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多元因素的偶然合力
        ——再論戲曲片在八十年代末的衰落

        2020-11-14 18:19:46王禮迪
        電影文學 2020年23期
        關鍵詞:故事片制片廠拷貝

        王禮迪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通識教學部,重慶 401520)

        縱觀歷史中戲曲片的市場表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都是可圈可點的。1920年的《天女散花》《春香鬧學》尚且是無聲的身段表演,就在國內、南洋地區(qū)引起熱烈反響;1930年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有聲電影《刺虎》在北京放映,也是天天客滿。20世紀50年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映出31401、26513場,場均714、626人觀影,分別盈利88萬、95萬元,三項指標均超越《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這樣的戰(zhàn)爭大片。80年代初期,《李慧娘》《白蛇傳》等影片市場反響熱烈,在一些農村地區(qū)通宵放映。1987年的《巧配鴛鴦》《棒打薄情郎》兩部戲曲片觀影人次分別為1.4億、0.7億,排在當年上映電影的第5、第19名。

        盡管戲曲片市場表現(xiàn)良好,但卻在20世紀80年代末突然遭遇減產,以至于到20世紀90年代,多數(shù)年份產量僅有一部,有時一部都沒有。2000年之后,一些戲曲片質量很高,卻在院線得不到黃金時段的排片,甚至沒有任何排片,同時觀眾接受渠道比較單一,潛在觀眾難以發(fā)掘,致使口碑傳播效果不佳。2011年的豫劇片《清風亭》嘗試登陸院線,首周日票房卻不足萬元。

        “文革”結束后,戲曲片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迅速復興,又在80年代末突然衰落,這種變化與戲曲式微、電視普及有關,甚至與生活節(jié)奏變化、城市化進程也有一定關系。這些外部大環(huán)境的影響,很容易通過關聯(lián)性推理認識到,因此也在過往的研究中被反復提及。但實際上,這些結論非常片面,稍加辯駁就會露出破綻。

        例如,有的研究認為,戲曲片是隨著戲曲藝術自身衰落而衰落的。而事實上,類型元素(戲曲)的衰落與類型片(戲曲片)本身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以歌舞片為反例:歌舞劇雖然越來越小眾,但幾乎每年都會有一兩部歌舞片,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熱烈反響。另一些研究認為,20世紀80年代末電視普及,戲曲電視劇逐漸增多,分流了觀眾,進而取代了戲曲片的地位。但照此推論,其他類型的電視劇也在分流其他電影的觀眾,而當電影市場逐漸復蘇之后,為何只有戲曲片一蹶不振銷聲匿跡了?可見這一判斷也有邏輯漏洞。

        歷史更迭充滿了偶然性,單憑聯(lián)想只能看到顯而易見的表象,很容易忽略關鍵細節(jié),無法準確把握其中的因果邏輯。將視角收回至電影業(yè)內部,重審戲曲片在20世紀80年代的大起大落,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變化并非某一個單獨因素造成的,而是諸多因素合力導致的偶然結果。一方面,戲曲片在80年代初期的繁榮,本就存在一些不可持續(xù)的因素;另一方面,行業(yè)政策和技術應用的變化、制片方和創(chuàng)作者個體意愿的變化,同樣是造成戲曲片衰落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一、前情:繁榮中的不可持續(xù)性

        “文革”結束后,電影業(yè)經過1977—1979三年的恢復,逐漸好轉。受益于電影業(yè)的整體復蘇,戲曲片產量也有顯著增長。三年間故事片年產量分別為21、46、56部,戲曲片為4、3、13部,二者的增長趨勢基本一致。戲曲片在恢復期的積累,為它之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在1980—1986年間,基本保持著每年10部左右的產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1977—1979年間促進戲曲片發(fā)展的一些因素,在1980年之后逐漸消失。因此,盡管80年代前中期戲曲片的產量、質量、票房都很可觀,但由于利好因素的消失,戲曲片已經存在衰落的隱患。這些不可持續(xù)的利好因素,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點:

