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振坤
近年高考地理試題的命制思路已從根本上發(fā)生轉變,從過去的知識立意到能力考查,再到現今的素養(yǎng)體現,對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要求少了,對從圖文材料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和對地理事物、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的表達要求加強。這些無不說明高考試題這一充當人才選拔的重要工具正在適應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需求。一道高考地理試題一般包括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且圖表的呈現形式是多樣的,信息也各具特色。從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來看,每套試卷基本都會由文字材料和6~8幅的圖表組成。這些圖文材料代表的是相關顯性地理信息,需要學生基于這些顯性信息進一步推測、判斷試題背后蘊含的隱性信息,再將顯、隱性信息結合起來答題。所以如何從相關圖文中獲取和解讀相關地理信息是答題的關鍵。
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解析圖文信息的能力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死記硬背模板就能培養(yǎng)的。這一過程應重點滲透到日常地理教學活動中,包括師生對教材的學習運用、對高考真題的解讀、模擬試題的訓練等。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并加強學生從教材、試題等媒介上獲取圖文顯、隱性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筆者選取了近幾年高考全國卷Ⅰ中的兩組典型試題,通過對相關高考試題的顯、隱性信息特征的解析,說明如何加強日常地理教學的實效性。
【真題一】(2016年全國卷Ⅰ,43題)古鄉(xiāng)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上游地區(qū)有6條冰川,溝谷有厚度達300多米的堆積物。中游河谷狹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帶。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發(fā),其破壞力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分析古鄉(xiāng)溝夏秋季節(jié)冰川泥石流破壞力巨大的原因。
這一真題,雖沒有圖像素材,但此題的文字信息已足夠支撐學生對該區(qū)域的認知,文中隱圖,反而能更好地體現高考所強調的能力和素養(yǎng)立意。我們對區(qū)域的認知應該是多元的,而這種多元可以表現為圖文轉化、文圖轉化、圖圖轉化等。本題便是文字材料以顯性信息凸顯,而圖像信息則隱藏于文字中,屬隱性信息,需要學生挖掘。命題者通過題干和問題的設置對試題情境進行精心構思,將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很好地組合起來,利用極其簡約的文字有效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試題著重考查區(qū)域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時間變化,主要涉及青藏高原東南部古鄉(xiāng)溝冰川堆積物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及對下游的影響。考生必須清楚泥石流災害的形成機制,進而分析出其致災因子,具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古鄉(xiāng)溝材料信息解析
【真題二】(2017年全國卷Ⅰ,1~3題)圖1為我國東部地區(qū)某城市街道機動車道與兩側非機動車道綠化隔離帶的景觀對比照片,拍攝于2017年3月25日。數年前,兩側的綠化隔離帶按同一標準栽種了常綠灌木;而如今,一側灌木修剪齊整(左圖),另一側則雜樹叢生,灌木零亂(右圖)。拍攝當日,這些雜樹隱有綠色,新葉呼之欲出。據此完成1~3題。
圖1
1.當地的自然植被屬于
( )
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
C.常綠硬葉林 D.針葉林
2.造成圖示綠化隔離帶景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該街道兩側
( )
A.用地類型差異 B.居民愛好差異
C.景觀規(guī)劃不同 D.行政管轄不同
3.圖示常綠灌木成為我國很多城市的景觀植物,制約其栽種范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氣溫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試題基于小尺度空間視角,考查學生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以城市街道綠化隔離帶景觀差異為背景,要求考生結合圖文材料,準確解讀出相關地理信息、時空特征等,進而判斷出隔離帶景觀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具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綠化隔離帶材料信息解析
從上述試題分析可知,要從題目的圖文顯性信息中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關鍵的隱性信息,考生需要通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時空差異,并能結合多要素的綜合影響,對相關顯、隱性地理信息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歸納、整合、評價,進而從相應的時間和空間尺度視角來思考地理要素的變化特征,并最終獲得合理的地理結論等。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yè)》一節(jié)為例,教材以較大篇幅的圖像呈現了“亞洲季風水田農業(yè)的形成和分布”情況,需要學生從圖中挖掘相關信息內涵,分析氣候、地形、勞動力等對水稻分布的影響。教學中,教師應該緊緊抓住“亞洲季風水田農業(yè)的形成和分布”圖,先從圖中直接讀出顯性信息,再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出影響水田農業(yè)的形成和分布的隱性信息,結合顯性信息進一步得出季風水田農業(yè)的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具體分析過程如下圖所示。
教材“季風水田農業(yè)”圖示信息解析示意
從上圖分析中可以發(fā)現,教材的教學與高考試題的考查內容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設置相關信息,需要學生從圖文材料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精準處理教材中給出的相關信息,適當挖掘、延伸,以顯性信息為抓手,建立知識框架。既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得更牢固,又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理解,這無論是對學生的解題能力還是綜合思維都有一定的幫助。
在對日常模擬試題的解讀過程中,如果教師在評析試題時有意識地對試題中的相關信息進行凸顯,甚至通過原創(chuàng)、改編試題將需要的信息進一步設置和加工,必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以自己參與命制的2017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聯(lián)考試卷中的一道選擇題(4~6題)為例,來說明如何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命制有針對性試題、凸顯相關信息設置的渠道試圖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顯、隱性地理信息的能力。
天山天池位于新疆三工河上游地區(qū),天池氣象站位于天池的偏北端,該日圖示區(qū)域天氣晴朗,無大風。圖1為天山天池氣象站及其附近地形圖,圖2為天池氣象站該日山谷風風速變化狀況。結合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圖1 天山天池氣象站附近地形圖
圖2 山谷風風速日變化圖
4.該日氣象站晝夜風向
( )
A.以西北風為主
B.以東南風為主
C.白天為東南風,夜晚為西北風
D.白天為西北風,夜晚為東南風
5.該日氣象站山風與谷風比較
( )
A.受天池影響,山風較谷風快
B.受河谷地形影響,山風較谷風快
C.受山地冰川影響,山風較谷風快
D.受晝夜長短影響,山風較谷風快
6.該氣象站山谷風特點及其轉換說法可信的是
( )
A.谷風較山風更為濕潤
B.冬季時,受山風影響時間更長
C.山谷風轉化的時間大致發(fā)生在日出日落前后
D.山風轉谷風時,當地氣溫顯著下降
受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等因素影響,范圍較大區(qū)域的風向考慮較多的往往是行星風帶或季風;但在范圍較小的區(qū)域,受特殊地形、海陸位置、城市活動等影響下的地方性風向,如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等,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筆者在本題信息設置方面的具體命題思路如表3所示。
表3 天山天池題組信息設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