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Art Returns to Life
鞠高雅/Ju Gaoya
編者按: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華夏大地肆虐。疫情面前,天津美術學院師生創(chuàng)作的200余幅聚焦“抗疫”主題的作品,涵蓋中國畫、書法、油畫、素描和平面設計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挖掘疫情期間平凡而偉大的人與事,展現(xiàn)了天美人對這場抗“疫”之戰(zhàn)的觀察與思考。我刊特約鞠高雅博士撰寫了《當藝術回歸生活》一文,并選擇了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展覽鏈接:
以藝戰(zhàn)疫——2020年天津美術學院抗擊疫情主題美術作品展
主辦單位: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學工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天津美術學院科研與研究生處、中國書畫報社
總策劃:賈廣健
策展人:蘇丹、李鳳臣、王偉毅、范敏
執(zhí)行策展人:汪延斌、鞠高雅
展覽地點: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5月12日—26日
時至今日,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里,當人們談起“藝術”時能聯(lián)想到什么?是酷炫的VR技術、耀眼的科技氛圍,還是美術教科書上艱深的概念述說?“以藝戰(zhàn)疫——2020年天津美術學院抗擊疫情主題美術作品展”給出了一個新時代的答案。
2020年5月,“以藝戰(zhàn)疫——2020年天津美術學院抗擊疫情主題美術作品展”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以“抗疫”為主題,通過200余幅美術作品的呈現(xiàn),以藝術的視角聚焦疫情下的社會焦點與熱點,表現(xiàn)了抗疫中黨和國家的力量以及平凡人民的偉大。當那熟悉的一幕幕場景被作者以藝術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時,當那些本就發(fā)生在人們身邊的人、事、物出現(xiàn)在畫筆下時,相信很多人都會由此感慨:原來藝術可以如此貼近生活。
“藝術”概念的建構,很多時候是基于大多數(shù)人對于無數(shù)經典作品的認同而來的。倘若從歷史的線索追溯,由人類文化史中最奪目耀眼的寶藏連綴而成的藝術經典,才是形成藝術概念的豐富內涵。由此,以此次新冠疫情為背景創(chuàng)作出的經典作品會進一步充實藝術的內涵。對于藝術而言,一方面,行是先于知的。但有趣的是,“藝術”一詞本身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漂浮的能指”,它可以被等同為有限的“高雅藝術”的范疇,也可以被擴大到哲學、邏輯層面,不同的人對同一幅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當然這種解釋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因此,從另一方面看來,倘若沒有在一定范圍內的“知”的共識,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反而會無處下筆。因此說,所有的藝術家和觀眾都或多或少地曾經面臨過這一問題,即藝術創(chuàng)作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中國古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作為反映藝術創(chuàng)作與社會生活關系的準則一直被奉為圭臬。然而在平淡生活中,藝術家往往更關注心源的生發(fā)。這次驟然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日常生活突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種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藝術家深刻地思考藝術人生的真諦。作為全國八所專業(yè)美術院校之一的天津美術學院的師生則是從美術專業(yè)的視角去看待和表現(xiàn)這一社會生活。
姜中立 平凡者實錄
袁文彬 天使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提出“藝術是生活的再現(xiàn)”這一概念。車氏的理論在改革開放前對于藝術家的影響甚巨,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藝術家則更多地向歐美尋求借鑒。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藝術家則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為文化的復興探索實現(xiàn)的路徑。在全球疫情持續(xù)暴發(fā)的大環(huán)境下,中國以巨大的制度優(yōu)勢,依靠全國上下的眾志成城,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些社會生活的變化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實的素材。從“以藝戰(zhàn)疫——2020年天津美術學院抗擊疫情主題美術作品展”的展品中我們可以體察到社會生活對藝術家心靈的沖擊。無論是“藝術化地呈現(xiàn)生活”還是“生活的藝術化表達”,其中蘊含的,是一種微妙的、對于藝術與生活關系的平衡點的把握。天津美術學院的師生則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平衡點,這是天津美術學院這些年來把教學、科研、藝術創(chuàng)作三位一體進行有機融合的成果。天津美術學院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幾代美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既與天津城市的文化積淀相聯(lián)系,也與天津美術學院兼容并包的文脈傳統(tǒng)有關。
熊永平 最美的面孔
李迅 天使的唇印
趙炳宇(中國畫學院國畫18級研究生) 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韓哲雅(造型藝術學院油畫系19級研究生) 醫(yī)者
姜濤(造型藝術學院造型基礎部19級) 風雨不動安如山
孫有強 眾志成城
劉吉如(視覺設計與手工藝術學院視覺傳達19級研究生) 致敬英雄
許新語(視覺設計與手工藝術學院視覺傳達18級研究生)眾志成城 4
劉展維(中英數(shù)字媒體藝術二年級) SOS
嚴若曦(環(huán)境與建筑藝術學院2018級) 千里之緣
隨著時間推移,藝術的形式越發(fā)多樣,藝術概念的邊界被不斷挑戰(zhàn)。不僅如此,近年來,隨著高科技手段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廣泛運用,各種“網紅展覽”層出不窮,這類展覽在吸引觀眾瀏覽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參與、觀展的人數(shù)屢創(chuàng)新高??瓷先?,藝術的確離我們更近了。但這種“靠近”卻也好像把藝術推遠了。因此,天津美術學院在疫情相對緊張時適時推出“以藝戰(zhàn)疫——2020年天津美術學院抗擊疫情主題美術作品展”網絡展后,在疫情舒緩的情況下又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推出了現(xiàn)場展。應該說,無論是哪類呈現(xiàn)方式,以何為工具介質,或者哪些對于藝術的印象,它們都是藝術的一個側面,一個組成部分,但也都未觸及藝術的本質。正如技術、消費、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們并不等同于生活一樣,技術、氛圍、觀眾的觀展熱情、學者的深入解讀……它們都是藝術,也都不是藝術——或者說,不是完整的藝術。多種多樣的形式與形式背后所暗含的一般性本質相加,才能喚起觀者的美感,即,真實的情感波瀾,這才是藝術的本質。
從這一角度看來,“以藝戰(zhàn)疫”展覽為觀眾呈現(xiàn)出了一幅幅難得的兼具生活氣息與藝術生命力的畫卷。災難面前,瑣碎的日常生活反而更能激起人的情感力量,藝術之美與生活之味在此刻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
所謂藝術之美,其實是一種應然,而非既然?!凹热弧笔且呀洶l(fā)生的過去或者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在;而“應然”則是依照社會共識和文化精神而產生的“生活理應如是”的感受,它可以是過去、現(xiàn)在,也可以是未來。但無論何時,“應然”的藝術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本味,不為浮華迷人眼,也不懼苦寒累人心。正如當下人們應對疫情的心態(tài)“浮云過后艷陽天”,這是我觀看“以藝戰(zhàn)疫——2020年天津美術學院抗擊疫情主題美術作品展”的一點感受與聯(lián)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