        首先是觀眾對于各類型電影的普遍熱情。人民群眾在經歷了十年“文革”期間單調的、生硬的、被動的藝術體驗之后,迫切地需要新鮮的、多樣的、娛樂的藝術作品來充實生活。1977—1979年,大量“十七年”影片解禁,分幾批再現(xiàn)銀幕。這些影片中包含了大量不同劇種、不同流派的戲曲片,培養(yǎng)了廣大觀眾欣賞戲曲片的習慣。如1978年10月11日、14日文化部發(fā)出通知,認為舞臺藝術片《羅漢錢》《武松》《宇宙鋒》《游園驚夢》《煉印》《蔓蘿花》《楊乃武與小白菜》《買牛、扒瓜園》《生死牌》《秦香蓮》《空印盒》等思想內容健康、藝術性尚好,可陸續(xù)恢復上映。這些解禁影片加上為數(shù)不多的國產新片,使得許多影院場場爆滿。這一時期,曾出現(xiàn)了電影票供不應求、電影院不夠用的狀況,以至于引起文化部部長黃鎮(zhèn)的關注,并親自抓了電影市場管理的兩件大事:一是解決觀眾看片購票難的問題;二是協(xié)商機關、廠礦內部禮堂的對外開放,以解決電影院少的問題。1979年全國觀眾共計293億人次,人均觀影28次,幾乎是有什么看什么。進入80年代之后,雖然影片總產量增長至140部左右,但觀眾普遍的觀影熱情開始消退,年觀影人次從1980年的287億次下降至1989年的168.6億次。觀眾越來越不愛看電影——這是所有電影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其次是戲曲片在視聽形式上的優(yōu)越性。1968年于會泳響應江青旨意,在《文匯報》上第一次公開提出“三突出”的口號,要求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中心人物,以階梯型模式塑造人物,給電影創(chuàng)作帶來很大束縛。1977年、1978年的電影還處于恢復期,很多故事片在“四人幫”倒臺前投拍,“文革”結束后臨時修改劇本,仍然以階級、路線斗爭為綱領,沒有擺脫“三突出”模式的影響。如《黑三角》中公安人員的造型和《風雨里程》中對因工受傷的正面人物的表現(xiàn),都可以看出類似的歷史痕跡。這一時期的戲曲片更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它作為一種改編創(chuàng)作,迅速擺脫了“三突出”的影響。1978年的三部戲曲片《祥林嫂》《劉三姐》《闖王旗》就是很好的證明。《祥林嫂》頻繁運用近景和特寫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與精神狀態(tài),既突出正面人物的高貴品質,也注重表現(xiàn)反面人物的丑惡嘴臉;在故事整體把握上,也不再生搬硬套“階級、路線斗爭”,重在揭示祥林嫂身上的社會悲劇的根源?!秳⑷恪酚兄^強的喜劇表演風格,不刻意塑造“階級對立”斗爭格局,而用較為溫和的諷刺手法,批判被錢財和美色所歪曲的人性?!蛾J王旗》中的鏡頭設計感極強,開片的長鏡頭如長卷般展開,通過展示低落的人物群像表現(xiàn)義軍的逆境,這樣的嫻熟長鏡頭在這一時期的電影中都是極為罕見的。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電影語言現(xiàn)代化逐步推進,故事片很快擺脫了“三突出”的影響,大量優(yōu)秀故事片隨之誕生,戲曲片逐漸就失去了這種審美優(yōu)勢。

        其三是統(tǒng)購包銷的結算方式。1980年前,我國電影業(yè)實行“統(tǒng)購包銷”政策,即一部影片通過文化部審查,制片廠可拿到中影的固定收購金額:彩色片故事片70萬元/部,黑白故事片60萬元/部,舞臺藝術片(如戲曲片)50萬元/部。1978年,中影公司為了調動制片廠和職工的積極性,免戴虧損的帽子,中影公司把結算價50萬元的舞臺藝術片按故事片70萬元收購,如上影的《江姐》《祥林嫂》,長影的《闖王旗》《蝶戀花》,北影的《蔡文姬》等。在統(tǒng)購包銷的政策庇護下,制片廠不需要太關心影片的銷售狀況,即使影片賣不出去,制片廠只要嚴把預算都能夠盈利。例如,峨眉電影制片廠1979年拍攝的《川梅吐艷》,僅發(fā)行拷貝35個(1980年平均每部電影能賣出110個拷貝),也能盈利15.49萬元。因為影片成本44.51萬元,中影公司按60萬元收購,所以制片廠仍然能夠盈利。然而自1980年開始,電影局改變了統(tǒng)購包銷的結算方式,影片的盈利開始與拷貝的出售數(shù)量掛鉤,制片廠不得不重審戲曲片的市場效益。

