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剛,阿迪拉·阿布都熱西提,庫爾班江·努爾麥提,努爾比耶·阿卜杜瓦柯,韓 想,馮昱龍,楚剛輝
(新疆特色藥食用植物資源化學實驗室,喀什大學 化學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木犀草素(Luteolin)是一種常見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存在于多種植物中,具有抗炎、抗腫瘤、抗病毒等多種生理活性,富含木犀草素的藥物常用于治療疾病[1-3]。目前,木犀草素常見的檢測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4-5]、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RP-HPLC)[6]、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HPLC-MS)[7]、毛細管電泳-二極管陣列檢測法(PCE-DAD)[8]等,這些方法雖具有很好的選擇性,但存在分析速度慢、操作較繁瑣、分析成本高、需使用有毒溶劑等缺陷。
近紅外(NIR)光譜是介于可見光與中紅外光的一種電磁輻射光譜[9-10],由其發(fā)展的NIR分析技術由于速度快、無損、在線分析等突出優(yōu)點,在醫(yī)藥、食品、化工、農(nóng)業(yè)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11-14]。但近紅外光譜分析的靈敏度較低,適用于含量大于0.1%的成分分析,對于微量成分,多利用吸附材料富集后再結合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實現(xiàn)檢測[15-16]。
離子液體(Ionic liquid,IL)是一種毒性很小的綠色溶劑,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溶解性、熱穩(wěn)定性和化學穩(wěn)定性,在化學工業(yè)、生命科學、環(huán)境等領域中有著廣泛應用[17-20]。Zeng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1-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銨([Bmim]Br)水溶液可提高槐花中蘆丁的提取含量;Han等[22]用1-丁基-3-甲基硫酸鹽([Bmim][MS])水溶液結合超聲輔助萃取法,提取了芹菜中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提取率比傳統(tǒng)方法明顯增加;Guan等[23]也用相同的方法富集了五味子中的木酚素。
競爭性自適應權重(CARS)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變量篩選方法,是模仿達爾文進化理論“適者生存”原則所建立的一種變量選擇方法,通過該方法可篩選出偏最小二乘回歸(PLS)模型中回歸系數(shù)絕對值大的波長點,篩除小的波長點,實現(xiàn)最優(yōu)波長變量的組合[24-25]。通過去除冗雜的信息,達到提高分析精度的目的[26]。本文合成了一種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快速方便地富集稀溶液中的木犀草素,采用CARS變量篩選結合連續(xù)小波變換(CWT)光譜預處理的近紅外光譜方法對木犀草素進行定量分析,為木犀草素提供了一種方便高效的檢測方法。
AntarisⅡ近紅外光譜儀、IR-200型紅外光譜儀(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TU-1900型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JJ-2增力電動攪拌器(金壇市醫(yī)療儀器廠);DK-98-Ⅱ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SF-TDL-250A低速離心機(上海菲恰爾分析儀器有限公司);ME204E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DF-4型壓片機(天津市港東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WS70-1紅外快速干燥箱(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
木犀草素(色譜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氨水、D-葡萄糖、氯化鈉(均為分析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偶氮二異丁腈(AIBN,分析純,上海試四赫維化工有限公司);甲醇(色譜純,天津光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正硅酸乙酯(分析純,西安化學試劑廠)。
