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群體十分特殊,她們未能隨丈夫進城務工,且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生活也比較單調,朋友圈社交是個很好的分享途徑,且十分具有特點。本文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戈夫曼擬劇論”“馬斯洛需求”理論,調研農村留守婦女的朋友圈動態(tài),多角度探尋這動態(tài)發(fā)布背后的成因,有利于大眾進一步認知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的現(xiàn)狀,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留守婦女;朋友圈;擬劇論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飛速發(fā)展,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吸引了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但由于受到經濟、戶籍、住房、醫(yī)療等多方面因素的約束,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壯年務工者很難將自己的配偶一起帶到城市生活,被留在農村與丈夫分離開來生活的婦女,大多即為農村中年留守婦女。
其朋友圈大多為展示自我的途徑。這一研究能充分感知這一群體的生活特性,提高大眾對這一群體的認知,并對農村留守婦女的現(xiàn)狀有進一步思考,具有很強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主要采用抽樣調查與深度訪談法相結合收集資料,采用“滾雪球”的方式選取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辰山村10余位留守婦女進行深訪。通過對農村留守婦女的朋友圈動態(tài)進行研究,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戈夫曼擬劇論”“馬斯洛需求理論”作為理論支撐,探尋這動態(tài)發(fā)布的背后成因。同時反向探索影響其朋友圈動態(tài)發(fā)布的多方位因素,結合其所處環(huán)境,文化水平等進行深層分析,并讓大眾更加明晰這一群體。且與農村這一環(huán)境進行一個聯(lián)系,引起人們思考,思考當代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的現(xiàn)狀問題。
1 農村留守婦女分析
農村留守婦女指的是因丈夫長期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它活動,而孤單地留居在農村的已婚婦女。中國農村“留守婦女”人數(shù)已達4700萬,相當于韓國人口總數(shù),人數(shù)之多令人咋舌。
隨著社交時代的來臨,讓不同地域的人們能夠更方便使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而農村留守婦女,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其朋友圈也呈現(xiàn)鮮明的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們留守農村的社交行為。
她們常年生活在農村里,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識面較窄,無工作或工作收入低,家庭生計大多依靠另一半。加之丈夫常年務工打拼,她們往往承擔起上有老下有小的照顧之責。
她們愛美,這種美可能沒有機會時常展現(xiàn)給身邊最愛的人看,但對于她們來說,差別不是很大。她們早已度過了與另一半你儂我儂的愛戀時光,她們與另一半的關系更多的是轉換成一種親情關系。她們熱衷于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展現(xiàn)自我的動態(tài),更多的是在孤寂生活中的一種排遣,為了悅己,和悅人(朋友圈里的好友)。
由于農村這個地域的特殊性,中青年男士往往不在農村,在農村的一般是年長或年幼者。如果有中青年常年留在農村,會被視為沒有出息,無所事事,不可擔一家之責,在她們的潛意識里,早已習以為常,因為丈夫的不在才意味著自己生活的圓滿及有可能蒸蒸日上。所以她們的圈子基本上是一群同齡婦女。
她們亦渴望城里的婦女的生活,但又時常覺得自己與她們很有差距。她們會以城里婦女的行為作為一種標桿,跟風追逐。隨著微信朋友圈的普及,她們更放開自己,朋友圈分享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她們也會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通過朋友圈獲悉其它婦女朋友的生活情況,會互相攀比自己與其它婦女的生活水準。即便她們的圈子里并沒有另一半的參與,她們依舊自得其樂。
2 農村留守婦女的朋友圈動態(tài)情況分析
經調研樣本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婦女的朋友圈生活分享的動態(tài)主要由出游美顏自拍或視頻、農村聚會宴會、節(jié)日祝福及曬娃成就占比較高(圖1)。其中,出游美顏自拍或視頻在朋友圈動態(tài)發(fā)布占比為87.5%,農村聚會宴會占據(jù)62.5%,節(jié)日祝福及曬娃占據(jù)25%。農村留守婦女的自我呈現(xiàn)媒介訴求高,微信朋友圈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她們隨時隨地可以發(fā)布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微信軟件的在農村留守婦女群體中雖被大量使用,但并沒有在內容層面上有所突破,仍維持在傳統(tǒng)媒介的內容傳播功能。在她們的認知里,微信朋友圈十有八九都是自己的熟人,知根知底。她們的朋友圈不會存在屏蔽人的操作和基本上不會設置三天可見。一方面她們不知道對微信如何進行更為高級的設置,另一方面微信對于她們來說就是個與人交流、分享自我生活的簡單社交軟件。由于長期身處農村,農村的娛樂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她們沒有豐富的日常娛樂活動,其閑暇時光通常以刷朋友圈、打麻將、串門聊天、看電視為主。對于她們而言,朋友圈的展示就是記錄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也是與外界保持交流的有效途徑。由于地域及事務受限,她們的生活并不豐富多彩,在出游時,她們非常愿意記錄下來珍貴的瞬間以分享給朋友們。而她們對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現(xiàn)有著極高的要求,因為她們大多一群婦女一起出游,人多就易形成攀比媲美心理。
