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郭九彤
近幾年高考全國卷對“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這部分知識的考查,主要涉及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特別是流水的搬運和堆積作用。高考對這部分知識的考查側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發(fā)育、洪積扇地貌的特點、形成及發(fā)育、海岸地貌的成因及其變化分析,因此可以看出這部分知識已經成為了高考的高頻考點。
年份題型、題號考查方向分值2019年全國卷Ⅰ選擇題9,10,11以黃河小北干流河段堆積性游蕩河道為切入點,考查流水作用、成因及影響12分2019年全國卷Ⅱ選擇題9,10,11以霍林河流域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12分2019年全國卷Ⅲ非選擇題37題以某河河面寬度變化與河水深度變化為背景,考查影響河道寬度及河水深度的原因22分2018年全國卷Ⅲ選擇題6以貝加爾湖地區(qū)等高線圖為切入點考查貝加爾湖成因4分2017年全國卷Ⅱ選擇題9,10以洪積扇分布圖為切入點,考查洪積扇的形成條件、流水沉積和搬運作用8分2016年全國卷Ⅱ選擇題9,10,11以不同時期河床斷面形態(tài)為背景,考查流水作用與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響因素12分
本組題以貝加爾湖為例,先后考查了湖泊的成因、地殼運動,綜合性強,思維跳躍性大,對貝加爾湖形成的特征及變化的判斷可以考查學生對區(qū)域的認知,湖泊濕地環(huán)境本身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其開發(fā)建設應建立在環(huán)境保護的基礎之上。
【例1】(2018年全國卷Ⅲ,6~8題)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jiān)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此完成6~8題。
6.貝加爾湖形成于
( )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7.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 )
A.湖區(qū)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8.貝加爾湖湖水更新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 )
A.湖面蒸發(fā)弱 B.湖泊面積大
C.湖水鹽度低 D.湖水深度大
【解析】6.貝加爾湖屬于構造湖,是由地殼斷陷集水而成;其形成與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斷河流無關。故選A。
7.貝加爾湖斷層發(fā)育,湖盆斷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四周環(huán)繞著高山,注入貝加爾湖的眾多河流攜帶大量的泥沙在貝加爾湖沉積,經過漫長時間的堆積形成巨厚的沉積物;目前該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斷匯入湖泊,導致湖水深度不斷加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湖區(qū)降水量、入湖徑流量變化不大;入湖泥沙變化不大,且其變化也不會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選C。
8.結合材料可知,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導致其與外界水循環(huán)作用弱;貝加爾湖位于內陸地區(qū),夏季白晝時間較長,氣溫較高,湖面蒸發(fā)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積大,有利于湖水參與外界水循環(huán);湖水鹽度大小對湖水參與外界水循環(huán)影響較小。故選D。
【規(guī)律】考生應掌握好湖泊的成因及分類,其中湖泊類型包括構造湖、火口湖、河成湖、牛軛湖、堰塞湖、冰川湖、人工湖等。掌握了這些湖泊的成因和分類,有助于考生復習和做題。
【點睛】本組題的解題關鍵在于了解該湖泊形成的原因,貝加爾湖屬于構造湖,然后根據地殼運動的特點,判斷出目前湖盆仍在陷落,深度不斷在加大,結合材料給出的“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從而得出答案。
【備考建議】熟練掌握內力作用與湖泊形成、變化的基礎知識,包括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和特點、主要的地質構造及其對地貌形態(tài)的影響等知識點。
【例2】(2019年全國卷Ⅰ,9~11題)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如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9~11題。
9.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10.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
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解析】9.由圖以及材料可知,該地區(qū)北鄰黃土高原。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流位于黃河中游地區(qū),流經黃土高原,黃土土質疏松,極易被沖刷侵蝕,因此含沙量大;該區(qū)域是季風氣候區(qū),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變化率較大,因此流量的季節(jié)變化大,正確答案為D。該區(qū)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區(qū),流域內降水較少,加之沿岸工農業(yè)取水,所以總體流量不大,而季節(jié)變化大,導致汛期對河床的侵蝕嚴重,枯水期泥沙淤積,使得河道寬度季節(jié)變化大,形成游蕩河道,故A,B,C錯誤。