1.2.1 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的合成參照Qiu等[27]的操作方法并適當改進:在三頸瓶中加入100 mL甲醇、2 mL(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15 mL正硅酸乙酯,于室溫下攪拌30 min。然后加入2 mL純水和2 mL氨水攪拌24 h,停止攪拌后將產(chǎn)物用離心機離心,用純水洗滌至中性,再用甲醇洗滌2次,將所得樣品放置于培養(yǎng)皿中,常溫下晾干。即得巰基二氧化硅樣品,研磨備用。
將上述合成的巰基二氧化硅加入三頸瓶中,再加入100 mL甲醇和1 mL 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攪拌并水浴加熱至60 ℃,加入0.04 g AIBN,恒溫水浴攪拌48 h,離心,依次用純水、甲醇洗滌后常溫晾干,研細收集得到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其合成機理如圖1所示。
圖1 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的合成機理Fig.1 Synthesis mechanism of imidazole ionic liquid adsorbent
1.2.2 木犀草素吸附實驗稱取0.15 g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置于100 mL錐形瓶,加入一定濃度的木犀草素溶液,室溫下振蕩20 min。取樣,用量筒式過濾器過濾,濾液在347 nm波長下測量吸光度,并計算吸附率(F%)。吸附率按下式計算:F%=100%×(A0-A)/A0,式中,A0和A分別為木犀草素溶液吸附前、后的吸光度。
1.2.3 木犀草素樣品的制備與富集配制質量濃度為150 mg/L的木犀草素儲備液,于0~4 ℃儲存?zhèn)溆?。在制備木犀草素測試溶液時,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鈉、D-葡萄糖,以考察背景干擾對木犀草素測定的影響。將150 mg/L木犀草素儲備液適當稀釋,再加入1 mg/L氯化鈉、10 mg/LD-葡萄糖,配制質量濃度為0.3~15 mg/L的70個木犀草素測試溶液。稱取0.15 g吸附劑置于100 mL錐形瓶中,將70個木犀草素測試溶液加至錐形瓶中,常溫振蕩20 min后抽濾,收集濾渣,室溫晾干后得到70個木犀草素樣品,其中53個樣品為校正模型,17個樣品(4對重復樣本)為預測模型,用于近紅外光譜分析。
圖2 70個木犀草素樣品的近紅外光譜Fig.2 Near-infrared spectra of the 70 luteolin samples
1.2.4 光譜測量方法將光譜儀在室溫下預熱1 h,選擇近紅外積分球漫反射測量70個樣本的近紅外光譜,掃描波數(shù)范圍為4 000~10 000 cm-1,儀器分辨率為4 cm-1,測量時每隔1 h儀器自行進行背景校正。每個樣品的近紅外光譜經(jīng)過64次掃描,重復3次,將3次測量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樣品的最終光譜數(shù)值。圖2為70個樣品的光譜圖,因木犀草素的含量較少,70個樣品的光譜圖很難用肉眼區(qū)分。為提高近紅外光譜的靈敏度,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采用PLS方法構建模型。并根據(jù)儀器軟件TQ analyst 9選擇最佳波數(shù)范圍為4 156.7~7 552.8 cm-1。
1.2.5 CARS 變量篩選CARS方法采用Matlab R2010b軟件實現(xiàn),是比較新穎的用于變量篩選的方法。該方法根據(jù)達爾文進化論中“適者生存”準則,將每個變量看成一個單獨的個體,對變量進行逐步淘汰選擇,去除不必要的信息,以提取光譜中與分析鑒定有關的有效變量信息,優(yōu)化最優(yōu)的變量子集,從而具有很高的計算效率,提高了模型的預測能力[28]。
分別對巰基二氧化硅、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和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進行紅外光譜測試,掃描光譜范圍為400~4 000 cm-1,結果如圖3a、b、c所示。相比于曲線a和b,曲線c中1 568 cm-1(很弱)處的吸收峰源于咪唑環(huán)骨架振動,1 460 cm-1處為甲基 C—H 的變形振動吸收峰,1 190 cm-1(很弱)處為咪唑環(huán)的伸縮振動。在曲線a中2 750 cm-1處為巰基的吸收峰,而反應后該峰消失,并在1 080 cm-1出現(xiàn)了C—S—C的振動吸收峰,曲線b中1 580 cm-1處為碳碳雙鍵的振動吸收峰,強度很強,在反應后此峰消失。上述結果說明,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與巰基二氧化硅反應形成了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