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將社會看作一個不斷在出演的戲劇舞臺,把人們看作是舞臺上的演員,人們通過在社會生活中的表演以實現(xiàn)印象管理。朋友圈是農村留守婦女塑造自己形象的一大途徑,朋友圈動態(tài)的發(fā)布逐漸讓她們做了自己生活的“主角”。農村留守婦女朋友圈分享生活一定程度上開放了婦女個人的私人空間,也更方便地進入他人的視野,創(chuàng)造自己在別人空間的在場感。而朋友圈的婦女們之間的直白贊美互動,如“好美”“真好看”等也讓她們在一個空間內所表現(xiàn)出的形象得到認可,她們會沿用這種分享并強化塑造自己的形象,通常會使用美顏,以希望他人形成對自己特定的看法,并據(jù)此做出符合愿景的反應,如朋友圈贊美評論及點贊。在發(fā)動態(tài)時候,她們多以視頻動態(tài)為主,視頻動態(tài)對于她們來說,十分方便,且更具有視覺沖擊力,能夠很好地傳遞她們所要分享的內容。圖片往往需要編輯,由于知識的匱乏及手機應用軟件使用的效果差,因此視頻分享占據(jù)大多數(shù)朋友圈動態(tài)。而由調研可知,朋友圈的出游分享動態(tài)基本等同于她們實際的出游動態(tài)次數(shù)等同。她們的動態(tài)配文基本上簡明扼要,直抒胸臆。
經調研發(fā)現(xiàn),62.5%的農村留守婦女認為發(fā)朋友圈動態(tài)能夠收獲分享的快樂,50%的人認為發(fā)朋友圈是為了記錄生活(圖2)。她們表示發(fā)布朋友圈后會感到十分開心,并且聲稱會想一直守候在那條朋友圈下面等待姐妹們的點贊回復。這會給她們帶來滿足感。她們通常將自己認為有趣美好的圖片、視頻音樂、鏈接等分享至朋友圈,自己獲得娛樂的同時,也可以再次對內容進行轉發(fā),推薦給自己好友,增加彼此之間的話語度,共獲分享的喜悅。
37.5%的人認為發(fā)朋友圈有助于維護人際交往。農村留守婦女的人際關系網絡受地緣、血緣影響,主要由親人、朋友、鄰居三部分組成。朋友圈動態(tài)的發(fā)布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她們能夠實時了解朋友近況,及時進行交流互動,且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她們的社交圈,也會進一步促進鄰里關系和睦。而25%的人認為能實現(xiàn)自我呈現(xiàn)需求及排遣農村生活的枯燥。馬斯洛認為向自我實現(xiàn)的發(fā)展是自然的。人類總是不斷尋找一個更加充實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呈現(xiàn)。當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就會不斷追求更高的需求層次。自我實現(xiàn)需求是馬斯洛關于人的動機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對于這一部分群體,在農村閑暇時間里通過朋友圈分享生活的社交方式對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她們使用朋友圈時候,她們的社交需求、娛樂需求、自我呈現(xiàn)需求均達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滿足。
3 總結與現(xiàn)存問題
隨著城市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遠離土地、進城務工。而在農村則留下了一支龐大的留守部隊。其中,婦女成為留守大軍的“頂梁柱”,她們的生存狀態(tài)及社交行為不僅關乎農村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亦會波及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心態(tài)。
農村留守婦女的內心往往易空虛寂寞,而朋友圈的社交就是個很好的對外排遣的途徑。隨著留守婦女自身發(fā)展意識的崛起,微信朋友圈在鄉(xiāng)村社會中為她們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讓她們更加自信大膽地展現(xiàn)自我,也有利于她們的自我發(fā)展。
調研中,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繼續(xù)愿意扎根農村,料理農活和照顧一家老小。一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不想改變;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各方面條件受限,很難融人大城市的生活。她們有較強的自我認知意識及由于城鄉(xiāng)差距帶來的心理自卑,雖向往但不愿前往。
農村留守婦女應學會運用優(yōu)勢視角辯證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且充分利用自身擁有的優(yōu)勢資源來面對生活。另外,還需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使自己主動接受新文化新知識,向新時代女性邁進。
[參考文獻]
[1]謝晨,楊經緯,農村留守婦女媒介使用調查與研究一一基于恩施州來鳳縣包子溝村的深度訪談[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 (02).
[2]趙程,農村留守婦女微信“使用與滿足”研究[D].鄭州大學,2019.
[3]魏玲玲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世界”調查研究一一以安徽省200名對象為例[J].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 (04).
[作者簡介]陳海亭(1998-).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