        二、產業(yè):制片重心轉移與放映端失位

        1980年7月,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汪洋給中央領導寫信,反映電影業(yè)長久以來存在制片方與發(fā)行方收入倒掛的現(xiàn)象。他指出:以1978年為例,全國各省市發(fā)行公司的純利潤為13483萬元,相當于7個老制片廠利潤總和273萬元的49倍。北影廠奮斗一年,利潤只有4萬元,不如一個上海大光明電影院每年上繳利潤40萬元。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制片方要求分享發(fā)行收入的呼聲日漸高漲,在他們的努力下,文化部終于在1980年12月下發(fā)1588號文件,文件規(guī)定中影公司應根據各省、市、自治區(qū)公司和總政發(fā)行站提出的35毫米拷貝數(shù)(經綜合平衡)付給制片廠發(fā)行權費。故事片每發(fā)行1個35毫米拷貝付給發(fā)行權費9000元,舞臺藝術片7000元(以上發(fā)行權費按國家計劃內的影片全年總平均1部110個拷貝計算,如在執(zhí)行中全年總平均多于或少于此數(shù)的10%時,可由文化部電影局調整每個拷貝發(fā)行權費的價格)。總政發(fā)行站所需的35毫米拷貝,中影公司按每個支付制片廠發(fā)行權費1000元。16和8.75毫米暫不分攤發(fā)行權費。1986年12月,廣播電影電視部發(fā)出《關于改變故事片結算辦法的通知》,對之前發(fā)行權費的結算辦法做出一些調整,允許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代理發(fā)行、按發(fā)行收入分成、一次性購銷影片發(fā)行權、按拷貝結算發(fā)行權費。1989年,廣電部再發(fā)通知,又調回到按35毫米拷貝數(shù)結算的方式,故事片每個拷貝由9000元上漲至10500元,舞臺藝術片由7000元上漲至9000元。16、8.75毫米拷貝仍然不計發(fā)行權費。

        總體上看,在20世紀80年代,制片廠拍一部電影能否盈利,主要與賣出了多少35毫米拷貝有關。在這種結算方式下,拍攝戲曲片的風險就暴露了出來。以峨眉電影制片廠為例,1982年拍攝的《四姑娘》成本36.65萬元,發(fā)行拷貝28個,虧損17.65萬元;1983年拍攝的《海盜的女兒》成本55.3萬元,發(fā)行拷貝75個,虧損3.4萬元;1984年拍攝的《巴山奇冤》成本71.17萬元,發(fā)行拷貝86個,虧損33.77萬元。三年里峨影廠每年拍一部戲曲片,成本連年上漲,卻仍然連年虧損。而1984年,制片廠被定性為企業(yè),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籌資金,并交納十余個稅種,拍攝戲曲片的風險又進一步增大。此后,峨影廠拍攝戲曲片的意愿大大降低,在1985—1989年間,只與河南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拍攝了一部《武當?shù)琅邸?1986)。

        制片廠拍攝戲曲片難以盈利,導致其整體產量大幅下降。在1987—1989的三年間,全國的戲曲片年產量降至6、3、2部。為了迎合市場,制片廠的生產重心開始向更娛樂的類型片轉移。到1988年,各制片廠迫于生存壓力60%投拍了純商業(yè)的娛樂片。娛樂化使電影的敘事形式更加成熟,電影生產與放映都會逐漸受到規(guī)范化、標準化力量的制約,人們很容易明白那種源自戲曲的“吸引力”必然會降低。制片廠越發(fā)不看好戲曲片的市場前景,例如導演肖郎回憶說:“《升官記》(1982)從影片市場效益來說是很成功的,恐怕是最后一部賺錢的戲曲片了。”

