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瑩/Chen Danying
2018年年末,上海昊美術館·設計中心舉辦了第四屆TRIPLE PARADE國際當代首飾雙年展,展覽集合了來自國內外近34個國家及地區(qū)藝術家的當代首飾作品。展覽向中國及世界觀眾呈現了千姿百態(tài)的首飾樣貌與敘事內容,以及全球當代首飾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解構了公眾對首飾固有的印象,使之呈現多元化發(fā)展。同時,展覽期間展開首飾與當代藝術、時尚、設計及工藝美術領域相關主題極具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論壇討論。展覽分為四個板塊:一、“親密接觸”:對全球范圍的公開作品征集與篩選;二、“物以類聚”:國際藝廊的選送;三、“藝術游戲”:當代視覺藝術家的邀請跨界創(chuàng)作;四、“差異共生”:十個國家地區(qū)策展人的獨立選送。展覽以“三世之界”為主題,使首飾藝術過去、現在與未來產生對話。不同地域、經歷、背景的首飾藝術家及與觀者的“相望”,使受眾加深理解與感受,并對形式表象之外的核心內容——作品背后的“價值”產生思考,窺見藝術首飾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探討首飾的當代性,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郭新副教授在《藝術首飾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中表明首飾作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的觀點。郭新在指導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格外注重培養(yǎng)其感受力、原創(chuàng)力、思辨力和批判思維,指導學生作為首飾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要在創(chuàng)作以及作品與觀者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精神場域,修煉自己的個人精神與藝術素養(yǎng)。
藝術首飾受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影響,這一現代主義運動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中手工藝的價值,在純粹的手藝技巧上還需有豐富的追求自然、心手合一的精神意義,用靈活自由的理念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以抵抗工業(yè)化帶來的機械的重復性。這種精神傳承至今,在時代中不斷推演,對其定義與可能性也在不停突破,首飾延伸的領域與跨學科現象也在明顯起來。清華大學教授島子在《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中提到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特征,是具有多元化面貌與清晰的思想觀念并真正蘊含有多樣性與豐富性,反對僅一種理論的存在,認為新的、獨特的、非主流事物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十分符合當下國際交流、多元面貌的社會狀態(tài)。
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教授、視覺及首飾藝術家吉萬·阿斯特法克(Jivan Astfalck)認為我們應當構成和諧一致但又各有不同、各有特色的藝術世界??v觀國內外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生發(fā)大多以個人生活軌跡中的事件及經歷為來源。國內外各大知名院校教授教師們對此觀點有眾多相似性的顯現。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曝S巳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珍惜自己的靈魂,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即是藝術。視角轉換至日常生活,個體生命與體驗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可替代的視角與路線。公共性寓于個體之中,藝術家們在表達自身的敘事時,藝術作品使受眾產生出共鳴與共通性,這是源于藝術家與受眾生活背景的相似性。TRIPLE PARADE國際當代首飾雙年展具有橫、縱向上作品說明的廣泛性,通過不同地域與不同背景經歷的藝術家的藝術表達,可帶來不同地域具有相似性的認識,但又呈現出多元化的樣貌以及多元的感官與世界。這也是現代藝術首飾中常有的現象趨勢:藝術家希望不受教條和戒律的影響,創(chuàng)建不再以慣常組合為樣板的作品,反思和深入挖掘物的屬性、性質和文化背景,這是創(chuàng)作者的共同經驗,旨在尋求個體的差異性,以構成豐富的共性世界。
