,Science,and Technology)讓學生參與策劃和推行優(yōu)質學?;顒?,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才能[12]。責任感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格素養(yǎng),也被一部分學校所強調(diào),如華盛頓國際學校(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School)將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責任感視為使命之一。[13]
(二)核心科目與主題
1.關注數(shù)學和科學,忽視文科課程
核心科目包括11門科目,然而30所高中的使命陳述中僅有數(shù)學、科學、藝術出現(xiàn),其中數(shù)學和科學占比高達90%。所有樣本中沒有提到人文學科。如托馬斯·杰斐遜科學與技術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宣稱他們的使命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專注于數(shù)學、科學和技術的學習環(huán)境[14]。這其中不乏所選學校多以理科見長的原因,但排名前列的公立高中大部分側重于理科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在各使命陳述重視理科的現(xiàn)狀下,《框架》的核心學科卻有過半屬于人文學科,這樣的差別或許正說明美國想要“重申”人文學科的價值。
近十年來,人文學科遭遇了世界范圍的冷遇,它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STEM)學科在就業(yè)市場的競爭力差距有目共睹,人文專業(yè)錄取人數(shù)逐年下滑。佛羅里達州時任州長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直言:“我想把錢花在STEM學科,讓學生畢業(yè)后能找到工作。我們不需要更多的人類學家?!备咝:途蜆I(yè)環(huán)境的大格局自然會對高中的教學側重點有所影響,如邁克爾·德巴基健康職業(yè)高中(Michael E. DeBakey High School for Health Professions)的使命陳述表示:“我們通過提供卓越的科學、技術、工程課程,為學生在全球社會中的競爭、領導和成功做好準備。”[15]
但是,人文學科始終有其不變的價值所在,這也是它在《框架》中受到關注的原因。通過人文學科的學習,人們有機會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它鼓勵著人們解決生活中復雜的道德問題。
2.關注公民教育和全球意識
在幫助學生學習應對現(xiàn)實生活的5個主題中,公民素養(yǎng)和全球意識在使命陳述中頻頻出現(xiàn)。公民素養(yǎng)受到關注與美國的公民教育傳統(tǒng)有密切的聯(lián)系。自美國成立起,教育就被賦予了培養(yǎng)公民的使命:促進知情的、負責的、人道的公民的發(fā)展[16]。美國人有這樣的共識:一個社會能否保持自由與幸福,和公民的品格息息相關。史蒂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在使命陳述中提到“實現(xiàn)他/她作為一個有愛心的世界公民的最大潛能”[17]。此外,全球意識的編碼頻次還要高于公民素養(yǎng),這同樣是公民教育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趨勢對公民的素質提出了要求。美國的公民教育從此開始關注全球意識的塑造。如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向學生傳播文化欣賞和全球公民意識[18]。全球意識的概念為在認識、分析社會問題時,能立足于人類社會共同利益,并以此指導行動的思維方式。具有全球意識的公民能既維護國家利益,又不被狹隘的民族觀局限[19]??傊?,公民應當做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動”。
(三)支持系統(tǒng)
1.關注學習環(huán)境
從表1可看出,在五個支持系統(tǒng)中,樣本高中對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最為重視。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為學生帶來更高的學習效率、更好的學習體驗。例如,諾斯賽德大學預科高中(Northside College Preparatory High School)關注“教師、行政人員和社區(qū)領導將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20]。建構21世紀學習環(huán)境對高中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學生的需求和任務已經(jīng)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學生是獨立的思考者、合作學習者、多任務承擔者與數(shù)字化學習者。他們對獲取信息的速度抱有較高的期望[21]。另外,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也需要學校為他們提供適應特殊需求的學習環(huán)境。
2.相對忽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制定評價標準
盡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制定標準、評價等支持體系沒有在使命陳述中得到太多體現(xiàn),但它們的重要性是得到廣泛認同的。盡管隨著教育思想的革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掌握者與灌輸者,而且轉變?yōu)閷W習的輔助者,“以學習者為中心”也逐漸成為教學的特點,但在影響學生學習的諸多因素中,教師始終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評價機制有助于學校監(jiān)管、調(diào)整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為升學、就業(yè)、終身學習做好準備[22],因此,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勢在必行。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以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為依據(jù)。新的教學評價理念還要求拓寬評價的范圍:一方面,評價重點從學科知識轉為思維、合作等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開始成為評價的主體。研究顯示,自評得分是影響學生學業(yè)成就的重要因素。[23]
注釋:
①根據(jù)表1,使命陳述中僅出現(xiàn)數(shù)學、科學、藝術三門核心科目,其頻次總和為20,且全部重合部分頻次總和為141。兩者相除可知核心科目在重合部分中占比為14.2%。
參考文獻:
[1]U.S. Department of Labor, Secretary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s.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EB/OL]. (1991-06-01) [2020-01-08].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32054.pdf.
[2]STEMLER S E, BEBELL D, SONNABEND L A. Using school mission statements for reflection and research[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11, 47(2):383-420.
[3]陳建華.論學校教育哲學及其提煉策略[J].教育研究,2015(10):60.
[4][9]熊萬曦. 美國英才高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研究——基于使命陳述的文本分析[J]. 教師教育研究, 2016(5):109-114.
[5]DAVIS J H, RUHE J A, LEE M, et al. Mission possible: Do school mission statements 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 70(1):99-110.
[6][7]熊萬曦. 美國公立學術性高中使命陳述的文本分析——基于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前100位高中的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 2016, 28(2): 111-117.
[8]Whitney High School. Mission Statement[EB/OL]. (2019-06-28) [2020-01-08]. http://whs.rocklinusd.org/index.html.
[10]張華.論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11]王瑋. 中美學生核心素養(yǎng)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12]Gwinnett Schoo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ssion Statement[EB/OL]. (2014-06-28) [2020-01-08].http://gsmstptsa.com.
[13]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School. Mission Statement[EB/OL]. (2017-03-21) [2020-01-08]. https://www.wis.edu/about/mission.
[14]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ssion Statement [EB/OL]. (2012-05-13) [2020-01 -08].https://tjhsst.fcps.edu/about.
[15]Michael E. DeBakey High School for Health Professions. Mission Statement[EB/OL]. (2014-09-06)[2020-01-08].https://debakeyatqatar.org/about-us.
[16]高峰. 美國公民教育的基本內(nèi)涵[J]. 比較教育研究, 2005, 26(5): 55-60.
[17]Stuyvesant High School. Mission Statement[EB/OL]. (2013-01-15) [2020-01-08]. https://stuy.enschool.org/apps/pages/index.jsp?uREC_ID=126631& type=d&pREC_ID=251661&hideMenu=1.
[18]International Academy. Mission Statement[EB/OL].(2015-04-07) [2020-01-08].https://www.iatoday.org/about-us/missionvision-statement.
[19]聶迎娉,傅安洲. 全球意識:美國公民教育課程探析[J]. 湖北社會科學, 2014(5): 176-180.
[20]Northside College Preparatory High School. Mission Statement[EB/OL]. (2019-05-25) [2020-01-08].https://www.northsideprep.org/pdf/Program_of_ Studies_2019-2020.pdf.
[21][22][23]鄧莉,彭正梅.通向21世紀技能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美國《21世紀學習環(huán)境路線圖》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5):11-21.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