        然而制片廠“看跌”戲曲片市場是存在誤判的。首先,戲曲片不賺錢,很大程度還是影片質量不過關,高質量的戲曲片不愁銷路。如1981年的《包公誤》賣出了191個35毫米拷貝,1982年的《背靴訪帥》賣了148個,1983年的《火焰山》賣了260個,遠超110個拷貝的平均值,肯定都是賺錢的;再如汪宜婉回憶《岳云》(1984)時也說道:“該片的票房好像還可以吧,是賺錢的。這部片子被評為1984年北京電影廠的最佳影片獎,要是票房成績不好的話,估計就評不上這個獎了?!?/p>

        另一方面,戲曲片不賺錢與影片收入的結算方式也有很大關系。由于結算影片發(fā)行權費時,只計算35毫米拷貝的出售數(shù)量,16毫米、8.75毫米拷貝的數(shù)量再多,也難以增加制片廠的收入。而戲曲片的16毫米拷貝的發(fā)行量往往很大,以河南電影制片廠生產的戲曲片為例,《包公誤》發(fā)行了1336個16毫米拷貝,《風雪配》發(fā)行648個,而這部分拷貝無法被計入影片的收入中,并不能提高制片廠生產戲曲片的積極性。

        戲曲片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出現(xiàn)在放映端,對于喜歡看戲曲片的廣大農村觀眾,觀看電影的渠道在不斷減少。雖然學界對于戲曲片的觀眾群體缺少定量研究,但從諸多調查、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點共識:20世紀80年代,城市觀眾對戲曲片熱情不高,而農村觀眾喜歡看戲曲片。如1982年,上海市總工會滬西工人文化宮電影評論組調查發(fā)現(xiàn),滬西觀眾較愛看的影片類型為:正劇(24%)、武打(19.4%)、驚險(11.3%)、喜劇(10.5%)、悲劇(10%);喜歡看的題材依次為:現(xiàn)實(20%)、愛情(19%)、歷史(7%)、軍事(7%)、體育(5.5%)?!蛾P于安徽、江西、湖北、河南農村電影工作的調查報告》中寫道:“安徽省天長縣文化局長崇鈐同志說:40歲以上的農民群眾喜歡看戲曲和歷史題材影片……《白蛇傳》(1980),在農村通宵放,通宵看。徽州地區(qū)太平縣焦村公社影劇院放映《鄉(xiāng)親》,農民群眾并不歡迎;《白蛇傳》《李慧娘》《桃李梅》都是連映六場,常??蜐M?!薄墩撾娪坝^眾群的總體特性》中寫道:“從電影樣式上,城市觀眾群偏愛歷史題材影片、倫理道德片、名著改編片,而農村觀眾群偏愛喜劇片、戰(zhàn)爭片、戲曲片?!?/p>

        從上文提到《包公誤》《風雪配》等影片的拷貝構成上,也能看出農村觀眾偏愛戲曲片?!栋`》發(fā)行了35毫米拷貝191個,16毫米拷貝1336個,《風雪配》發(fā)行35毫米拷貝109個,16毫米拷貝648個。農村地區(qū)電影院少,對35毫米拷貝的需求量并不高,放映單位以放映隊為主,需要大量16毫米、8.75毫米拷貝。戲曲片發(fā)行了大量16毫米拷貝,同樣證明了它在農村地區(qū)擁有廣大受眾。

        另一個能證明農村觀眾喜愛戲曲片的案例是:河南農民曾經集資拍攝戲曲片。1985年,河南省密縣李萬同、高振國等7戶農民,集資40萬元,與湖北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拍攝古裝彩色戲曲片《巧配鴛鴦》……11月16日,李萬同、高振國等人回河南密縣匯報映出,受到群眾贊揚。

