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綱 張擘 趙北平
摘要 2018和2019年連續(xù)2年開展三江平原稻區(qū)水稻稻螟蛉性誘劑防治試驗。試驗共設置3個處理:性誘劑、化學防治和空白對照。結果表明,2018年三江平原稻螟蛉田間發(fā)生危害嚴重,受害穴率為60.7%?;瘜W防治處理稻螟蛉防治效果達91.3%,性誘劑群集誘殺處理防治效果為92.0%,性誘劑群集誘殺處理與化學防治處理防治效果相當。2019年稻螟蛉發(fā)生較輕,田間受害穴率僅為2.0%;化學防治和性誘劑防治效果相當,差別不明顯。
關鍵詞 水稻稻螟蛉;二化螟性誘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9-0147-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9.039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ntrol rice leaf caterpillar by using sex attractant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in Sanjiang Plain from 2018 to 2019. The test set three treatments: sex attractant traps, pesticides and contra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mage of rice leaf caterpillar in Sanjiang Plain was severe in 2018, and the percentage of damage was 60.7%.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x attractant traps and chemical measures was similar, the control efficiency was 92.0% and 91.3%, respectively. The extreme weather of low temperature and rainy in 2019 caused the lower occurrence of rice leaf caterpillar in Sanjiang Plain. The percentage of contrast treatment was only 2.0%. The difference of control effect between chemical treatment and sex attractant traps was not obvious.
Key words Rice leaf caterpillar;Sex attractant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Control effect
基金項目 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黑龍江濕潤區(qū)粳稻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2018YFD0300106)。
作者簡介 肖明綱(1974—),男,河南虞城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水稻病蟲草害防治與預測預報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員,從事水稻病蟲草害防治與預測預報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3-06
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 Moore)俗稱稻青蟲,又稱雙帶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在我國各水稻產區(qū)均有發(fā)生,每年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產量損失。近幾年因水稻新品種不斷涌現(xiàn)、氣候異常、耕作制度及栽培措施的改進,黑龍江稻區(qū)稻螟蛉危害有加重的趨勢[1-2]。2008年8月中旬在泰來縣水稻田暴發(fā)成災,嚴重地塊有蟲超100頭/m2,中度發(fā)生地塊有幼蟲30~40頭/m2,大部分葉片被吃成缺刻[2];2015年8月下旬齊齊哈爾龍江縣水稻稻螟蛉大面積發(fā)生,嚴重地塊超過800頭/m2[1]。水稻稻螟蛉以幼蟲危害水稻葉,將葉咬成缺刻,最后只剩葉肋,一般受害田塊可使水稻減產5%~10%,嚴重時可減產50%[3]。稻螟蛉在黑龍江省1年發(fā)生2代,主要以第二代幼蟲在水稻生育后期發(fā)生危害[4]。氣候是影響稻螟蛉大發(fā)生的重要因素;暖冬利于殘蟲存活,越冬基數大;成蟲盛發(fā)期間低溫高濕,有利于稻螟蛉繁殖[5]。上年暖冬和當年春季溫濕度較佳,初始蟲源量大,幼蟲存活率高,發(fā)生程度就重;若上年冬季寒冷且本年春季低溫多雨,初始蟲源量和幼蟲存活率低,則發(fā)生程度較輕[6-7]。
