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琪?張璇
摘要:由于中美兩國文化不同,家庭價值觀也不同。本文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出發(fā),以《成長的煩惱》和《家有兒女》兩部經典影視作品為例,以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論為依據(jù),從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這三方面來對其家庭價值觀進行比較,以期培養(yǎng)和提高讀者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霍夫斯泰德;家庭價值觀;《成長的煩惱》;《家有兒女》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在社會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員的行為規(guī)矩、生活習慣往往影響這個家庭價值觀的構成。因中西方對家庭有著不同的定義,,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價值觀。美國對家庭的定義較為廣泛,他們認為只需夫妻保持著長久的聯(lián)系,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能生兒育女并且能完成承繼,就可定為家庭。而中國則著重必有血緣、姻緣聯(lián)系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并被法律所承認的,方可定為家庭。
《成長的煩惱》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家庭為導向的情景喜劇的一部力作,成功地向中國觀眾展示了美國郊區(qū)一個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輕松而不回避嚴重問題地詮釋了家庭中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矣袃号穾缀跏侵袊妗冻砷L的煩惱》,它以重組家庭為背景,主要講述一對關心孩子成長、有新教育理念的父母,與三個血緣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又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相處融洽的有趣故事。這兩部戲劇無論在人物設置還是情節(jié)設置上都有驚人的相似性,成為比較的焦點。本文通過對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的解讀,以兩部反映中美不同家庭的經典影片為例,來探尋中美兩國在不同方面的家庭價值觀差異。
1.中美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成員的影響
1.1價值觀與家庭價值觀
價值觀用于衡量對與錯、丑與美的尺度,具有相對的普遍性和穩(wěn)定性,價值觀必須具有民族中心主義傾向。價值觀包含得很廣,是文化的深刻體現(xiàn),也是人們認識事物、分辨是非、約束自我的內在尺度。中國人自古就有深入骨髓的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個人的榮辱與群體緊密相連,工作時總是克制自己,重視“臉面”,感到“人言可畏”。相反美國人尊重差異,崇尚個人主義,重視自我,表現(xiàn)新事物是常有的事。
家庭價值觀是個人對家庭事務的觀點、態(tài)度或信念,是評價家庭意義和目的以及理想家庭的標準,影響家庭生活和家庭事務。因此,家族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親屬關系及其他家族或婚姻問題相關的觀點、態(tài)度和信念都屬于家族價值。
中美國家存在著家庭價值觀的差異。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文化是在漫長的封建歷史影響下形成的,講究“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認為家與國、天下同等重要,家庭的血緣和姻親關系將家庭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家族中經常會出現(xiàn)四世同堂的例子。美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伙伴、朋友。他們之間的地位平等,孩子們享有更多的自由和發(fā)言權,父母希望看到孩子走出自己的庇護,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
1.2家庭價值觀對家庭成員的影響
在中國,有名望或者有一個好工作是檢驗成功的標準。因此,中國父母總是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努力學習,以后能有個好工作;如果孩子沒能達到標準,父母就會覺得有失面子。因而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長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獨立性和動手能力等,這樣就很容易產生成績很好能力卻很差的“精英”。兒童應有較高的心理功能,社會文化行為尚未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面對未來,他們無所適從。由此可見,控制教育的弊大于利。
現(xiàn)代有一個新詞叫做“媽寶”,這個詞一方面有孝順父母,遵從之意,但現(xiàn)在對這個詞更多的解讀是孩子缺乏主見,心里極度依賴父母,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安排。在沒有父母的情況下,他們想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普遍較差,甚至很多年輕人結婚后也離不開父母。