        然而由于設備老化、電視普及、經營弊病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全國的放映單位持續(xù)減少,相比城市而言,農村地區(qū)尤為嚴重。1981年,全國共計12萬個放映單位中,城市占4萬多個,農村占8萬多個。當年,佛山市已有400個放映單位停止活動,東莞縣已有119個電影隊停止活動……造成農村想看電影的觀眾常年看不到電影的局面。1985年12月,文化部的《關于調整電影票價的報告》中指出:“全國有30%放映單位停止了活動,個別地區(qū)達到50%?!?985年與上年相比,(農村地區(qū))放映場次減少500多萬場,觀眾減少40億人次,4萬多個放映單位停止了活動,許多地區(qū)再次出現(xiàn)農民看電影難的不正常局面。到90年代初期,放映隊罷工的現(xiàn)象越發(fā)嚴重,湖北松滋縣反映,1993年60%的農村電影放映隊未開展活動,“集資看電影被廢止,村組包場無人牽頭,放映隊收入無著落,形成了電影隊想放放不成,農民想看看不成的局面”。農村放映端的持續(xù)減少,客觀上中斷了農村觀眾觀看戲曲片的習慣,導致戲曲片失去了最為重要的觀眾群體。

        三、本體:面對革命歷史題材的局限

        戲曲片體裁特殊,它的創(chuàng)作往往依賴一個成熟的戲曲臺本,需要兼顧戲曲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由于體裁限制,戲曲片取材就不如一般故事片廣泛。而在“新時期”中后期政策環(huán)境下,取材時的顧慮并不僅源于體裁,更是源于這種藝術形式的特殊經歷——“文革”時期的“樣板戲”電影。它導致了戲曲片失去了維持藝術地位的重要機會(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即拍攝重大歷史革命與時政題材的機會。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經歷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劇變,需要表現(xiàn)歷史革命題材的電影作為教化工具。1985年3月15日,夏衍在在全國故事片編導創(chuàng)作會議上講話,他指出:1984年,反映當前現(xiàn)實題材、反映改革者形象的影片少了。1985年,反映城市、農村經濟改革題材的影片仍然不多,電影工作者“對祖國騰飛熟視無睹,中國電影就會落后于現(xiàn)實”。1985年5月31日,就電影題材問題,夏衍致信石方禹。他提出“在大改革中我們要減少‘指令性’計劃。……我同意您的意見,一定程度的‘指令性計劃’還是有必要的……”不能“置黨中央的一再號召于不顧”。1987年7月4日,經中央批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領導小組在北京成立。同年9月11日,廣電部、財政部設立設置重大題材故事片資助資金,解決此類影片的資金困難。至此,“新時期”后期的官方電影導向呼之欲出——創(chuàng)作表現(xiàn)革命歷史和改革開放的主旋律電影。多數(shù)主流故事片立刻做出妥協(xié),1988年1月18—23日,廣電部在北京召開了會議,會議認為1987年生產的146部影片中,主旋律電影占70%左右,進而肯定了該年的故事片創(chuàng)作。

        反觀這一時期的戲曲片創(chuàng)作,顯然是與官方訴求相背的:1985—1989年共計生產戲曲片28部,只有3部是現(xiàn)代題材,其中只有《倔公公和犟媳婦》《倒霉大叔的婚事》兩部電影是正面歌頌改革開放的;在25部古代題材戲曲片中,《文帝殺舅》《繡花女傳奇》《芙蓉女》等大量電影還在批判封建官僚的昏庸和殘暴,與官方的“歌頌”訴求有一定距離??v觀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故事片,革命歷史與現(xiàn)實類影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戲曲片中的革命歷史題材明顯缺失。

        當戲曲片面臨的市場風險日益加劇,通過國家政策尋求支持應當是最有效的策略。戲曲片為什么沒有把歷史革命題材納入創(chuàng)作范疇?其中不乏創(chuàng)作傾向、制片計劃等原因,但最為尷尬的,還是“樣板戲”電影留下的歷史陰影。十年“文革”中,“樣板戲”電影占據統(tǒng)治地位,它恰恰就是最典型的歷史革命題材的戲曲片。社會經歷了“八億人民八臺戲”的畸形時期,官方和民間對“樣板戲”電影都心有余悸,革命歷史題材已然成為戲曲片的不言自明敏感地帶。由于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歷史原因,20世紀80年代革命歷史題材的戲曲片明顯缺失,戲曲片錯失了一個維持產量的重要機會。直至90年代后,部分“樣板戲”才被官方確立為“紅色經典”,《江姐》《華子良》《西柏坡》等革命歷史題材的戲曲片才重回銀幕。