應用性誘劑防治害蟲是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具有高效、低毒、無污染、不傷益蟲等優(yōu)點[8]。近年來國內學者在我國不同稻區(qū)開展了性誘劑防治二化螟的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9-12]。但利用二化螟性誘劑防治稻螟蛉的研究較少,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評價二化螟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對黑龍江三江平原稻區(qū)水稻稻螟蛉的防治效果,構建黑龍江濕潤區(qū)稻螟蛉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龍粳31日,當地主栽品種,抗倒伏能力強,11葉品種,出苗到成熟的生育天數130 d左右,需>10 ℃活動積溫2 350 ℃左右。
誘捕器為二化螟性誘芯(持效期90 )和高效新飛蛾誘捕器(專利日:ZL201220169331.4);2.5%功夫乳油。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8和2019年在前哨農場科技園區(qū)進行。土壤類型為草甸型白漿土,養(yǎng)分含量為有機質60.3 g/kg、速效氮274.4 mg/kg、速效磷34.1 mg/kg、速效鉀214.36 mg/kg,pH 5.6。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每次重復1 hm2。處理①為性誘劑群集誘殺地塊,不使用化學藥劑,誘捕器和性誘劑購置于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處理②為化學藥劑防治地塊,幼蟲初齡期,用2.5%功夫乳油250 mL/hm2 800倍液莖葉噴霧;處理③為空白對照。
1.4 誘捕器田間使用技術
誘捕器放置時間:6月5日稻螟蛉第1代成蟲羽化前田間放置誘捕器,15套/hm2;誘捕器下沿離地面0.5~1.0 m,分蘗期低,齊穗后提高。
1.5 調查項目與方法
1.5.1
稻螟蛉誘蛾量。設置3個重復,每個重復調查15個誘捕器,1代成蟲于6月10日、6月15日和6月20日,2代成蟲于7月15日、7月20日和7月25日調查,均調查3次,每次調查完清理干凈誘捕器,計算誘集稻螟蛉頭數。
1.5.2
稻螟蛉防治效果。每一重復隨機選取5點,每點調查10穴,計算田間受危害穴數。防治效果計算公式:
防治效果=(調查總穴數-受害穴數/調查總穴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稻螟蛉成蟲誘捕量
從表1可以看出,2018年6月15日誘殺稻螟蛉1代成蟲數量最多,為225頭,6月20日次之,為96頭,6月10日最少,為84頭;第2代成蟲誘殺數量7月25日最多,達98頭,7月20日次之,為76頭,7月15日最少,為66頭。由此可見,三江平原越冬代稻螟蛉羽化盛期為6月中旬,2代成蟲發(fā)生和卵孵化高峰期為7月下旬。從誘捕量來看,越冬代稻螟蛉羽化高峰期,單個誘捕器平均誘捕5.0頭/5 d,最多16頭/5 d;2代稻螟蛉成蟲高峰期,單只誘捕器平均誘捕2.2頭/7 d,最多15頭/5 d。由此可見,在田間提前安置誘捕器,減少越冬代螟蛾的基數,能顯著降低第2代稻螟蛉成蟲數量,進而減少產卵量,降低2代幼蟲危害程度。因此,利用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防治水稻稻螟蛉危害,應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前放置誘捕器,盡量壓低第1代成蟲基數。
2019年6月10日、6月15日和6月20日誘殺稻螟蛉越冬代成蟲數量分別為33、67和41頭;7月15日、7月20日和7月25日誘殺稻螟蛉2代成蟲數量分別為34、66和68頭,誘殺稻螟1代成蟲和2代成蟲數量均很少,也沒有明顯出現(xiàn)預期中的成蟲羽化和發(fā)生高峰期。從誘捕量來看,越冬代稻螟蛉成蟲,單個誘捕器平均誘捕3.1頭/5 d,最多6頭/5 d;2代稻螟蛉成蟲,單只誘捕器平均誘捕3.7頭/7 d,最多5頭/5 d,預計2019年三江平原稻區(qū)水稻稻螟蛉發(fā)生危害較輕。
2.2 稻螟蛉防治效果
8月20日調查性誘劑群集誘殺地塊、化學藥劑防治地塊和空白對照水稻稻螟蛉危害水稻穴數,計算防治效果。每一重復隨機選取5點,每點調查10穴,每一處理共調查150穴,結果見表2。
2018年田間調查結果表明,對照共調查150穴,受害91穴,受害穴率為60.7%,說明2018年稻螟蛉田間發(fā)生危害嚴重?;瘜W防治處理共調查150穴,受害13穴,受害穴率為8.7%,稻螟蛉防治效果達91.3%,性誘劑群集誘殺處理共調查150穴,受害14穴,受害穴率為8.0%,防治效果為92.0%,性誘劑群集誘殺處理與化學防治處理防治效果相當。
2019年對照田間調查150穴,受害3穴,受害穴率僅為2.0%;化學防治處理調查150穴,受害3穴,受害穴率為2.0%,性誘劑群集誘殺處理調查150穴,受害2穴,受害穴率為1.3%,化學防治和性誘劑防治效果相當,差別不明顯;化學防治和性誘劑處理受害穴率與對照差異不顯著,防治處理沒有達到預期防治效果。田間調查結果表明,2019年稻螟蛉發(fā)生較輕,這與田間誘蛾量相一致。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結果表明利用二化螟性誘劑對三江平原稻區(qū)水稻稻螟蛉防治進行了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方法防治效果與化學殺蟲劑2.5%功夫乳油相當,而且還具有減少農藥、利于綠色環(huán)保、可持續(xù)控制等優(yōu)點。利用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防治稻螟蛉符合綠色農業(yè)發(fā)展方向,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水稻稻螟蛉發(fā)生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溫度、降水等適宜的氣象條件是影響潛葉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稻螟蛉各蟲態(tài)歷期:溫度在26~28 ℃時,卵5 d,幼蟲13~15 d,蛹5~6 d,產卵前期2~3 d,產卵期2~3 d,全世代起點溫度為9.39 ℃,有效積溫395.31 ℃[13]。