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寬
詠桂花
種得蟾宮樹,清陰覆玉堂。
葉分天外碧,花散月中香。
燦爛金鋪地,溫馨酒滿觴。
深宵何處笛,遙寄一枝芳。
及物思人,乃中國文學(xué)常用的思維方式。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以“無我”和“有我”而闡述之,他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币来藖碜x,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已故館員陳無垢先生的《詠桂花》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的前四句,乃是“無我之境”,以物觀物,遙想天上宮闕,廣寒宮里蟾宮樹,乃是嫦娥栽種的桂花樹。滿堂清陰,枝繁葉茂,花香四溢,“葉分天外碧,花散月中香”,此情此景,必是嫦娥仙子所能享用。前四句,有三個動詞非常微妙。第一個就是“覆”字。一個“覆”字則對應(yīng)了前面的“蟾宮樹”的繁茂。廣寒宮,本就是清寒之地,乃古人神話想象之所,故以嫦娥仙子守候,孤獨(dú)而寂冷,所以才有“蟾宮樹”“清陰”“玉堂”這樣象征極寒寂冷之詞。第二個就是“分”。在詩人的眼里,廣寒宮里的蟾宮樹,帶著清冷孤寂,枝繁葉茂,一個“分”字,也正好表明了蟾宮樹的繁盛。第三個就是“散”字。蟾宮樹,滿堂清玉之氣,桂花飄零之處,芳香漸染廣寒宮。
詩的前四句在寫天上宮闕,滿庭芳華,清玉誘人。身居蟾宮的嫦娥仙子,必是清冷孤寂,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今無數(shù)詩詞,賞月思人。東坡居士不是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句傳世流芳么?
陳無垢先生寫這首詩的時候,應(yīng)是中秋月圓之時,身處他鄉(xiāng),望月而思人。后面的四句,從天上寫到人間月色。時間大約應(yīng)該是午夜,月光溫柔地傾灑在地面,透過婆娑的樹葉,如同滿地黃金,格外誘人。此時此刻,月明星稀,鄉(xiāng)村一片寧靜,一壺酒滿心愁。天上之事,自有陰晴圓缺,何況人事?
詩的最后兩句,用來寫夜色之靜,甚為精妙。詩人不用靜,而是以動說靜,一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深宵何處笛,遙寄一枝芳”??丈届o寂,唯有笛聲傳來,讓詩人的思緒放飛到故鄉(xiāng)。既然天上的桂花滿庭芳華,何不借來一枝,遙寄故鄉(xiāng)的她,以寓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