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銳
(中譽設計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城市老街巷在我國各個城市中都留下了時代的印跡,沙縣這座老城也不例外。沙縣有著1600多年的歷史,這些飽經風霜的老街巷,背后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里是沙縣最市井的地方。上了年紀的老沙縣人,對過去每條巷子一帶賣些什么、有什么好吃的,依然能娓娓道來。這就是沙縣城區(qū)里的老街巷,也是這座小城里獨特的地標。
本文探討的沙縣老街巷位于縣中心城區(qū),由西向東分別為羅家巷(105米)、曲巷(180米)、班厝巷(108米),田公巷(100米)、池尾巷(85米),清水巷(70米),寬度2-5米不等,是貫穿李綱路與府前路的生活通道,也是歷史和文化的通道。豆干、燒麥、喜粿、米凍皮、芋頭果等沙縣小吃在這里應有盡有。這里有羅家巷的老金銀店鋪、曲巷的老酒廠、班厝巷的燒餅、池尾巷的老廣播站和李記小吃,這些老街巷連接著現代的繁華,又呈現著沙縣過往的歷史,如時光隧道記錄著歷史的滄桑與生活的影子。然而隨著城市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老街巷日漸破敗、市政基礎設施落后、空間環(huán)境日益惡化,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急待整治更新。通過對場地的現狀調研,基礎資料收集,居民采訪等方式,這些老街巷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建筑外立面門窗風格雜亂,有待統一與翻新;違章搭蓋建筑普遍存在,影響街巷建筑風貌,需要拆除。
2.部分門窗、瓦屋面、墻面破損較嚴重,有待修補。
3.公共基礎設施落后:地面均為生硬的水泥路面,局部破損年久失修;排水管雨污合流造成雨天積水惡臭;電線凌亂無章,電力架、空調架隨意擺放;垃圾隨地亂扔等,嚴重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
4.巷子入口標識多為簡易不起眼的標識牌,入口空間形象不突出。
5.缺乏公共活動空間,社區(qū)間的鄰里關系逐漸淡漠,要把人的行為活動融入進去,通過對零碎空間的微更新恢復街巷傳統記憶。
基于老街巷現狀問題,老街巷景觀整治的總體思路為:規(guī)避大拆大建的模式,保留場地空間肌理、歷史生活氣息,尊重場地文化、景觀風貌,以提升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為出發(fā)點,通過因地制宜的工程技術措施,把握場地小尺度更新,使老街巷煥發(fā)新活力。沙縣老街巷景觀整治內容及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墻面整修:老巷子墻面材料類型主要有磚木建筑的木構墻、青磚墻、白墻及磚混建筑的水泥墻、裸露紅磚墻等,墻面材料的多樣性可以映襯出每個時代的建筑風貌,我們主要針對視線所及的兩層以下建筑立面進行微改造,使其整體協調統一,恢復老巷子古樸韻味。我們保留了有歷史價值的木構墻、青磚墻、紅磚墻、夯土墻等墻體;對局部破損嚴重的墻體,遵循修舊如舊原則,通過傳統工藝進行修繕;對后期建設的與整體立面材料不協調的墻面進行微更新,選用的改造材料主要有仿古劈開磚、灰白色仿古漆、做舊木器漆、生態(tài)稻草泥等,材料拼花、肌理、顏色等與現狀周邊傳統材料協調統一。
1.2 門窗、店招整治:老街巷現狀門窗材料為傳統木門窗、鋁合金門窗等,設計通過保留現存完好的傳統木色木門窗,與現狀不協調的鋁合金門窗更換為木門窗;同時對損壞嚴重的木門窗、披檐,設計按照現狀原有門窗、披檐樣式進行修繕或更新;與傳統木色不協調的木門窗,對其打磨清洗、噴涂做舊漆;對宅院大門不協調的混凝土披檐改造為傳統木構披檐門頭。另外現場店招形式雜亂無章,針對不同類型店鋪,設計特色古樸、風格統一的店招,同時在細節(jié)顏色上進行變化,優(yōu)化老街巷傳統生活氣息。
老街巷建筑形式以低層磚木坡屋面建筑和多層磚混平屋面建筑為主,設計主要針對游人視線所及的木構坡屋面進行修繕。本著修舊如舊原則,通過翻新破損瓦片,加固或更換屋面封檐板、椽條、望板等木構件,統一檐口,使其恢復原有傳統民居風貌。
3.1 鋪地改造:老街巷原有路面為八九十年代加鋪的水泥路面,整體感覺比較生硬,加上路面年久失修,雨天積水嚴重。設計通過破除原有破損水泥路,在梳理豎向標高基礎上,重新鋪設粗鑿面做舊花崗巖石板(不同規(guī)格隨機錯縫鋪);同時結合每條老巷子空間特點增加特色盆栽綠植、雕塑、垃圾桶等景觀小品,使老巷子鋪地景觀統一中有變化,凸顯其質樸生活氣息。