前哨農場2019年6月上旬平均溫度為17.5 ℃,中旬平均溫度為15.4 ℃,下旬平均溫度為17.8 ℃,日平均溫度最低為11.6 ℃,均超過稻螟蛉發(fā)育起點溫度9.39 ℃。盡管如此,但全月積溫僅有507 ℃,沒能達到稻螟蛉發(fā)育有效積溫395.31 ℃,同時6月平均最高溫度比以前低10 ℃,月中旬稻螟蛉羽化高峰期日最低溫度為8 ℃,因此低溫導致第1代稻螟蛉成蟲發(fā)生率低,從而使性誘劑誘殺稻螟蛉頭數少。2019年6月降水量為141.2 mm,比歷年多降水40 mm,6月中旬是第1代稻螟蛉羽化高峰期,不僅低溫降低了第1代成蟲蟲口基數,降水對稻螟蛉的羽化可能也有直接影響。低溫和降水不但降低了第1代成蟲蟲口基數,而且也影響了第2代卵的孵化率。2019年7月全月積溫為691.8 ℃,超過了稻螟蛉發(fā)育有效積溫395.31 ℃,但田間性誘劑群集誘殺稻螟蛉數量還很低,這一方面是由于第1代稻螟蛉成蟲蟲口基數低,另一方面7月的降雨可能也影響了第2代幼蟲的孵化率。2019年7月降雨量為180.2 mm,比歷年同期多降水59.3 mm,60年來同期降水第2多的月份,在旬平均氣溫15 ℃且大部分降雨均集中在7月下旬2代卵孵化盛期,達164.3 mm,過多降水不利于稻螟蛉成蟲產卵和孵化,發(fā)生較輕。因此,2019年三江平原6、7月低溫多雨等極端天氣減少了第1代稻螟蛉蟲口基數,降低了產卵和孵化率,從而使得當年稻螟蛉幾乎沒有發(fā)生和危害。
2018和2019年連續(xù)2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利用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防治稻螟蛉不僅能夠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同時還能大大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減少環(huán)境污染。盡管性誘劑沒有化學防治減小迅速,但該方法可以對稻螟蛉進行可持續(xù)控制,同時結合農業(yè)防治、利用栽培措施等手段可將害蟲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以下。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不僅可以防治稻螟蛉的危害,還可以用作預測預報的手段,根據預測預報結果確定田間誘捕器防治數量。根據誘捕器誘集稻螟蛉第1代成蟲數量判斷其田間發(fā)生危害程度,如果田間大發(fā)生,可以適當增加田間誘捕器數量,如果輕度發(fā)生,可以適當減少田間誘捕器數量或不做防治處理。如2019年單個誘捕器平均誘捕稻螟蛉越冬代成蟲3.1頭/5 d,稻螟蛉2代成蟲3.7 頭/7 d,稻螟蛉危害程度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以下,可不做防治處理,以降低成本。2020年將繼續(xù)對溫度和降水對稻螟蛉發(fā)生和危害程度做進一步的試驗驗證。
參考文獻
[1] 韓應群.黑龍江西部地區(qū)稻螟蛉的防治措施[J].吉林農業(yè),2015(21):87.
[2] 李春利.稻螟蛉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2):49.
[3] 李傳華,邱惠芹.水稻稻螟蛉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23):93.
[4] 陸振威,馬琳.試述水稻稻螟蛉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2010(12):47.
[5] 朱鳳,邰德良,楊榮明.江蘇省稻螟蛉發(fā)生特點及其防治[J].江蘇農業(yè)科學,2007(2):77-78.
[6] 呂學慧,馬琳,李春琪.淺談水稻稻螟蛉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2008(9):25.
[7] 陳善學,毛春梅.水稻稻螟蛉無害化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5):162.
[8] 孟憲佐.我國昆蟲信息素研究與應用的進展[J].昆蟲知識,2000,37(2):75-84.
[9] 武琳琳,王立達,趙索,等.不同種赤眼蜂對齊齊哈爾地區(qū)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6(11):67-68.
[10] 李金棟.二化螟性信息素全程防控二化螟試驗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6(18):98,101.
[11] 姜照琴.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試驗研究及效果評價[J].種業(yè)導刊,2017(8):20-22.
[12] 胡代花.中國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研究及應用新進展[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9,35(3):736-742.
[13] 鐘誠,李桂蘭,封洪強.稻螟蛉發(fā)育起點溫度、有效積溫和過冷卻點的研究[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1999,30(3):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