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杰
龍巖市永定區(qū)西溪中心小學
法治化社會,人人要學習法律。學生學習法律要從小開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直接關系到法治教育的結果。因此,在小學課堂上就需要開發(fā)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聯(lián)系小學生的成長需要結合著框架教學進行法治教育。
公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保障,是產生法律的根源。法律用于規(guī)定生活以及改正生活的正常方向,用于保護公民[1]。因此,法律要落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基本原則。要引導學生學習觀察身邊的狀況,來發(fā)現(xiàn)身邊的法律,保護自己。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符合教學的內容,并能深刻的分析其中的法律知識,從而引導了學生去認識法律以及法治觀念。
比如,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個人都會去觸碰到人民幣,然而孩子們知道人民幣的用途卻不知道損毀人民幣是觸犯法律的,小學生的法律感很茫然。教師針對這種現(xiàn)象,應糾正孩子的錯誤,使其認識法律,其做法可以設計一種活動,使學生了解認識及愛惜人民幣。設計活動比如“人名幣是我們的好朋友”,使所有學生參加到活動中去,讓學生對于這個“好朋友”說出想說的話,令所有學生尊重這個“好朋友”,之后找機會講出我國的法律,告訴學生故意損壞人民幣是屬于違法的行為,要愛惜。
法治教育學生,不能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恐嚇他們,應該使學生感受到,法律在保護他們。教師可以在學習上幫助學生感受法律的嚴密性[2]。
比如:在《上學路上》這一課程學習的時候,課程中有四個單元,第一個單元下:上學路上的不同,學生通過建筑、公路、商場等等地方的不同,使學生學習認識到有可能會發(fā)生的危險。第二個單元下:如何才算安全,讓學生學習認識到,在公交車上應安安靜靜,在馬路上應該看車流方向不追不鬧,在上學的路上應當避人避車避建筑,從而安全到校到家。第三個單元下:上學路上的溫暖,使學生認識到,在上學的路上不止只有冰冷冷的車,還有家人的陪護,警察的保護,大家的幫助,上學的路上同樣溫暖。第四個欄目下,學生上學路上會遇到多種道路情況,公路,斑馬線,紅綠燈,車輛等等多變的情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在綠燈情況下的斑馬線才是安全的,就算在斑馬線上也不能闖紅燈。強調上學路上會遇到的危險以及法律知識。由于第四個單元的出現(xiàn),使學生了解到了交通規(guī)則,認識了信號燈,知道了信號燈的作用。這個單元的出現(xiàn)使文章得到了升華,使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感受到法律的嚴密。
務必以教材為基礎,法治教育要遵循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遵循課標要求,使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全部挖掘出來,使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全部在教學中參透出來。比如:教材中的“新中國的生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引用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內容,使每位學生都要大聲洪亮的閱讀這句話,去感受憲法的嚴謹,去理解,在教導給學生了解憲法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大法,擁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人都受到憲法的保護[3]。使學生對國旗、國歌、國徽以及對祖國的尊重熱愛。將憲法牢記于學生的內心。
為了使學生能夠接受嚴肅的法治教育,自主學習法治教育知識,因此法治教育要以靈活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在教師教育的時候,通過多種方式將知識和趣味組合起來,使學生對法治內容感興趣,從而對內容能夠理解研究參透[4]。
在教材的編輯中融入高質量的故事、教學主題,加入大量的繪本,使學生在教材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失興趣,充分利用高質量的故事及主題,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從課堂中能夠感受到生活,從而將教育的活動性、綜合性得以體現(xiàn),將更人性化的法治教育展現(xiàn)到學社面前,令學生在學習法治教育的同時,同樣能夠探知法律的溫暖。
學生若要養(yǎng)成良好的法治意識,一時半刻的時間是不夠的,并且良好的法治意識也不是教師通過方法和做法直接達到的,這需要包括學生在內,包括學生家長,包括所有學校,包括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雖然很難,不過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已經敞開了大門歡迎所有學生進入,在今后的生活中,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解參透的同時,不會忘記這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不能忘記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無法忘記法治教育的主要思想。
如何去塑造法治的靈魂,如何去培養(yǎng)法治的精神,不是靠在課堂上教學生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或條紋,而是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對自己時時刻刻進行法治教育。以道德與法治這本教材為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在生活中在課堂上,在教學中在引導路上。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針對的目標不只是小學生,他們能夠成長,在成長路上時時刻刻都記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宗旨,待他們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時,道德與法治課程面對的就是曾經幫助他們的全國人民。我們始終都在路上不斷探索,伴著道德與法治的腳步,幫助我們未來的一代,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幫助我國探索出一條法治教育的新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