巷內立面改造前
巷內立面改造后
3.2 基礎設施提升:老巷子原有排水溝采用雨污合流,雨天經常積水,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我們結合每條巷子排水現狀,對排水進行雨污分流,將雨水溝結合現狀水溝位置設置明溝石蓋板統一收集,污水通過檢查井集中收集接至市政污水管網。將交錯、雜亂無章的給水、電力、電信等管線纜化下地處理,不能下地的管線通過橋架收集并隱藏于屋檐下。針對暴露在外的電表,通過結合景墻設計內嵌式電力電表箱。同時結合立面設計壁燈,增加夜景照明。通過整體基礎設施整治提升老巷子人居環(huán)境品質。
巷內地面景觀改造前
巷內地面景觀改造后
入口空間是老街巷的門面,結合每條巷子特點,通過入口門樓或牌坊、花池、鋪裝等元素進行空間營造,突出入口形象。門樓設計提取當地民居傳統馬頭墻形式,立面采用當地青磚、青瓦、麻石等材料,牌坊采用木構牌坊或石牌坊,借鑒當地傳統做法,同時題刻醒目的巷名引導行人進入。幾條巷子的入口風格統一,同時在形式尺度上尋求變化,以期達到整體風貌上的協調。
巷子入口改造前
現狀老街巷空間基本上以單一人行通道空間為主,缺乏一些給行人停留、休憩、互動的節(jié)點空間。通過利用一些廢棄公房、拆除違建后的空地,改造成多樣化的空間,豐富老街巷的業(yè)態(tài)。如曲巷的廢棄老酒廠改造為文創(chuàng)交流空間,羅家巷違建建筑拆除的空地設計成休息廊,池尾巷燒毀的空地改造為合院式半開放明檔堂食空間等,同時鼓勵當地居民利用空余民房改造成經營傳統美食或輕食等特色門店。通過引入豐富的業(yè)態(tài)為功能單一的老街巷空間注入活力,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參與感與獲得感。
通過對沙縣老街巷的景觀整治研究,本文提煉出對城市傳統老街巷景觀整治的幾點思考。
1.保留老街巷傳統場地肌理和空間格局
老街巷總體空間意向是傳統質樸的街巷生活氛圍。在老街巷景觀整治中,傳統街巷肌理和空間格局是不能復制的,他們是城市寶貴的財富,對保持城市特色和差異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老街巷作為城區(qū)的一部分,他們是一個整體,每個時代的建筑風貌可以映襯出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如果老街巷被拆除了,這些街巷景觀風貌和文化記憶就會消失,被人遺忘。因此,老街巷景觀整治的前提要尊重場地肌理和空間格局,保留街巷歷史生活氣息和傳統記憶。
巷子民房改造前
民房改造后引入業(yè)態(tài)
2.尊重老街巷傳統色彩基調,提煉當地傳統建筑元素
老街巷微更新要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尊重老街巷傳統色彩基調,更新與老街巷傳統色彩基調不協調的色彩,恢復街巷的傳統韻味。借鑒當地傳統民居建筑符號,提煉出青磚、灰瓦、漏窗、馬頭墻、披檐、門頭、斗拱等建筑元素,提升街巷的古樸氛圍。
3.更新小尺度空間,激活街巷活力
通過結合當今城市發(fā)展特點和文化生活需求,在小微尺度上通過對零碎空間的發(fā)掘和激活,營造能夠包容多種功能,鼓勵公眾廣泛參與的老街巷生活新空間,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老街巷新形象。同濟大學馮紀忠先生在《與古為新—方塔園規(guī)劃》中提出:“與古為新”就是今天的東西、今天的作為,跟“古”的東西擺在一塊,呈現出一種“新”來?!肮拧钡母覀儭敖瘛钡某尸F出新的味道。因此本文關注的是怎么讓老街巷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能夠充分融合,和諧共生,使老街巷景觀整治呈現出一種新體驗,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我們讓城市留下記憶,也要讓老街巷融入現代文明生活,才能讓老街巷重換生機。
本文通過沙縣這六條老街巷外立面、屋面、地面、入口、節(jié)點空間的微更新,提升街巷顏值、尊重空間肌理、豐富街巷業(yè)態(tài)、留住街巷記憶,重塑沙縣老街巷新形象,探討了老舊街巷景觀整治存在的普遍問題與整治思路。但老街巷微更新工作是長期持續(xù)的過程,更需要當地居民的長期共同維護與參與,才能留住老街巷里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魅力。老街巷微更新景觀整治更關注提升居民日常生活品質,激發(fā)并維護老街巷活力,從而產生更積極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