現代藝術首飾的當代性表現在諸多方面。在傳統(tǒng)的首飾創(chuàng)作中,貴金屬與礦物質材料往往充當金錢的價值,在首飾工藝創(chuàng)作中造型與色彩屬于次要的地位,材料的選擇僅源于其天然的稀有性與其貴重的價值性。隨著工藝美術運動之后,藝術首飾逐漸挖掘材料本身的魅力,不限于貴金屬與礦物質材料,材料的物性與精神發(fā)生耦合效應,材料作為創(chuàng)作的元素,開始直接進入作品的闡述中。材料作為一門“語言”進入藝術首飾的創(chuàng)作中。
豐富的材料語言呈現其作為“物”背后所帶有的差異性經歷與體驗,展現當代生活的敘事異同。雙年展上的不同地域的藝術首飾作品樣貌都證明了材料語言的選擇源于當下語境中觀念表達的多元化視角。作品材料豐富多樣與創(chuàng)新性,除常規(guī)金屬珠寶材料外,現成物、廢棄物、筆屑、植物果核、紙張、3D材料、黏土等跨界材料在觀念驅使下成為材料語言實驗與創(chuàng)作的主流。韓國首飾藝術家李東春(Dongchun Lee)“茂盛與枯萎”系列作品使用木片、麻繩自然材料,以帶有溫暖的手工縫合感營造質樸自然之美的首飾。藝術作品中的材料、色彩、造型所攜帶的信息成為觀者與作品對話的途徑,澳大利亞首飾藝術家本·迪克森·沃德(Bin Dixon-Ward)以數字技術將城市空間縮小化成可穿戴的網格結構首飾,將灰色街道轉換為充滿色彩和光線的虛構的3D首飾城市形態(tài),以記錄她與城市之間的種種故事。引起觀者對作品中攜帶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的想象,趨使觀者以3D首飾城市形態(tài)了解城市樣貌及區(qū)域特性,探索創(chuàng)作者與自身的生活印記聯(lián)系,以物想象作者傳遞時境中的樣貌。中國首飾藝術家劉子幼“書中世界”系列以書、便簽為主要材料,呈現作者學習生活經驗及其對學生身份的思考。美國首飾藝術家勞倫·蒂克(Lauren Tickle)對價值和裝飾之間的轉換進行實驗,首飾作品“貨幣改造”系列以貨幣美元為主要材料利用圖案與人們眼中對貨幣的識別度,探討首飾作品的裝飾與材料本身價值的衡量與判斷,反思物質性社會的人們心中的欲望。首飾以綜合材料的運用,體現不同國家的首飾藝術家對材料應用的趨勢都在于觀念與當下新環(huán)境新材料的驅動,這是創(chuàng)作者、觀者與綜合材料之間的碰撞所產生的交流的當代性與故事的想象力。
當代藝術注重與時代和受眾進行對話,藝術首飾的當代性也體現在表達呈現當代社會環(huán)境之中主體或非主體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郭新女士曾說道:“藝術首飾提供一種對話的可能,選擇佩戴它的人一定是有些想法的,在當代藝術首飾中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展現你的首飾,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Show me your jewelry,and I will tell you who you are)?!钡渽⒄故罪椝囆g家安妮特·丹(Annette Dam)認為首飾能帶她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以及特性,可以作為一種觀察的方式。澳大利亞昆士蘭藝術學院首飾系主任伊麗莎白·肖(Elizabeth Shaw)認為首飾誕生得比我們預想的要早,原始時期發(fā)現的首飾上留有自然的痕跡可以探出當時周圍的環(huán)境與文化。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滕菲女士在其《邂逅現代藝術首飾》文中談到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方式,其并非是封閉地將自身封存或是不加限制地表現自我,而是更多地表現出人與人的關系,尋求相互交流的機會。她希望學生多與周遭的人、事交流,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首飾的創(chuàng)作。