        四、作者:創(chuàng)作人才斷代

        在戲曲片的發(fā)展過程中,匯聚了大量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人才,如演員梅蘭芳、周信芳、楊小樓、嚴鳳英,攝影師錢江、聶晶、瞿金樓、盧俊福等,美術師萬超塵、韓尚義、秦威、劉學堯等。導演領域會聚的人才尤為矚目,費穆、楊小仲、?;?、吳永剛、崔嵬、謝鐵驪、陳懷皚、謝添、傅超武、劉瓊、陳方千等二、三、四代的杰出導演,幾乎都指導過戲曲片。

        “文革”損害了我國大多數(shù)的電影人才,中斷、破壞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但由于拍攝“樣板戲”電影的原因,戲曲片創(chuàng)作者遭受的損害要小一些;雖然在工作時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但他們有一個相對連續(xù)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電影技術、藝術保持著敏感性。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戲曲片的創(chuàng)作群體中人才濟濟,戲曲片佳作頻出,成就了這一時期戲曲片的繁榮。遺憾的是,這些優(yōu)秀的戲曲片創(chuàng)作者往往年事已高,他們在這一時期的杰出作品,大多也宣告著他們的戲曲片的創(chuàng)作生涯接近了尾聲。

        在創(chuàng)作戲曲片的各項工種中,導演斷代尤為明顯。20世80年代后期,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老一輩電影導演,如陳懷皚、謝添、傅超武、劉瓊、沙丹、石嵐、陳方千等,多面臨退休或轉移創(chuàng)作重心:陳懷皚在導演《朱門玉碎》后退居二線,傅超武在導演《白蛇傳》(1980年)后轉拍故事片,劉瓊在《李慧娘》后大多從事表演工作。只有石嵐、沙丹、謝添等部分導演還在堅持拍攝戲曲片。出生于1940年前后的導演,如肖桂云、趙瑞起、白今夫等,則把創(chuàng)作重心轉移到了故事片上;只有肖郎的戲曲片創(chuàng)作生涯比較長,在1994、2003年拍攝了《木蘭傳奇》《華子良》??傮w上看,“新時期”共有84位導演參與戲曲片創(chuàng)作,其中56位導演只拍攝了1部戲曲片,共計創(chuàng)作43部(部分為聯(lián)合導演)——這一時期大量的新晉戲曲片導演很快就放棄了戲曲片的拍攝。

        由于創(chuàng)作人員斷代,“新時期”戲曲片在內容、形式上的演進,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止步不前,80年代中后期再無超越“南派”“北派”范疇、另立風格的戲曲片,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戲曲片創(chuàng)作人才減少,客觀上有電影體制發(fā)生變化、創(chuàng)作機會減少(戲曲片產量減少)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自50年代開始一度促使戲曲片發(fā)展的政治外力在80年代逐漸減弱。在五六十年代,大量優(yōu)秀“定本”戲曲片是在政治助力下誕生的,“南派”“北派”的風格也由此演化成型。如影片《十五貫》,這出戲轟動全國,獲得各地觀眾的贊賞,周總理也稱贊:“這出戲是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工作方針下帶有典型意義的……劇團與攝制組同志之間,共同明確了拍攝十五貫影片的目的性……他們共同理解這是國家的任務?!比缇﹦ 稐铋T女將》在國慶上演后,周總理看完以后指出:“這是百年難遇的好戲,應該拍成電影?!敝醒氚讶蝿战唤o了北影,廠里又交給了第二集體。如《鎖麟囊》的拍攝任務下達北影之后,周總理又關照中國京劇院必須大力協(xié)助,把過去和程先生合作過的樂隊人員,現(xiàn)在已經參加國家劇團和調離他處的、程先生所需要的樂師,都根據需要重新集中起來,給予一切便利條件,服從影片拍攝的要求。再如上海市黨政領導非常關心《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拍攝,市長陳毅同志曾用防空探照燈和發(fā)電車來支援劇組。

