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溫暖又哀傷的親情故事,讓人感嘆和思考。
小說以孫子口吻,講述爺爺?shù)墓适?。孫子10歲時和爺爺住在一起,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故事里的爺爺和孫子眼里的爺爺構成了爺爺90歲的一生,這一生的評語是“一個好人”。
什么是好人?在鄉(xiāng)鄰們眼里,爺爺能容忍、做善事、有口德,爺爺?shù)母邏凼撬陨硇迊淼暮酶7?在孫子眼里,爺爺臉上總是掛著淡淡的笑容,一輩子與人為善,與世無爭,是一個“謙卑而高尚”的人,一個為家人奉獻的人。好人爺爺?shù)倪@些美德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和弘揚的。
爺爺?shù)囊簧錆M坎坷和傳奇。1歲死了娘,10歲死了爹,大爹收養(yǎng)他不久也病逝了,細爹收養(yǎng)了他。20歲與童養(yǎng)媳的奶奶成家,而此后的“人生故事就是一個幸福被逐漸剝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他的內心變得堅強起來”,“做好了迎接風霜雨雪的準備”—奶奶連生了3個男孩,都在兩三歲時夭折了,抱了養(yǎng)女“墊腳”,才有了第4個孩子,也就是作品中“我”的父親。40歲得了“絕癥”肺結核,卻大難不死。54歲分田到戶,趕上農村改革開放的好日子。70歲到磚窯廠打工賺錢,73歲到建筑工地看門掙錢,80歲回家后,熱心在村里做修橋補路的善事。90歲臥床不起,在得知兒子(“我”的父親)生病住院后的第二天,就偷偷“穿著整齊的壽衣投水了”!
爺爺?shù)囊簧凵淞私倌陙碇袊鐣r村農民的命運,有一定的典型性。按作品中的時間節(jié)點推算,爺爺大約生活在1926年至2016年間,作品中也都明確地寫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文革”期間、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讀者不禁要問,經歷了那么多磨難的爺爺,為什么最終還會選擇輕生呢?作者的理由是不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爺爺寧愿自己去死。也許原因并不是這么簡單,作者沒有進一步挖掘。從爺爺一生90年農村發(fā)展和農民生活來看,有兩個原因不能忽視:一是客觀原因,即農村的極端貧困,沒有經濟條件同時應對兩個老人的生病;二是主觀原因,即爺爺心里有一種深深的不安,民間有“老人長壽是折了子女壽”的說法,讓老人心里背負有罪感,萬一兒子在他前面走了,他受不了別人閑言碎語指責是他折了兒子的壽。所以,爺爺?shù)乃?,是貧困殺人,是舊觀念殺人。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或許更符合人物性格邏輯,也更接近生活本質。這讓人們想到國家實施扶貧攻堅政策和建立農村健康醫(yī)療體系的重要性。
爺爺一生90歲的生命歷程,一定經歷了很多,不然就難有“一個好人”的評價。全篇以時間為敘述線索,娓娓道來,稍顯平淡,如能深挖三個典型事情,爺爺“好人”的形象將會在情節(jié)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立體呈現(xiàn),而不至于停留在題目的先入為主上。以第一人稱冷靜敘述的方式,飽滿深情地講述爺爺一生的故事,有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但在最后部分(第六部分),因為爺爺意外的舉動,令作者有感而發(fā),開始以大段的議論來抒發(fā)哀悼和思念之情,這種直抒胸臆的表達,破壞了整部作品敘述風格的完整性,故事結尾顯得有些飄忽而不踏實。
作者簡介
韓進,出版人、作家、評論家、教授。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靖笨偨浝?、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安徽省兒童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副主席。安徽大學、武漢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曾任安徽省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會長、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安徽省網絡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大自然文學評論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國兒童文學史》(1998)、《兒童文學原理》(1998)、《中國兒童文學源流》(1999)、《兒童文學》(1999)、《兒童文學課程學習指導書(文科方向)》(2000)、《陳伯吹評傳》(2001)、《高士其評傳》(2005)、《童話大王安徒生傳》(2005)、《幼者本位——兒童文學論集》(2011)、《童心密碼——為孩子選擇文學》(2015)、《發(fā)現(xiàn)童年——30年兒童文學評論選》(2018)、《杜鵑花開》(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