圖3 巰基二氧化硅(a)、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b)和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c)的紅外光譜Fig.3 Infrared spectra of sulfhydryl silica(a),1-allyl-3-methyl imidazole chloride(b) and imidazole ionic liquid adsorbent(c)
圖4 木犀草素標準溶液吸附前(a)及吸附后(b)的紫外光譜Fig.4 UV spectra for luteolin before(a) and after(b) adsorption
2.2.1 吸附劑用量的影響吸附劑用量是影響吸附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為研究吸附劑用量與吸附率的關系,分別準確稱取0.1、0.15、0.2、0.3 g的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置于100 mL錐形瓶中,加入10 mg/L木犀草素水溶液,充分振蕩20 min,抽濾,取上清液在347 nm波長下測其吸光度,并計算吸附率。結果表明,吸附率隨著吸附劑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劑用量為0.15 g時,得到的吸附率最大(為90.9%),用量大于0.15 g后吸附率無明顯變化。因此,選擇最佳的吸附劑用量為0.15 g。
2.2.2 pH值的影響考察了不同pH值時木犀草素溶液的吸附效果,分別在6個100 mL錐形瓶中加入 0.15 g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再依次加入pH 值為 2、4、6、7、8、10的10 mg/L木犀草素水溶液。振蕩20 min,抽濾,取上清液在347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并計算吸附率。結果顯示,當pH<7時,吸附率隨pH 值的增加而增加;pH 7時吸附率最大,達到90.1%;pH>7時,吸附率隨pH 值的增加而急劇下降。因此,選擇在pH 7條件下進行木犀草素的吸附。
2.2.3 振蕩時間的影響在pH 7條件下,準確稱取0.15 g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加入10 mg/L木犀草素溶液,常溫下分別振蕩2、5、10、20、40、60 min,同法測定吸光度并計算吸附率。結果表明,吸附率在20 min之前隨著振蕩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振蕩時間為20 min時吸附率達到最大(為90.5%),20 min之后幾乎不變化。因此,選擇最佳振蕩時間為20 min。
為探究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對木犀草素的吸附效果,用10 mg/L木犀草素水溶液進行吸附實驗。對吸附前后的木犀草素溶液進行紫外可見光譜檢測(圖4),由圖可知木犀草素的特征吸收波長為347 nm,與10 mg/L木犀草素標準溶液的吸收光譜(曲線a)相比,經(jīng)吸附劑吸附后的吸收光譜(曲線b)在347 nm處幾乎完全吸收,吸附率達90.9%。結果表明,該吸附劑對木犀草素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為研究該吸附劑的等溫吸附行為,稱取0.15 g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分別加入20、50、70、100、150、200、250、300 mg/L的木犀草素溶液,振蕩20 min,離心5 min,取上清液在347 nm波長下測量吸光度并計算吸附量,繪制吸附等溫線。通過下式計算吸附劑的吸附量:Qe=(C0-Ct)×V×10-3/m,式中:Qe為1 g吸附劑吸附的木犀草素質量,mg/g;C0為木犀草素的初始質量濃度,mg/L;Ct為吸附后木犀草素的質量濃度,mg/L;V為溶液總體積,mL;m為吸附劑質量,g。
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可應用于研究吸附現(xiàn)象,該模型用公式(1)描述[29-30]:
(1)
式中:Ct為吸附后木犀草素的質量濃度,mg/L;Q0為理論的最大吸附量,mg/g;KL為Langmuir模型常數(shù)。
圖5 木犀草素的吸附等溫線Fig.5 The adsorption isotherm of luteolin
繪制木犀草素吸附量(Qe)與初始質量濃度(C0)的關系曲線,得到吸附等溫線如圖5所示。由圖可知,隨著初始質量濃度的增加,吸附量迅速增加,當木犀草素的質量濃度大于150 mg/L時,吸附量增加趨緩。以Ct/Qe對Ct繪圖得到關系曲線(如圖5插圖),線性方程為:y=0.128 3x+1.363 9(r2=0.997 2)。由此可知該吸附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根據(jù)線性方程得到木犀草素的最大吸附量為7.1 mg/g。
