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妃
本文在鑒賞華僑博物院館藏九谷燒的基礎上,對九谷燒的色彩、繪畫題材、構圖、款識以及對中國陶瓷九谷燒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述。
20世紀50年代左右,陳嘉庚先生萌生了創(chuàng)辦博物館以服務于社會公眾教育的想法。因其身為華僑的特殊性,他擬建立一座以華人華僑歷史為主題,并涵蓋歷史、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華僑博物院。所以在征集文物時,除了僑史類文物外,還征集了一批中國歷史文物、動植物標本、化石標本、外國文物等。其中外國類文物目前在國內博物館中比較少見,除了華僑博物院以外,僅有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長春偽皇宮博物館等博物館有收藏。目前華僑博物院共收藏外國文物978件/套,種類豐富。其中日本九谷燒作為華僑博物院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珍藏有21件。
我們要鑒賞的這件文物就是來自華僑博物院珍藏的日本九谷燒五彩觀音立像。高94.4、寬29.2、厚23厘米。觀音為立姿,黑色發(fā)髻分梳兩側,自然垂于肩上。面容豐滿、柳葉細眉、雙目平視、小口微閉。雙手抬于胸前,持經卷,戴瓔珞項圈,胸部袒露,跣足,雍容華貴。此觀音大量地使用綠、黃、紫等冷色釉,大膽地將繪畫技法與幾何圖案細膩地結合起來。衣服采用堆花立粉技法。在紋飾上采用日本的五彩描金工藝——“金襕手”。以金、綠、紅、紫、黑等諸多顏色彩飾花葉紋、卷云紋及圓形開光內的綠地龍紋,扇形開光內的黃地團菊紋,色彩斑斕,凸顯出觀音的精美與華麗。同時此觀音還在構圖上采用繁密邊飾。除開光內紋飾外,全部采用層層相繞的花卉紋裝飾,給人以重重疊疊,密不透風之感。器底單欄圈書“九谷”款。
一、九谷燒的歷史沿革
在江戶時代的明歷年間,加賀的大圣寺藩藩主有田利治在其治下的九谷村附近發(fā)現(xiàn)了瓷礦,他以此為契機,派手下后藤才次郎前往有田學習制瓷技術。才次郎學成歸來后,于1655年在九谷村開窯制瓷,九谷燒就此誕生。九谷燒以其造型的氣勢恢宏,彩繪紋飾的富麗,構圖的別具一格,在日本陶瓷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日本彩繪瓷器的代表。但后由于大圣寺藩發(fā)生災荒,藩內財政惡化,有田利治、后藤才次郎相繼去世等諸多原因的影響,在17世紀末該窯就廢絕了,僅存世四五十年。為了區(qū)分這個時期的九谷燒,我們通常稱之為古九谷。
廢窯百年后,在原址和附近地區(qū),陶藝名匠青木木米在金澤春日山再度開窯,興起了復興九谷燒之風。青木木米在其《箕柳祠牌》文中寫道:“以加賀開土試燒,結果與古制九谷仿佛。”這個時期的九谷燒有春日山窯、若衫窯、吉田屋窯、宮本屋窯、永樂窯等十多處著名窯口,其中以吉田屋窯和宮本屋窯為代表。與古九谷相比,再興的九谷燒更多地吸收了來自我國和朝鮮制瓷技術的精華,更加成熟,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彩釉技術。
二、中國陶瓷技術對九谷燒的影響
回顧日本陶瓷發(fā)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的陶瓷文化主要是在學習中國陶瓷技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公元五世紀,通過引進中國轱轆成型和燒窯制陶技術,日本產生須惠器;奈良時代,中國唐代的“唐三彩”技術傳入日本,日本宮廷燒制出了“奈良三彩”;公元12世紀,中國制瓷業(yè)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官、哥、定、鈞、汝”五大名窯,燒制出的瓷器精美絕倫,而日本則在仿制中國越窯的青瓷、德化窯和景德鎮(zhèn)窯的白瓷的基礎上,燒制出了瀨戶窯。同樣到了江戶時代的九谷燒也是深受中國陶瓷技藝的影響。
1.色彩
色彩的大量運用是九谷燒最鮮明的特點,無論是九谷燒的五彩手還是青手都非常重視色彩的配置,大面積地使用紅、綠、紫、藍為主要的施釉色彩,甚至以綠彩或黃彩為地,再在此基礎上繪制主紋。這或許與九谷燒瓷胎粗糙,不夠細致不無關系,并為彌補這種不足采取了地紋的涂繪方法。此方法最早是在景德鎮(zhèn)開始使用的,后傳入日本,對九谷燒中的青手影響最大。不過兩者還是存在區(qū)別的,日本九谷燒的色彩深沉、厚重,展現(xiàn)其特有的粗獷,中國的五彩施色細膩,顏色較之更為豐富。
2.繪畫題材
