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傳信錄》是清代康熙年間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的著作??滴跷迨四辏?719年),徐葆光被任命為副史,率使團前往琉球冊封世子尚敬,歸國后,他將自己的海外見聞編著成冊,并壽之梓,是為《中山傳信錄》之由來。
《中山傳信錄》包括三篇序言與六卷內(nèi)容。首先是左春坊左中允南書房舊直汪士鋐的《汪序》,其次是徐葆光的《自序》。書末附有《中山贈送詩文》與徐葆光從客翁長祚的《后序》。六卷內(nèi)容,各有相應(yīng)的主題。第一卷寫渡海航程,記錄了封舟、兵役、定更、針路、海行日記、歷次封舟渡海日期、風信、風暴與海神庇護等事宜。第二卷寫諭祭、冊封、宴請等諸儀式,以及詔敕、表疏等公文。第三卷為中山世系,它抄錄了《中山世鑒》中的琉球君主沿革,并列有圖表。第四卷寫琉球地理,包括星野、潮汐、附屬島嶼、地圖與名勝。第五卷寫社會制度,包括官制、冠服、儀從、氏族、官祿、農(nóng)耕、歷法、禮儀、教育、宗教等項。第六卷寫民間風俗,包括風俗、建筑、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生產(chǎn)工具及語言等。徐葆光頗為自豪地指出,該作“雖未敢自謂一無舛漏,以云‘傳信或庶幾焉”。翁長祚也稱贊該書道:“先后銓次,不支不漏、有典有則。以云‘傳信,誠哉其無愧斯目已!”
《中山傳信錄》體現(xiàn)了清政府對琉球的重視。例如,該書的第一卷著重記錄了往返中琉海上航行的艱險,這些描寫具有深刻的寓意。清代,歷次冊封團的航線都是從福州馬尾港出發(fā),前往琉球那霸港。琉球在福州的西面,兩地地勢“東西相值”,如果船只能以直線行駛,可以極大地縮短航程。遺憾得是,連接兩個港口的直線距離上,缺少作為標志物的高山或島嶼。而古代的航海地圖,必須依靠這些自然標志物作為定位依據(jù),否則極易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因此當時中琉間的航線只能是兩條曲線:“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必取雞籠、彭家等山”,“琉球歸福州,出姑米山,必取溫州南杞山?!焙骄€越長,風險就越高?!吨猩絺餍配洝分杏涊d了明清以來歷次冊封使出行遇到的海難,這些記錄都來源于往屆冊封使的著述,在閱讀前人的記錄時,徐葆光不由感嘆:“冊封之役有記錄者,自前明嘉靖中陳侃始、至康熙二十一年汪楫等,凡七次;封舟回閩,折桅漂柁,危險備至。披閱之次,每為動心?!毙燧峁獾拇舜魏叫幸渤錆M了各種危險,在去琉球的途中,因為過度依賴《指南廣義》,多用卯針,致使船只向北漂到了葉壁山。歸國途中,在鳳尾山附近遇到旋風,船篷、柁俱折。后在七星山、夾山附近,因颶風大作,導致船只差點觸礁?!爸劣陬嵠蛧I逆、小小困頓,海舶之常,何足云也?!泵鎸ζD險,負責此次冊封任務(wù)的正使海寶與副使徐葆光,依然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順利回京向康熙復(fù)命。這種使命必達的精神,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康熙皇帝對藩國琉球的關(guān)注。
《中山傳信錄》第二卷中記載,為慶賀琉球新王登基,康熙皇帝在詔敕中對世子尚敬贊譽有加,并給予了豐厚的賞賜。在《冊封詔敕》中,康熙重點提及琉球的兩大優(yōu)異表現(xiàn):首先,它“屢使來朝,貢獻不懈”。琉球頻繁來我國朝貢,不僅是為了謀求政治與軍事上的支持,更是為了獲得朝廷豐厚的賞賜,并增加與我國的貿(mào)易往來。這種行為曾令明朝政府不勝其煩,但康熙皇帝卻不以為意,并認為這是琉球忠心的表現(xiàn)。其次,“當閩疆反側(cè)、??荜懥褐H,篤守臣節(jié),恭順彌昭;克殫忠誠,深可嘉尚!”這是指,在清初三藩之亂期間,與越南和朝鮮的曖昧態(tài)度不同,琉球堅定地站在清朝一邊,其忠誠舉動受到康熙的極大肯定。