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鳳
“農家樂的餐廚垃圾處理已經達到日產日清的規(guī)范要求?!薄按迕竦纳罾诸愐庾R還有待提高,村‘兩委需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和培訓力度。”……9月28日,在綿竹市九龍鎮(zhèn)棚花村“有事來協商·院壩協商”議事廳,一場協商成果落實情況反饋會正在進行。
對綿竹市政協委員和棚花村議事會成員而言,從去年9月起,開展這樣的協商議事會已成為他們的日常工作。
2019年8月,綿竹市政協成為了我省縣級政協開展“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的試點之一。經過一年試點,“有事來協商”平臺給基層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發(fā)力,讓“微協商”走深走實
“接到試點通知后,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找到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結合點,真正把人民政協的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本d竹市政協“有事來協商·院壩協商”試點辦公室副主任周靜介紹,省政協在《關于在部分縣級政協開展“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試點的工作辦法(試行)》中特意對協商頻次進行了量化——構建“2+4+X”(即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舉辦4次有主席會議成員、黨委政府領導參與的協商活動,開展“X”次結合當地實際、突出界別特色、基層群眾有序參與、形式靈活多樣的“小微協商”)協商體系,這讓綿竹市政協找到了突破口。
“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機銜接,協商課題必然與基層問題息息相關,我們考慮在‘X上發(fā)力,做好‘小微協商?!敝莒o說,為此,綿竹市政協創(chuàng)建了“有事來協商·院壩協商”品牌,有力推動了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
棚花村是綿竹市“院壩協商”試點村(社區(qū))之一。“‘院壩協商實實在在推動了一批問題的解決?!笔姓f委員、棚花村“院壩協商”協商議事會召集人陳智說。
如何讓“院壩協商”走深走實?
綿竹市政協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原則,建立起覆蓋市、鎮(zhèn)、村的政協協商工作機制,統(tǒng)一制定協商規(guī)則,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院壩協商”議事場所,開啟了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僅一年,在“院壩協商”平臺上,綿竹市212名政協委員到基層搞調研、聽民聲,走訪群眾1200余人次,收集民意530余條,形成協商成果建議67條。
如今的棚花村,新村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逐步完善,正變身成為民宿“網紅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
倒逼,委員履職有了新名片
“自己的存在感更強,與群眾聯系也更緊密?!本d竹市政協委員李強全程參與“棚花村垃圾處理和費用收取”和“棚花村是否成立旅游民宿專合社”協商會議后,直言政協委員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發(fā)揮。
以往,政協委員履行職責,主要是通過一年一度的全委會來體現,而閉會后除了偶爾參加調研視察活動外,幾乎再無履職表現。政協委員的常態(tài)化履職如何落到實處,成為各級政協一致求解的難題。
“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讓政協委員全程參與協商議題調研、群眾問題收集、追蹤協商成果落實等工作,改變了“年委員”的弊端,搭建起了政協委員履職新平臺。
9月28日,蒼溪縣政協主席王天會在全省地方政協聯絡工作座談會暨“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工作推進會上表示,蒼溪縣政協把265名政協委員劃分到各鄉(xiāng)鎮(zhèn)聯絡委,每個聯絡委每年開展1~2次“小微協商”活動,同時每名委員聯系2~3個村(社區(qū)),與村(社區(qū))民情聯絡員定期溝通,收集反饋社情民意信息?!斑@樣一來,委員在基層一線協商、在群眾身邊履職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政協委員就在我們身邊?!碧峒啊坝惺聛韰f商”平臺帶來的改變,蒼溪縣陵江鎮(zhèn)的村民們感觸頗深。
在鄰水縣政協副主席劉曉看來,“有事來協商”平臺的建設還可杜絕協商報告“一去不復返”情況的出現。
按照以往慣例,縣政協召開常委會提出協商建議,通常由縣政協研究室整理,并以文件的形式轉交相關部門落實?!敖ㄗh到底有沒有得到采納,問題有沒有解決,有沒有反饋,政協不清楚,委員不知道?!眲哉f,“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要求政協委員對協商意見進行及時跟進和督促,確保了協商成果落到實處。
9月以來,鄰水縣政協研究室陸續(xù)收到縣交運局、縣農業(yè)農村局、縣環(huán)保局等10多個縣級部門發(fā)來的政協意見建議辦理情況報告。報告反饋了政協委員意見建議辦理落實情況,同時還將建議“落地”情況做了詳細說明。
點贊,大家的事商量著辦
搭建“有事來協商”平臺,關鍵要讓基層群眾真正參與到政協協商中來。試點一年,實際成效如何呢?
3000余名群眾期盼已久的小區(qū)養(yǎng)老服務中心建成落地、閑置的村集體資產開始轉化成“真金白銀”……一件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政協委員常態(tài)化履職建言,在綿竹市相繼得到解決,收獲了廣大群眾的點贊。
“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是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的創(chuàng)新之舉,平臺主要是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擺出來、將建議提出來、將辦法議出來,運用民主集中制的優(yōu)勢,達到協商解決問題的目的。綿竹市政協主席侯光輝認為:“‘有事來協商平臺實現群眾事由‘少數人說了算向‘大家商量著辦的轉變,使政協制度優(yōu)勢切實有效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p>
“村里的工作以前是‘干部說、干部干,干好干壞有意見,現在變成了‘大家說、大家干,干好大家都點贊?!倍啻螀⒓优锘ù鍏f商議事的余剛有著直觀的感受,他說,“有事來協商”平臺讓百姓不再是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評論者,而是實際參與者?!叭罕姷囊庖姷玫搅顺浞肿鹬?,群眾主人翁意識有了顯著提升?!?/p>
“試點實踐證明,‘有事來協商平臺融協商、監(jiān)督、參政于一體,針對黨政重視、群眾關心的問題開展面對面協商,真正做到了精細化解決群眾問題。”了解到全省各地協商會效果后,省政協地方政協聯絡委員會主任李華鋒很是自豪。李華鋒介紹,“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在堅持以政協委員為協商主體的基礎上,還根據協商內容,邀請群眾代表、協商人才庫成員、辦事公道的老黨員、老干部等參與調研和協商議事活動,“不僅讓參與協商的政府相關部門能傾聽各方聲音,也讓更多利益相關方能了解黨委政府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的措施和作為,起到了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責編/謝鑫宇)