在美國,名望和好工作并不等于成功。美國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學會獨自生活,面對發(fā)生的一切。在他們看來,孩子們能否獨立生存,擁有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不會幫助孩子逃避問題,他們會認真指出錯誤,讓他們知道錯在哪里并且改正。美國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當他們的孩子情緒低落時,他們會和他們聊天來緩解他們的抑郁情緒,這種教育方式更能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獨立解決問題。
2.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論
2.1不確定性回避理論
不確定性規(guī)避反映的是人們對不確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處于高度不確定回避文化中的個體更容易通過與群體成員保持穩(wěn)定和尋求共識來避免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低不確定性回避文化中的個體更愿意考慮生活中自然部分的不確定性和變化。
2.2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全球文化范疇中兩種對立的文化。個人主義是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薄弱,人們只關心自己和直系親屬。集體主義社會是指人們出生在一個強大而緊密的內部群體中。這個群體為他們提供了終身的保護,而他們又毫無疑問地忠于自己的群體。
2.3權力距離理論
權力距離是指某種文化中的成員對社會權力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一個國家的權力距離可以從上下級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等方面來體現(xiàn)。
3.從《成長的煩惱》和《家有兒女》中分析中美家庭價值觀的差異
3.1從不確定性回避分析中美家庭婚姻觀的差異
中國是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們通常會盡力為其成員尋求一種穩(wěn)定,避免不確定性。中國人傾向于尋求工作和生活的穩(wěn)定,避免風險和害怕失敗,這充分體現(xiàn)在尋找配偶的過程中,也體現(xiàn)在他們選擇配偶的更加理性和現(xiàn)實的標準中。在《家有兒女》中,女主人劉梅在二婚伴侶的選擇上與上一任丈夫胡一統(tǒng)截然不同。前夫胡一統(tǒng)是一個大男子主義,他認為家庭孩子都是女人的事兒。他沒正經工作,愛賭博玩股票,且沒房子,愛滿嘴跑火車就是不說人話,辦得了的事能辦一地雞毛,辦不了的事就跑路。
相比于前夫胡一統(tǒng)來說,現(xiàn)任丈夫夏東海是留洋海歸,工作足夠穩(wěn)定,他開明式教育觀和劉梅傳統(tǒng)教育觀形成互補,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因此劉梅在擇偶方面選擇了方方面面都更加穩(wěn)定的夏東海。這也是中國人在擇偶方面避免不確定因素的一種體現(xiàn)。
美國是一個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國家。美國人追求冒險主義,認為未來本應是不確定的。他們相信愛總是自由的,不應該被任何因素限制。男人和女人因為愛而結合,人們結婚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在《成長的煩惱》第二季第19集中,三個孩子無意翻到了父母以前的一些信件和物品,從中他們知道了父母曾經都離過婚,他們對此感到震驚,千方百計地去套父母的話。父親Jason和母親Maggie解釋道,他們剛結婚的時候認為兩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事業(yè)還要組成一個家庭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當時選擇了分開,但是在沒有愛人的生活中過得十分煎熬,在后來調解中決定回到自己愛的人身邊,但同時也犧牲了一些工作。美國人認為愛情是婚姻中的必需品,因此在婚姻中他們不會選擇擁有更穩(wěn)定的工作或者更適合的家庭,他們結婚完全出于兩個人的相愛。
3.2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分析中美生活方式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社會是一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文化群體,中國家庭成員的行為觀念大多以集體的利益為中心。在家庭構成中,老幼尊卑是始終存在的,年輕人必須尊重長輩。而婚后生活關系也比較密切,家人們會經常在一起吃飯和見面,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大家肯定會見面問候。這種精神上的聯(lián)系和關懷是中國家庭觀念中根深蒂固的一個標準,不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改變。在《家有兒女》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家中擺放的照片大多數(shù)都是合照,這也說明中國家庭是集體主義。在電視劇的劇情中,我們可以經常見到姥姥和爺爺?shù)纳碛?,他們也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很多笑點,這也正說明老一輩與婚后的子女還會保持密切聯(lián)系。