        在戲曲片的創(chuàng)作者中,很多人的創(chuàng)作意愿是曖昧的。因為在電影界一般人的看法中,拍戲曲片比故事片低一等。不少創(chuàng)作者都是“被動”拍攝戲曲片,他們的動機多與政策有關。在五六十年代,前國統(tǒng)區(qū)的藝術家的政治身份要低一些,對于新社會,他們愿意用自己的作品去謳歌,但生活感受的生疏往往使得這種愿望落空;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同時也是新中國意識形態(tài)下政策和行政安排的原因造成的。如舊上海的老電影藝術家石揮、?; ⑿焯K靈等因此拍攝了大量戲曲片。兩個更典型的例子是孫瑜和吳永剛:孫瑜因為《武訓傳》受到政治批判,導演了黔劇片《秦美娘》;吳永剛被打成“右派”,接連拍攝了越劇片《碧玉簪》和京劇片《尤三姐》。而在“文革”時期,“樣板戲”電影的創(chuàng)作則幾乎成為各大制片廠在“文革”期間唯一任務,也成為當時的創(chuàng)作者們不可推卸的“光榮”。“文革”結束后,仍然有創(chuàng)作者把戲曲片當成任務,如《白蛇傳》(1980)的攝影師俞士善就在訪談中坦言“對戲曲本身沒什么興趣”。

        在“新時期”政治授意的減少、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變寬松的大背景下,之前因為政治助力、創(chuàng)作限制而參與戲曲片創(chuàng)作的電影人,不再需要戲曲片規(guī)避現(xiàn)實政治,他們轉而將故事片作為一展拳腳的空間,這導致戲曲片人才大量流失。

        五、技術:紅利衰減、創(chuàng)新乏力

        “文革”雖然帶來了一場浩劫,卻一度造就了特殊的電影發(fā)展環(huán)境,電影工業(yè)、技術得到了空前重視,目的都指向戲曲片的亞類型——“樣板戲”電影。電影生產技術與放映技術得到提高,如電影攝影技術與設備、照明技術及相關重要儀器(例如實景拍攝照明技術)、膠片生產與洗印技術(例如引進柯達膠片、研制油溶性彩色膠片)。這為“樣板戲”電影、“文革”故事片的生產,在工藝質量、畫面技術、放映效果上,提供了工業(yè)的保證,并為“樣板戲電影”中英雄人物的“高大全”形象,及其特定的“紅光亮”美學風格奠定了技術基礎?!拔母铩苯Y束后,這些技術影響著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故事片拍攝,使室內場景的拍攝呈現(xiàn)出一種戲劇舞臺的面貌。對于一般故事片而言,這些技術可能造成一種不自然的光影效果,“給人一種人工雕飾的不自然的感覺”。但這種光影效果卻與戲曲片相得益彰——“戲劇舞臺的面貌”恰如其分地強調了舞臺美感?!皹影鍛颉彪娪傲粝碌募夹g遺產,卻在80年代早期成為戲曲片的技術紅利。

