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詞閱讀】
2020年,我們面臨著自“二戰(zhàn)”以來最大的全球危機。疫情、蝗災、極端氣候、區(qū)域沖突、經濟衰退……全人類需要聯合起來應對挑戰(zhàn),中國應在世界秩序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和全球協(xié)作共同應對。新一代青年應該如何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機會與挑戰(zhàn)?答案就是培養(yǎng)“全球勝任力”,即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2018年,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首次將“全球勝任力”概念引入國際測評項目。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把全球勝任力拆分解構為四個維度:探究當地、全球、跨文化議題的能力;理解并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參加開放、得體、有效的跨文化互動;為人類共同的福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行動。
【拓展延伸】
早在2005年,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每一個個體將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成為推動“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力量。美國在“二戰(zhàn)”結束初期就制定了各種政策和計劃,來培養(yǎng)美國學生的全球能力,以維護美國戰(zhàn)后建立起來的世界領導地位。2012年11月美國聯邦教育部發(fā)布的《國際教育、國際參與與全球成功》國際戰(zhàn)略公告稱,“全球勝任力不是奢侈品,不是僅僅針對精英階層的,它是所有人必備的技能”。
【微觀點】
隨著全球化和中國的崛起,培養(yǎng)“全球勝任力”是教育未來的趨勢。全球勝任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xù)的、終身學習的過程。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單純的知識習得與技能學習已經不再符合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發(fā)展自己的多項能力,開闊全球視野,建立全球公民意識,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