2.5.1 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以PLS建立木犀草素的定量校正模型,將70個樣品的光譜經(jīng)過無處理、一階導數(shù)(1st)、Savitzky-Golay平滑(SG)、連續(xù)小波變換(CWT)、多元散射校正(MSC)、標準正態(tài)變換(SNV)、MSC+CWT、SNV+1st等進行光譜預處理[31-33],再通過蒙特卡洛交叉驗證(MCCV)[34]法確定模型的因子數(shù)(Component number),經(jīng)過CARS波長變量優(yōu)選獲得最優(yōu)波長變量集,獲得更佳的定量模型為偏最小二乘回歸-競爭性自適應權重(PLS-CARS)法,并與未經(jīng)CARS變量篩選的模型進行對照。PLS和PLS-CARS均由Matlab R2010b軟件實現(xiàn)。
由于近紅外光譜中既包含木犀草素的光譜信息,也包含其他雜質的信息,通過采用合適的光譜預處理方法提取特征信息后進行分析。表1顯示各種光譜預處理得到的木犀草素定量模型的預測能力,以交叉驗證均方根誤差(RMSECV)、相關系數(shù)R值和預測殘差值(RPD)作為評價模型的指標,RMSECV反映了預測濃度與實際濃度的偏離程度,R值反映了預測濃度與真實濃度的相關關系,RPD反映了定量結果的好壞,一般RPD>2.5且值越大說明定量結果越好[35]。
由表1可知,相比于未經(jīng)處理的PLS方法,樣品經(jīng)1st、CWT、SNV+CWT、MSC、MSC+1st、MSC+CWT、SG、SNV和SNV+1st處理后,RPD值增加,說明光譜預處理可有效改善定量結果,但RPD值增幅偏小,定量效果不好。且RPD值均小于2.5,表明不能準確定量分析木犀草素。
表1 未經(jīng)CARS處理的木犀草素PLS模型的結果Table 1 Results of luteolin PLS model without CARS treatment
先采用CARS算法進行波長變量的優(yōu)選,對樣品進行1st、CWT、SNV、SNV+CWT、MSC、MSC+CWT、SG等光譜預處理后,再進行PLS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對比未采用CARS處理的模型,木犀草素樣品的變量數(shù)均為1 557個,主因子數(shù)最大為9(表1);而采用CARS進行變量優(yōu)選后,所有近紅外光譜預處理分析木犀草素樣品的變量數(shù)均在60個以下,而且部分主因子數(shù)適當減小,除MSC+1st和SG兩種光譜預處理后的RPD下降外,其余光譜預處理方法的RP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MSC的RPD由2.02增至3.26,SNV由2.02增至3.24,CWT由2.18增至3.63,這3個預處理方法在CARS變量優(yōu)選后RPD增加明顯,其中CWT的RMSECV最小,R和RPD值最大,能夠達到定量分析的要求。結果表明,經(jīng)過CARS優(yōu)選有效的定量光譜信息后,CWT預處理光譜的定量效果最好。
表2 經(jīng)過CARS處理的木犀草素PLS 模型的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luteolin PLS model with CARS treatment
2.5.2 定量模型的驗證為驗證木犀草素定量校正模型的預測能力,使用17個外部預測集樣品(4對重復樣品)檢驗所建的校正模型,預測集的實驗條件與校正集相同,并采用CWT光譜預處理進行驗證,建立了預測濃度與參考濃度之間的關系(圖6)。結果顯示,未經(jīng)CARS變量篩選前(圖6A),預測濃度和參考濃度之間擬合關系的相關系數(shù)(R)為0.939 8,預測均方根誤差(RMSEP)為1.173 3 mg/L,預測集樣本回收率為83.2%~127%。經(jīng)CARS變量篩選并用CWT光譜預處理后(圖6B),兩者之間的擬合程度更好,R為0.950 3,RMSEP為1.100 8 mg/L,預測集樣本回收率為77.8%~116%。結果表明,經(jīng)CARS變量篩選處理并用CWT光譜預處理的模型定量效果更好,能夠更準確地進行木犀草素含量的測定。
本文制備了一種咪唑型離子液體吸附劑,考察了吸附劑用量、pH值、振蕩時間對稀溶液中木犀草素吸附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吸附劑用量為0.15 g、pH值為7、振蕩時間為20 min時,吸附率達到最大(為90.9%);另外通過吸附等溫線得到該吸附劑對木犀草素的最大吸附量為7.1 mg/g。采用近紅外光譜CARS變量篩選的方法對木犀草素進行了定量校正模型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未經(jīng)CARS變量篩選的模型,經(jīng)CARS變量篩選后所有近紅外光譜預處理的樣本變量數(shù)大大減少,由1 557個降為60個以下,部分主因子數(shù)適當減小,除MSC+1st和SG兩種光譜預處理后的RPD結果下降外,其他光譜預處理的RPD結果均有提高。其中采用CWT光譜處理方法進行模型驗證時,RPD由2.18提高到3.63且為最大值,R最大,且RMSEP最小。通過定量模型的對比,說明采用CARS變量篩選結合CWT光譜預處理方法的預測結果更加準確,可實現(xiàn)對稀溶液中木犀草素的快速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