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湯溝板橋小學 安徽 蕪湖 241000
小學階段是訓練寫作的起步階段,這個時期的寫作基礎是否打得扎實,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在學生的起步階段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寫作習慣,組織好作文課堂教學。我在近幾年的作文教學中努力探索,逐漸建立了自己的作文課堂教學的體系,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樂于被學生接受,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每一次的習作訓練中有所提高,也使作文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得到扎實有效地提高。我的作文課堂教學的體系主要包括:觀察訓練、思維訓練和書面語言訓練。
認識從實踐出發(fā),任何文章都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觀察即是學生學習任何知識都不可少的實踐,也是作文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教學實踐上來看,觀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在觀察活動中可以使學生索取寫作材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抓住事物的不同特點,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充實學生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充實,才會表白、抒發(fā)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弊魑捏w現(xiàn)了學生的思想水平,思想水平就是對事、對物、對人、對各種現(xiàn)象的看法和態(tài)度。作文離不開生活,正因如此,不少老師在學校內(nèi)外有意開展各種意深形鮮的活動,讓學生在美的生活環(huán)境中,充實生活,挖掘作文素材。例如,我曾帶領(lǐng)學生們?nèi)デ镉?,學生們對美麗的秋色進行了細心的觀察,回來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感受所得,自己命題寫了一篇文章。一位學生在他的《秋天的樹葉》中寫道“秋來了,秋來了,它變魔術(shù)似的將漫山遍野的樹葉紛紛染成五顏六色的了。它又卷起陣陣秋風,吹落了枝頭的樹葉。”只有對秋有了深刻的觀察感受,才會寫出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
(二)指導觀察方法
學生有了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了做生活有心人的愿望,但在生活的現(xiàn)場中,對客觀事物不一定都能認識,這就需要老師指導如何去觀察生活,正如人們所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教師一定要把觀察的門道教給學生,例如人怎樣觀察,事怎樣觀察,如何抓住人物的特點,如何寫出事情的全過程,等等。
總結(jié)起來應著重訓練這樣幾點:(1)明確觀察目的。在每次作文前我都教學生首先明確觀察目的,要根據(jù)要求去觀察,觀察要細致。(2)有順序地觀察。教給學生按照觀察對象的特點,采用恰當?shù)挠^察順序,或自上而下,或從左到右,或從主到次,或由物及人。(3)全面細致地觀察。觀察全面細致是作文具體的必備條件。所以朱自清特別強調(diào),觀察者“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得輕輕放過!”事物的大小、多少、形狀、顏色、味道、動態(tài)都需要觀察,才能把事物的全面反映出來。(4)要把握觀察對象的特征。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客觀情況,千變?nèi)f化,任何事物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而存在,要搞好觀察,就要盡力抓住事物的特征。我們應教給學生通過比較鑒別抓住事物特征的觀察方法。
如果說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寫作的起點,那么思維就是寫作的重心,寫作的關(guān)鍵。觀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動的豐富的感性材料,然而這些材料還不能算成品。從觀察生活到寫出文章,中間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而思維則是其間必經(jīng)的通道和橋梁。
(一)如何培養(yǎng)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核心,通過思維,學生可以認識那些沒有直接作用于他們的事物,也可以預見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觀察能力外,更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其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既有明確的目的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見解;既有廣闊的思路,又能揭露問題的實質(zhì);既敢于創(chuàng)新,又有條理,符合邏輯;既能迅速地抓住問題的關(guān)鍵,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如何培養(yǎng)分析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們的思維過程主要有: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分析能力。從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培養(yǎng)。
首先,從籠統(tǒng)、粗略到具體、精細。我們常在學生的作文本上看到這樣的批語:寫的太籠統(tǒng),不具體。原因何在呢?自然與學生對事物不善作具體分析有關(guān)。例如學生寫老師年輕美麗,那還是讓人不知道是什么樣子,但如果是“細高個兒,白凈的臉上有一對溫柔的大眼睛,說起話來細聲細氣的,像是在哄孩子”,這樣一個年輕的老師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其次,從孤立靜止到聯(lián)系發(fā)展。小學生認識事物往往具有“一是一,二是二”的特點,他們不曾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這就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指導。
最后,從表面現(xiàn)象到內(nèi)容本質(zhì)。學生掌握的素材,多屬零碎的、表象的,要用它們?nèi)ケ憩F(xiàn)某個中心,表達出事物的本質(zhì)意義就需要一個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分析過程。
表達有口頭的、書面的,其中,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先導,是書面語言的基礎。說得好才可能寫的好,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在兒童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情況下,加強說話訓練,練習把一句話說完整,把幾句話說連貫、說清楚,就為寫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一般說,作為最終還是要用書面文字把它固定下來,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比,必須具備一些客觀條件。如必須認識一定量的字,會比較熟練地寫字。另外,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更準確、更精練、更富有條理性;一段話,一篇文都須精心組織,順理成章。因此,小學生文字表達要過好“三關(guān)”:(1)低年級過好字詞關(guān)——識兩千個左右的字,掌握上萬個詞匯,能組詞成句;(2)中年級過好句段關(guān)——能連句成段,運用恰當?shù)亩问奖磉_有關(guān)對象;(3)高年級過好篇章關(guān)——能連段成篇,認識、運用各種篇章結(jié)構(gòu)。
綜上所述,小學作文教學不僅要充實學生生活、指導觀察方法來加強觀察訓練,而且要培養(yǎng)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來加強思維訓練,還要注重字詞句訓練、段的訓練、篇的訓練來加強書面語言訓練,總之要觀察、思維、表達一起抓,課內(nèi)課外一起抓,讓訓練扎實穩(wěn)步進行,從而使我們的作文教學形成多要素、多層次的體系。應當強調(diào)指出,這個體系并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更新,隨著具體情況而調(diào)整,它是作文教學的活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