        此外,戲曲片不斷吸收新技術,充實、革新影片的視聽效果,其特效應用水準甚至領先于當時的其他故事片?!靶聲r期”期間,金雞獎共計評選三次“最佳特技”獎,其中兩次都由戲曲片摘得這一桂冠:第二屆金雞獎最佳特技獎(1982)是《李慧娘》,第四屆(1984)是《火焰山》。以《火焰山》為例,拍這部戲的目的就有很強的炫技成分,攝影師孫揮回憶說:“那幾年長影特技這一塊太不景氣,為了把特技的精神頭兒鼓起來,我和車間主任劉輝同志就跟吉林省京劇團聯(lián)系了一下,看看他們那里有什么合適的劇目可以拍成電影,并且能夠發(fā)揮特技技術?!边@部電影中有近200個特技鏡頭,占整部電影的五分之二。例如其中孫悟空變牛魔王進芭蕉洞這一場戲,是運用“停機再拍”完成的;再如砍孫悟空頭這一場戲,拍攝時依靠黑布遮擋,后期再進行二次合成;“過火焰山”是全片的重場戲,運用了從蘇聯(lián)學來的紅外線合成技術,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這一時期最受歡迎的戲曲片,恰恰就是《白蛇傳》《李慧娘》《火焰山》這類“炫技”電影,影片通過煙火特效、模型特效、紅外線攝影、藍幕遮片等技術制造奇觀,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從《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等影片開始,創(chuàng)作者就開始將特效技術引入戲曲片中,更在20世紀80年代初達到新高度,開辟出一條“特效戲曲片”的路徑,出現(xiàn)了轉向奇觀電影的苗頭,這曾是博得觀眾青睞的絕佳契機。然而80年代中后期,特效戲曲片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卻因為制片重心轉移、產量下降戛然而止,《巧配鴛鴦》《棒打薄情郎》等影片又回到了那種比較保守、平庸的寫實風格。在經歷了90年代和20世紀初的沉寂之后,如今的戲曲片基本上已經失去了使用特效技術的分寸感。此外,所謂的“數(shù)字戲曲片”“3D戲曲片”也大多是跟風取寵的噱頭,只是單純讓戲曲片變得清晰、立體,這種東施效顰的處理方式,還不如直接去戲院看戲來得痛快,根本算不上正真創(chuàng)新與突破。

        結 語

        過往研究往往把戲曲片的衰落歸咎于戲曲藝術自身的衰落,抑或是戲曲電視劇分流觀眾,這類結論隱含著我們關于“戲曲片衰落”的另一重認識:因為沒人看了,所以沒人拍了。

        而通過重審20世紀80年代的戲曲片,我們發(fā)現(xiàn)它在80年代前中期的繁榮,本就存在一些隱患,加之行業(yè)政策和技術應用的變化、制片方和創(chuàng)作者個體意愿的變化,它才在80年代末突然減產,并在90年代陷入沉寂。在這個過程中,戲曲片既遭遇了產量減少,也遭遇了觀眾減少。嚴格意義上,我們無法確認,到底是減產導致了觀眾減少,還是觀眾減少導致了減產。二者的關系更像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并沒有明確的因果、先后順序。

        但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在20世紀80年代末,戲曲片還是有觀眾的。1987年的《巧配鴛鴦》《棒打薄情郎》兩部戲曲片觀影人次分別為1.4億、0.7億,排在當年上映電影的第5名、第19名。但這兩部電影都不是當年生產的,前者完成于1985年,后者完成于1986年,它們只是在1987年發(fā)行的。而恰恰是這一年,戲曲片的年產量從12部下降至6部,并在之后持續(xù)減產,最終淡出了觀眾視野。從這個角度看,戲曲片的衰落更大程度上是“減產導致了觀眾減少”——因為沒人拍了,所以沒人看了。這或許與我們以往的認知有所不同。

        猜你喜歡
        故事片制片廠拷貝
        《中國銀幕》制片廠巡禮
        中國銀幕(2023年5期)2023-05-10 00:04:41
        《老阿姨》喜獲華表獎優(yōu)秀故事片獎
        電影文學(2018年23期)2018-12-10 08:36:58
        唐氏綜合征是因為“拷貝”走樣了
        落寞或重生
        從八大到六大,好萊塢制片廠風云
        大眾電影(2014年3期)2014-06-11 20:17:06
        中央新影制片廠告出版社侵權
        文件拷貝誰最“給力”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 麻豆91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厂|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青青草好吊色在线视频| 亚洲av片无码久久五月|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一级二级三一片内射视频| 日韩亚洲中文有码视频| 国产97在线 | 中文|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不卡| 在线视频精品少白免费观看|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无套内射蜜桃小视频| 日本成人字幕在线不卡| a级三级三级三级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永久|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9丨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 国产av丝袜熟女丰满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一级一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办公室沙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av精品麻豆网址|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6|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白浆肉丝|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热|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