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
前不久,在得知俞賀楠獲得“全國脫貧攻堅貢獻(xiàn)獎”時,我也不由地為他感到欣喜和安慰。我知道,這個扶貧領(lǐng)域的“國”字獎牌,于他而言,實乃名至而歸,也是對他剛剛?cè)ナ赖哪赣H的最好慰藉!
其實,我和俞賀楠的認(rèn)識,緣于一年前的下鄉(xiāng)采訪。相互甚洽的交談,我慢慢地了解了他的坎坷“扶貧路”:作為國家人社部派駐邊城天鎮(zhèn)小村的第一書記,他和鄉(xiāng)親們處的時間,遠(yuǎn)比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多得多?;丶?,成為他最大的“奢望”。每次回京匆匆而別,他僅僅五歲的兒子哭著挽留:“爸爸,你不要走?!?/p>
俞賀楠都是頭也不回,決然而去。眼淚,不知何時已打濕他的衣襟……
今年上半年,作為家中獨身子的他,因無法回老家照顧父母,只能把父母接到他扶貧村的養(yǎng)老院。他的父親行走不便,需人照顧;母親身患重病,更離不開人。就這樣,余賀楠這邊放不下朝夕相處的鄉(xiāng)親,那邊放不下需要照料的雙親。把父母帶到身邊扶貧,成為傳遍塞上大同的“扶貧榜樣”。
因彼此工作忙,我難得見上俞賀楠幾面。一次和幾個扶貧干部座談,我便和他們談起了俞賀楠的“扶貧故事”。我便給他打了個電話:“你母親最近身體怎樣?”那邊,俞賀楠的話語有些沉重:“剛剛走了……”
放下電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的扶貧路,既有幫助鄉(xiāng)親脫貧的欣喜,也有對家庭的深深愧疚。在“家”和“國”之間,他毅然選擇了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xiàn)給那些更需要他的鄉(xiāng)親們!
扶貧路上,像俞賀楠這樣的干部,很多很多。他們用自己的閃亮行動,詮釋了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
正因為有了他們,我們腳下的土地,便更加肥沃;
正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眼里的村莊,便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