清政府給予琉球國王與王妃豐厚的賞賜,其中賜予國王的禮物有:“蟒緞二疋、青彩緞三疋、藍彩緞三疋、藍素緞三疋、閃緞二疋、衣素二疋、錦三疋、紗四疋、羅四疋、紬四疋。”賜予王妃的禮物有:“青彩緞二疋、藍彩緞二疋、粧緞一疋、藍素緞二疋、閃緞一疋、衣素一疋、錦二疋、紗四疋、羅四疋?!睋?jù)《中山傳信錄》載,明代歷屆皇帝給予琉球新王的賞賜,亦有錦、絲等物,卻沒有象征尊貴身份的蟒緞,因此康熙皇帝的賞賜,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等級上,都稍稍高出一籌。
《中山傳信錄》也體現(xiàn)了琉球君臣對清王朝的尊崇。首先,使臣們受到琉球眾臣的最高禮遇。冊封船隊剛抵達那霸港,法司等諸臣就已在港口迎恩亭列隊歡迎,隨來隨遣,不斷有人前來致牲禮、迎接慰勞。隨后,法司等帶領(lǐng)使臣及皇帝詔敕前往天使館安憩,待使臣入館,琉球眾官依次謁見,當?shù)毓賳T無論官階高低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而使臣則根據(jù)對方級別行作揖、拱手或抗手禮即可。為了迎合使臣們的喜好,天使館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搭建的。該館“屋宇皆如中國衙署,外柵四周。柵內(nèi)東西門,房各四楹,竿上施“冊封”黃旗二?!别^內(nèi)還懸掛著前代冊封使的題詞,有前使張學禮、王垓題“天威遠布”隸書四字,汪楫、林麟焻題“敷命堂”三字,徐葆光也親手筆書“皇綸三錫”,懸正梁上。
其次,在諭祭與冊封儀式中,世子尚敬需多次對使臣們行三跪九叩大禮,接待使臣如奉家長。例如,諭祭儀式中,法司帶領(lǐng)使臣前往先王廟,尚敬率眾官在安禮橋頭伏迎。待龍亭抵達,兩位天使前行至龍亭左右,尚敬率眾官行三跪九叩禮。到達先王廟后,龍亭、彩亭與使臣由廟中門入,而尚敬與眾官只能從東角門入廟。一眾君、臣上露臺后,再行三跪九叩禮。待祭文焚畢,尚敬再率眾官上露臺,三行大禮。又如,冊封儀式中,琉球君、臣行三跪九叩的次數(shù)更加頻繁。接招、拜詔、謝封、謝賜等等程序完畢,都要跪叩??梢哉f,琉球君、臣對冊封使的禮節(jié),已經(jīng)到達登峰造極、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即使在稱王之后,尚敬也不敢怠慢。冊封禮后,國王尚敬親自前往天使館致謝。他從王城出發(fā),原本乘坐十六人肩輿,在進天使館拜見使臣之前,需要更換衣服,并將輿夫人數(shù)裁減一半。待出館后,再恢復(fù)原有隊伍返回府第。如此周折,只為顯示他對冊封使的敬重一如從前。
《中山傳信錄》是徐葆光嘔心之作,他編寫此書的目的,即是為了記錄自己在海外的見聞,更是為了匡正當時我國人民對琉球的諸多誤解。他認為,琉球與我國世代交好,而我國人民對琉球的認識卻非常淺薄,“若仍前誕妄、不為厘正,亦何以見圣朝風化之遠與外邦內(nèi)向之久,以附職方稱甚盛哉!”《中山傳信錄》反映出清王朝在海外的巨大影響力,也體現(xiàn)了琉球君民對清王朝懷柔政策的認同和感激。
基金項目:
本文是福建省社科聯(lián)青年項目《明清福建琉球關(guān)系歷史圖像資料的解析與應(yīng)用研究》(項目編號:FJ2018C080),福建師范大學校青年成才項目《國產(chǎn)動畫的文化缺失與民族化研究》(項目編號:VM-1419),福建省教育廳項目《福建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承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JAS17009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鄭玫,女,漢,福建福州,1983年9月出生,古代美術(shù)史,講師,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