第四屆當代首飾雙年展高峰論壇及參展作品中可以觀察到藝術首飾的活躍性與擴展性。其與物與人的關系,與身體、表演、公共社區(qū)、環(huán)境、身份等領域的交集,當代性更多地表現在多樣性與更多跨界的可能性。英國首飾藝術家佐伊·羅伯遜(Zoe Robertson)以首飾為主建立社區(qū)協(xié)助工作坊,與社區(qū)居民進行互動對話,使首飾成為社區(qū)對話互動的媒介,給予一個良好的機會深入了解居民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與路徑,使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交流和分享經驗,探索首飾所能帶來的更廣泛的意義。佐伊·羅伯遜還嘗試讓首飾成為治愈手段,利用聲音、表演、身體的參與等方式,幫助殘障人士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的手工快樂和精神滿足。
藝術首飾能夠促進對話與“場”的形成。高峰論壇中藝術家匯報分享首飾項目活動時,筆者發(fā)現首飾創(chuàng)作進入公共藝術項目時,其產生的影響更為開放。既具有私密的個人情感表達又能與公共場域產生個性的共鳴與對話,構成區(qū)域性的公共交流與聯(lián)系。從小患有溝通障礙的美國首飾藝術家杰森·湯姆森(Jason Thomson)通過藝術首飾的創(chuàng)作與佩戴提升個人的溝通能力,他將課桌和學生課本化為首飾材料,通過學生們熟悉的課堂景象來建立畫面的共鳴,鼓勵用熟悉的現成物刺激對話的展開,使人們建立共同文化認識,增進人際了解與情感。首飾成為一種溝通媒介,激發(fā)人際對話,隨著對個人及公眾產生交互溝通的傾向,影響人們的力量。
中國臺灣首飾藝術家吳樹玉作品《結》以傳統(tǒng)編織工藝為作品的整體構成要素,傳統(tǒng)編織結合繩結元素以及編織金屬線染色處理,及系列作品中以小編織構成大編織進行再編織,呈現套娃層次,更耐看,更精細,展現出別樣的審美趣味,這是傳統(tǒng)手工藝在尋找當代之路的表現。荷蘭首飾藝術家摩根·德克勒克(Morgane de Klerk)將日本傳統(tǒng)處理木材工藝“燒杉”技術應用于“地貌”系列作品,利用“燒杉”工藝保留木材的原始性與肌理感。作品導入現代審美,使攜帶自然性的原木年輪對話人造噴漆紋理效果。在傳統(tǒng)工藝賦予當代語言的同時,攜帶著當代科技工業(yè)技術中缺乏的自然溫暖之感。為傳統(tǒng)工藝當代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意義,也找到了作品中傳統(tǒng)與當代元素間的平衡。愛沙尼亞首飾藝術家克莉絲蒂·帕普(Kristi PAAP)展現的《花粉》作品擺脫了慣常思維的影響,以藝術作品對象入手,深入其文化背景、傳統(tǒng)技藝及記憶而轉換產生首飾語言,利用熟悉材料或工藝再加工的方式打開世界對它的新解讀。鎖定陌生又熟悉的記憶碎片于首飾視覺中,在觀者對藝術作品的解讀中產生對傳統(tǒng)文化與當下之間的對話交流?!痘ǚ邸纷髌芬袁F代極簡風格結合傳統(tǒng)工藝方式,竹木編織固定形式轉換成櫻桃木編織入繩線形成新的結構,呈現工藝技藝創(chuàng)造的新視覺語言,產生原創(chuàng)的極具識別性的作品。又因作品使用傳統(tǒng)工藝慣用的材料,使對作品產生的共鳴游離于傳統(tǒng)與當代之間,產生與傳統(tǒng)技藝、記憶交織的新文化解讀。
傳統(tǒng)工藝再創(chuàng)造具有當代性,在此中尋求差異性的過程中產生了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個體個性與地域性共性在創(chuàng)作者經驗的驅使下形成多元化的差異,傳統(tǒng)工藝的當代化的呈現也涉及地域性識別、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與精神的傳承。傳統(tǒng)工藝不僅是一門技藝,還飽含著時代精神與記憶,增加了當下空間與過去空間的對話,是后代人對前代人的借鑒學習,工藝技藝傳遞增加對自身文化的了解與匠心情感,增加文化自信與認同。同時增加了對不同地域精神了解的途徑,有利于對本土化與全球化問題的關注更加深刻。
現代藝術首飾作為一種實踐,介入社會系統(tǒng)的調查中,用批判的手段參與到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討論。藝術首飾除了觀念意義以外,它與材料、工藝以及獨有的傳統(tǒng)可穿戴性的發(fā)展歷史,形成別具一格的價值系統(tǒng)和材料工藝語匯。藝術首飾的當代性體現在新材料應用,及其與當代精神的關系。體現在開放的時代精神、交流對話心態(tài),創(chuàng)造更多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系,而不是僅僅關于自己的。其跨界精神與身體、表演、公共社區(qū)、環(huán)境、身份等領域的交集,使首飾的多樣性與更多跨界性成為可能,并在傳統(tǒng)與當代的傳承創(chuàng)新關系中實現實踐與發(fā)展,這也是藝術首飾在當代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