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生兵,余彩芬,范彥鵬
(甘肅省敦煌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敦煌736200)
本試驗以膜下滴灌蜜瓜高產栽培技術為基礎,結合前人研究成果,針對膜下滴灌施肥大田生產中存在的養(yǎng)分資源管理不當、氮磷肥施用普遍偏高、缺乏定量化的現狀,以水肥高效運籌為主要研究內容,對膜下滴灌條件下蜜瓜水肥耦合效應進行研究,確定適宜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為膜下滴灌技術的高效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于2019年4—9月在敦煌市黃渠鎮(zhèn)效谷農場內進行。試驗區(qū)海拔1115m,多年平均降雨量42mm。試驗地耕層(0~20 cm)土壤養(yǎng)分狀況見表1。
試驗供試蜜瓜品種為西洲蜜17號;肥料為氮肥、磷肥、鉀肥,均為單質肥料。
試驗依照裂區(qū)設計的原理,采用大區(qū)無重復設計,灌水定額為主因素,設2個水平,分別為W1:220 m3/hm2;W2:280 m3/hm2,副因素為施氮量,設3 個水平,分別為 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共6個處理,各處理磷、鉀肥用量一致。施磷(P2O5)90 kg/hm2、鉀(K2O)150 kg/hm2。試驗處理大區(qū)排布,試驗區(qū)面積450 m2。各處理施肥方式、施肥時間均相同。底肥中,氮肥采用含氮量46%的尿素,磷肥采用含磷量16%的過磷酸鈣,鉀肥采用含鉀量24%的硫酸鉀。具體肥料分配比例見表2。
表1 試驗地耕層(0~20 cm)土壤肥力狀況
2.4.1 種植 起壟播種,壟寬230 cm,溝寬40 cm,用幅寬185 cm的地膜覆蓋壟溝,壟面播種2行蜜瓜,實施寬窄行種植,寬行行距210 cm,窄行60 cm,株距40 cm,種植密度18 510株/hm2,滴灌帶鋪設在壟溝底部地膜下面。
2.4.2 灌水 各處理生育期具體水量分配見表3。
表2 不同處理肥料分配
表3 試驗滴水分配
灌水和施氮對蜜瓜的產量有重要影響(見表4),各處理中高水低肥處理(W2N1)產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與其他處理相比,增產2281.5~12687 kg/hm2,增幅5.23%~38.24%。其次為低水高肥處理(W1N3),產量達 43 582.5 kg/hm2,顯著高于低水低肥(W1N1)和低水中肥處理(W1N2),但與高水中肥(W2N2)及高水高肥(W2N3)處理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低水低肥處理(W1N1)產量最低,分別比其他處理減產11.63%~27.66%。
表4 不同水肥條件下蜜瓜的產量表現
進一步分析水肥因素對蜜瓜產量的具體影響可以看出(見表5),滴水定額、施氮量和二者之間的互作效應對蜜瓜的產量均達到顯著水平,其中灌水因素的F值最大,表明滴水定額對蜜瓜產量的影響尤為重要,其次為水氮互作效應,施氮量對蜜瓜產量的影響相對較弱。
表5 滴水定額和施氮量對滴灌蜜瓜產量的影響
蜜瓜在高灌溉定額水平下的平均產量顯著高于低灌溉定額水平(見表6),與低灌溉水平相比增產5 205 kg/hm2,增幅達13.66%。
表6 滴水定額對蜜瓜產量的影響
表7 施氮量對蜜瓜產量的影響
蜜瓜在高施氮量水平下的平均產量顯著高于中施氮量及低施氮量水平(見表7),與低施氮量水平和中施氮量水平相比增產2 476.5~3 012.8 kg/hm2,增幅達6.18%~7.62%。
表8 不同處理經濟效益比較
隨著灌溉定額的增加,蜜瓜經濟效益呈增加趨勢(見表8)。在低灌溉定額水平下增施氮肥,種植蜜瓜的產值和純收益增加,產投比增大;而在高灌溉定額水平下,增施氮肥,種植蜜瓜產值、純收益呈減少趨勢,產投比也降低。產值下降主要是由于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蜜瓜產量降低所致,而純收益減少、產投比降低一方面受蜜瓜減產影響,另一方面增施氮肥,也增大了生產成本,二者共同作用,致使純收益減少,產投比下降。各處理中高水低肥處理(W2N1)產值最高,達77 968.5元/hm2,種植蜜瓜純收益最大,為39 953.55元/hm2,產投比最大,為2.05;其次為低水高肥處理(W1N3),低水低肥(W1N1)處理種植效益最差,無論產值、純收益還是產投比,在所有處理中都處在最低水平。
試驗結果表明:灌溉定額、施氮量和二者之間的互作效應對蜜瓜產量都有重要影響,但灌溉定額對蜜瓜的產量影響最大,氮肥對蜜瓜產量的影響相對較小。在滴水定額為4 200 m3/hm2、施肥量為純N 180 kg/hm2、P2O590 kg/hm2、K2O 150 kg/hm2時,蜜瓜產量最高,達45 864 kg/hm2,種植純收益最大,為39 953.55元/hm2,種植產投比最大,為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