九谷燒的繪畫題材有山水、花鳥、人物、宗教、詩詞等,主要源自于17世紀中葉中國傳入日本的由黃鳳池監(jiān)刻的《八種畫譜》。這種木板畫形式的畫譜為九谷燒提供了大量的裝飾素材。但他們不了解故事情節(jié),只是對其中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復制粘貼,舍棄細微末節(jié),更加簡潔。不過他們并不是完全的生搬硬套,而是以此為藍本,采用日本狩野派、土佐派書繪院筆法,再加入日本元素,例如伊萬里時期的圖案紋飾雙兔、松等,創(chuàng)造出具有日本風格的紋飾。
其中宗教題材在九谷燒中也占有很大部分,華僑博物院收藏的九谷燒就是以宗教題材為主。佛教自公元六世紀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后,迅速在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普及開來,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一。陶瓷器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載體,宗教在其上亦有所體現(xiàn)。九谷燒作為日本的著名窯口之一,同樣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九谷燒宗教題材中最為多見的就是中國的布袋和尚和觀音。例如除了上述所提到的立像觀音外,華僑博物院還珍藏有3件日本彩繪描金布袋和尚立像。笑容滿面,肥耳垂肩,布袋耷于肩上,袒露的胸腹以褐彩施涂,袈裟以黃、藍、綠、紅諸多顏色飾菊花紋,流云紋等。
3.構圖方式
九谷燒在構圖方式上主要有注重邊緣裝飾和多開光裝飾的特點。而這兩種方式最早都是在中國陶瓷上出現(xiàn)的。第一,邊飾是裝飾畫面用許多相似的紋飾以相近或對比的形式自由組合出現(xiàn),表達出一種繁密的繁榮氣象。有時甚至用幾何紋、百花紋層層堆疊成的邊飾將主題紋飾擠到中間很小的位置,有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在中國清代的外銷瓷廣彩瓷中廣為流行。第二,較多采用開光。開光式構圖,又被稱為開窗式構圖或開光裝飾,是我國傳統(tǒng)陶瓷裝飾上常見的一種構圖方式。是指在陶瓷的主要部位用曲線勾畫出圓形、方形、菱形、海棠形、扇面形、花瓣形等畫出線框,并在該框內繪以山水、花鳥、人物等圖案。開光式構圖不但可以豐富作品本身內容,使主題突出,還為陶瓷器物裝飾帶來結構與形式感上的提升,而日本的九谷燒就較多地采用了這種構圖方式。華僑博物院收藏有2件九谷款開光花鳥人物紋蓋瓶。缽形蓋,蓋頂壽星鈕,直口,溜肩,肩以下微斂,圈足外撇??睢熬殴仍臁?。該件瓷器以紅彩勾畫的云紋為地,飾圓形、扇形、菱形開光,開光內飾有花鳥、山水、人物等主題紋飾,構圖嚴謹,色彩艷麗,為一件精品。
4.款識
九谷燒的款識多出現(xiàn)于器底、器身、口沿等位置,有采用吉祥字做款,如古九谷的“?!弊挚?,還有采用中國漢字的紀年款識和陶藝家的名字或別號作款,如新九谷著名陶藝家青木木米的作品,常署“木米”款。同時款識一般都是使用中國六書中的楷書和篆書。例如上文提到的立像觀音和布袋和尚在器底署篆書和楷書的“九谷”款。這些都是受中國款識的影響,甚至完全繼承了中國陶瓷器款識的特點。
三、結束語
九谷燒開創(chuàng)了日本彩瓷的一個新時代,與柿右衛(wèi)門和色鍋島一起并稱為日本彩繪瓷器的最高藝術代表。雖然其起源與發(fā)展都深受中國制瓷業(yè)的影響,但在19世紀后隨著日本國力的不斷強盛、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日本政府對陶瓷的重視、陶瓷文化的日漸濃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日本陶瓷業(yè)發(fā)展迅猛,在國際上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九谷燒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陶藝工匠,如德田八十吉、北出不二雄等,九谷燒的內銷與出口都在增加。而相反中國陶瓷業(yè)的發(fā)展在近現(xiàn)代卻是遠遠滯后于日本,改革開發(fā)后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陶瓷作為國之瑰寶,我們也要推陳出新,借鑒吸收世界各國陶瓷發(fā)展的經驗,奮勇直追。
(作者工作于華僑博物院)
參考文獻
1.郭富純、孫傳波著,日本古陶瓷研究,文物出版社;
2.詹嘉,中國文化對日本陶瓷繪畫的影響;
3.劉莉,略談日本九谷窯系瓷器;
4.孫傳波,旅順博物館藏漳州五彩大盤——兼論漳州彩繪對日本彩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