10.北段有汾河支流匯入,增大河流流量,中段河流流量大,加之中游含沙量大,會使河床擺動范圍增大,與題干矛盾,排除①②;故擺動范圍較小可能與該處峽谷河流地貌及兩岸堅硬巖石難以侵蝕有關,該處河道側切作用不明顯,同時河道狹窄,流速較快,不利于泥沙堆積,綜上所述,③④正確。故選C。
11.渭河在主汛期流量大,當洪峰到達兩河交匯處時,洪峰的高水位會使黃河小北干流河水下泄受阻,河水中的泥沙將伴隨流速降低產生沉積。同時,由于黃河小北干流上游不斷來水,該河段的水位在不超過渭河洪峰水位的情況下會不斷抬升,綜上所述,本題選C。
【規(guī)律】本題考查黃河及其水文特征的相關知識,考生應在地圖上找到渭河和汾河的具體位置,以及周圍的地勢情況,熟記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中重要山脈和河流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區(qū)域的解析和判讀。
【備考建議】在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里,河流的侵蝕、堆積地貌都是重要考點,外力作用還包括風化和搬運作用。
【例3】(2019年全國卷Ⅱ,9~11題)霍林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為山前半干旱區(qū)及部分半濕潤區(qū)的平原帶來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庫和灌溉的影響,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斷流。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據此完成9~11題。
9.修建水庫前,營造該地區(qū)山前平原地表形態(tài)的力主要來自
( )
A.構造運動 B.流水
C.冰川 D.風
10.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蝕
C.風力侵蝕 D.凍融塌陷
11.伴隨著洼地增多增大,周邊地區(qū)可能出現
( )
A.水土流失 B.沼澤化
C.土地沙化 D.鹽堿化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經大興安嶺,流速快、泥沙搬運能力強,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勢變得低平、水流速度減慢,從上游攜帶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積形成山前平原(沖積扇),因此營造該地區(qū)山前平原地表形態(tài)的力主要是流水,B項正確;山前平原地勢平坦,構造運動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A項錯誤;該地緯度較低且大興安嶺海拔較低,山前地帶沒有大規(guī)模的冰川活動,C項錯誤;修建水庫前,山前地區(qū)因有河流流經,水資源較豐富,氣候較濕潤,受風力侵蝕、沉積等作用影響小,D項錯誤。
10.山前平原屬半干旱、半濕潤地帶,因河流斷流使氣候逐漸變得干旱,風力作用增強,風力的侵蝕作用使在山前堆積的泥沙不斷被吹蝕、搬運,形成風蝕洼地,隨著風力的不斷侵蝕,洼地不斷增多、增大,C項正確;地面沉降通常規(guī)模較大、發(fā)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從地下向地面?zhèn)鞑?,與該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斷侵蝕、加深的特征不符,A項錯誤;此時河流斷流,流水侵蝕作用極微弱,B項錯誤;地下凍土凍融塌陷應呈現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夏季氣溫高,地面凍融塌陷,冬季氣溫低土壤結冰則不再凍融塌陷,并不會使洼地一直變大、變深,D項錯誤。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該地受風力侵蝕作用加劇,被風力吹蝕、搬運的泥沙在周邊地區(qū)沉積,使周邊地區(qū)土地更容易沙化,C項正確;河流斷流,地面徑流短缺,水流難以搬運泥沙,即水土流失問題少,A項錯誤;河流斷流,水資源短缺,形成沼澤需有穩(wěn)定、豐富的水源條件,B項錯誤;周邊地區(qū)泥沙不斷沉積,使其地勢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現土地鹽堿化,D項錯誤。
【規(guī)律】這種類型題,一定要注意積累和分析,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分析材料,從而得出答案。
【點睛】考生要了解鹽堿化形成的條件,氣候干旱區(qū),蒸發(fā)較旺盛,地下水容易蒸發(fā);地勢較低,排水不暢,使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中鹽分會在地表累積;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排水不暢,蒸發(fā)旺盛,會使地表殘留鹽分,也會抬高地下水的水位;沿海地區(qū)采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鹽度增大,蒸發(fā)后鹽分殘留土壤表面。
【備考建議】外力作用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化這種類型題,主要注意積累典型的地貌。從高考考查方式來看,選擇題一般涉及單一外力作用的分析,非選擇題則涉及多個外力因素的綜合分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尤其是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