美國社會提倡承認個人尊嚴和尊重人格。家庭的概念是在家庭中慢慢形成的,它使得對個人權利的承認無可估量。在美國,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受到人格至上原則的影響,美國的家庭價值觀也受到這一原則的影響。因此,在美國社會,往往非常注重培養(yǎng)個體思維,而集體觀念相對缺乏。從美國社會的家庭價值構成來看,我們可以理解這種家庭觀念是以個人為中心,尊重個人至上。當美國的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就有了獨立的能力,他們的家庭也將孩子獨立出去。子女結婚后通常會主動脫離他們原來的家庭。即使是在重大節(jié)日,他們不與家人團聚,也不會受到譴責。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在《成長的煩惱》中,我們很少見到幾個孩子們的外公外婆,很多時候都用汽車的聲音來代替他們的出現(xiàn),這也可以說明在劇情中,老一輩的人們不會過多參與進夫妻二人的生活。相較于《家有兒女》中人物的安排,《成長的煩惱》中的設計也反映出了美國家庭中的個人主義。
3.3從權力距離分析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異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孩子的教育是在學校里進行的,但嚴格來說,孩子們受教育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在這期間,父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兩國有著不同的家庭價值觀,因此兩國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存在著差異。
中國權力距離指數(shù)較高,在教育中我們能看到的現(xiàn)象往往是孩子遵從教師、家長的安排,在需要做一些決定時,父母的手中掌握著決定權?,F(xiàn)如今中國父母十分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在教育方面也投入了無數(shù)精力。加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又會讓孩子培養(yǎng)一個課外技能,但這些技能的選擇大多數(shù)是由家長來決定的,家長們會從謀生的角度來選擇孩子需要培養(yǎng)的技能。《家有兒女》中就有這類高權力距離的典型例子。在一次快放暑假的時候劉梅就忙著幫小兒子夏雨找暑期特長班,夏雨并不想?yún)⒓訁s又不敢反抗,劉梅先后給夏雨報名了小提琴、繪畫、舞蹈等特長班,夏雨沒有興趣甚至還氣走了老師。劉梅不甘心地又給夏雨報了一個英語特長班,夏雨卻故意考砸了入學考試,劉梅因此難過不已。這不只是電視情節(jié),正是當今大多數(shù)家庭經歷過的一種情況。
美國文化追求個人主義,提倡人人平等,因而權力距離指數(shù)較小。關于擇業(yè)和交友等問題上,家長會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父母通常會和孩子進行平等的談話來解決與孩子相關的各種問題,讓孩子們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得孩子們在看事情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在《成長的煩惱》中,Mike一心想投入演藝事業(yè)中,卻一直遭到父親的反對。但父親為了粉碎他的想法反而支持他去劇組應聘,Mike竟被選為電視劇男主角,同去面試的一個他喜歡的男明星卻只能出演一個小小的角色。漸漸地Mike發(fā)現(xiàn)這個工作并不穩(wěn)定,于是主動回歸校園。這里展示出美國孩子內心矛盾的產生與化解,而家長僅僅是輔助作用,最終也是孩子自己思考產生的結果。
結語
《家有兒女》和《成長的煩惱》這兩部經典之作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家庭價值觀。當然,這兩種價值觀也有相同之處,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兩國人民的交流也逐漸增多。兩種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也會讓人們愈加全面地了解彼此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參考文獻:
[1]周雪珍.中美電視情景喜劇人物形象塑造差異研究——以《家有兒女》和《成長的煩惱》為例[J].四川戲劇,2012(06):93-96.
[2]鄭國香.中美家庭價值觀的跨文化對比研究[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02):46-49.
[3]于一可.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簡述[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1,25(04):87-88.
[4]謝永新.中西家庭價值觀略談[J].南寧師專學報,1995,(02):70-73.
[5]李麗媛.中美家庭價值觀跨文化比較研究[J].科技信息,2009,(26):522.
[6]強銘.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淺析中美家庭教育[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1(0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